第2部分 奠定基础:预先推定的意识
9.作为渴望进行的东西(1)
在我们之中有什么东西在驱动?一旦这东西活动起来,我们的身体就马上温暖和敏锐起来。活着的东西必定兴奋起来,而且,这东西首先通过自身而兴奋起来。只要这东西存在,它就呼吸,并刺激我们。为了总是从下面重新沸腾起来。
人活着这一事实是无法感受的。把我们规定为活着的东西这一事实(daß)并不显露自身。它位于最下端,即我们开始具备肉体的地方。我们之中的这种冲击意味着什么?可以说,人不是为活而活,而是“因为”他活着才活。谁也没有选择这种生命的紧迫状态,只要我们出生并继续存在,这种状态就同我们一起存在。我们的生命直接发生在我们的存在(Sein)之中。由于生命的空虚,我们贪得无厌,我们到处谋求,因而变得焦虑不安。但是,这一切都不是自己感受到的,而是必须对此坦言才能感受到的。然后,这东西才作为渴望(Drang),作为十分含糊的、未规定的东西被某一活着的生物感受到。任何活着的生物都不能摆脱这种渴望,尽管它会为此弄得精疲力竭。这种饥渴不断地表现出来,但并未得到命名。
10.赤裸裸的追求与不能满足的愿望(2)
从单纯的内部产生出某种旨在把握某物的东西。渴望首先作为强烈渴求到某个地方的谋求(Streben)显现出来。如果人们感受到这种谋求,它就成为一种渴念(Sehnen),而这种渴念在一切人那里都是惟一真实的状态。在含糊不清和一般的意义上,渴念本身无异于渴望(Drang),但它至少明确地指向外部。与渴望不同,渴念不是到处寻觅,而是狂热地漫游(但是,同样忐忑不安)。在此,如果渴念固执己见,它就停留在单纯的一般的嗜好(Sucht)上。盲目地、空虚地漫游的那种渴念根本不可能到达它得到满足的地方。
为此,渴念明确地朝着某物推动过去。当渴念终止于特定东西时,它就拒绝了向一切地方的移动。于是,渴念就是拥有或未拥有所寻求的东西的一种探求(Suchen),从而成为一种目标明确的冲动(Treiben)。指向目标的活动是根据其所指向的某物来进行划分的。在这种情况下,这种活动就成为这样那样地可命名的“冲动”。无疑,人们对冲动这个概念时常反动地加以模糊和物化(3),因此在这个概念之下,冲动也可以理解成诸如“需求”(Bedürfnis)一类的东西。因为“需求”这个词在本义上无法让人听出“目标明确地做努力”(das gezielte Treiben)的意思,所以,需求这个词应当被保留,但要清楚地表达“冲动”(Trieb)的概念。
欲求总是寻求谋求和渴念之中的某种空心的、匮乏的东西,并借助于外部世界的某物来填满自身所渴望的东西。这个多种多样的某物首先是对面包、女人、权力等等的欲求。因此,目标明确的人的活动总是可以划分为许多冲动。所以,我们也可以说:如果我们感受到的谋求仅仅是一般的渴念,那么我们感受到的冲动就总是个别的“热情”(Leiden-schaften)、“情绪”(Affekten)等特殊的东西。如果冲动得到满足,这个某物就可以减轻或暂时地终止冲动。因此,冲动区别于那种不知厌倦地继续进行的嗜好。(4)如果准备就绪,冲动所指向的目标就是满足这一目标。动物仅仅以其当时的欲望本身针对目标,但是人甚至还在心中预先描绘自身的目标。
因此,人不仅渴求某物,而且想望某物。想望持续不断,它比渴求更富于色彩。因为“想望”(Wünschen)借助于某种想象而处于待发状态,在这种想象中,欲望(Begierde)可以描绘它的欲求对象。欲望的行为比对某物的想象确实古老得多,然而,由于欲望转入愿望,愿望便给某物添加自身或多或少的特定想象。而且,这是对某种更美好的某物的想象(Vorstellung)。对于愿望的要求恰恰借助于更美好东西的想象日益增加,并借助于业已成就的某物日臻完善。
那么,我们不是对于欲望的要求而是对于愿望的要求可以说:即使愿望不是从想象中产生,也是与想象一道产生。愿望同时受到欲望的进一步刺激,从而在同一程度上,愿望承诺了被描绘的图像、预先描绘的图像的实现。因此,正是在想象更美好的东西的地方,进而最终实现完满的东西的地方产生愿望。有时,愿望十分不耐烦,迫不及待地要求某物。所以,单纯的想象就变成一种守株待兔式的愿望图像:“命中注定”。
尽管在此所谓愿望也是剧烈的,但它与原来的“意欲”(Wollen)截然不同,因为愿望是与渴念相似的被动型行为。在愿望中并不具有任何工作和活动,相比之下,在一切意欲之中都具有某种行为意识。即使我们什么也不做,我们也可以想望明天是个好天气。甚至愿望也可以是完全非理性的,它可以想望:“X或Y还活着”。有时,想望这一点是富有意义的,但想要这一点却是无意义的。因此,愿望也就停留在人的意志什么也改变不了的那个地方。
后悔的人想望:要是他不把某件事情付诸实践该有多好啊!可是,他无法渴求这一点。胆小鬼、优柔寡断的人、经常悲观失望的人、意志薄弱者等,所有这些人都满怀愿望,是指满怀强烈的愿望,但是他们不能把这种愿望付诸行动。进言之,尽管人们可以尽情想望各种各样的东西,但是在此选择某物却是一种痛苦。因此,在想望的东西中,他们仅仅渴求所选择的某一种而已。
与此相比,想要某物的人则预先想象某物。他知道他更想要什么,他很早以前就选择了这东西。愿望想象特定目标,并对此密切关注,但它偶尔优柔寡断、悬而未决。与此相比,意欲势必向这一目标积极推进,向外真实地测定实际存在的事物。这是一种日益增强的意欲,因而这种意欲难免走上一条艰苦的愿望之路,在此还可能走上不受欢迎的,即不平坦的或艰辛的地方。
尽管如此,我们还能渴求业已向往的东西:令人感兴趣的愿望引起“冲动类型”、“冲动方式”和“意欲”,并给这种意欲唱一支所想要的完美之歌。因此,即使存在没有意欲的愿望,这种愿望也是残缺不全、无所事事的愿望,例如,出现在幻觉中的精疲力竭,或者不可思议的愿望。因此,意欲必须经过愿望才能出现。对于某一愿望图像(与愿望有共同点)的目标想象越是栩栩如生,意欲也就变得越是强烈。愿望什么也不做,但它如实描绘并特别忠实地保持必须做什么。姑娘渴望有人轰轰烈烈地向她求爱,男人梦想未来的丰功伟绩,尽管他们每天都过着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的生活。但是,贫穷和苦难的生活并不因为渴望而得到改善。
不过,人通过这种渴望(尽管并不容易),在贫穷和苦难中成长起来。单纯的欲望及其冲动首先坚守它拥有的东西,但是在其中描绘着的愿望想要更多的东西。因此,愿望永不满足,不是存在的东西而是不存在的东西使他更满足。作为特定的谋求,作为对某物的欲望,冲动生动地存在于现存的和非现存的一切东西之中。
11.人作为广泛的冲动存在
个别的肉体
冲动必定有某人作后盾。但是,正在寻找的、能够感受刺激的是谁?谁在生气勃勃的活动中运动?推动动物的是谁?人之中朝思暮想的是谁?在此,冲动未必到处都以类似自我的方式进行;因为某种冲动“侵袭”我们。这个承载冲动、感受冲动并借助于自身的满足来排遣不快的是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里就根本不存在一种封闭的存在,相反,这种存在首先是一种活着的、个别的肉体。身体拥有冲动,它因受到刺激而活动、而充满。在意识中,冲动并非一般地浮现的东西,动物吃饱了就感到自身肉体的满足,除此之外,它什么也感受不到。
没有无肉体的冲动(5)
的确,身体(Leib)感受到的东西本身是十分一般的。身体“处于”某种状态之中,或者处于舒适之中,或者处于病痛之中。但是,这并不是十分清楚的诊断结果。相比之下,似乎每一种冲动都作为某个“谁”而出现,好像它就在背后牵引身体似的。好像不是身体拥有冲动,而是冲动拥有身体,并以这种颠倒的方式规定身体。仿佛涂染成一条头巾一样,冲动总是把身体涂染成五颜六色,愤怒的时候涂染成红色,嫉妒的时候涂染成黄色,生气的时候涂染成绿色。
此外,在本能中还有某种持久的、看似无主体的现象,即在所谓本能中占有的东西。例如,破壳而出的小鸡马上以最合乎目的的方式在预定轨道啄食谷粒。这条轨道由小脑操纵,但此后发生变更。根据巴甫洛夫(6)的发现,通过大脑皮层和不同的环境体验,动物采取不同的行为,这一点尤其表现在高等动物身上。
但是,就像测定自身的冲动一样,所谓冲动也会错误地起作用,人也具有这种错误的本能,特别是在妇女那里,如果这种本能不是出现在爱情时节里,就出现在母亲的忧虑中。实际上,在此我们有一种难以磨灭的印象:仿佛冲动独立自存,并控制身体,以便在灵魂面前保持沉默,有时,甚至并不适当的冲动也装模作样,独立自主地猎取人。在神经机能病患者那里就是这样。在他那里,某种孤立的、几乎自给自足地显现的冲动方向不仅制服身体,也制服有意识的自我,并作为一种陌生的东西与自身身体相对立。甚至健康的人也会被某种冲动感“制服”,一瞬间体验到仿佛是主人本身一样的冲动。于是我们可以说:姑娘不是由于对爱的悲伤而投水自杀,而是爱的悲伤与姑娘一道投水自杀。
尽管错综复杂,看起来丧失了主体,但是,我们可以说,身体中的任何东西都不能把冲动变成自身固有的载体。鸟儿筑巢,燕子发现去年的巢穴,在这种谜一般的过程中,如此工作的并非自我,但也不是仿佛脱离了身体的、独立自主的冲动。冲动本能也是个别躯体的成员,所谓使用冲动本能仅仅属于这种情况,即身体推动自身的本能,逃避损害自身的东西,寻觅保存自身的东西。因此,存在好多冲动的发条,视情况而异,不仅有推动个别的东西的冲动,也有推动一切的冲动。自始至终存在的东西仅仅是身体,它想要保存自己,因而吃、喝、爱,并为某种感情所压倒。身体仅仅在冲动中活动,并在其中显现出各种各样的形式,同时通过正在露面的自我及其关系而变化。
这是一种在积极的设定本身中成长起来的否定,尤其是从“全有”的恰当的终极状态出发的否定,在这种终极状态中,“否”独特地安定下来,即在自身所想要的东西中得到积极的解决。当然,在所有已形成的东西中,“尚未”也破坏或消解矛盾。就被规定的某物和牵涉面很大的问题而言,之所以发生这种矛盾恰恰因为每一个规定阶段都必然重新成为障碍。换言之,在成为“全有”的趋势中,没有一种已形成的东西都已经是某种成功的东西。
但是,关于已形成的东西的矛盾既表现在过程主体中,也表现在过程客体中,二者乃是同一活动现实的两个方面。(455)在意识或人的主体中,主观矛盾造成不充分的或阻碍性形成的已形成的东西;在客体中,则造成与此相称的客观矛盾,即造成已形成的东西本身中所产生的那种客观矛盾,作为最近预期到达的成熟的趋势,这种矛盾源自生产力所中介的生活方式。在此,“尚未”提出客观上可解决的任务,它所提出的任务越多,它就越确定,实现某物的趋势也就越强烈。
但是,有件事情一定要抓紧并亟待决定:作为单纯的尚未,“否”在主观上、客观上都会使不恰当形成的东西动荡不定,换言之,“否”不能以规定的方式内在地爆炸不恰当形成的东西。爆炸(Sprengung)只不过是破坏。就定义(per definitionem)而言,根据事实,破坏行为只可与即刻的“无”有关。因此,当寻求自身的“全有”时,在死亡和生成中,就像“否”与“无”结合在一起一样,同样“否”也与“全有”结合在一起。正像破坏一样,消亡也已通过这样的事实而建构,那就是凭借过程的转换并作为转换来显现“无”或“挫败”。但是,在消亡中,总是显现着尚未充分的“全有”,而这个“全有”尤其使得艺术杰作中的相对成功成为可能:否则,过去就会完全被遗忘,就不会有部分解救了的东西和可解救的东西。这种杰作可称作历史和贮放成熟。
“否”、“尚未”与“全有”的结合指向自身的目标,这种结合被规定为下述说明和认识:这个宾词并不是某一主词的最恰当的规定。或者,具体地说:“根据情势不变状态”(rebus sic stantibus),人和全部世界仍处于前历史以及流亡之中。(456)
与此相反,“否”、“尚未”与“无”的结合并非指向自身的目标,但是,这种结合却是一种应用,即借助于破坏的虚无从事辩证的否定,亦即在破坏非恰当形成的东西的意义上,借助于内在的爆炸而从事辩证的否定。但是,这一“否”的辩证应用根本不遮蔽上述“否”与“无”之间、起点与对空虚的恐惧之间的根本区别。如果说前者是破坏的可能定义,那么后者是“永恒的死亡”(Mors aeterna)。
“否”的辩证应用也全然不遮蔽反历史的“前显现”(Vor-Erscheinung),在此,所谓“前显现”含有作为无条件毁灭的“无”,即是在历史中一再出现的一座强盗窝。因为恰恰在这座强盗窝中,一部分历史、一部分日光从一开始就被毁灭。
从断然的强力(Mächtigkeit)上看,这种断然的“无”的“前显现”并不具有任何辩证法,即没有进步的否定之否定。诸如伯罗奔尼撒战争,三十年战争一类的破坏并不是辩证的转变,而纯粹是不幸;尼禄、希特勒等的耻辱,所有这些撒旦式的突然爆发都属于最后深渊的龙形怪物,而不属于历史的提升或进步。
然而,辩证法的应用关系与前述应用关系截然不同,这种关系的发生不是由于“无”的断然显现,更不是由于内在否定的事实,而是由于持续不断的历史过程。于是,“无”完全为最好的东西服务,而破坏行为则变成否定的,尤其是变成创造性的否定之否定。这样,借助于“无”,辩证法就在于这一点上,即一切尚未成功的存在者本身都带有自身消亡的萌芽,由于此,我们同时对那些沾沾自喜、执著于当时的暂时成就的人无情宣战。这种战争必然与“尚未”的经常不满相联系,并且为此效劳:排除通向“全有
因此,希望比回忆贫乏得多,就确定性而言,希望显示某种灾祸。尽管希望千姿百态,但它缺乏牢固基础,这是肯定的。然而,即使是没有牢固基础的希望也不能被列入世界的一般灾祸范畴之内,即不能把希望与疾病、忧虑等范畴相提并论。更何况,有牢固基础的,亦即与现实的可能性相中介的希望与灾祸,甚至与鬼火相距甚远,不可同日而语。至少希望是半敞开的大门,令人愉快的对象尽可畅通无阻,正因为这扇半敞开的希望大门,世界绝不会变成监狱,世界也绝不应该作为监狱存在。
古人苦苦寻找希望,时间越长久,就越渴求希望。因此,以后的希腊神话版本(歌德的《潘多拉》也学会了这个版本)不是把潘多拉带来的嫁妆描写为各种不幸的容器,而是把它描写为装满一切财富的容器乃至神秘的盒子。在这个版本中,潘多拉盒子乃是潘多拉自身,即“一切才能”,其中充满了一切刺激、礼物、幸福的赠礼等。根据希腊神话版本,当这个盒子被打开时,这一切美好的东西都飞了出来,但是与罪恶不同,一切美好的东西恰恰都飞走了,从而在人们当中未能传播开来。因此,在盒子里至少留下了独一无二的财富,即希望。希望使一无所有的人鼓足勇气,面对尚未出现的东西,坚强勇敢,永不放弃。在希望消逝的地方,世界中悬而未决的过程也必定丧失殆尽。
这样,长此以往,惟一正确的是潘多拉盒子的第二个版本。因为希望是留给人的惟一财富,希望并非一开始就是已成熟的财富,但它也绝不是已毁灭的财富。主、客观上,我们可以把希望的基本特征标明为半敞开的大门以及基督降临节的黎明。希望这一半敞开的大门乃是未完成世界的盒子以及显现自身潜势的那个带有各种火花(暗码、肯定的象征等)的空房间(Hohlraum)。
就存在的最令人喜爱的历史象征而言,潘多拉盒子犹如一间小室深邃地温暖地打开自己;不仅如此,像陆地旁的舱房一样,潘多拉盒子点燃家的承诺之光。凭借存在之物中最强烈的风景象征,潘多拉盒子犹如敞开的大海热情地打开自己。当阳光渗透天空,天色破晓之际,地平线上布满了夹杂着暴风雨的傍晚的云雾,甚至还布满了金黄色的早晨的云雾。在傍晚前,我们怎能不赞美这样一个壮美的一天。这两种风景同样也是哲学的前景(512),归根结底,这是对希望的唯物主义的某种开放的回答,是对新的总体世界的渴望和献身。这一总体或全有依然处于过程及其趋势中,并且,凭借乌托邦的终极状态要素日益接近潜势中的过程前线。幻象及其从未存在过的财富从潘多拉盒子中统统飞走,但是,现实的、有根据的希望却保留下来。在希望中,人成为人之为人,世界成为世界之为人的家乡。
正如我们根据真正的秘密(事实之谜、乌托邦的总体等)来理解具体的预先推定一样,我们也出于同样的理由,根据启蒙(对幻象的破坏)来理解具体的预先推定。这样,乌托邦既是最大限度地抛弃幻象的乐观主义,也是最大限度地孕育抉择的乐观主义。因此,已知的希望要素并不脱离总体上有分寸的,即自然停止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实践。的确,机械唯物主义比马克思主义真实。但是,如果机械唯物主义把一个同样愚蠢的世界乃至半个的和狭隘的世界单纯地解释为机械的世界,那么它就是不真实的。按照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世界无目的地运动,所谓运动无非是关于生成与灭亡的旧的循环运动,并且锁定在永远同一的必然性的链条上。但是,世界并非如此。在世界中,发生着继续进行的矛盾,在世界中,更美好的生活、人化、为我之物等在现实地成为可能,在世界中,发展和向前的发展可能性等拥有自身的位置。现实地敞开的世界乃是辩证唯物主义,而这种唯物主义并不具有任何机械论的蛋壳。就像机械唯物主义一样,辩证唯物主义与作为创造者的知性的唯心主义、造物主(Demiurg)(513)的精神的唯心主义、僧侣世界观、来世本质等也相距甚远,可谓天壤之别。而且,辩证唯物主义与个体的静力学,尤其是与唯心主义一道所崇奉的那个世界的全体毫无共同之处。
人无法完备地、充分地思考物质(Materie)(514)。物质的时代同样也是我们所是的时代,物质既非具有总是同样的数量,亦非具有总是自身的充分的重量。不仅运动(运动本身作为第一个矛盾)和表面上自我矛盾的“人神同性论”是物质的生存方式,而且表面上比“人神同性论”矛盾得多的诸如预先推定一类的东西也是物质的生存方式。预先推定是通过希望而被感知的,并且,预先推定是通过客观的和肯定的趋势-潜势概念而被塑造的。这样的曙光女神的特点不仅一再出现在人的、历史的领域里,鉴定和包容这个领域的风景,而且一再出现在绝非纯粹量的、循环运动的那个自然的领域里,鉴定和包容这个领域的风景。在这样的曙光女神特点中,在与人的、历史的领域的中介中,也恰恰存在家乡图像的暗码,然而,迄今人们还很少根据客观的、现实的可能性彻底反思早晨的国度(Morgenlands)。
世界素材的塑造持续不断,直到激起最强烈的生产力、“存在、所予之物”(Existere,Quod-ditas)这一真正的核心;世界素材的塑造持续不断,直到尚未的潜势成为全有、异化了的东西成为同一性、周围环境成为中介了的家乡。即使在建设一个无阶级社会之后拯救任务和人化这一素材问题仍然起作用。尽管目标的希望与错误的满足注定不一致,但是,目标的希望与革命的彻底性必将一致:弯曲的东西变成笔直的东西,不完全的东西变成完全的东西。
* * *
(1) 在本章中,布洛赫从现象学角度描述了人之中各种原始的、沸腾不息的愿望。——译者
(2) 在本章中,布洛赫指出了源自生命事实的赤裸裸的、不知满足的渴望和追求。——译者
(3) 这里暗指弗洛伊德“里比多”的冲动概念,布洛赫明确反对这种含糊不清的、物化的冲动概念,因为在他看来,这种冲动指向过去,植根于所谓儿童期的性反应和创伤,具有明显的施虐攻击倾向。——译者
(4) 在此,布洛赫从现象学角度对比分析了人的各种愿望:意志——渴望——冲动——渴念——谋求——嗜好——探求等。——译者
(5) 在本节中,布洛赫重点探讨了肉体与冲动的关系。——译者
(6) 巴甫洛夫(Ivan Petrovich Pavlov,1849—1936),俄国生理学家和生理心理学家。——译者
(7) 维特(Werther),歌德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1774)中的主人公,出生于一个较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他能诗善画,热爱自然,多情善感,后因失恋而自杀。——译者
(8) “血与土壤”(Blut und Boden),纳粹宣传口号,旨在强调人种的纯洁和德国领土的重新占领。——译者
(9) 在本节中,布洛赫探讨了“性冲动”这一人的基本冲动。但是,在他看来,比性冲动更紧迫、更重要的冲动是消除饥饿的冲动,即自我保存的冲动。——译者
(10) 在此,可以看出,布洛赫对弗洛伊德的性冲动学说持批判态度,因为弗洛伊德否认爱欲本能(eros)与死亡本能(thanatos)之间存在质的区别,进而不加分别地把二者笼统归结为所谓“里比多”(性欲)。——译者
(11) 由此开始,布洛赫指出了弗洛伊德自我本能说的弱点。——译者
(12) 此处指弗洛伊德的《文明及其不满》,(1930)。——译者
(13) 切斯特顿(Gilbert Keith Chesterton,1874—1936),英国作家、批评家。——译者
(14) 此处指希腊神话中的一条阴间河流。——译者
(15) 荣格(Carl Gustav Jung,1875—1961),瑞士心理学家,精神病科医生,受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影响,奠定了分析心理学的基础。弗洛伊德致力于市民社会的个人心理结构,与此相对照,荣格则致力于人种中的集体无意识以及原型。主要著作有:《里比多的变迁与象征》(1912)、《心理学的类型》(1921)等。——译者
(16) 在本节中,布洛赫批判地探讨了阿德勒的权力冲动,荣格的陶醉冲动和集体无意识等。——译者
(17) 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他原是弗洛伊德的追随者,后由于不赞同弗洛伊德的“泛性说”,于1911年与弗洛伊德关系破裂,创建了“个体心理学”理论体系。代表作有:《机体自卑感研究》(1907)、《理解人类本性》(1918)、《个体心理学的实践与理论》(1920)、《自卑与超越》(1932)等。——译者
(18) 阿德勒:《神经质的特征》,1922年,第5页。
(19) 弗拉·安吉利科(Fra Angelico,1400—1455),意大利佛罗伦萨画派画家。——译者
(20) 脱离派(Sezessionnismus),19世纪末德国的一个艺术流派。——译者
(21) 劳伦斯(David Herbert Lawrence,1885—1930),英国诗人、小说家、散文家。主要作品有《儿子与情人》(1915)、《彩虹》(1915)、《恋爱中的女人》(1920)、《查特莱夫人的情人》(1928)等。——译者
(22) 人猿泰山(Tarzan),美国作家E·R·巴勒斯所作《人猿泰山》中的主角。——译者
(23) 地质学上的洪积世(Diluvium)时期,即第四纪(Quatrernary Period),可划分为更新世(Pleistocene Epoch)和全新世(Holocene Epoch),开始于大约二百万或三百万年前,具体时间并未确定,现在也是第四纪。第四纪有两件大事,一件是发生大规模的冰期,一件是人类和现代动物的出现。——译者
(24) 荣格:《心理学类型》,1921年,第637页。
(25) 西蒙(Richard Wolfgang Semon,1859—1918),他提倡铭记论(深刻印象),把假定的、在细胞内形成的记忆的痕迹称为印记或强烈印象。所谓“印记”或“强烈印象”是指在神经细胞里所发生的像化学变化一样的现象,而西蒙径直把它与物质遗传因子相类比。——译者
(26) 在德语里,宗教Religion一词源于拉丁语religio,其意思是重新结合。——译者
(27) 艾克哈特(Meister Johannes Eckhart,1260—1327),德国神秘主义神学家﹑哲学家。——译者
(28) 在本节中,布洛赫尖锐指出,荣格何以是一个梦游病患者或性变态患者。——译者
(29) 哥特弗里德·本恩(Gottefried Benn,1886—1956),德国诗人、医生。——译者
(30) 荣格:《里比多的变迁与象征》,1925年,第127页。
(31) 荣格:《关于集体无意识的原型》,1935年,第227页。
(32) 吕西安·莱维-布吕尔(Lucien Lévy-Bruhl,1857—1939),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民族学家,法国社会学年鉴派的重要成员。——译者
(33) 莫洛赫神(Moloch),古代腓尼基人所信奉的火神,以儿童作为献祭品。——译者
(34) 弗兰西斯卡·雷文特罗(Franceska Reventlow,1871—1918),德国女小说家。——译者
(35) “健康的洪积世”,克拉格斯用语,用来指称现代社会。——译者
(36) Appititus,在拉丁语中,该词指一种天然欲望,尤其指自然而反复的对食物的欲求,即食欲。此处转译为欲望。——译者
(37) 布洛赫认为,海德格尔的哲学是一种“反启蒙主义”,尽管这种哲学致力于阐明事物的根据,但有关论述含混不清,不知所云,故并不能改进读者的固有思维。在此,布洛赫用生造的Obskurententum一词指称海德格尔哲学的基础,此词源于Obskurantismus(蒙昧主义)。——译者
(38) 舍勒(Marx Scheler,1874—1928),德国哲学家、现象学家、哲学人类学的创始人。主要著作有:《伦理学中的形式主义与质料伦理学》(1913—1916)、《论人的永恒》(1921)、《人在宇宙中的地位》(1928)等。也许,布洛赫读了舍勒的后期著作《知识形式与社会》(1928)之后,把他定性为一种反动的心理学家。——译者
(39) 在本节中,布洛赫把人的愿望,特别是旨在消除饥饿的愿望与马克思意义上的社会变革紧密地联系起来。——译者
(40) 马克思:《资本论》,Ⅰ,1947年,第186页。
(41) 在本节中,布洛赫描述了白日梦的基本特征,同时探讨了人的情绪中各种梦的特征。——译者
(42) 布洛赫认为,梦并不直接显示愿望的满足图像,但至少与愿望的满足图像相联系。——译者
(43) 让·保罗(Jean Paul,1763—1825),德国小说家。——译者
(44) 马斯:《试论热情》,Ⅰ,1805年,第175页。
(45) 约瑟,雅各之子,曾给埃及法老解读过“尼罗河畔七头壮牛被七头瘦牛吞噬之梦”。——译者
(46) 拉伯雷(Francois Rabelais,1494—1553),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法国人文主义作家,主要著作有《巨人传》(1532)。——译者
(47) 弗兰茨基(Sándor Ferenczi,1873—1933),匈牙利精神分析学家,主要著作有与奥托·兰克合著的《精神分析学的发展》(1924)。——译者
(48) 巴霍芬(Johann Jakob Bachofen,1815—1887),瑞士人类学家和法学家,著有《母权论》一书,在此书中,他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群婚制社会、母权制社会和父权制社会。——译者
(49) “圣灰星期三”(Aschermittwoch),四旬节的第一天,按天主教习俗,这一天把“圣灰”撒在忏悔者的头上。——译者
(50) 弗洛伊德:《自我与本我》,1923年,第76页。
(51) 弗洛伊德认为,死亡恐惧乃是活动在恐惧之中的里比多的变形。因此,在布洛赫看来,弗洛伊德的死亡冲动说未能摆脱“里比多”这一个人冲动领域。——译者
(52)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新编》,1933年,第123页。
(53) 理查德·瓦格纳的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Der Ring des Nibelungen),1869年首演于慕尼黑,曾轰动一时。——译者
(54) 汉斯(Hans),德国最常用男名,作普通名词用时含有讥讽或贬义。——译者
(55)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新编》,1935年,第417页。
(56) 在此,“前假象”(Vorschein)、“前线”(Front)这两个概念是布洛赫的专门用语。按照他的观点,在白日梦中,除了蕴含着许多私人的、一时的冲动之外,还蕴含着新的美学要素和社会改革要素。因此,这种指向新美学和社会改革的白日梦就是“前假象”,而这种向前的梦的目标视域就是开拓辽阔无际的前线。——译者
(57) 帕纳塞斯(Parnasses),希腊山名,古时作为太阳神和文艺女神的领地。——译者
(58) 勒温:《妄想》,1927年,第159页以下。
(59) 忘川(Lethe),希腊神话冥府中一条河流,死者饮其水,忘却前生之事。——译者
(60) 在此,布洛赫暗示席勒戏剧《强盗》中盲动主义者“施皮格尔贝格”(Spieglberg),其名可译作“镜山”。——译者
(61) 在本节中,布洛赫探讨了白日梦的一个根本特征,即希冀更美好的生活。特别是,布洛赫从精神病理学角度说明了白日梦的特征,即把白日梦与偏执狂对比分析,把精神分裂症与夜梦对比分析。——译者
(62) 在此,布洛赫间接地引用了席勒的诗:《在快乐之旁》(An die Freude)。——译者
(63) 雅姆布里克斯(Jamblichos,250—330),阿拉伯酋长和哲学家,著有关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但大都已失传。——译者
(64) 雅姆布里克斯:《神秘主义》Ⅱ,第3页。
(65) 参见本书“自由与秩序”部分。——译者
(66) 弗洛伊德:《讲座》,1922年,第102页。
(67) 凯勒(Gottfried Keller,1819—1890),瑞士作家,《诗人之死》系其早期作品,发表于1840年。——译者
(68) 开普勒(Johannes Kepler,1571—1630),日耳曼天文学家,提出行星运动三大定律,终结传统的周转圆理论,开创了天文学的新纪元。——译者
(69) 白日梦是开放的,它总是预先指向某物,向前构思某物。因此,白日梦者自始至终都谋求某一目标。——译者
(70) 布伦坦诺(Clemens Brentano,1778—1842),德国浪漫主义诗人,创刊《少年魔笛》,繁荣了海德堡浪漫主义文学。——译者
(71) 莫里克(Edward Friedrich Mörike,1804—1875),德国浪漫主义诗人。——译者
(72) 布洛赫的这句格言式的警句需要稍加说明。“艺术都是前假象”,因为从现象学上看,艺术对象是虚构的事实。但是,艺术对象本质上是暗示实际存在的现实。因此,艺术鉴赏者通过艺术作品中显现的假象来类推本质现实,即更美好的未来。同样,“宗教都是幻象”,因为它是人的心灵的投射,但这句话并不预示一种否定的意义。宗教的本质是信任,其核心内容是希望。然而,信仰和希望不是源自天国或极乐世界,而是源自对美好世界的憧憬。因此,宗教渴望具有某种“死而复生”的爆炸力。——译者
(73) 弗洛伊德:《讲座》,1922年,第416页。
(74) 在此,应当指出,作为一种艺术创作与审美原则,布洛赫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原则”与前苏联和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化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原则”有着本质区别。——译者
(75) 德文Phantasie,中文通常译作幻想或想象力,译者根据具体语境,相对于白日梦或乌托邦译作幻想;相对于艺术作品或艺术鉴赏译作想象力。——译者
(76) 一方面,白日愿望是客体,因为白日愿望包含着需要科学地加以研究的许多客观因素;另一方面,白日愿望是主体,因为从事科学的行为本身也包含着促进人与社会终极目标的主观因素。——译者
(77) 在本节中,布洛赫指出:“即使是夜梦也没有完全排除掉指向未来的要素。”实际上,在许多文学作品中,夜梦与白日梦是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的。——译者
(78) 弗里德里希·胡赫(Friedrich Huch,1873—1959),德国小说家。——译者
(79) 阿尔弗雷德·库宾(Alfred Kubin,1877—1959),奥地利画家和小说家,他的画描绘了对于人类灭亡的奇异幻想和在劫不复的超现实主义世界,而他的小说则描写了令人毛骨悚然的巫术世界。例如,他的代表作《另一边》淋漓尽致地描写了一个幻想的象征世界。——译者
(80) 诺瓦利斯(Novalis,1772—1801),德国早期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有《夜的赞歌》等。——译者
(81) H·G·舒伯特:《心灵的历史》,1830年,第549页。
(82) 多伊布勒尔(Theader Däubler,1876—1934),德国诗人,与其他表现主义作家不同,他的乐观主义诗作富于青春活力和明澈的想象力,表达了一种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代表作有《北方之光》(1910)等。——译者
(83) J·乔伊斯:《尤利西斯》Ⅱ,1930年,第86页。
(84) 布洛赫认为,“未来生活在过去之中”,这是因为凡是渴望未来的人都会意识到现在的痛苦生活和过去的辉煌生活。特别是,展望未来,抚今追昔,盘点“黄金时代”,这是人类的普遍记忆。换言之,人们从过去的记忆中,展望更美好的未来图像。——译者
(85) 此处,“多疑的神”(der verdächtige Gott)系指宙斯。——译者
(86) 吕贝查尔(Rübezahl),传说中的山妖之名。——译者
(87) 美杜莎(Meduse),希腊神话中的蛇发女怪,被其目光触及者即化为石头。——译者
(88) 在本节中,布洛赫从海德格尔的“此在”概念中,剥离了作为期待情绪的白日梦。在他看来,海德格尔的“此在”概念依然停留在旧形而上学的框架里,并且未能摆脱含混不清、意气消沉的特征。——译者
(89) 语出歌德悲剧:《埃格蒙特》(1788),第三幕。——译者
(90) 特奥多尔·利普斯(Theodor Lipps,1851—1914),德国哲学家,倡导一种直接心理经验的哲学。主要著作有《美学》二卷(1903—1906)、《逻辑的基本特征》(1893)等。布洛赫曾在慕尼黑听过他的课。——译者
(91) 特奥多尔·利普斯:《心理学手册》,1903年,第71页。
(92) 奥托·弗里德里希·鲍勒诺夫(Otto Friedrich Bollnow,1903—1991),德国哲学家、教育学家,主要著作有《语言的力量》(1971)、《新安全感》(1979)、《情调的本质》(1980)等。——译者
(93) 莱尔施:《性格结构》,1948年,第41页。
(94) 德彪西(Claude Debussy,1862—1918),法国作曲家,印象派音乐的奠基人,主要作品有《大海》、《牧神午后》等。——译者
(95) 雅各布森(Jens Peter Jacobsen,1847—1885),丹麦诗人、小说家和科学家,开启了丹麦文学自然主义运动的先河。——译者
(96)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1927年,第134页。
(97) 海德格尔把“情调”概念引入生存分析,以便从存在论上把握生存概念。与此相对照,布洛赫不是赋予存在论自身以价值,而是通过“白日梦”、“情调”等赋予更美好的生活图像以价值。布洛赫的“被经历过的瞬间黑暗”是关于更美好生活的集中体现。作为一种认识论概念,这一概念与海德格尔“在此的某物”这一客观存在论概念迥异其趣。——译者
(98)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1927年,第134页。
(99) 海德格尔:《形而上学是什么?》,1928年,第16页。
(100) 塞特拉岛(Cythera),希腊神话中,爱的女神阿芙罗狄蒂居住的海岛。——译者
(101) 阿尔菲耶里(Count Vittorio Alfieri,1749—1803),意大利剧作家、诗人,他的作品大多是写自由战士与暴君之间的斗争。——译者
(102) 拜伦(George Gordon Byron,1788—1824),英国抒情诗人。——译者
(103) 在布洛赫看来,与德国哥特式、巴洛克艺术相比,在意大利近代艺术和埃及古代艺术中,明亮而黑暗的情调特征相对淡薄些,但是,一切艺术作品永远同时显示若明若暗的情调,正是这种情调使人联想起白日梦。——译者
(104) 在本节中,布洛赫批判了胡塞尔的期待情绪说,由此进一步探讨了作为肯定的期待情绪的希望和确信。——译者
(105) 参见原版书第82页。
(106) 胡塞尔(Edmund Husserl,1859—1938),德国哲学家,现象学的创始人。——译者
(107) 胡塞尔:《内在时间意识的现象学》,1928年,第410页。
(108) 在此,布洛赫尖锐批判了仅仅以过去的记忆为前提的胡塞尔的前意向概念。胡塞尔的前意向概念可以用来解释蕴藏在人的记忆之中的填满的情绪,例如,嫉妒、贪婪、崇敬等,但是它并不能用来解释期待情绪,因为人的期待情绪不是注视过去业已成就的东西,而是前瞻即将到来的位置的东西。——译者
(109)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1927年,第187页。
(110)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1927年,第186页。
(111) 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1757—1827),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画家、诗人,主要诗作有《天真之歌》(1789)、《阿尔比昂女儿们的幻想》(1793)、《罗斯之歌》(1795)等。——译者
(112) 在本节中,布洛赫着重探讨了人的内在意识的模糊性和边缘性。——译者
(113) 布洛赫一直谨慎使用“无意识”一词,因为无意识一词有时包含着“没有意识”的意思。实际上,在他那里,未被意识到的东西并非没有意识,而仅仅是“未被领会到的意识”而已。因此,布洛赫把自身的无意识用语与精神分析学的无意识用语严格区别开来:第一,精神分析学的无意识是心理上被压抑或被遗忘的东西,布洛赫的无意识是未被觉察到的“前意识”;第二,精神分析学的潜意识仅仅是“不再被意识到的东西”,而布洛赫的潜意识是“尚未被意识到的东西”。——译者
(114) 弗洛伊德:《自我与本我》,1923年,第17页。
(115) 在本节中布洛赫试图从青春、转折时期、创造性中寻找“尚未被意识到的东西”。——译者
(116) 民粹派(Narodnik),19世纪以启迪农民觉悟,推翻沙皇统治为宗旨的俄国农民运动派别,1860—1870年间这个派别达到鼎盛期。——译者
(117) “狂飙突进时期”(Sturm und Drang),1767—1785年间,德国文学史上大发展时期。——译者
(118) “三月革命前的时期”(Vormärz),指1815—1841年德国三月革命前的时期。——译者
(119) 参见F·培根:《新工具》,格言113,伦敦,1915年,第114页。——译者
(120) 尼古劳斯·莱瑙(Nikolaus Lenau,1802—1850),奥地利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1832)等。——译者
(121) 歌德:《浮士德》,第1部,第184—191行。——译者
(122) 克洛普斯托克(Friedrich Gottlieb Klopstock,1724—1803),德国诗人,狂飙运动先驱者之一。主要作品有《颂歌》(1771),以友情、恋爱、祖国为主题,洋溢着炽烈的青春气息和自然感情,出版后,在青年中引起强烈反响。——译者
(123) 这是荷尔德林的一首赞歌,写作于1801年,题目为《在多瑙河之源》(An Quell der Donau)。——译者
(124) 这句话出自但丁:《神曲》,天国篇ii,7(Dante,Paradiso ii,7)。——译者
(125) 阿尔布雷希特·丢勒(Albrecht Dürer,1471—1528),德国中世纪末期、人文主义初期著名的版画家、画家及艺术理论家。——译者
(126) 黑格尔:《书信往来》Ⅰ,1887年,第264页。
(127) 约翰·F·罗森克朗茨(Jahann F.Rosenkranz,1805—1879),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主义者,但与黑格尔不同,他根据历史实证论,表达了一种有限与无限的二元论。——译者
(128) 约翰·F·罗森克朗茨:《心理学》,1843年,第54页以下。
(129) 托马斯·卡莱尔(Thomas Carlyle,1795—1881),英国历史学家、散文家,引文见之于《历史上的英雄与英雄崇拜》(1841)。——译者
(130) 在此,“视域”(Horizont)一词指称“期待视域”,即超出人的旨趣和智能的未来领域。——译者
(131) 在此,“世界的前线”(Front der Welt)一语具有双重意义:第一,天才人物的意识远远超出一般人的意识。因为天才人物总是高瞻远瞩,展望未来,寻找现存世界中最尖锐的问题,并通过具体的预先推定解决这些问题。相比之下,一般人因循守旧,固步自封,总是受制于现行法律、习惯、道德和既定美学规范。因此,世界的前线可被理解为一种场所,在此,各方天才人物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第二,世界的前线可被理解为一种时间,从中天才人物的丰功伟绩被载入史册。但是,天才人物的意识不是在当代被理解,而是在日后或后世得到承认。——译者
(132) 卡斯塔利亚之泉(Kastalische Quelle),位于帕纳塞斯山,为阿波罗和缪斯之泉,喻为诗歌灵感之泉。——译者
(133) 在本节中,布洛赫从创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抵抗、阻碍等棘手问题说明尚未被意识到的东西。之所以出现各种抵抗、阻碍等棘手问题,是由于人们总是重新认识物质和素材。——译者
(134) 所谓“能量与意志之间的不协调”意味着“想做而不能做”这样一种心灵失衡状态。一个神经症患者越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他就越是神经过敏、焦躁不安。——译者
(135) 按照布洛赫的理解,拒绝乃至抵抗不是蕴含在生产性的意志本身中,而是蕴含在反对这种意志的现代陈规陋习中。——译者
(136) 在寻找尚未被意识到的东西时,首先接触到的始点是上部门槛,而在寻找不再被意识到的东西时,首先接触到的始点是下部门槛。前者属于布洛赫意义上的对未来新事物的动态的、开放的追寻;后者则属于弗洛伊德意义上的对过去心理创伤或压抑的追寻。——译者
(137) 芝诺(Zenon,前495—前430),希腊哲学家、数学家,他的“飞矢不动”等悖论非常有名。——译者
(138) 黑格尔:《选集》,第6卷,1840年,第Ⅺ页。
(139) 可以说,本节系本书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因为本节集中探讨了现实中尚未被意识到的东西为何造成种种麻烦和冲突,而且,为何这些麻烦和冲突不被正确地理解。——译者
(140) 此处指莱布尼茨。——译者
(141) 《麦克白》(Macbeth)是莎士比亚最短的悲剧,也是他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译者
(142) 约翰·格奥尔格·哈曼(Johann Georg Hamann,1730—1788),18世纪后半叶德国最重要的基督教思想家之一,被誉为“狂飙运动”的导师或“北方的魔术师”。他倡导非理性主义的信仰理论,与流行的启蒙哲学相对立,主要著作有《一个穿越沙漠的布道者》(1784)等。——译者
(143) 奥西恩(Ossian),古代爱尔兰传说中3世纪的吟唱诗人。1762年,苏格兰诗人詹姆斯·麦克弗森(James Macpherson,1736—1796)声称“发现”了奥西恩的诗,他假托从3世纪盖尔语的原文翻译了《芬歌尔》和《帖莫拉》两部史诗,并先后出版,于是这些所谓“奥西恩”的诗篇便传遍整个欧洲,对早期浪漫主义运动产生重要影响。德国作家赫尔德、歌德都曾把奥西恩的诗作翻译成德文。——译者
(144) 巴霍芬在《母权制》(1861)一书中探讨了父权制社会以前的母权制社会。——译者
(145) 韦尼塔(Vineta),传说中沉陷的古代一城市之名,位于今波美拉尼亚与吕根岛之间的某处。——译者
(146) 弗里季亚之帽(Phygische Mütze),法国大革命时期雅各宾党人戴的,用来象征自由的尖端下垂的红色圆锥形帽。——译者
(147) 格雷斯:《神话史》,1810年,第599页以下。
(148) 瓦尔特堡节(Wartburgfest),1817年,德国人在瓦尔特堡集会,庆祝1814年拿破仑军队的惨败。——译者
(149) 让·保罗:《美学预备学校》,第7章。
(150) 布洛赫认为,德国浪漫主义者不是关注过去的历史本身,而是关注过去的历史之中显现的美丽的现实。因此,浪漫主义者不仅对邪恶的、病态的历史素材兴趣索然,对自身所处的当时现实也无动于衷。他们一味沉湎于对过去辉煌生命的记忆,被动地期待这种图像重现在实际生活之中。——译者
(151) 弗洛伊德的“厄洛斯”理论一经出台就遭到奥地利市民阶级的猛烈批判,他们纷纷谴责这一理论伤风败俗,全盘否定社会规范。为了从事进一步研究,弗洛伊德迫切需要来自市民阶级的经济资助,因此他不得不撤回早期厄洛斯理论,开始强调升华乃至批判判断。由于这个原因,弗洛伊德早期的“厄洛斯”理论与后期的升华乃至批判判断理论出现显著差异。——译者
(152) 弗洛伊德:《自我与本我》,1923年,第12页。
(153) 荣格:《里比多的变迁与象征》,1925年,第54页以下。
(154) 黑格尔:《选集》,第2卷,1832年,第10页。
(155) 黑格尔:《选集》,第2卷,第36页以下。
(156) 在布洛赫看来,黑格尔把知识理解为“作为回忆起的、保存的东西”,这种立场与柏拉图的“知识即重新记忆”如出一辙。与此不同,布洛赫从“愿望”(Wunsch)乃至非愿望(Unwunsch)视角说明知识概念,因此,知识,确切地说,乌托邦思维不是把过去存在过的东西(Ge-Wesenheit)当作某种本质(Wesenheit),而是获取指向未来的新东西。值得注意的是,布洛赫并非否定过去存在过的东西本身,而是批判一味思幽古之情的退行视角。——译者
(157) 在《形而上学导论》中,柏格森曾把知识分为两种:第一是分析化、概念化、空间化的知识,在此,事物被理解为固定不变的、非连续性的东西;第二,通过同感(smpathie)到达事物的核心,即总体的、直接的知觉。在布洛赫看来,柏格森的直觉不过是绝对化的偶然而已。——译者
(158) 在本节中,布洛赫强调,尚未被意识到的东西导致预感和预见。真正的预感行为始于青春、转折期及其创造。与预感相联系,想象具有某种未来功能,这种功能恰恰借助未来指向特征而不断得到修正。——译者
(159) 这句话亦译作“这事业一定会成功”,出自法国大革命时期一首平民之歌。——译者
(160) 西比尔(Sibylle),古希腊女预言家、算命师。——译者
(161) 诺斯特拉达穆斯(Nostradamus,1503—1566),法国星相学家。——译者
(162) 波萨侯爵(Marquis Posa),席勒悲剧《唐·卡洛斯》中主人公唐·卡洛斯的好友,他为朋友和争取故乡的独立献出了生命。——译者
(163)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1927年,第195页。
(164) “德国的不幸”(Deutsche Misere),此处指德国在欧洲史上所走的与众不同的特殊道路(Sonderweg)。德国诗人海涅率先使用该词,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曾沿用过该词。——译者
(165) 客观自动主义(objektivistischen Automatismus),指排除主体意志及其自发性,由此导致一种失败主义错误乃至邪恶的行动主义。——译者
(166) 布洛赫认为,市民哲学与意识形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基本倾向是静态性、保守性等。——译者
(167) 按照布洛赫的分析,意识形态并不具有独创性的乌托邦功能,但在某一特定部分中带有非纯粹的乌托邦要素。例如,通过原型、理性、意义等,乌托邦的要素被移入意识形态中,但这种要素并非固有的、纯粹的乌托邦功能。——译者
(168) 在本节中,布洛赫提出“利益”观点,并揭示了其中所蕴含的乌托邦的功能。——译者
(169) 曼德维尔(Bernard de Mandeville,1670—1733),英国医生,著有《蜜蜂的寓言,或私人恶德与公益》(1714)等。——译者
(170) 东印度公司始建于1600年。最初,英国人主要是利用东印度公司做生意,慢慢地,东印度公司就成了英国殖民者对印度进行殖民侵略的工具了。——译者
(171) 此处指英国作家塞缪尔·理查逊(Samuel Richardson,1689—1761)的长篇书信体小说《克拉丽莎》(1747—1748)。——译者
(172) 提比略·格拉古(TIB.Sempronius Gracchus,前163—前132)、盖约·格拉古(C.Sempronius Gracchus,前153—前121),公元前133年和123年两人先后推行土地改革方案,史称“格拉古兄弟改革”(Die Reform der Gracchen),改革最终失败,反映了罗马共和国末期深刻的社会危机。——译者
(173) 马库斯·尤尼乌斯·布鲁图斯(Marcus Junius Brutus,前85—前42),晚期罗马共和国的一名元老院议员,他组织并参与了对恺撒的谋杀。——译者
(174) 托马斯·杰弗逊(Thomas Jefferson,1743—1826),美国《独立宣言》的起草人,美利坚合众国第三任总统。——译者
(175) 在本节中,布洛赫从两方面阐明意识形态的本质:一方面,意识形态乃是维护阶级社会的虚假意识;另一方面,意识形态是过去的经济基础崩溃之后留下来的文化遗产。布洛赫把后者称作部分地内在于虚假意识的一种乌托邦的功能,以此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文化遗产观点。本节涉及布洛赫独特的美学观点,曾招致东德正统马克思-列宁主义者的异议。——译者
(176) 拉布吕耶尔(Jean de La Bruyere,1645—1696),法国写讽刺作品的道德家,以文学杰作《品格论》著称于世。——译者
(177) 拉罗什富科(François de La Rochefoucauld,1613—1680),法国箴言作家,关于美德的箴言很有名:“人的美德反过来看,只不过是利己心和自爱心而已。”——译者
(178) 爱尔维修(Claude-Adrien Helvetius,1715—1771),法国哲学家、辩论家,百科全书派的代表人物。他从享乐主义的观点强调肉体的感觉,抨击伦理学的宗教基础。他在《人论》(De L"homme,1772)中主张有教无类,批评了卢梭《爱弥尔》中的自然主义教育观。——译者
(179)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关系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新的经济基础导致产生一种新的意识形态;另一方面,新的经济基础产生之后,部分旧的上层建筑还继续存在下去,特别是部分文化遗产一直保留下来,继续影响和制约人的现实生活。这后一方面正是布洛赫所关注的乌托邦的功能与意识形态的交道:文化遗产。——译者
(180) “这是与你有关的事”(Tua res agitur),语出贺拉斯(Horatius)《书信》:“如果你邻居的房子在着火,那么问题恰恰与你有关。”(Tua res agitur,paries cum proximus ardet.Epistles,Ⅰ,18.84.)——译者
(181) 马克思:《致卢格的信》,1843年。
(182) “国家乌托邦”(Staatsutopie),在此指“载有社会乌托邦内容的国家小说”。——译者
(183) 在此,布洛赫用“乌托邦主义”一词指称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和现代乌托邦革命主义,从而把它与马克思主义的“具体的乌托邦”严格区别开来。——译者
(184) 希腊语中,“凯利埃”(Kyrie)指“主”,“格雷道”(Gredo)指“使徒信经”,在此一同构成弥撒音乐的乐章。——译者
(185) 在本节中,布洛赫着重揭示了原型中部分地包含的乌托邦的要素,例如,艺术作品中所包含的乌托邦的要素及功能。从荣格的退行性立场出发,并不能说明原型与既定历史的联系。因此,与荣格的原型理论不同,布洛赫强调,原型的未来指向性和政治进步要素。——译者。
(186) 歌德:《浮士德》,第2部,第6275行。——译者
(187) 歌德:《浮士德》,第1部,第2623—2624行。——译者
(188) 廷巴克图(Timbuktu),西非一地名,1087年为图阿雷格人所建,1488年建国,1591年之前为西非伊斯兰文化的中心,1780年沦为法国的殖民地。荣格因在此探究古代原型而著称。——译者
(189) 希腊语Eidos,指称“像”,哲学上解释为假象。柏拉图最初把它理解为“各种事物的本质”,亚里士多德则把它理解为“在事物之中,即在质料框架中的真正的本质”。胡塞尔进一步把Eidos与hyle分别解释为“本质”与“实在的事物”。——译者
(190) 据希腊神话,腓利门与博希斯是弗吉尼亚一对贫寒而虔诚的夫妇。他们殷勤款待了微服巡访的宙斯和赫耳墨斯,而比较富有的邻人却把两位神祇赶了出去。作为一种恩赐,神使他们免遭洪水之灾,把他们的房舍变成神殿,并应他们的请求,让他们成为这里的祭司。很久以后,他们希望“同年同月同日死”的愿望得到恩赐,并被变成两棵参天大树。——译者
(191) 菲利普·莫里茨(Karl philipp Moritz,1756—1793),德国作家,1786年在意大利与歌德结交。著有小说《安东·莱泽尔》(Anton Reiser)、神话学专著《关于诸神的教义》(1791)等。——译者
(192) 弗里德里希·克罗伊策(Friedrich Creutzer,1771—1858),德国文献学家,著有《象征与古代民族,尤其是希腊民族的神话学》(1810/12,1836/43),其思想广泛影响了谢林、黑格尔、巴霍芬等人。——译者
(193) 弗里德里希·克罗伊策:《古代民族的象征与神话》,第1卷,1819年,第118、159页。
(194) 在此,布洛赫将巴洛克时代出现的比喻概念与象征加以比较。——译者
(195) 在此,布洛赫暗示浪漫主义与法西斯主义之间的某种相互关联。——译者
(196) 这是一个比喻。原型中不乏指向过去的反动的要素,但也不乏指向未来的乌托邦的要素。因此,原型与乌托邦不尽一致,但从原型中可以提取乌托邦的要素。——译者
(197) 芬里厄(Fenriswolf),北欧神话里的一头巨狼,身体像天一样高,拥有连神也惧怕的锐利牙齿和怪力。——译者
(198) 希律王(Herodes),《圣经·旧约》里的著名暴君、罗马的帮凶和傀儡。——译者
(199) 格斯勒(Geßler),1470年任奥地利驻瑞士地方总督,以残暴著称。参见席勒:《威廉·退尔》。——译者
(200) 珀尔修斯(Perseus),希腊神话中的英雄。——译者
(201) 安德罗米达(Andromeda),希腊神话中的埃塞俄比亚公主。——译者
(202) 引自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此处“高卢雄鸡”指称法国,引文意思是法国革命是德国革命的先导。——译者
(203) 此处所谓“中学”是指撇开可能性和未来之梦,而仅仅考虑当下现实的学习场所。——译者
(204) 在本节中,布洛赫主要探讨西方哲学史上的理想特征。通过对比分析理想与乌托邦,布洛赫凸显了乌托邦要素,并简要概括了康德、黑格尔的美学理论与理想的关系。——译者
(205) 伊壁鸠鲁(Epikuros,前341—前270),古希腊哲学家、无神论者,伊壁鸠鲁学派的创始人。伊壁鸠鲁进一步发展了阿瑞斯提普斯的享乐主义(Hedonismus)学说,并将之与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结合起来。他的学说的宗旨是达到不受干扰的宁静状态。——译者
(206) 康德分别从伦理学和美学角度考察理想,而布洛赫对康德的艺术理想提出了部分质疑。在布洛赫说来,如果艺术理想仅仅被解释为“无目的的合目的性”(zwecklose Zweckmäßgkeit),那么未来的希望等于孕育某种脱离价值的艺术作品。——译者
(207) 隐德莱希(entelechieia),字义上指“内部包含某种目标的东西”,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它是使有机体自我发展的内在原则。自文艺复兴之后,这个概念为莱布尼茨和歌德所接受和发展。——译者
(208) 叔本华:《选集》,第1卷,格里泽巴赫版,第207、297页。
(209) 黑格尔:《选集》,第11卷,第199页以下。
(210) 泰奥多·冯塔讷(Theodor Fontane,1819—1898),19世纪德国作家,被认为是德国写实主义小说的第一位大师。他的小说蕴含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蕴含唯美主义情愫,字里行间充满着对中产阶级的人道描述。——译者
(211) 亨利克·易卜生(Henrik Ibsen,1828—1906),挪威作家、戏剧家,被认为是现代现实主义戏剧的创始人。——译者
(212) 在此,布洛赫带着讥讽的口吻,批判了康德的“理想”概念。——译者
(213) 在布洛赫看来,康德和黑格尔都倾向于把理想的特征归结为某种“终结的完成性”。为此,他主张必须摒弃这种静态特征,寻找理想中的动态特性,并赋予这种特性以乌托邦的功能。——译者
(214) 施洗约翰节(Johannistag)为6月24日,据信,这一天人们感受到人生的新气氛。——译者
(215) 引文见之于默里克《维拉斯之歌》(Gesang Weylas),全篇为:“你是厄尔普利特,我的国度!/阳光远远地普照/从大海的深处,你的别样的海滩蒸腾/浓雾笼罩,湿润诸神的脸庞/太古之水/新鲜地涌现在你的臀部的周围/孩子啊!/在你的神性面前,诸王弯腰屈服/他们是你的看护者。”参见爱德华·默里克:《选集》,两卷本,第1卷,慕尼黑,1976年,第724页。——译者
(216) 罗伯特·布朗宁(Robert Browning,1818—1889),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善于运用戏剧独白来描写人物,语言真挚,富于感染力。在此布洛赫所引他的诗《皮帕走过了》(1841)就是一篇戏剧独白形式的叙事诗。——译者
(217) 伊西丝-玛丽亚(Isis-Maria),埃及语中叫做阿赛特(Aset),是古埃及的母性与生育之神,九柱神(Ennead)之一。——译者
(218) 关于“自由”的多种含义,布洛赫在后面的《自由与秩序》中予以详述。——译者
(219) 在本节中,布洛赫重点探讨了比喻、象征的特征以及其中所蕴含的乌托邦的功能。按照他的理解,比喻本质上属于具有多样图像的艺术领域和多神论领域,相比之下,象征属于艺术中的伟大单纯性以及宗教中的一神教或一神论。——译者
(220) 参见歌德的早期诗作《不耐烦》(Ungeduld),第2节,第1行。在此,歌德对比分析了艺术家的艺术态度与大众的艺术态度:前者是从教会之内向外看,后者则是从教会之外向里看。歌德:《选集》两卷本,慕尼黑,1981年,第140页。——译者
(221) 弗里德里希·贡多尔夫(Friedrich Gundolf,1880—1931),德国文艺学家,自1920年起,任海德堡大学文学教授。按照他的文艺观,作家与作品是高度统一的,伟大的作家本身具有“客观判断”这一试金石。在伟大作家的作品中,象征形态构成艺术的绝对形态。——译者
(222) 洛可可(Rokoko),语源上意指“用蚌制作的美丽的洞室”。从建筑样式上看,洛可可时代指的是巴洛克时代以后以及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以前的艺术形态。——译者
(223) 按照布洛赫观点,比喻与象征各自具有不同的内容,因此我们对其无法标明价值等级。比喻要素与象征要素分别存在于原型之中,按其意义,这些要素被区分为大小不等,但无高低之分。——译者
(224) 引文见之于歌德《欢迎与告别》(Willkommen und Abschied),第1节,第5—7行。——译者
(225) 引文见之于歌德《漫游者夜歌》(Wanderers Nachtlied),全诗为:“在一切山顶上都有休息/在一切树梢上/你全然感受不到呼吸/小鸟在树林里沉默无语/只好等待吧/你也会得到休息。”——译者
(226) 引文见之于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的诗《致德国人》(An die Deutschen)。——译者
(227) 司汤达(Stendhal,1783—1842),原名亨利·贝尔,法国小说家,代表作有《红与黑》(1830),按照他的爱情观,所谓爱是某种病态的、失去理智的神魂颠倒。恋爱中的人们往往狂热地美化爱的对象,以此虚构主观幸福。——译者
(228) 埃克托·柏辽兹(Hector Berlioz,1803—1869),法国作曲家、指挥家、音乐评论家,19世纪上半叶法国音乐最伟大的代表者。25岁与英国演员哈利特·史密森(Harriet Smithson)相爱,6年后与她结婚。婚后9年,两人关系恶化。——译者
(229) 这首诗句出自施密特-吕贝克(Schimidt-Rübeck)的《漫游者夜歌》(Wanderer Nachtlied),弗兰茨·舒伯特曾以此诗为基础,作曲《漫游者》。——译者
(230) 在此,布洛赫阐明了希望得到实现时所发生的困境。一旦希望得到实现,我们就对所成就的希望的内容感到不满意。在布洛赫看来理由有二:一是,就希望的认识能力而言,与其说是实现的瞬间重要,不如说是实现之前的努力重要;二是,就人的强大动因而言,希望的内容与其说是实在的客体,不如说是心灵的高尚图像。——译者
(231) 莫扎特歌剧《魔笛》剧情讲的是王子塔米诺在山中狩猎遇巨蟒追袭,被夜后的三个侍女所救。侍女出示公主帕米娜的肖像,王子一见钟情。夜后送王子一支魔笛,送捕鸟人帕帕吉诺一串神铃,让两人去营救被祭司萨拉斯特罗劫走的公主帕米娜。不过,祭司囚禁公主并非为了加害公主,而是为了公主摆脱夜后的邪恶势力。塔米诺在祭司的帮助下,经受种种考验和磨难,终于与帕米娜结为夫妇,帕帕吉诺借助于神铃之力,也找到了梦中情人帕帕吉娜。——译者
(232) 莱瑙(Nikolaus Lenau,1802—1850),奥地利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1832)、《新诗集》、叙事诗《浮士德》(1836)、《萨沃纳罗拉》(1837)、《阿尔比派教徒》(1847)等。1834年诗人爱上了朋友马克斯·勒文斯塔尔的妻子索菲,毫无结果的单相思使他得了严重的忧郁症,1884年与法兰克福的贵族小姐马丽·贝伦茨订婚,10月就在婚礼前夕突然精神分裂。在此后的数年里,他曾多次试图自杀,大部分时间都在精神病院度过。——译者
(233) 克尔恺郭尔(Søren Aabye Kierkegaard,1813—1855),丹麦哲学家、神学家、存在主义思想先驱。主要著作有《或者-或者》(1843)、《恐惧的概念》(1844)、《生活道路的诸阶段》(1845)、《哲学片断》(1846)、《恐惧与战栗》(1849)等。——译者
(234) 在遥远而陌生的异国他乡,作者把对恋人的爱化作了无比强烈的思念,但是,当他与深爱的女子相逢后,这种思念旋即转变成了深深的失望。因此,作者不得不滞留在大海的客轮上,到处徘徊不定。——译者
(235) 游吟诗人(troubadour),12—13世纪活动在法国南部的行走诗人,他们出身于贵族、僧侣、骑士、市民等不同阶层,对德国的恋爱歌谣产生过深远影响。——译者
(236) 小心谨慎(Vorsicht)一词原意为向前看。——译者
(237) 贝多芬歌剧《费德里奥》中的主人公,此歌剧最初标题为《莱奥诺拉》。关于歌剧《费德里奥》剧情,参见本书第51章。——译者
(238) 欧里庇得斯(Euripides,前484?—前406),古希腊悲剧作家,他一生共创作了九十多部作品,《海伦娜》创作于公元前412年。与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不同,欧里庇得斯不是致力于传统神话与古代雅典伦理的关系,而是致力于当时宗教、伦理领域里毁灭性的破坏现象,从而他的作品主题大都是人的灵魂能力所具有的暴力行为、违抗以及与神的冲突等。——译者
(239) 霍夫曼斯塔尔(Hugo von Hofmannsthalt,1874—1929),奥地利诗人、剧作家,长期与施特劳斯合作,代表作有歌剧《蔷薇骑士》、《埃及的海伦娜》等。——译者
(240) 此处布洛赫没有注明这段引文出处。引文出自霍夫曼斯塔尔:《埃及的海伦娜》,载于霍夫曼斯塔尔:《选集》,第31卷,法兰克福/美因河畔,1991年,第218页。——译者
(241) 特洛伊战争发生于公元前1193—公元前1184年。关于战争起因,一般的说法是,为了争夺一个叫海伦娜的绝世美女。特洛伊国王普里阿摩斯的次子帕里斯访问斯巴达城时,跟宙斯的女儿、斯巴达国王梅涅劳斯的妻子海伦娜相恋,结果帕里斯将海伦娜带回特洛伊,这对希腊人而言,简直是奇耻大辱。为了一泄心中之恨,并夺回海伦娜,希腊人便在海伦娜的哥哥阿伽门侬率领之下,组织了一支10万人的船队开到特洛伊,展开了围困特洛伊城10年的大战。特洛伊战争神话来自荷马的伟大史诗《伊里亚特》。——译者
(242) 亚该亚人(Achaeer),是古希腊大陆上四个主要的部族之一,另三个为爱奥尼亚人、伊奥利亚人和多利安人,在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中,亚该亚人也指称希腊军队。——译者
(243) 《奥德赛》,第251—264页。
(244) 塞壬(Sirene),希腊神话中一种半人半鸟的海妖,以美妙歌声诱杀经过的海员。——译者
(245) 这段话道出了布洛赫思想的核心。人一旦成就宿愿也就产生某种喜悦和遗憾。愿望的实现之所以令人遗憾,是因为无论在量上还是在质上,客体都远远大于业已成就的客体。尽管如此,也不能把渴望的实现或成就理解为某种无意义的结果。——译者
(246) 按照布洛赫的见解,乌托邦只有排除抽象性,扎根于历史的具体性时才具有真正的意义。——译者
(247) 白日梦未必总是孕育乌托邦这一指向未来的思维。在白日梦中,既有私人的、一次性的梦,也有从一开始就凝固为一种图像的表象,这种多元性正是白日梦所具有的比喻的特征。——译者
(248) 在此,“肉”象征具体性,“腿”象征动态性。纯然被描画的愿望图像并不是实现对象,但是,一旦把具体性和动态性添加到这幅图像上,它就会起到可逆反应。——译者
(249) 戈特弗里德·冯·斯特拉斯堡(Gottfried von Straßburg),德国中世纪伟大诗人之一,生卒年月不详。1205—1210年执笔宫廷叙事诗《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Tristan und Isolde),约2万行,是著名爱情故事的古典文本。——译者
(250) 克洛普施托克(Friedrich Gottlieb Klopstock,1724—1803),德国诗人,著有叙事诗《弥赛亚》4卷。——译者
(251) 布洛赫拒绝接受康德所谓“对理想的无止境的接近”,其理由在于,人的希望不是以实现本身为前提,而是以实现的可能性为前提。按照他的观点,人为实现理想而努力,但这种努力本身不是无止境的。因此,坚持梦就是坚持梦的实现可能性,惟有这种梦的实现可能性才孕育新的渴望以及新的白日梦的动因。——译者
(252) 参见《新约·诗篇》,第137篇第5节。——译者
(253) 在本节中,布洛赫探讨了希腊亚里士多德哲学、德国谢林哲学中隐而不显的“实现”思想。就像灯底下一片昏暗一样,在实现的瞬间,人的认识很难认知乌托邦。即使乌托邦被认知,在它销声匿迹之前,也留下其他新的形态的乌托邦的痕迹。——译者
(254) 语出古罗马演说家西塞罗,亦即“够了,停止”。——译者
(255) 谢林(Friedriuch Wilhelm Joseph von Schelling,1775—1854),德国哲学家,1790年进入蒂宾根大学神学院学习哲学和神学,成为黑格尔、荷尔德林的同窗好友。早期谢林受雅各布·伯麦、费希特等人的影响,致力于唯心主义自然哲学,1800—1808年,他转而致力于世界与自我的关系,认为个别的存在由神的绝对存在派生。他的思想深受基督教世界观的影响,前后变化很大,主要著作有《论一种绝对形式的哲学可能性》(1794)、《先验唯心论体系》(1798)、《哲学与宗教》(1804)、《对人类自由本质的研究》(1809)等。——译者
(256) 这里所谓“唯心主义”系指市民唯心主义哲学。布洛赫对以往哲学持批判态度,因为以往哲学把实现问题仅仅理解为从属于逻辑的概念问题。——译者
(257) 如前所述,语源上,“隐德莱希”一词来源于“完全所有”(entles echein),意指“实际行动的存在”。在亚里士多德那里,隐德莱希乃是“在质料之中得到实现的形态”,作为位于组织之中的力量,它对组织性的发展或完成具有巨大影响。——译者
(258) 参见歌德:《浮士德》,第1部,第634—635行。——译者
(259) 黑格尔:《哲学全书》,第230节。
(260) 谢林:《选集》,第6卷。
(261) “梦是泡沫”(Träume sind Schäume),系德国谚语。——译者
(262) 在本节中,布洛赫区分了客观的可能性与现实的可能性。根据布洛赫的观点,现实可能的东西乃是充分中介了的辩证唯物论所传达的新东西。——译者
(263) 在此,布洛赫既反对实证主义的现实概念,也反对市民唯心主义的现实概念:前者只注重当下既定事实,极力抹煞世界变化及其过程;后者则脱离现实世界,一味追求彼岸世界的梦幻之影。——译者
(264) 参见歌德:《浮士德》,第1部,第394行。——译者
(265) 在本节中,布洛赫揭示了现实可能性中所蕴含的乌托邦的特性,例如,战斗的乐观主义、新东西、终极等范畴。——译者
(266) 施皮格尔贝格(Spieglberg),德国剧作家席勒《强盗》中主观盲动、滥用武力的人物。——译者
(267) 鲍特鲁(Emil Boutroux,1845—1921),法国哲学家,柏格森的老师,他根据新的唯心论,批判科学,倡导自然法则的偶然性。在他说来,所谓自然法则只不过是无限进化过程中一时的偶然而已,人的行为的目的在于道德、艺术、宗教等的自由创造。主要著作有《关于自然法则的偶然性》(1874)、《帕斯卡尔》(1900)等。——译者
(268) 柏格森:《创造的进化》(L"Evolution créatrice),1907年,第207页。
(269) 柏格森:《思想与流动》(La Pensée et le Mouvant),第133页。
(270) 麦加拉学派,古希腊麦加拉人欧几里得创立的学派,又称小苏格拉底学派。——译者
(271) 爱利亚学派,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意大利南部爱利亚城邦,创始人为克塞诺芬尼。——译者
(272) 布洛赫用“终极”范畴表示新东西的趋势目的。按照他的理解,新东西中蕴含着某种趋向最终目的的努力,当这种趋势目的与最终目的相统一时,新事物进程中便发生飞跃或跳跃。
(273) 斐洛(Philo Judeaus,前15—?),亦称亚历山大里亚的斐洛,犹太哲学家和政治家。斐洛第一个尝试将宗教信仰与哲学理性相结合,故被视为希腊化时期犹太教哲学的代表人物和基督教神学的先驱。主要著作有《诸问题及其解决》、《神圣的律法》等。——译者
(274) 黑格尔:《哲学全书》,第15节。
(275) 欧米茄(Omega),希腊语最后一个字母。——译者
(276) 阿尔法(Alpha),希腊语第一个字母。——译者
(277) 爱德华·哈特曼(Eduard von Hartmann,1842—1906),德国哲学家,主要著作有《无意识哲学》(1869)、《认识论的根本问题》(1889)等。——译者
(278) 根据布洛赫的观点,开始与终结之间并不存在循环衔接。如果二者之间存在衔接,终结就只不过是开始的复制品而已。因此,开始或最初的阿尔法只有通过“新东西”的作用才能变成终结或最终的欧米茄。这种变化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不能通过所谓“回忆”或“再构成”等重复来加以说明。——译者
(279) 在哲学史上,亚里士多德率先使用质料(Materie)概念。根据他的理解,所谓“质料是尚未完全确定的、未区别的、永恒的根源素材”。此外,根据他的理解,所谓质料建立在运动这一根本法则基础之上。——译者
(280) 在此,布洛赫意识到,亚里士多德的机械质料概念不仅是一种机械运动的被动存在,也是趋向可能性的能动存在。从后者中,质料摆脱了自身被阻碍、被阻断的特征。——译者
(281) 阿维森纳(Avicenna,980—1037),阿拉伯哲学家、医学家、自然科学家、文学家。——译者
(282) 阿威罗伊(Averroes,1126—1198),伊斯兰哲学家,将伊斯兰传统学说和希腊哲学融为一体,并评注过亚里士多德的作品和柏拉图的《共和国》。——译者
(283) 参见恩斯特·布洛赫:《阿维森纳及其亚里士多德左翼》,1952年,第30页以下。
(284) 列宁:《哲学遗稿》,第62页。
(285) 黑格尔:《选集》,第13卷,第33页。
(286) “把铅倒入鞋底”,欧洲人将铅熔化,铸就各种形体,新形成的形体显示某种盼望或未来之梦。在此,布洛赫借此抨击抽象的乌托邦主义者,这些人热衷于破旧立新,但并未发现承载思想的新基础(鞋底),或试图把自身的思维强加于错误的基础。——译者
(287) 此处所谓“家”与布洛赫的“家乡”一词是同一个意思。家是一种乌托邦的空间,从中人们当家作主,家是乐园,从中人们享受幸福和安康。但是,这个家与前面所提到的“浪子回归之家”截然有别,因为布洛赫反对那种把开始与结束连接起来的循环理论。“家”不是指称当下现成的父母之家,而是指称自我创造的未来之家。——译者
(288) 在本节中,布洛赫探讨了艺术作品中所蕴含的可能性的本质。“前假象”(Vorschein),语义上有“显现”之意。布洛赫用来指称“预先显现的愿望图像”。——译者
(289) 柏罗丁(Plotinus,205—270),古希腊末期哲学家、神秘主义者。著有《九章集》,倡导“流溢说”,认为宇宙万物皆来源于惟一存在的“流溢”,他进而用“脱我”(eenosis)、“融一”(ekstssis)等概念来说明了这一主张。——译者
(290) 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和科学家。他批判经院哲学和神学权威,揭示人类认识产生谬误的根源,提出了著名的“四假相说”:“种族假相”、“洞穴假相”、“市场假相”、“剧场假相”,主要著作有《论学术的进展》(1605)、《新工具》(1620)等。——译者
(291) 龚古尔兄弟(Goncourt,Edmond and Jules),法国兄弟作家,即19世纪法国作家龚古尔·德·爱德蒙(Edmond de Goncourt,1822—1896)和他的弟弟龚古尔·德·儒勒(Jules de Goncourt,1830—1870)。——译者
(292) 沃尔夫(Cristian,Freiherr von Wolff,1679—1754),莱布尼茨的弟子,构筑了启蒙思想、天赋人权和自然哲学的体系,主要著作有《第一哲学即存在论》等。——译者
(293) 鲍姆加登(Alexander Gottlieb Baomgarten,1714—1767),德国启蒙主义哲学家、沃尔夫的弟子,主要著作有《伦理学》、《美学》2卷等。——译者
(294) 参见《出埃及记》,第20章第4节。——译者
(295) 伯恩哈德·冯·克雷尔瓦克斯(Bernhard von Clairvaux,1091—1153),法国神秘主义者、修道院长,1136年着手修建西多教团具有巴洛克风格的埃伯巴赫修道院。——译者
(296) 亚历山大·洪堡:《宇宙》,Ⅱ,《短袖白法衣》,第35页。
(297) 乔托(Giotto di Bondone,1266—1337),佛罗伦萨画派的创始人,意大利文艺复兴初期的艺术先驱,主要作品有《逃出埃及》、《犹大之吻》、《哀悼基督》等。乔托所画《拉撒路的复活》取材于《圣经·新约》,据传,拉撒路是耶稣的好朋友,入殓三日,死而复生。——译者
(298) 在布洛赫看来,重要的不是艺术作品的表面现象,而是艺术家或欣赏者的思想感情。人的愿望可以归结为一种图像,但在艺术创造者或欣赏者那里,这种愿望图像却表现为变幻无常的辩证图像。如果说卢卡奇关注的是艺术作品本身的存在论,布洛赫则关注创作意志和接受意志。——译者
(299) 尤维纳利斯(Decimus Junius Juvenalis,60—127),又译朱文纳尔,古罗马讽刺诗人。著有《讽刺诗》(Saturae)5卷16首,各首长短不一,最后一首没有写完。——译者
(300) 狄德罗(Denis Diderot,1713—1784),法国哲学家,百科全书派主要代表之一。哲学著作有《达兰贝尔的梦》(1769),小说有《修女》(1760)、《拉摩的侄子》等。——译者
(301) 在本节中,布洛赫指出了前假象所面临的现实危险,例如,停留于单纯的假象,转瞬即逝的残缺不全等。艺术作品有时并不反映对现实认识的恒久努力,相反,仅仅传达美的圆满假象。因此,布洛赫强调,在片面性、特殊性中,艺术家能够发现真正的艺术所蕴含的前假象。——译者
(302) 卡蒙斯(Luís vaz de Camôes,1524—1580),葡萄牙诗人、作家、海洋歌手。在史诗《卢济塔尼亚人之歌》(1572)中,他以达·伽马远航印度的事迹为主线,模仿希腊、罗马古典史诗,讴歌了卢济塔尼亚人的聪明才智和勇敢开拓精神,同时,他也为葡萄牙唱出了海洋的赞歌。——译者
(303) 忒弥斯(Themis),古希腊神话里主持正义和秩序的女神。按照《神统纪》,她是大神乌拉诺斯(天)和盖亚(地)的女儿,后来成为奥林匹斯主神宙斯的第二位妻子。——译者
(304) 卢卡奇:《长篇小说理论》,1920年,第20页以下。
(305) 格吕内瓦尔德(Matthias Gruenewald,1470—1528),德国画家、德国后期哥特式艺术的倡导者,现存作品有油画10幅、素描约35幅,代表作为《伊萨汉姆祭坛画》。——译者
(306) 根据布洛赫的观点,只有艺术的深层美才有助于克服艺术的表层美。特别是在未完成的作品事后的片断中,人们可以窥见艺术对象所蕴含的强有力的暗码。——译者
(307) 瓦萨里(Giorgio Vasari,1511—1574),意大利画家、美术史家,所著《艺苑名人传》(1550)一书,长达百余万言,详述了自契马布耶以来的画家、建筑师及雕刻家,被誉为意大利艺术史的必读书;书中正式使用“文艺复兴”一词,并提出可按14、15、16世纪划分新美术发展的三个阶段,是有关意大利文艺复兴美术的最重要的资料,对后世影响很大。——译者
(308) 《西东诗集》(West-östlicher Divan),歌德晚年受波斯诗人狄万·哈菲兹(Divan Hafez,1325—1390)的启迪而写下的一系列诗歌,发表于1827年。——译者
(309) 布洛赫把艺术作品的令人感动的图像描写为未完成的“突进图像”。这意味着,人通过总体性,从美的角度确认意识之中的期待感、预见等。——译者
(310) 在本节中,布洛赫结合时代问题、乌托邦问题,说明了艺术作品中的前假象。在布洛赫看来,前假象不同于既定现实中的直接图像。前假象乃是对本质的、普遍的世界图像的一个抽象比喻和中介,正因如此,现实主义艺术有别于自然主义艺术。根据布洛赫的前假象美学,一方面,艺术是辩证开放的世界的前提条件;另一方面,艺术是关于全体性的独特的类型面貌。——译者
(311) 布洛赫认为,经验主义盲目推崇既定事实,因而忽略了某种可能的本质事项。与此相对照,自然主义同样原封不动地接受既定事实,因而也不能摆脱表面特征。——译者
(312) 历史的各阶段包括各种历史事件,在此意义上,我们可以探究历史的全体性。但是,从整个人类史上看,各个历史阶段的全体性依然可以概念化为一个部分,即瞬间。——译者
(313) 语出德国诗人乌兰德(Ludewig Uhland,1787—1862)的《春天的信念》(Frühlingsglauben,1812),诗云:“轻柔的风已经苏醒/现在一切东西都即将翻转。”——译者
(314) 从本节开始,布洛赫着手系统阐明可能性的各种范畴。形式的可能性是形式逻辑层面上的可能性,作为“形式上可能的某种东西”,形式可能性使人的思维成为可能。——译者
(315) 在本节中,布洛赫探讨了既定现实条件下的“事实的和客观的可能性”。重要的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事实的和客观的可能性包含着诸多空白和不明确的要素。——译者
(316) 在此译者把sachlich,sachhaft,sachgemäß分别译作“事实的”、“类似事实的”、“根据事实的”,以表达三者程度上的不同。第一个用语指称“与事实同一的东西”,第二、第三个用语指称“类似于事实的东西”。在此,“根据事实的”要比“类似事实的”更接近事实。——译者
(317) 法比尤斯·昆克塔托(Qintus Fabius Maximus Cunctator,?—前203),古罗马政治家、将军,绰号“延误者”(Cunctator)或“疣”(Verrucosus)。第二次布匿战争中坚持以不战不和的拖延战略抵抗汉尼拔,并最终成功地率领罗马走出坎尼会战的惨败阴影而闻名于世。——译者
(318) 汉尼拔(Hannibal Barca,前247—前182),北非古国迦太基名将、著名军事家。——译者
(319) 留基波(Leucippos,前500—前440),第一个完整论述原子学说的古希腊哲学家,他的学说后来为德谟克利特进一步发展。——译者
(320) 在此,所谓“启迪学的原理”系指古希腊科学认识方法论,语源上,它源自“我发现了它(heureka)”。——译者
(321) 凯由(St.Cajus,283—296在位),罗马皇帝。——译者
(322) 亚里士多德:《第一解析学》,第1章。
(323) 本文“定理”一词源自希腊语“被观察的东西”(theorēma)。——译者
(324) 在本节中,布洛赫着手分析可能性的层次。类似事实的可能性和根据客观的可能性属于旨在达到完备之“善”的最后努力。——译者
(325) 新康德主义(Neo-Kantianismus),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西欧各国,特别是在德国广泛流行的一个提倡复兴康德哲学的流派,在德国又分为马堡学派和弗赖堡学派,马堡学派亦称西南学派,创始人是H·柯享,主要代表人物有P·纳托尔普、E·卡西勒等,弗赖堡学派的创始人为W·文德尔班,主要代表人物有H·李凯尔特、E·腊斯克等。——译者
(326) 亚历克修斯·迈农(Alexius Meinong,1853—1920),奥地利哲学家、心理学家、新实在论者,主要著作有《假设论》(1904)、《对象论》(1904)等。迈农在哲学上以提出对象论而著名。他认为“对象”不仅指存在着的具体事物和常存的共相,而且也包括那些非存在的东西,它们是并不存在但具有客观特性的对象。这样,我们就可以说,可能存在像圆一样的正方形的实体,进而可以超过对象存在的内容而对非存在的“对象”加以确切的描述。——译者
(327) 所谓“客体理论”是以规范为前提,旨在把握与主体无关的实际对象以及客观理念。尼古拉·哈特曼的《认识形而上学的基本特征》(1921)一书对客体理论进行了详尽探讨。——译者
(328) 所谓“现实定义”泛指使某一实体成为可能的基本条件,它规定一切现象的图像。在此意义上,布洛赫用“结构性”(konstitutiv)一词标明现实定义。——译者
(329) 1918年11月德国爆发革命,11月9日,威廉二世被迫退位,德意志帝国灭亡。德国革命促成魏玛共和国的成立,同时又促使纳粹党的崛起。——译者
(330) 20世纪70年代,布洛赫曾把西方资本主义的“腐而不朽”、东欧斯大林主义的“肆无忌惮”看作是一种“不确定性”。——译者
(331) 黑格尔:《哲学全书》,第250节。
(332) “自因”一词最早由托马斯·阿奎那引用,意思是“为自身的意志而存在”。但是,笛卡尔则认为,任何事物都不能创造自身的固有本质,因此他相信,神的本质包括一切实体的存在。根据斯宾诺莎的观点,神由于自身的本质,可以将自然作为必然存在加以结合。但是,“自因”概念后来被用作其他意义。例如,休谟将其用作心理学的反社会性图式,而康德则将其用作必然创造感官世界现象的本质概念。——译者
(333) 在本节中,布洛赫进一步简明扼要地说明了可能性范畴,即客观现实的可能性。在此,最重要的概念是质料、自然以及未来、预见等。——译者
(334)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第7卷,第7章。
(335) 贝纳的阿马里克(Amalrich von Bena,?—1206),经院哲学家、神秘主义学者,他的神学思想趋向泛神论,强调真正爱天主上帝的人不会犯罪。他因过分强调此理而受拉特朗第四届大公会议的谴责。——译者
(336) 狄特南的大卫(David von Dinant,?—1210),曾把亚里士多德著作译作拉丁语,倡导唯物论的泛神论,把神、精神、质料视为现实的三位一体的成分。——译者
(337) 此处“半截子唯物主义”笼统地把神与质料视为等同,并以此说明世界创造动因的泛神论唯物主义。——译者
(338) G·布鲁诺:《论原因、本原和一》,第60页。
(339) 约翰·廷托尔(John Tyndall,1820—1893),英国物理学家,于1861年首次提出“温室效应”,认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居高不下会使地表温度上升,他还证实了空气中存在细菌。——译者
(340) 列夫·托尔斯泰(Lev Tolstoy,1819—1910),俄国著名文学家、作家和思想家,《伊万·伊利奇之死》发表于1886年,探讨了死亡主题。——译者
(341) 在此,所谓“距离”(Abstand)是指事物的隐蔽矛盾与显露矛盾之间的间隔,问题在于,辩证地克服现象与本质之间的差异。布洛赫试图从“战斗的乐观主义”视角克服这种间隔,而卢卡奇则试图从存在论的总体性视角克服这种间隔。——译者
(342) 在本节中,布洛赫批判性地探讨了为什么可能性概念被排除在整个存在论的讨论之外。因其开放性特点,很难把可能性概念规定为逻辑学的自明范畴。而且,因其可能性的易变特征,那些持静态世界观的学者往往忽视这一概念,有时干脆把它列入例外项目。——译者
(343) 克里斯(Johannes von Kries,1853—1928),德国逻辑学家,曾任莱比锡大学教授,著有《盖然性换算的原则》(1886)等。——译者
(344) 哈特曼(Nicolai Hartmann,1882—1950),早期著作受到马堡学派新康德主义的影响,后期受到胡塞尔现象学影响致力于现实主义存在论。他把存在区分为四个层次:非组织的、组织的、心理的、客观精神的,认为所谓认识就是认识与认识者无关的、业已存在的现实的行为,从而他的存在论否定了康德的构成主义认识论。主要著作有《认识形而上学的基本特征》等。——译者
(345) 齐格瓦尔特(Christoph Sigwart,1830—1905),德国逻辑学家,曾任蒂宾根大学哲学教授,致力于逻辑研究的普遍方法论,著有《逻辑学》2卷(1873—1878)、《逻辑学的先决条件》(1880)等。——译者
(346) 齐格瓦尔特:《逻辑学》,第1卷,1904年,第274页。
(347) 库萨的尼古拉(Nikolaus von Cusa,1401—1464),中世纪末神秘主义哲学家,受到艾克哈特思想的影响。著有《无知的知》(1440)等,他通过旨在破坏神之内部对立的思维,强调“基督教是扬弃了一切对立的具体的逻各斯”,以期扩大人的认识的条件和可能性。——译者
(348) 本雅明(Benjamin),这个名字来自希伯来语,意思是“幸运之子“或者“安慰之子”。《旧约·圣经》记载,以色列先祖雅各(Jakob)的第十二个儿子,也是最小的儿子“本雅明”,中文《圣经》译作“便雅悯”。——译者
(349) 高尔吉亚(Gorgias,前483—前375),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家和修辞学家,著名的智者。——译者
(350) 这方面,参见蔡勒:《柏林学会会议报告》,1882年,第151页。
(351) 爱比克泰德(Epiktet,前60—?),公元1世纪人,原为希腊斯多亚派哲人,后沦为罗马贵族的奴隶。——译者
(352) 西塞罗:《论命运》,第6、7章。
(353) 斯宾诺莎:《伦理学》,第2卷,定理44,附录2。
(354) 斯宾诺莎:《伦理学》,第1卷,定理33。
(355) 康德:《选集》,哈特恩斯泰因版,第3卷,第93页。
(356) 按照康德的观点,在现实世界中,人不可能完全实现理想,人类的理想首先是道德自由的实践和道德自由占主导地位的世界,人不能一劳永逸地实现这个目标,但在历史的进步过程中,可以无限地接近这一目标。——译者
(357) 康德:《选集》,第2卷,第357页。
(358) 黑格尔:《哲学全书》,第143节。
(359) 黑格尔:《逻辑学》,第4章,第211页。
(360) 黑格尔:《哲学全书》,第139节。
(361) 黑格尔:《选集》,第2卷,第10页。
(362) 在上一节,布洛赫探讨了哲学家们对可能性的种种偏见和无知,在本节中,他继而探讨了关于可能性的实践问题。——译者
(363) 在本章中,布洛赫详尽阐明了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在此,值得我们注意的不仅仅是马克思的费尔巴哈提纲,而是布洛赫考察马克思的独特视角。在他看来,马克思的提纲既是对时代的锐利分析,也是对“向前的思维”这一人的生活目标意志的鲜明刻画。——译者
(364)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迪茨,1946年,第14页。
(365) 此处书名有误,应为《黑格尔法哲学批判》(Kritik der Hegelschen Rechtsphilosophie)。——译者
(36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2,第308页。
(367) 布鲁诺·鲍威尔(Bruno Bauer,1809—1882),黑格尔的学生,标榜为正统黑格尔主义者,早期受黑格尔、费希特等人影响,持一种进步的自由主义世界观。1842年由于提倡激进唯物论而被新教教会剥夺教授职位,1843年与马克思分道扬镳,转变成反犹主义者和反动分子。主要著作有《对观福音书作者批判》(1840—1842)等。——译者
(36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3,第152页。
(36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3,第103页。
(37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3,第206页。
(371) 施蒂纳(Max Stirnen,1806—1856),德国哲学家,无政府主义的创始人之一,原名J·C·施米特,著有《惟一者及其所有物》。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其观点进行了尖锐的批判。——译者
(37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5,第10页。
(373) 《十二铜板法》,罗马最古老的法典,由民法、刑法和宗教法组成。——译者
(374) 在本节中,布洛赫集中分析了费尔巴哈命题5、1、3,据此,他指出,马克思正是根据费尔巴哈命题批判了迄今哲学的抽象思辨特征。——译者
(375) 在希腊语中,“理论”(Theoria)一词,具有“观看”之意。——译者
(376) 在布洛赫看来,一如从前的唯物主义,诸如柏拉图一类的唯心主义认识论也是一种被动的、无活动的、静态的认识论,因此,他把这一类唯心主义认识论也一并归结为一种感性的唯物论。——译者
(37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3,第156页。
(37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3,第157页。
(379) 按照布洛赫的分析,近代唯物论试图在外在于人的行动的东西中寻找自身的对象,其结果,它势必忽视人的劳动对象与人的劳动活动之间的辩证法。反之,黑格尔的辩证法反映了姗姗来迟的德国市民的经济发展要求。因此,在黑格尔的哲学中渗透着“市民劳动风俗和劳动逻各斯”。——译者
(38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5,第33页以下。
(381) 布洛赫这番话的意思是说:一方面,人通过劳动与周围世界和外部世界相接触;另一方面,人通过劳动有意识地改变周围世界和外部世界。因此,人的活动是联结主体与客体的媒介,布洛赫用“主客中介”一词标明了这种人的活动的媒介作用。——译者
(38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5,第27页以下。
(383) 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1841年,第264页。
(384) 在此,布洛赫用“骑术的科学”一词讽刺那种所谓超尘脱俗、与世无争的学术态度。这种态度貌似超然于权力、金钱之上,但实际上,间接地为统治阶级效劳,并为剥削阶级的剥削行为辩护。——译者
(385) 在希腊时代,所谓“贵族”原意为“最优秀者、君子、最有势力者”(aristoi),而后词义几经变化。在此,布洛赫借“贵族”一词的历史变迁,批判道貌岸然的“贵族科学”。——译者
(38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1/1,第133页。
(387) 按照布洛赫的理解,斯多亚学派试图在个人之中把宇宙加以体系化。各民族应公平地生活在各自的土地上,其根据是斯多亚学派的自然概念。据此,所谓自然就是世界的普遍的策源地,它恩赐世界上的一切人丰饶和丰收。这种思维承认一切民族的平等权限,从而暗示一种“四海之内皆兄弟”的世界主义。斯多亚学派的这一思想后来与近代天赋人权思想相结合,并为启蒙主义思想家进一步发展为宽容精神。——译者
(388) 帕奈提奥斯(Panaitios,前185—前110),斯多亚学派代表人物,他把神学区分为诗人的“神话神学”、哲学家的“自然神学”和国家的“政治神学”。他认为神话神学是拟人的和虚妄的,毫无价值;自然神学是合理而真实的,但不宜流行;政治神学坚持传统崇拜,对公众进行教化,是绝对必需的。——译者
(389) 布洛赫一贯强调,社会主义应当批判地继承市民社会的一切文化遗产。布洛赫关于遗产的观点,参见本书后半部分。——译者
(39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1/1,第614页以下。
(39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1/1,第608页。
(392)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迪茨,1947年,第88页。
(393)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迪茨,1947年,第389页。
(39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5章,第34页以下。
(395) 费尔巴哈认为,宗教是人类依赖感的产物,他根据“宗教”一词的原意即“联系”意义上理解宗教,试图建立一种普遍的“爱”的宗教。在此,所谓“星期日兄弟善感会”(Sonntags-Bruder-Empfindsamkei)是指联系人们感情的一种“爱”的宗教形式。——译者
(396) 格吕內瓦尔德(Matthias Grünewald,1455—1528),德国画家,文艺复兴时期新技法的大师。现存代表作《伊森海姆祭坛画》(1510—1515)是多幅的宏伟画卷,包括基督诞生、受刑、复活以及圣安东尼故事等6幅图画。——译者
(397) 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德国著名的作曲家、管风琴家。主要作品有《马太受难曲》、《约翰受难曲》、《勃兰登堡协奏曲》、《戈德堡变奏曲》等。——译者
(398) 安东·布鲁克纳(Anton Bruckner,1824—1896),奥地利作曲家、管风琴家,浪漫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创作涉及交响曲、宗教音乐、管风琴音乐和室内乐等,以交响曲著称。——译者
(399) 奥卡姆的威廉(William of Occam,1285—1349),英国中世纪哲学家,主张唯名论,以“奥卡姆剃刀原理”著称哲学史。——译者
(400) 黑格尔:《选集》,第5卷,第320页以下。
(401) 列宁:《哲学遗稿》,迪茨,1949年,第133页。
(402) Er-innerung,可译作“记忆”,但具有内在于主体之心的含义。——译者
(403) 切斯茨考斯基(August Cieszkowski,1814—1894),波兰哲学家、经济学家,曾游学于意大利、德国、法国等地,在柏林期间,深受黑格尔主义的影响。主要著作有《历史哲学绪论》(1838)、《上帝与轮回》(1842)等。——译者
(40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3,第189页。
(405) 塔特尔场(Tattersall)一词,源自英国伦敦的马匹交易市场。——译者
(406) 穆塞斯·赫斯(Moses Heß,1812—1875),德国早期社会主义者、政治家、记者。1841—1843年创办《莱茵报》,开始任主编,以后当记者,热心于共产主义的宣传。1844—1845年期间,成为“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奠基人。以后曾加入在布鲁塞尔和巴黎的德意志工人协会,晚年加入德国社会民主党。主要著作和文章有《人类圣史》(1837)、《欧洲三头政治》(1840)、《行为哲学》和《论货币的本质》等。——译者
(407) 费尔巴哈:《选集》,第2卷,1846年,第324页。
(408) 马克思:《反克利盖的通告,一个费尔巴哈的追随者》,1846年5月11日。
(409) 参见《路加福音》,第14章,第34节。——译者
(410) 在本节中,布洛赫分析了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命题11。在他看来,问题不在于解释世界,而在于实现自由的国度这一实践。按照马克思的观点,通过“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人类可以实现这一目标。——译者
(411) 按照布洛赫的分析,马克思既批判黑格尔的实践概念,也批判费尔巴哈的实践概念。前者属于“隐蔽的实践”,热衷于保存现存的古董品;后者属于“主观的实践”,醉心于多愁善感、顾影自怜。——译者
(412) 1938年布洛赫流亡美国,美国并没有给这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提供一份相称的工作,他事实上成了一个失业者。阿多诺得知后,呼吁德国流亡知识分子慷慨解囊帮助布洛赫,但布洛赫对此十分不快,他把这种帮助当作“乞讨”予以断然拒绝。——译者
(413) 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1842—1910),美国哲学家,实用主义创始人之一。主要著作有《心理学原理》(1878)、《实用主义:某些旧思想方式的一个新名称》(1907)、《多元的宇宙》(1909)等。——译者
(414) 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选集》,第1卷,第63页以下。
(41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5,第535页。
(41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5,第216页。
(41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1/1,第613页。
(418) 在此,布洛赫暗示20世纪上半叶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中的虚无主义和盲动主义,即割断人类历史、否定全部传统文化遗产。——译者
(41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1/1,第621页。
(42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3,第116页。
(421) 在本节中,布洛赫创造性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视野中尚未发现的未来的特征和要素。在此,所谓“阿基米德点”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最基本的核心观点。
(422) 在此,布洛赫强调“乙醚”的挥发性特征,意思是说,迄今精神不像“乙醚”一样直接作用于既定现实,而是像“催化剂”一样间接地起作用。——译者
(423) 此处指欧文、傅立叶、圣西门等所谓“空想共产主义者”。——译者
(424) 按照布洛赫的观点,马克思以前的知识仅仅关注过去的事实,其根源在于柏拉图的“回忆说”。但是,面对现实问题,一味关注过去事实的知识并不能找出客观而恰当的解答。因为这种知识一方面执著于封闭的、静观的东西,另一方面指向过去的事实,所以不仅无视现在的问题,更无视未来的问题。——译者
(425) 所谓“活生生的质料组织”,广义上指包括人在内的一切生命体,狭义上指劳动着的人。——译者
(426) 赫尔德(Johann Gottfried von Herder,1744—1803),18世纪德国启蒙哲学家,著有《论语言的起源》(1772)、《人类历史哲学理念》(1784—1791)等。——译者
(427) 本文中的“黑暗”概念可理解为冲动或生命力,但它不仅仅是个人的心理概念“里比多”(弗洛伊德),而是社会经济领域里的哲学范畴“白日梦”。——译者
(428) 严格地说,现在的体验是体验不到的。因为我们一旦想要意识它,现在的体验就旋即成为过去的事实。这样,现在的体验并不停留在我们感知或期待的那个瞬间之中。——译者
(429) 在本节中,布洛赫通俗易懂地说明了《乌托邦的精神》一书中的“活生生的瞬间黑暗”、“不可构造的问题”等专门术语。——译者
(430) 参见本书第16章中的“乌托邦剩余图像的第三理由:实现的疑难”。
(431) 参见本书第17章中的“错误的闭关自守;作为现实的片断的前假象”。
(432) 克努特·汉姆生(Knut Hamsun,1859—1952),挪威作家,他的《大地的成长》(Markens Grøde,1917)荣获1920年诺贝尔文学奖。他的《饥饿》获得文学上的突破,标志着挪威新浪漫主义自传体小说的诞生,被视为挪威文学的经典。——译者
(433) E·布洛赫:《痕迹》,1930年,第274页以下。
(434) E·布洛赫:《乌托邦的精神》,1918年,第364页。
(435) 语出歌德《浮士德》。——译者
(436) 在本节中,布洛赫探讨了“瞬间体验”的哲学意义。他认为,柏格森、胡塞尔等未能真正阐明瞬间体验的意义。因为他们从一开始就没有考虑到渴望的强度。“抓住当下”,语出贺拉斯《歌集》第4卷。——译者
(437) 在此,布洛赫把不易认知而被埋没了的东西分为两类:其一是,消失在过去的无意识中的一般事实;其二是,被遗忘的刚刚经历过的瞬间。特别是,后者很难长时间保持记忆。因为它不仅要求直接类推的关联性,还要求期待这一前提条件。——译者
(438) 胡塞尔:《关于内在时间意识的现象学》,1928年,第391、476页。——译者
(439) 柏拉图:《巴曼尼得斯篇》,56D-E。
(440) 参见本书第16章中的“失望的第一理由:‘没有你的地方有幸福’”;“失望的第二理由:独立化的梦与海伦娜传说的双重意义”。
(441) 布洛赫把莱瑙和克尔恺郭尔恋爱史中的病理反应诊断为一种“乌托邦的神经症”,因为他们都没有明确地区分恋人图像与实在恋人。事实上,人们有时也区分不开真正的实际生活与人工的虚构生活。——译者
(442) 贺拉斯(Quintus Horatius Flaccus,前65—前8),古罗马诗人,主要作品有《讽刺诗集》2卷、《长短句集》等。——译者
(443) 莫姆森(Theodor Mommensen,1817—1903),德国历史学家,著有《罗马史》(1864—1879)等。——译者
(444) 瓦尔密战役(Battle of Valmy),1792年9月20日奥普联军入侵法国企图扑灭法国大革命力量,恢复君主制度,双方在法国马恩省的瓦尔密村庄进行一次大会战。——译者
(445) 在本节中,布洛赫再次详细说明了“经历过的瞬间黑暗”,探讨了经历过的瞬间为什么是黑暗。——译者
(446) 在此,所谓两个“分离了的”现实世界意指不可视的神的现实与可视的人的现实。——译者
(447) E·布洛赫:《乌托邦的精神》,1918年,第372页。
(448) 在本节中,布洛赫分别探讨了恐惧与至善:前者带来不幸的惊讶,后者带来幸福的惊讶。——译者
(449) 毕希纳(Georg Büchner,1813—1837),德国剧作家,主要剧作有描写法国大革命的《丹东之死》、讽刺喜剧《莱翁采和莱娜》、悲剧《沃伊采克》和中篇小说《伦茨》等。——译者
(450) 伦茨(Jakob Michael Reinhold Lenz,1751—1792),德国作家,“狂飙突进”文学运动的主要参加者,1778年精神失常,主要作品有《家庭教师》(1774)、《士兵们》(1776)等。——译者
(451) 德黑奥(Georg Dehio,1850—1932),德国艺术史家,著有《西方教会建筑艺术》7卷(1884—1901)、《德国艺术纪念物概论》(1905)等。——译者
(452) E·布洛赫:《乌托邦的精神》,1923年,第248页。
(453) 在本段中,布洛赫把惊讶的瞬间所终止的客观可能性的终极状态和目标内容的实现瞬间比作“雷声”。——译者
(454) 在本节中,布洛赫着重阐明了“无——尚未——全有”这一尚未存在的存在论的两个基点:过程与变化。在此重要的是,介于“否”与“有”之间的“尚未”。——译者
(455) 在布洛赫看来,“业已形成的东西”与其说是完全成就的东西,不如说是“变化过程中或多或少成就的东西”。因此,它还不能表现为完全实现的东西。——译者
(456) 所谓“前历史”是指尚未实现真正人类生活的历史,所谓“流亡”是指失去家乡的人的无家可归状态。乌托邦的工作就是寻求未来人类的新家乡,以结束这种无家可归的悲惨状态。——译者
(457) 在《希望的原理》第52章中,布洛赫论及地狱中呈现的一部分灿烂的空间。——译者
(458) 一切领域中都存在“无”这一具有破坏特征的存在要素,因此,位于“全有”前阶段上的现存事物受到“无”的妨碍。换言之,红色光泽有时为黑色光泽所中断,或者失去鲜艳的色泽。——译者
(459) 布洛赫反对下述二元论:“全有”成就一切,“无”败坏一切。因为一方面,所谓“全有”不是一种静态状态,因此,其中也包含着否定、绝望和徒劳等因素。另一方面,所谓“无”也不是清一色的邪恶、破坏和毁灭,而是部分地包含着辩证地可显现的明亮因素。因此,“全有”与“无”应被理解成或多或少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的关系。——译者
(460) 在本节中,布洛赫明确阐明了“抓住当下”与乌托邦的关联性。惟当接近终极目标时,具体的乌托邦的视域才作为当下事实出现。由此存在的东西与人在根源上渴望的东西归于同一。——译者
(461) 让·保罗:《巨人》,45,圆圈,结束。
(462) 当我们临近某一目标时,会突然感到浑身无力或心理乏力。——译者
(463) 在本章中,布洛赫探讨了恋人心中的愿望图像。——译者
(464) 安德烈亚斯之夜(Andreasnacht),指11月30日圣·安德烈亚斯祭日。——译者
(465) 两人系德国剧作家克莱斯特(Heinrich von Kleist,1777—1811)的喜剧《海尔布隆的小凯蒂》中的人物。除夕之夜,美丽的女子海尔布隆的小凯蒂做了奇异的梦,梦见天使牵着风度翩翩的格拉夫·维特·冯·斯特拉尔走进了她的房间。于是,她一见钟情,心甘情愿地把身心献给了这个未来的新郎。——译者
(466) 在剧本《玛丽亚·斯图亚特》(1801)中,席勒将玛丽亚·斯图亚特塑造成了一个文学世界中永不凋零的“高贵女性”,典范地体现了他的悲剧理念、思想意识、生活信念和对所处时代的是非判断和价值取向。——译者
(467) 珀尔修斯(Perseus),希腊神话中达那厄和宙斯的儿子;安德洛墨达(Andromeda)系埃塞俄比亚公主。传说,珀尔修斯从海怪手中救出了她,并与她结婚。——译者
(468) 《漂泊的荷兰人》,瓦格纳从诗人海涅1834年改编的民间传说《赫伦·冯·施勒贝勒夫普斯基的回忆》中获得灵感而创作的歌剧。故事发生在18世纪挪威的一个村落。荷兰人向天神挑战而受到天谴,终生驾着“漂泊的荷兰人”号船在海上漂泊,除非找到一个真诚爱他的女人。森塔终日面对“荷兰人”的画像,突然见到他本人,一下子堕入情网。但是,森塔的情人艾里克对森塔苦苦追求,荷兰人以为森塔对自己不忠,返回船上,扬帆出海。森塔跑上悬崖,大呼她对荷兰人的爱是忠贞不渝的,于是跳入海中。森塔得救了,双双升上天堂。——译者
(469) 《罗恩格林》,三幕歌剧,瓦格纳编剧并谱曲。故事来自中世纪德国叙事诗《圣杯骑士罗恩格林》、《帕西法尔》以及其他传说。——译者
(470) 《纽伦堡的名歌手》,瓦格纳的三幕歌剧。故事发生于16世纪中叶德国的纽伦堡。城镇里的金匠波格纳(Poger)宣布:他会将女儿埃娃(Eva)嫁给仲夏节歌唱大赛的优胜者,而那人必须是一位名歌手。然而,埃娃早已与年轻骑士瓦尔特(Walther)相恋了。书记官贝克梅瑟(Beckmesser)亦有迎娶埃娃之意,他也参加了歌唱比赛,但瓦尔特得到名歌手鞋匠萨克斯(Hans Sachs)的襄助,终于打败对手贝克梅瑟,赢得美人归。——译者
(471) Menetekel,源自《圣经》,指自动出现于墙上的文字,预言了古巴比伦帝国的灭亡。——译者
(472) 《堂吉诃德》,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1547—1616)的代表作。堂吉诃德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的显著特点是脱离实际,耽于幻想。杜尔西内娅是堂吉诃德的梦中情人,为了赢得虚无飘渺的她的芳心,他不惜去巴塞罗那参加与“星月骑士”的决斗。——译者
(473) 在本节中,布洛赫探讨了蕴含在异性相遇以及订婚中的愿望图像。——译者
(474) 默里克(Eduard Mörike,1804—1875),德国诗人、小说家。他的诗歌大部分赞美大自然,有些是用民歌风格写的抒情诗和叙事谣曲,还有一些是幽默的田园诗和牧歌。他的作品《佩雷格丽娜之歌》(Peregrina-Lieder)象征爱与死亡,用朴素的民谣风格讴歌了自然的灵感体验。——译者
(475) 1855年默里克发表了中篇小说《莫扎特旅行去布拉格》。——译者
(476) 弗里德里希·黑贝尔(Friedrich Hebbel,1813—1863),德国剧作家,以现实主义悲剧而闻名。他尤其擅长揭示他笔下角色的复杂心理动机,特别是女性角色,他也创作喜剧、抒情诗,以及轻快的日记。主要剧作有《犹滴》(1839)、《玛丽亚·玛格达莱娜》(1844)、《阿格妮斯·贝尔瑙厄》(1851)、《吉格斯和他的指环》(1856)、《尼伯龙根三部曲》(1862)等。——译者
(477) 《克莱采奏鸣曲》(Kreutzersonata),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所作的10首小提琴和钢琴奏鸣曲中的第九首。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据此写了一篇同名中篇小说《克莱采奏鸣曲》(1882—1886)。——译者
(478) 在本节中,布洛赫阐明了结婚之后的爱的图像。诚然,结婚让人感到爱的幻灭,但另一方面结婚也给人一种成熟的爱的巨大满足。——译者
(479) 这里提到的人物系E·T·A·霍夫曼(1776—1822)的未完成的长篇小说《公猫摩尔的人生观,附乐队指挥约翰·克莱斯勒的传记片断》的主人公。——译者
(480) 易卜生《大海的女人》(1888)讲述的是一个叫艾莉达的女子疯狂迷恋大海、迷恋一个陌生水手的故事。当丈夫终于得知她向往大海,向往自由之后,答应还给她自由,让她自己重新选择。可是,此时,她却突然发觉自己向往的并不是真正的自由,此刻的身心才是彻底自由的,于是,她作出了一个让她丈夫很惊讶的决定:选择继续留在他身边,并开始试着接受丈夫的孩子。——译者
(481) 按照布洛赫的爱情观,爱在尚未实现的时候更具爆炸力。换言之,对爱的期待胜过实现了的爱。在此,所谓爱的“初始价值情结”是指“不满足于自身实现了的爱,而谋求对爱的期待的完全满足”。——译者
(482) 卡尔·施皮特勒(Carl Spitteler,1845—1924),瑞士诗人、小说家。主要作品有史诗《奥林匹亚的春天》、《受难的普罗米修斯》,长篇小说《意象》等。施皮特勒着力刻画追求美与真理的贵族形象,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高度赞扬其《意象》,并把自己创办的精神分析杂志命名为《意象》(Imago),以此标明一个人幼年时形成后一直保存不变的所爱之人的理想化的概念。——译者
(483) 事实上,从1810年到逝世,E·T·A·霍夫曼一直过着一种二重生活:白天是法学家,夜间是艺术家。——译者。
(484) 黑格尔:《选集》,第20卷,第216页以下。
(485) 切斯特顿(Gilbert Keith Chesterton,1874—1936),英国作家,其写作活动涉及小说、评论、神学研究、随笔等各个领域,同时他还是新闻界的著名撰稿人。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诺廷山上的拿破仑》、《星期四的男人》;系列侦探小说《布朗神父》以及众多短篇小说、随笔、政论等。——译者
(486) 按照布洛赫的见解,一方面,音乐以熊熊烈火表现塔米诺的恋情;另一方面,音乐以潺潺溪水表现塔米诺与帕米娜的婚姻。——译者
(487) 在此,布洛赫把“恋爱”喻作陆地上的冒险之旅,而把“结婚”喻作驶向茫茫大海的冒险航海。——译者
(488) 在此,布洛赫似乎暗示原配死亡后再婚的男女。——译者
(489) 很早以前,犹太人按照神话仪式,举行神圣的婚姻仪式。后来基督教到来后,人们才把基督圣体当作婚姻的模范图像。——译者
(490) 巴霍芬(Johann Jakob bachofen,1815—1887),瑞士法历史学家、考古学研究者。他的代表作《母权》(Das Mutterrecht,1861)试图把人类社会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妓女母系社会、婚姻母系社会(母权)、父系社会。他的《母权》一书充满诗意表现和直观表达,对20世纪古代神话学的浪漫主义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译者
(491) 伯里克利(Pericles,前495—前429),雅典黄金时期(希波战争至伯罗奔尼撒战争)具有重要影响的领导人。阿斯帕西娅(Aspasia,前470?—前410),希腊雅典的高等妓女,伯里克利的情妇,文学及哲学沙龙主持人。——译者
(492) 西门·马古斯(Simon Magus),《圣经》人物,称作“术士西门”,即妄自尊大,想以金钱购买神的恩典的人,参见《圣经·使徒行传》第8章。——译者
(493) 沙巴蒂·萨维(Sabbatai Zevi,1612—1676),土耳其犹太教牧师,犹太教卡拉巴教的狂热主义者,曾活跃于东欧地区。1648年自称弥赛亚,并预言地球末日来临。1676年被降职弟子处以火刑。——译者
(494) 《西东诗集》,是歌德受波斯诗人哈菲兹(Hāfez,Shamsoddin Mohammad,1320—1389)影响而创作的诗集,共12卷,收入诗歌250余首。这些诗歌描绘了无与伦比的美人,还汇聚了诗人对爱情的体验,对时代、历史、人生的深刻观察和思考,许多诗篇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此外,还有大量的格言诗。——译者
(495) 庇乌斯九世(Pius IX,1792—1878),第257任罗马教皇(1846—1878在位),意大利人,原名乔瓦尼·马利亚·马斯塔伊-费雷蒂(Giovanni Maria Mastai-Ferretti),通过强调马利亚受孕的纯洁性,强化了马利亚崇拜思想。——译者
(496) 《以弗所书》,第5章,第30—32节。
(497) 所罗门(Salomon,前965—前926),大卫的儿子,以色列王。《所罗门之歌》又叫《雅歌》,拉丁文的意思是“赞美之歌”,希伯来原文的意思是“歌中的歌”。《所罗门之歌》的创作背景是希伯来君主制的黄金时代,国王似乎是在赞美他自己的婚姻,新娘是一位叫苏拉米特(Sulamith)的美丽乡村姑娘。——译者
(498) 参见《旧约·雅歌》,第6章,第2节。——译者
(499) 《哥林多前书》,第6章,第15—19节。
(500) 参见《新约·哥林多前书》,第13章,第13节。——译者。
(501) 在本节中,布洛赫寻求蕴含在“成像”这一昔日恋人图像中的乌托邦要素。——译者
(502) 中世纪一种器械,据信,可用来找寻金矿或水源。——译者
(503) 泰奥多尔·施托姆(Theodor Storm,1817—1888),德国小说家、诗人。主要作品有抒情诗《1848年复活节》、《在1850年秋天》和《离别》(1853);短篇小说《一片绿叶》(1853);中篇小说《茵梦湖》、《迟开的玫瑰》、《三色紫罗兰》等。——译者
(504) 莎士比亚《冬天的故事》(The Winters Tale)是充满牧歌情调的5幕剧,主要情节取材自1588年出版的罗伯特·格林的浪漫田园诗《潘多斯托:时间致胜》。剧情大意是,西西里国王列昂特斯怀疑王后赫美温妮与人私通,将她投入监狱,并勒令把婴儿帕笛塔丢弃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有一天,他听到王后赫美温妮死去的消息,万分悲痛。但是,宝丽娜不仅救出公主帕笛塔,而且使赫美温妮塑像复活,让她与列昂特斯破镜重圆。——译者
(505) 歌德的《潘多拉》作于1807—1808年。潘多拉(Pandora)的意思是“美丽完美女人的化身”,因“潘多拉的盒子”而出名。古希腊语中,“潘”是所有的意思,“多拉”则是礼物,“潘多拉盒子”即为“万恶之源”。据传,宙斯命令赫尔墨斯把潘多拉带给普罗米修斯的弟弟埃庇米修斯做妻子,并送给潘多拉一个密封的盒子,里面装满了祸害、灾难、瘟疫等。潘多拉禁不住诱惑,打开了宙斯送给她的盒子,不料,各种灾祸从盒子里纷纷飞了出来,从此,各种各样的灾难充满了大地、天空和海洋。但是,还有一种说法是,为了挽救人类命运,智慧女神雅典娜在该盒子底层悄悄放入惟一一件美好的东西:“希望”。因此,只要人在,希望就在,人活着,也就希望着。布洛赫本人对“潘多拉盒子”的解读,详见本书第22章。——译者
(506) 但丁九岁时爱上一个名叫贝雅特丽采的八岁小女孩,那小女孩长大后跟别人结了婚,而且不幸早逝,但是,但丁始终爱恋着她。他不仅为她写了处女作诗集《新生》,而且在《神曲》中让她成为一位仙女,凭借她自身的力量,由炼狱进入天堂。——译者
(507) 古人的白日梦首先是通过“潘多拉盒子”来表现的。布洛赫考察了这一神话插曲如何历史地被接受,由此指出在尚未完成的世界中也存在某种否定性肯定的闪光。——译者
(508) 赫希俄德(Hisiod,前800—前700),继荷马之后古希腊最早的诗人。主要作品有《工作和时日》、《神谱》等。赫希俄德重新整理荷马的史诗,重构了希腊神话,他忠实于荷马的表述,但同时致力于宙斯的秩序。——译者
(509) 希腊语elpis(望),是一个中性词,词意为等待、推测、假定和预见等。——译者
(510) 安德烈亚·皮萨诺(Andrea Pisano,1270?—1348?),意大利建筑家、雕刻家、炼金术士。——译者
(511) 坦塔罗斯(Tantalus),主神宙斯之子,因泄露天机被罚永世站在有果树的水中,水深及下巴,口渴想喝水时,水即减退,腹饥想吃果子时,树枝即升高。——译者
(512) 在此,布洛赫用“舱房”和“地平线”二词形象地刻画了哲学的两种目标前景:其一是“期待陆地目标,眺望茫茫大海的舱房”;其二是,“展望暴风停息后早晨灿烂的地平线”。——译者
(513) dēmiourgos,柏拉图哲学用语,原意为“巧匠”。——译者
(514) 德文Materie,含有质料、物质、材料、素材等含义,译者根据上下文,译成质料或物质。——译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