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性论

作者:卢克莱修
物性论

古罗马哲学家卢克莱修(Titus LucretiusCarus,约公元前99—前55)著。中译本由方书春据伦纳德、罗斯等英译本译出,三联书店1958年出版,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2版。卢克莱修出生于罗马(一说庞贝),和凯撒是同时代人。关于他的生平,历史上无任何可信的记载。《物性论》是他传世的唯一著作,用诗体写成。原稿早佚,仅有一个几经改动的抄稿本幸存下来,1437年被意大利人文主义者波吉奥(Poggio,1380—1459)发现而得以流传。全书6卷,全面系统地阐述并发展了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原子唯物论和无神论思想。第1、2卷阐述自然观;第3卷论述意识论;第4卷为认识论;第5卷论述宇宙生成、生命起源、人类的起源及其由野蛮时期向文明时期的过渡;第6卷在对显著的气象学现象和地上若干奇异现象进行解释中,进一步展示其朴素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卢克莱修出色地发挥了原子唯物论反对宗教迷信的强大战斗作用,运用朴素唯物主义反映论——肖像说,揭示了灵魂不灭学说的认识论根源,从而提出了形神相印的唯物主义原则,从根本上动摇了宗教有神论的基础。《物性论》融哲学、科学和诗歌为一体,以形象化的、充满战斗精神的语言,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灵魂的本性和规律,在唯物论和无神论学说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卢克莱修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玉君

玉君

中篇小说。杨振声著。1925 年由现代社出版。小说描写青年学生玉君与同学杜平夫相恋。玉君的父母不顾玉君心中已有所爱,硬要将她嫁给军阀师长的儿子做续弦,逼得玉君跳海自杀(后遇救脱险)。杜平夫出国留学时,委托林一存多方照顾玉君。林一存为成全玉君与杜平夫的爱情,割舍了自己童年时代与玉君有过的青梅竹马之恋,并严格压抑着自己时时泛起的对玉君的爱。但留学归来的杜平夫却对林一存与玉君之间的纯洁关系,乱加猜疑,妒火烧心,显得虚伪、狭隘、卑琐。小说揭露了家族制度与包办婚姻的弊害,控诉了礼教吃人的残酷性,针砭与否定了以新派面目出现而实则浸透了传统道德的虚伪人格,肯定了道德自我完善的处世态度。作品充满了资产阶级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博爱的民主主义思想倾向,具有反对封建主义的积极意义。杨振声主张艺术“要忠于主观”,“把天然艺术化”(《玉君·自序》),《玉君》就是这一创作思想的产物。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评论说: “他先决定了‘想把天然艺术化’,唯一的方法是‘说假话’, ‘说假话的才是小说家’。于是依照了这定律,并且博采众议,将《玉君》创造出来了,然而这是一定的:不过一个傀儡,她的降生也就是死亡。我们此后也不再见这位作家的创作。”

塔儿冈

塔儿冈

旧作《龙冈豹隐记》采取明末轶事为题材,资料甚丰。八年前撰述过六册,其后部三册,故事独立。后又续撰二册,完成一部分故事,易名“边塞风云”,合刊两厚册。唯有前部三册,因故事错综烦杂,迄今尚未续全。今为完成其全部故事计,仍拟分段续撰,故今重行整理,删去其起首琐烦杂事,撷取其中部严密之精华,修编为《塔儿冈》,刊印两册,首尾已全。经过如此剪裁,故事已臻紧凑严密,且又完成《龙冈豹隐记》一部分故事,从中未完轶事,乃是另一事迹,主角已不同,今再另起炉灶,在新作《酒侠鲁颠》《龙飞豹子》两书中分段叙出。此两书撰述下去,乃与《罗刹夫人》《边塞风云》及本书《塔儿冈》三书,互相牵连。故各书故事虽各独立,但人物线索,均息息相关,一一接笋。上述五段故事,共有百余万言,均系根据明末清初各家秘记,绝非凭空虚构,今以分段撰出,以完成旧作《龙冈豹隐记》全部故事。

香囊记

香囊记

传奇。明邵灿撰。《南词叙录》、《曲品》均著录。此剧演南宋张九成考中状元,因策论违忤丞相,被遣派岳飞幕下监军。不久又遭谗言,受命出使契丹,羁留漠北。其妻邵贞娘思夫心切,忽有败兵持九成所佩之紫香囊,前来易食,并谎称九成已战死。其弟欲明真相,远赴朔方探信。值契丹南下,兵破汴京,贞娘与婆母逃难,中途遇贼惊散,寄居周姥姥家。紫香囊复为赵军使之子所得,遣媒欲强娶贞娘。时九成经历十二载,始自契丹逃归,以功授观察使,遇贞娘前来告状,夫妻相会。后合家团圆,一门旌表。作者自称撰写此剧是紧步丘浚《五伦全备记》的后尘,说忠教孝,宣扬封建纲常。剧本结构松散,情节多蹈袭《琵琶记》和《拜月亭记》。又以《诗经》、杜甫诗句匀入曲中,宾白亦多文语。此种自诩才情、卖弄学问、追求典雅工丽习气,开明代戏曲史上骈俪派之先河。《香囊记》出现后即为一些封建文人称赞,誉为像《大雅》那样能“厚风俗,正人心”(见明陶奭龄《喃喃录》卷上),效尤者亦纷沓而至。徐渭《南词叙录》曾对此类“以时文为南曲”之作予以严厉抨击。今存明刊本,《古本戏曲丛刊初集》据继志斋刻本影印。

秦汉史

秦汉史

秦汉历史研究专著。吕思勉著。开明书店1947年初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再版。香港太平书局翻印本流传亦较广。分上下两册,凡20章126节,约60万字。上册是秦汉政治历史,分列12章79节,以纪事本末体叙述自秦始皇26年(前221)至三国末历代王朝的兴亡盛衰。其中第1章“总论”,主要就社会组织来论述中国历史发展到新莽和东汉之际应为一大界线,自此豪强大族势力不断成长,封建依附关系进一步加强,最终导致长期分裂割据。第2、3章叙述秦代历史。第4—11章将两汉政治历史分成11个段落,进行全面有系统的叙述。第12章记叙三国历史。本书并分析了秦汉各个时期重大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政治设施的得失成败、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等。下册是秦汉社会经济文化史,分列8章47节,采用记载典章制度的体例,分别论述秦汉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学术文化等方面的具体发展情况,其中不乏创见。本书是中国现代历史学家编著的第一部秦汉断代史著作,具有疏导开拓之功。它史料丰富,分析精细缜密,对秦汉历史发展过程作了全面、系统、深入的探索,是一部重要的参考书。其缺点是汉代断限过长。

江南闻见录

江南闻见录

一卷。(明末清初)不著撰人。此书逐日记顺治二年 (1645)南京迎降前后二十日间事。首记弘光帝潜行出城,不知所往,城中混乱,马士英出逃,赵城忻迎降,献太子于豫王多铎,又记寻到弘光,豫王设宴,嘲笑之语。书中录有当时明太子硃笔告示,摄政王多尔衮令旨,豫王多铎令旨等文书,均为原始资料。《江南闻见录》大略与《圣安本纪·南略》所载相同,别无异闻,惟列张有誉殉难,未免传闻之讹。《南疆逸史》记有张有誉时奔武康,后归江阴,久乃卒。《江南闻见录》用日记体,后有附跋,署名 “剑心”。《附跋》称《江南闻见录》旧抄本与刊本颇有异同,“疑旧抄本系当时舆论,而刊本乃后人改定者。兹悉校从抄本,而附论其抵牾于后”(《江南闻见录》附跋)。附跋者认为弘光奉太后同出,目击为真,不赞同《小腆纪年附考》谓太后乃马士英挟之出奔。又云钱谦益降清,纳以珍宝古玩,并非如《柳南随笔》所载牧斋所献最薄。《江南闻见录》有北京大学图书馆藏传抄《定鼎江南纪略》本,题七峰樵道人辑,又有《明季稗史汇编》本,《中国内乱外祸历史丛书》本,《中国历史研究资料丛书》本。

春秋谳义

春秋谳义

九卷。王元杰(生卒不详)撰。王元杰字子英,吴江(今属江苏省)人,元代经学家。家世业儒,至正间领乡荐,以兵兴不仕,教授乡里以终。此书辑程颐、朱子论《春秋》之言分缀经文之下,又节录胡安国《春秋传》以尽其意。王氏之说则列于三家之后,称之“谳”。干文传、寿道《序》称此书乃是放求朱熹《周易本义》、《诗传训辞》、《礼经制度》、《四书集注》、《集义》、《语录》宗旨,“凡释经引证之言,师友讲明之论,其有发明《春秋》之旨者,具载本经,证以胡氏释辞”,花了近二十年功夫而成。此书虽以程、朱、胡为主,但于程、胡之说尚有歧异,而于朱熹则无一异词,叶梦得有《春秋谳》一书,王氏可能未见,故书名与之相同。但议论则不及叶氏之精。此书虽唯朱熹是从,但亦多调和之论。如隐公元年“春王正月”条,胡安国提出夏时冠周月之说,且云本之程颐。朱熹对胡氏此说曾加以驳斥,而王氏《谳》主胡氏之说,又以朱熹之语委曲以证之,殊为不类。此书原十二卷,后脱佚后三卷。现存万卷楼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