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防御与成长
本章力求为成长理论带来更系统化的分析。一旦我们接受了成长概念,就会提出很多细节问题。成长是如何发生的?儿童为何会成长,又为何不成长?他们如何明白要朝着哪个方向成长?他们又是如何避开病态的成长方向呢?
毕竟,自我实现、成长、自我这些概念都是高层次的抽象概念。我们需要更了解实际的过程,接近原始数据,接近具体的、活生生的事件。
这些都是长远目标。健康成长的婴儿和孩童并不会为了长远目标或者遥远的将来而生活,他们正忙着享受现在的生活,自发地活在当下。他们正在生活,而非为生活准备。他们是如何做到只是自发地生活,追求享受当前的活动,却能一步一步向前发展的呢?也就是,如何能够健康成长?如何能真正地发现自我?我们是如何协调这种存在状态和发展状态的呢?成长不是单纯的目标,也不是自我实现,更不是自我发现。对于孩子来说,成长并不是刻意为之,而是一件自然而然发生的事情。与其说儿童在主动探索,不如说他们只是在发现。适用于匮乏性动机和目的性应对的规则对于成长、自发性和创造性而言,并不适用。
纯粹的存在心理学的危险在于它偏向静态,无法解释运动、方向和成长的实情。我们倾向于将存在和自我实现描述为一种涅槃一般的完美状态。一旦你达到了这种状态,你就会留在那种状态中,似乎你能做的一切就是在这种完美状态中心满意足。
让我感到满意的答案其实很简单,也就是,当下一步比前一步让人在主观上更加愉悦、高兴,并带来内在的满足感,那么成长就发生了。唯一能让我们知道什么对我们来说是正确的方法就是主观感觉比其他任何选择都好。新的体验可以证实自身,无须通过外界标准评判,它是自我辩护、自我证明的。
我们这样做的原因不在于它对我们有好处,心理学家赞成,他人的意见、它对生命长度或人类这一物种的益处,也不在于它是否会带来外部回报或者它自身的逻辑性。我们这样做的原因就像是选择了一道甜品而不选另一道一样。我已经把它描述为相爱或择友的基本机制,即亲吻这个人比亲吻另一个人更让人快乐,与a交友比与b交友在主观上更让人满足。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知道我们擅长什么,我们真正喜欢或不喜欢什么,我们的品味、判断和能力是什么。总而言之,这就是我们发现自我并回答“我是谁?我是谁的什么?”这个终极问题的方式。
进步和选择是由自主决定的由内而外的行为。健康的婴儿或是孩童,处在其生命存在的初期,这是他生命的一部分。他所产生的好奇、探索、疑惑和兴趣都是随心所欲的自发行为。此时的他没有目的,不懂迎合,不会表达,所做的一切处于自发而非被任何普遍的匮乏性需要驱动,他也会尝试使用自己的能力,去接触、专注、着迷、好奇并操控这个世界。探索、操纵、体验、感兴趣、选择、高兴、享受,都可看作纯粹存在的特性,虽然这是以一种偶然的、没有计划和预期的行为。他们的创造性经验可以并且已经发生了,其中并不掺杂预期、计划、预见、目的或者目标这些因素。[1]只有当孩子满足了自己,感到厌倦了,他才会转向其他乐趣,也许是“更高级”的快乐。
这样就一定会提出这些问题:是什么让他退缩?是什么阻碍他的成长?会在哪里出现冲突?除了向前发展成长有什么其他选择?为何向前成长对于有一些人如此艰难痛苦?在这里,我们必须更加充分地认识到未能满足的匮乏性需要所具有的固着力、后退力,以及安全和保障对其的吸引力,针对痛苦、恐惧、失败和威胁的防御和保护机能以及成长所需的勇气。
每个人身上都有两组力量。一组是由恐惧带来的对安全和防御的依赖。这组力量是趋向退缩的,它依赖于过去,害怕脱离与母亲子宫和乳房的原始交融,害怕冒险,害怕危及自己已有的东西,害怕独立、自由和分离。另一种力量则是推动他去实现自我的完整性和唯一性,让他去充分发挥自己所有的能力,自信地面对外部世界,并且可以让他接受他最深处的真实且无意识的自我。
上述内容可以用一个图式来表示,虽然简单,但有着很强的启发性和理论性。防御力量和增长趋势之间存在这种基本的困境或冲突,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他们都会存在于人类本性的最深处。可用下图表示:
然后我们就可以很容易地将各种生长机制简单地做出如下分类:
a.增强成长方向的矢量,例如,使成长更具吸引力并产生更多快乐;
b.将成长的恐惧降到最低;
c.将安全方向的矢量最小化,也就是削弱其吸引力;
d.将对于安全、防御、病态和后退的恐惧最大化。
那么,我们就可以在图式中添加这样四组效价:
因此,我们可将健康成长的过程视为一个永无止境的自由选择情景的系列,必须在安全与成长、依赖与独立、退步与进步、不成熟与成熟之间做出选择。安全既让人担忧,也让人愉悦,成长也是如此。当成长的愉悦和对安全的担忧大于成长带来的担忧和安全的愉悦时,我们才会成长。
以上这些听起来都像是老生常谈,但是对于那些追求客观、公开和行动主义的心理学家,却并非如此。他们做过多次动物实验并用大量理论推演,才让研究动物动机的学生相信为了解释目前得出的自由选择实验结果,除了考虑减少需要外,必须借助于P.T.杨所说的快乐因素。例如,糖精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减少需要,但是小白鼠还是会选择糖精而不是白开水。这样的实验结果一定是与糖精(无用的)味道有关。
另外,我们可以将这种体验中的主观愉悦归因于任何有机体本身,例如无论婴儿还是成人,动物还是人类都适用。
对于理论学家而言,这种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可能性是极具吸引力的。或许,所有诸如自我、成长、自我实现和心理健康的这些高级概念,都可以纳入相同的体系中,用来解释动物的进食偏好实验、婴儿喂养和职业选择的自由选择观察,以及对稳态的丰富研究。
当然,“通过快乐来成长”这一公式也必然让我们做出如下假设:那些让我们体验良好的东西,对于我们的成长也是“更好的”。我们相信,如果自由选择是真正自由的,如果选择者不会太过延误或惧怕选择,他通常会朝着健康和成长的方向明智地作出选择。
对于这一假设,已经得到了有很多实验验证,但主要局限在动物层面上,还是有必要更详细地研究人类的自由选择。在本质层面和心理动力学层面上,我们必须比现在更多地了解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错误和不明智的选择。
还有一个原因让我系统化地研究“通过快乐来成长”这一思想。我发现它可以与动态理论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无论是弗洛伊德、阿德勒、荣格、沙赫特尔、霍妮、弗洛姆、伯罗、赖希、兰克的动态理论,还是罗杰斯、布勒、库姆斯、安吉亚尔、奥尔波特、戈德斯坦、默里、莫斯塔卡斯、波尔斯、布根塔尔、阿萨鸠里、弗兰克尔、朱拉德、梅、怀特等人的理论皆是如此。
1.健康自发的孩子,在他的自发性中,由内而外,回应他的内在存在,以好奇和兴趣接触环境,并表现出他所拥有的全部技能。
2.只要他不被恐惧所吓倒,只要他感到足够安全,敢于尝试。
3.在这个过程中,那些给他带来快乐体验的事物是偶然遇到的,或者是帮助者给予的。
4.他必须感到足够安全,足够接受自我,能够选择和喜欢这些快乐,而不是被它们吓着。
5.如果他可以选择这些被快乐的体验所证实的体验,那么他就可以回到这种体验,重复它,享受它,直到充满、满足或厌倦。
6.在这一点上,他表现出倾向于继续在同一领域取得更复杂、更丰富的经验和成就(同样,如果他觉得有足够的安全感,可以大胆尝试)。
7.这样的经历不仅意味着继续前进,而且会对自我产生反馈效应,产生一种确定的感觉(“我喜欢这个;我当然不知道”),同时也察觉到能力、掌握、自信、自尊。
8.在生活中包含了一系列永无止境的选择,这些选择大体上可以归纳为选择安全(或者从更广义上来说是防御)还是选择成长,因为只有儿童已经感到安全,我们才可以期待解决了安全需要的儿童作出成长的选择。只有这样他才敢于去闯。
9.为了能够根据自己的本性进行选择并发展它,必须允许孩子保留主观的快乐和厌烦的经验,作为他作出正确选择的标准。另一个标准是根据他人意愿作出选择。当这种情况发生时,自我就失去了。这也使得儿童只能选择安全这个选项。出于恐惧(担心失去保护、失去爱)会放弃对自己快乐体验标准的信任。
10.如果选择真的是自由的,而且孩子没有被严重创伤,那么我们可以期望他自然而然地选择向前发展。[5]
11.证据表明,就旁观者所能感知的长远目标而言,那些使健康的儿童高兴的,对他有益的东西,通常也是对他来说“最好的”。
12.在这个过程中,环境(父母、治疗师、教师)在很多方面都很重要,即使最终的选择必须由孩子做出:
a.对安全、归属感、爱和尊重的基本需要,使他感到不受威胁、自主、感兴趣和自发,从而敢于选择未知事物;
b.外界环境可以使成长选项更有吸引力、降低危险,让后退选项更无吸引力、代价更高。
13.这样,存在的心理状态和成为状态就能得以协调,而儿童就可以简简单单地做自己,并且向前发展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