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襄奏疏
作者:靳辅
水利志。清靳辅撰。八卷。辅字紫垣,汉军镶红旗人。初授翰林院修撰,官至总督河道、兵部尚书。康熙初,黄河屡次泛滥成灾,靳氏奉诏治河,后辑此间奏议成书,记事止康熙二十四年(1695)其子治豫汇刊传世。约十八万字。全书计收恭报到任、经理河工、江南大修、指陈河道、酌改运口、请修运河、全河归故等百余通奏疏。每卷卷首题“治河题稿”,卷末附“抚皖题稿”,虽系文牍汇编, 但所载治河史事比较集中、系统。凡治河动议、勘测、计划、措施、方案、工程全过程、 验收、 缮后处置均有详细记载。间涉郑成功复明、吴三桂叛乱诸史事及其影响。清初政治、军事、经济、科技等多方面史料均有收集。其中有作者继承和发展明代水利专家潘季驯的成果,力主蓄水冲沙、全盘规划综合治河。曾请命疏浚运河及黄河下游至入海口,以减弱黄河入淮流量。请筑河崖遥堤、缕堤,修高堰,置减水六坝,以供蓄水、分洪之用。提倡筑堤崖、疏下流、塞决口三事。作者治水十年,成绩显著,为后人所效法。比书系其一生治水经验汇编,有较高史料价值。有《四库全书》本。
靳辅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思维方式
本书是20世纪伟大的思想家怀特海的代表著作之一,书中收录了他的九篇演讲,在这些演讲中,他阐述了自己综合性的思维模式。 现代科学给我们建立了一种思维模式,即在有限前提下作出假定。怀特海反对这种固有的思考模式。他认为,我们不应该将自己的视野局限于此,而不思索世界和生活的整体。他认为哲学产生于好奇,如果缺乏兴趣,我们对任何问题的探讨都会是机械的。 怀特海所说的兴趣不是建立在对一般环境条件反射的基础之上,不是对琐碎细节的兴趣,他认为高级思维应该在世间万物中间建立联系,每一个事实都包含无限的细节,无限的细节会生发无数的结果。 这种综合的思维模式能够带给我们新颖的思考角度,开拓我们的视野,激发我们的创造力和创新性思维。它能够使我们打破固有的思考方式,建立灵活、多变的思维模式,实现学习、职场和生活的进阶。
康熙南宫县志
十二卷。清胡胤铨纂修。胡胤铨,字逊斋,湖北孝感人,顺治举人,曾任南宫县知县。康熙十年(1671)胡胤铨任南宫县令后,“搜故家之藏,集鸿儒之秘,审定风谣,综核佚事”,纂辑成志书一部,于康熙十二年刊行。此志目录依次为封域、营建、赋役、礼仪、事异、官师表、选举表、赐命表、循良传、人物传、列女传、艺文编。其封域志将紫徽、龙岗、飞凤岗诸丘陵皆称之为山,并谓紫徽、龙岗皆太行山余脉,此为揣度之说,缺乏证据。赋役志所记明洪武至万历年间诸事皆抄之于旧志,而清以来事则抄之于《赋役全书》。艺文编所收历代邑人所撰诗文中,很多是修志者本人撰写的,而且有本县人为歌颂胡胤铨任县令后的一些政绩而撰写的诗文,欠妥当。此志尚有雍正五年 (1727)增补本。
茶董
《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一六《谱录类存目》著录此书,《提要》对此书内容作如下评价:“是编杂录南北朝到宋金茶事,不及采造煎试之法,但摭诗句故实。然疏漏特甚,舛误亦多。其曰茶董者,以《世说》记干宝为鬼之董狐,袭其文也。前有陈继儒序,卷首又题继儒补。其气类如是,则其书不足诘矣。”此书有明刊本,旧藏(丁丙)八千卷楼,今藏南京图书馆。前有冯时可、陈继儒二序,董其昌题词及夏树芳自序,似为原刊本。《四库总目》著录之本也许是《茶董》和陈继儒《茶董补》的合刻本。
包孝肃奏议
一题《孝肃包公奏议》。北宋包丞撰。10卷。治平二年(1065)由包拯门人张田编次。分应诏、致君、任相、择官等30门,凡171篇,多是针对时政提出的主张和建议,是包拯思想的集中体现。体现其政治思想的有《仁宗皇帝开天章阁亲制策问》之对策、《七事》、《论大臣形迹》、《论冗官财用》、《论取士》等篇,针对时弊,切中要害。而《论诏令数改易》、《请绝内降》等篇集中反映其法律思想,提出了“法存画一,国有常格”,方能取信于民,执法要公正公平。他希望统治者能爱民,以民为本,故上《请罢天下科率》、《请放欠》等篇,以期减轻人民负担。针对当时边备,他上《治边将》、《请择探候人》、《请发支汴河粮纲往河北》等篇,从实际出发,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和措施,反映出其对边患的殷忧与关注,体现了他的国防思想。《包孝肃奏议》不仅是研究包拯思想的基本史料,也是研究宋代政治法律制度的重要文献。张田10卷本传至南宋初年,汪应辰因不满张本“其事之首尾,时之先后,不可考也”,故对其进行了笺注。张本和汪本的原本均已失传,今存最早的是明正统元年(1436)合肥方氏刊本,即出自张田本系统。1963年中华书局的《包拯集》即在张田本基础上整理而成,并辑录了两篇佚文。1989年黄山书社的《包拯集编年校补》在现存各种版本的基础上,增辑佚文15篇,对各篇章奏逐一考辨系年,分为4卷,是目前较好的本子。
十一经问对
五卷。元何异孙撰。异孙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其书在体例上依照朱子 “或问”之体,以问答的方式解释经义,故名曰“问对”。《论语》、《孝经》、《孟子》、《大学》、《中庸》、《尚书》、《毛诗》、《周礼》、《仪礼》、《春秋三传》、《礼记》,总称十一经。其说 《诗》多据郑玄,说 《书》多据蔡沈传,说 《三礼》、《三传》多撮举注疏。又随文生义,触类旁通,提出许多新的看法,有些颇有见地,有些则是毫无依据、毫无道理的推测,故不断遭到后学攻击,然其书颇便于蒙童幼学记诵,亦有其存在的价值。今存有元刻本,清通志堂经解本。
杨岐方会和尚后录
禅宗语录。编者不详。一卷。杨岐方会(992—1049),北宋禅宗僧人,杨岐派的创始人。此书是方会晚年住长沙云盖山时所说语录的汇编。编辑情况不详。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及《大正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