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自我实现者的爱情

关于爱情这一主题,经验科学提供的材料少到令人惊讶。尤为奇怪的是,在我们看来,这理应是心理学家们的特定工作职责,然而他们居然也在这个问题上缄口不言。或许,这只不过又一次证明了学院派易犯的过失:他们更愿意做那些轻而易举的事情,而不愿去做职责所在的事情;就像我认识的一位天性愚钝的厨房帮厨,有一天,他把餐馆里所有的瓶瓶罐罐都打开了,只因为他最擅长做这个。RTD中华典藏网

我必须承认,由于我承担了这项工作,我才更加理解了这个问题。在任何传统(研究)中,爱情都是异常棘手的主题,在科学领域更是难上加难。我们如同站在无人之境的最前沿,处于正统心理科学的传统方法鲜有用武之地的位置。(事实上,正是由于传统方法的不足,我们才需要发展一系列新方法,进而研究爱情以及其他人类特有的反映。)这转而引领了一个不同方向的科学哲学的发展。RTD中华典藏网

我们的任务是很明确的:我们必须理解爱情;我们必须能够传授它、创造它、预知它,否则世界就会迷失在敌对与怀疑之中。目标的重要性甚至会给予我们在本书中提供的那些不甚可靠的材料以价值和尊严。前面章节已经叙述了这项研究、这些问题以及主要发现;那现在我们面临的具体问题是,“关于爱情和性爱,自我实现者能够给我们一些怎样的教益呢?”RTD中华典藏网

两性之爱的一些特征的初步描述RTD中华典藏网

首先,我们必须从两性之间爱情的一些广为人知的特征说起,然后再探讨我们关于自我实现者研究的较为特殊的结果。RTD中华典藏网

描述爱情的核心必须是主观的或现象学的,而不能是客观的或行为主义的。没有任何描述、没有任何言语能够将爱情体验的全部传达给一个未曾亲身体验过爱情的人。爱情体验主要是由一种温柔、挚爱的情感构成的(如果一切顺利),一个人在爱情中还可以感到愉悦、幸福、满足、兴高采烈甚至心醉神迷。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种倾向:爱者总想与被爱者更加接近、更加亲密接触,总想触摸他、拥抱他,总是思念着他。而且爱者看待自己所爱的人要么是美丽动人的,要么是温柔善良的,要么是富有魅力的,总而言之是称心如意的。在任何情况下,只要望着爱人或与爱人相处,爱者就感到愉快,而一旦同对方分开,就感到忧郁。也许由此便产生了将注意力专注于爱人的倾向,同时也产生了淡忘周围其他人、感知范围狭窄从而忽略身边许多事物的倾向。好像对方具有与生俱来的魅力,吸引了自己的全部注意和感知。这种互相接触、彼此相处的愉快情绪,也想在尽可能多的与所爱的人相处的情况下得以展现——在工作中、在玩乐中、在审美与知识的追求中。并且,爱者还经常渴望与对方分享愉快的经历,以至我们时常听人说,愉悦的经历由于心上人的在场而让人更加愉快。RTD中华典藏网

最终,在爱者身上理所当然会唤起一种特殊的性冲动;在典型的情况下,这直接表现于生殖器的变化中。被爱者仿佛具有一种世界上其他人不可企及的特殊力量:能够使对方的生殖器勃起、或者从体内分泌液体出来,唤起有意识的性欲,并产生常常伴随着性冲动的强烈感受。但这并非本质,因为在那些由于年老体衰的而不能性交的人身上,我们也可以看到爱情。RTD中华典藏网

这种想要亲密的渴望不仅是肉体上的,而且还是心理上的。它时常以两人之间私密的特殊情趣而得以表现。除此之外,我时常还观察到恋爱中的男女双方逐渐发展起了一套秘密语言,一些他人不懂的有关性爱的私密话语,以及一些只有这对爱人才懂得的特殊玩笑和手势。RTD中华典藏网

如此慷慨的、想要给予并取悦对方的心情也是颇具特色的。爱者竭尽所能为被爱者效劳、给予对方馈赠,并从中获得特殊的乐趣。[36]RTD中华典藏网

爱人之间还普遍存在一种希望更加全面地了解对方的意愿,一种对心理上的亲密和亲近的渴求,以及一种对彼此完全了解的期望。普遍而言,彼此分享秘密会获得格外的愉悦。也许,这些都是人格融合这一更为广泛的标题之下的一些例证;关于人格融合,我们将在后文探讨。RTD中华典藏网

关于慷慨的倾向和为被爱者效劳,有一个普遍的例子是:爱者常常沉浸于十分常见的幻想之中,即,想象自己为心上人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形式的爱的关系,如朋友、兄弟、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我至少必须在此提及我在从事这些研究的过程中产生的一个猜测,即对他人存在(Being)的纯洁的爱,或者叫做存在之爱(B-love),在一些(外)祖父母身上也可以见到。RTD中华典藏网

自我实现的爱情关系中的防卫解除RTD中华典藏网

西奥多·赖克(Theodor Reik)定义爱情的一个特征是,所有的焦虑不安都烟消云散了。这一特征在健康人身上异常明显。毫无疑问,在这种关系中,他们倾向于愈发彻底的自发性,卸下防卫,抛弃伪装、尝试和努力。随着这种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彼此的亲密、真诚和自我表达也与日俱增,所有这一切达到最高点时便是一种罕见的现象。源自这些人的报告表明:与被爱者相处能够让人做自己、使人感到自然自在;“我可以身心放松、不拘礼数”。这种真诚还包括任由对方看到自己的错误、弱点、生理上的和心理上的缺点。RTD中华典藏网

在健康的爱情关系中,会少有要竭力展现自己最好的一面的倾向。正因如此,人们便无须掩饰自己中老年时期的身体缺陷,不必藏匿自己的假牙、背带、束腰紧身衣以及其他类似的东西。他们没有必要保持距离、保持神秘、维护光彩照人的形象,也无需将自己的心曲或秘密隐藏不露。这种防卫的彻底解除与一般大众关于这一问题的民间智慧是背道而驰的,更不必说一些精神分析学家的理论了。例如,赖克相信,做一个好的朋友与做一个好的爱人是相互排斥、彼此矛盾的。但是,我的研究数据,或者说我的认识似乎证明了相反的情况。RTD中华典藏网

可以肯定的是,我的认识还与那种认为两性之间具有内在敌对倾向的古老理论相悖。两性之间的这种敌对倾向,对异性的无端猜疑,认同自己的性别并与同性联合起来反对异性的倾向,甚至“异”性这一措辞本身,都每每可以在我们社会中的神经病患者甚至普通民众身上见到;但这一切绝不会出现在自我实现者身上,至少我目前掌握的研究资料证实了这一点。RTD中华典藏网

另一个与民间智慧相悖的关于性欲与爱情的深奥理论是:有明确的迹象表明,在自我实现者身上,爱情的满足与性欲的满足的水平均随着爱情关系的时间发展而日益提升。在健康人当中,很显然严格意义上的感官满足与肉体满足是随着对伴侣的日益熟悉而非以奇出新得到提高的。当然,毫无疑问,性爱伴侣身上那些新奇的东西也非常令人兴奋、诱惑十足;但是我们的数据表明,由此得出一个普遍的结论是很不明智的,尤其对自我实现者而言,情况显然不是如此。RTD中华典藏网

我们可以将自我实现的爱的这一特征加以概括,得出一个普遍结论:健康的爱情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防卫的解除,也意味着自然举动和真诚相待的增强。健康的爱情关系往往使双方的言谈举止自然流露,逐渐了解彼此,并依然相爱。当然这意味着,随着一个人越来越熟悉和深刻地了解另一个人,他(她)就会喜欢他(她)所见到的一切。如果伴侣极端恶劣而非心地善良,那么,与日俱增的熟悉便不会产生日益渐浓的喜爱,而只能徒增敌对和厌恶。此前我曾就“熟悉度”对绘画作品产生的影响稍有研究,上述的一切让我回想起此番研究的一个发现:随着与日俱增的熟悉,优秀的绘画作品越来越为人们欣赏和享受,而拙劣的作品则愈发无人问津。当时,要界定判断绘画作品优劣的些许客观标准着实困难重重,以至于我不愿发表这一发现。如果允许我有一定的主观性,那我要说,这人越好,那么随着熟悉的加深,他们就越惹人喜爱,而人越差,那么随着了解的加深,他们就愈发招人厌恶。RTD中华典藏网

在我的研究对象的报告中,健康的爱情关系所产生的最大的满足之一就是它促使了最大限度的自然而为、最大限度的自由自在、最大限度的卸下防卫且免受威胁。在这样一种关系中,一个人完全没有必要警戒、隐瞒、极力取悦对方、紧张、谨言慎行、压抑或拘束。我的研究对象(自我实现者)说,他们可以做自己、完全感受不到对方对他们有所要求或期望,他们能够感到自己在心理上(同样也在身体上)是一丝不挂的,与此同时,他们能感到被爱、被需要以及安心。RTD中华典藏网

这一点罗杰斯描述得很好,“‘被爱’在这里或许有着它最深刻且最普遍的含义,即,被深入地理解和被由衷地接受……我们爱一个人只能爱到以下程度,即,我们没有受到他的威胁;只有当他对我们的反应,或者他对那些于我们心有戚戚焉的事物的反应能够为我们所理解的时候,我们才能去爱……因此,如果一个人对我充满敌意,而且当时我在他身上看到的也只有敌视的态度,那么我敢肯定,我一定会采取某种防卫的方式来回应这种敌意”。RTD中华典藏网

门宁格描述了同一问题的另一面。“我们自己不被赏识的感觉对爱的损害比恐惧对爱的损害要小一些;我们每个人都能或多或少模糊地感到这种恐惧,唯恐他人看穿我们的面纱,看穿那些由传统和文化强行加持在我们身上的压抑的面纱。正是这一点导致我们有意回避亲密的关系,只与他人保持肤浅的友谊,低估且不珍惜他人,以免对方过于欣赏自己。”我们的研究对象常常超越了传统的以礼相待这类低级需求,能够更加自由地表达他们的敌意和愤怒。这一点更进一步支持了上述结论。RTD中华典藏网

爱与被爱的能力RTD中华典藏网

我的研究对象(自我实现者),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为他人所爱,同时也爱着他人。在几乎全部(也不完全是全部)能够获得有用数据的研究对象中,这一点往往会得以下结论:心理健康源自爱的获得而非爱的剥夺(其他事情也是一样)。纵然禁欲主义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法,挫折也有某些良好的效果;可是,基本的需求满足仍是我们社会中健康的先兆或性格倾向。这不仅适用于被爱,也适用于爱他人。(除了爱的需求外,其他需求也同样必要,这一点为心理学病态人格所证明,特别被列维研究的纵情恣欲的精神变态者所证实。)RTD中华典藏网

毋庸置疑,自我实现者此时此刻爱着他人,同时也为他人所爱。由于某些缘故,我们最好说,他们有着爱的力量和被爱的能力。(虽然这句话听起来好像是在重复前一句话,但事实上却并非如此。)这些都是临床观察到的事实,都是众所周知的,很容易被证实或驳斥的。RTD中华典藏网

门宁格敏锐地指出,人类着实想要互爱,但却不知道如何互爱。在健康人身上却不尽然。他们至少懂得如何去爱,并且能够爱得自由自在、轻松愉悦且顺其自然,绝不会陷入纷争、威胁或压抑。RTD中华典藏网

但有一点似乎很清楚,即健康人是以一种第一次面对伟大的音乐所产生的被彻底征服的、荡涤心灵一般的反应方式而彼此相爱的。即使事先并没有想到要被音乐征服,但情况就是如此。霍妮在一次演讲中定义非神经质的爱情是认为对方本身就是爱情目的而不是达到目的的手段。随之而来的反应就是去享受、去钦慕、去喜悦、去凝视、去欣赏,而不是去利用。圣伯纳德(St.Bernerd)描述得十分贴切:RTD中华典藏网

“爱情并不寻求超越自我的原因,也不追求极限;爱情就是其本身的果实,是其自身的乐趣。因为爱,所以爱。我爱,就是为了爱……”RTD中华典藏网

在神学文献中,此类观点层出不穷。人们努力将上帝之爱与凡人之爱区别开来,因为他们相信:无私的钦慕与利他(主义)的爱只能是一种超能力,而非凡夫俗子所能天生具备的。当然,我们必须反驳这一观点,要知道当人处于最佳状态之时、在得到充分发展之时,也显示出了许多此前被视为超自然特权的特质。RTD中华典藏网

私以为,如果把这些现象置于我在前几章提出的各种理论考虑的框架之中,我们就能深切地理解这些现象。首先,我们来思考缺乏性动机与成长性动机的区分。我已经指出,自我实现者可以被定义为不再受安全需求、归属需求、爱情需求、地位需求和自尊需求驱使的人,因为他们的这些需求已经得到了满足。那么一个已经获得了爱情满足的人为什么还要恋爱呢?一个被剥夺了爱情的人之所以恋爱,是因为他需要爱情;追求爱情,是因为他缺乏爱情,因而他才被驱使去弥补这一致病的缺失(缺乏之爱,D-love)。[41]自我实现者肯定不是出于这样的原因而去恋爱的。RTD中华典藏网

自我实现者不需要弥补任何缺失,但是我们要知道,他们是已经摆脱了缺失,能够去寻求成长、成熟与发展了;一言以蔽之,他们可以去履行并实现其最高的个体与种族的本质。这些人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来源于他们的成长,并且无须刻意就可以将他们的成长表现出来。他们去爱,因为他们就是爱他人的人,正如他们善良、诚实、不矫揉造作;是因为他们本性如此,这些都是自然流露的,就像一个壮汉之所以强壮,并非其主观意愿,一朵玫瑰之所以芬芳,并非刻意为之,一只小猫之所以从容自如,并非因为它甘愿如此,一个小孩之所以有孩子气,并非因为他愿意幼稚。此般现象只不过是由身体发育或心理成熟驱使罢了。RTD中华典藏网

在自我实现者的爱情中,几乎不存在考验、压力或努力,而这一切都强烈地支配着普通人的爱情。用哲学话语来说:自我实现者的爱情一方面既是存在,另一方面又是形成;可以称之为存在之爱(B-love),即对他人的存在的爱。RTD中华典藏网

超然与个性RTD中华典藏网

自我实现者保持着一定程度的个人性、独立性和自主性,乍看之下,这与我在前文描述的那种认同和爱情是格格不入的;这一事实似乎造成了一个悖论,但这只是一个表面上的悖论。正如我们所见,那种超然的倾向和需求认同的倾向,同与他人建立深刻的相互关系的倾向在健康人身上可以并存。事实是,自我实现者在所有人中既是最有个性的,同时又是最具利他主义精神、最热衷交际和最富有爱人之心的人。在我们的文化中,我们将这些特质置于一个单一的连续体的相互对立的两极,这显然是一个现在亟需加以纠正的错误。在自我实现者身上,这些特质是并行不悖的;在他们身上,二元对立得以解决。RTD中华典藏网

在自我实现者身上,我们看到了健康的自私、良好的自尊和不情愿毫无理由作出牺牲的特质。RTD中华典藏网

在他们的爱情关系中,我们看到的是爱的伟大能力与既十分尊重他人又极其自爱的融合。这一点的表现是,我们不能在普通的层面上说这些人像一般的恋人那样相互需要。他们可以如胶似漆,但在必要时又可以从容分开;他们之间不是相互依偎在一起,也没有钩子或铁锚等固定。我们可以明确地感受到,他们从对方那里获得了极大的乐趣,但他们又达观开阔,能够接受长时间的分离或死亡,依然保持坚强。经过最刻骨铭心的、最心醉神迷的爱情生活,这些人仍旧保持自我,自始至终都是自己的主宰,即使他们从对方那里获得了极致的乐趣,他们依然按照自己的标准生活。RTD中华典藏网

显而易见,如果这一发现得到证实,那么我们就有必要对我们文化中关于理想的或健康的爱情的定义进行一番修正,或者至少是扩充。我们习惯于根据双方自我的完全融合、独立性的遗失和个性的放弃,而非根据个性的强化而下定义。如果这是真实的话,那么眼前的事实似乎是:个性得到了强化,自我在某种意义上与他人融合在一起了;但从另一方面而言,自我又像往常一样,独立且强大。超越个性与强化个性这两种倾向必须被视为是相伴相随的,而不是矛盾对立的。此外,这意味着超越自我的最佳方式就是拥有强大的个性。RTD中华典藏网

健康的恋人拥有更高的品味和更强的感受力RTD中华典藏网

在关于自我实现者的报告中,最为显著的一个优势是他们无与伦比的感受力。他们远比普罗大众更能有效地洞悉真理、感受现实,无论其结构、个性具备与否。RTD中华典藏网

这种敏锐性主要以对性爱与爱情伴侣的一种绝佳的品味(或感受力)表现在爱情关系之中。由我们研究对象(自我实现者)的密友、丈夫、妻子组成的群体比随意的抽样调查得到的结果要好得多。RTD中华典藏网

这并不是说,我们所观察的所有婚姻关系以及对性爱伴侣的选择都达到了自我实现的水平。这其中也有些许错误,尽管这些错误在某种程度上都可以得到解释,但它们都证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即,我们的研究对象(自我实现者)并不完美,并非无所不知。他们也有自己的虚荣心,也有自己特殊的弱点。例如,在我所研究的那些人之中,至少有一个人是出于同情而非出于平等的爱情而结婚的。有人面对不可避免的问题,而娶了一位比自己年轻许多的女人为妻。斟酌而言,他们对伙伴的品味要比一般人好得多,但绝非完美。RTD中华典藏网

仅仅是这一点也足以驳斥一个普遍的信念,即,认为爱情是盲目的,或者根据一种更为复杂精细的说法,认为爱者必然会对自己的伴侣评价过高。很显然,虽然这对一般人而言可能是真的,但对健康的个体而言就未必如此了。的确,有的材料甚至表明,健康人的感受在爱情中要比不在爱情中更为有效、更为敏锐。爱情使得爱者能够在对方身上看到一些别人完全忽略了的品质。[42]这个错误很易犯,因为健康人能够与他人因为明显缺陷而不能爱上的人坠入爱河。然而,这份爱情并不是对缺点视而不见,他们只是忽略了这些感受到的缺失,或者不视其为不足罢了。因此,身体缺陷,以及经济、教育和社会缺陷对于健康人而言远不比性格缺陷重要。所以,自我实现者很容易对平淡无奇的人一往情深。这就是他人口中的盲目,但是我们最好称之为高品位或良好的洞察力。RTD中华典藏网

我曾经有机会观察过这种高品位在几位相较健康的男女大学生身上的发展过程。他们越是成熟,就越不为诸如帅气、漂亮、跳舞出众、乳房丰满、身体强壮、身形高挑、身材匀称、美颈修长这样一些特点所吸引,而越是讲究彼此适合、仁慈善良、彬彬有礼、乐于陪伴、体贴入微。在有些实例中,他们还与这样一些人相爱,这些人具有那些几年前被认为是着实令人厌恶的特征,如体毛浓重、身材肥胖、不够聪明等。在一位年轻的小伙子身上,我看到其潜在的心上人在逐年减少,起初他可以被任何一位女性迷住,排除法也是仅仅建立在过胖、过高等身体条件上,但最后他只想与所有认识的姑娘中的两位发生性关系。他现在所关心的是她们的性格特征而不是身体特征。RTD中华典藏网

我认为,研究终会表明,增进健康比简单的年龄增长更有效果。RTD中华典藏网

我们的数据还驳斥了另外两个普遍理论:一个是反向吸引,另一个是相似者易成婚(同配通婚)。事实是,同配通婚是一种与诸如诚实、真挚、善良和勇敢等一些性格特征相关的习惯。在相较外在和表面的特征方面,在收入、社会地位、教育、宗教、民族(国家)背景、外表长相方面,自我实现者同配通婚的程度比普通人要低得多。自我实现者不为差异或陌生所威胁;的确,他们反而对此感到好奇。他们远远不像普通人那般需要熟悉的口音、衣着、食物、习俗和仪式。RTD中华典藏网

至于反向吸引,在以下范围内适用于我们的研究对象(自我实现者),即,我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他们对自身不具备但对方具备的技艺和才能的由衷的钦佩。具备如此优势的潜在伴侣对于自我实现者(无论男女)而言更具吸引力。RTD中华典藏网

最后,我希望大家注意以下这一事实:本章最后几页为我们提供了又一个例证,证明由来已久的二元对立理论,即,冲动与理性、理智与情感之间的二元对立已经得到了解决或者被否定。我的研究对象(自我实现者)与他们所爱的人都是要么通过认知的标准,要么是意欲的标准来进行合理的选择。也就是说,他们是根据冷静的、理智的、不偏不倚的考虑,进而直觉地、性欲地、冲动地被适合他们的人所吸引的。他们的意愿与他们的判断相一致,互相协作而非对立拮抗。RTD中华典藏网

这让我们想起,索罗金(Sorokin)曾试图论证真、善、美肯定是积极地相互联系的。我们的数据似乎证实了索罗金的观点,但只有在健康人身上才是如此。出于对神经病患者的尊重,我们必须在这个问题上保持谨慎。另请参阅参考文献第449条。RTD中华典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