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记
作者:辛氏辛氏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钦定盛京通志
《盛京通志》130卷。康熙二十三年(1684)奉天府尹董秉忠奉敕纂修,为32卷。雍正十二年(1734)奉天府尹吕耀曾等再修,为33卷。乾隆元年(1736)宋筠等将此书又增修为48卷。十二年、四十九年乾隆皇帝又亲自令大学士汪由敦、阿桂等人两次纂修,增纂为130卷,定名为《钦定盛京通志》。其内容包括盛京地区的坛庙、宫殿、建置沿革、疆域形势、山川、城池、关邮、津梁、田赋、户口、职官、选举、学校、兵防、圣制、京城、山陵等,集中记载了满族入关前帝王后妃的活动,及入关后历朝皇帝来此祭祖的情形,对研究爱新觉罗家族史和东北史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此书目前流传的版本较多,有咸丰二年(1852)重修的48卷本和1917年袁金铠重印的乾隆四十九年修130卷本。
残碑
沈起予著。长篇小说。1935年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被列为良友文学丛书第21种。作品反映的是青年知识分子在大革命前后的沉浮。作品的主人公叫孙丘立,家在四川农村,父亲是老实巴交的农民,供儿子在县城读书。孙丘立在学校受“五四”余波的影响,奔赴大城市,参加学生运动。在南京他接受了新思想,投考黄埔军校,毕业后,担任汉口某保卫队的分队长。奉命带兵镇压纱厂的罢工运动。他与工会负责人以礼相待,和平解决了罢工事件。小说的主人公可算是革命者,但他对革命理解不深,又不够坚定,他不是革命大潮中的弄潮儿,只是其中的一片小浪花,随波逐流,飘摇不定。作者试图从孙丘立身上寻求到当时青年的盲目热情、苦争和沉浮的身影。所以作品有其独特的认识价值和现实意义,孙丘立漂泊于南京、上海、广州、汉口追求革命,正是当时许多青年的缩影。作品也表达出先进知识分子走出四川投身更广阔的社会,接受急进时代思潮的愿望。作品还用几分眷恋之情,描述巴山蜀水的乡风民俗。孙丘立最后失望回到了家乡的结局,正是作者思想苦闷的投影。作品取材独特,展示社会生活广阔,博取四方风情,使作品独具一格。
卢沟桥
四幕话剧。田汉著。1937年8月作。初刊1937—1938年汉口《抗战戏剧》第1卷第1—4期。1937年10月成都协美印刷局初版。1938年1月汉口大众出版社初版。抗战戏剧丛书之二。1939年11月戏剧书店初版。国防戏剧丛书第一种。
出使英法俄国日记
清末曾纪泽著。纪泽(1839~1890),字劼刚,谥惠敏,湖南湘乡人。曾国藩长子。袭一等侯爵。幼聪颖,自学通英文。清光绪四年(1878)出任驻英法大臣,后又兼驻俄大臣。有《曾惠敏公遗集》。日记按年月先后分为九个部分。始于光绪四年七月,迄于光绪十二年十一月(1886.12),计60余万字。多记载日常生活、例行事务,并在使事之余,注意考求西方国家“政事语言文字风俗之不同”,还较详细地记载了关于与沙俄谈判、签订中俄《伊犁条约》的经过。光绪八年曾氏曾将开始出使不到一年的日记以《出使英法日记》名出版。光绪十九年(1893)江南制造总局刊行(曾惠敏公遗集》,收入日记二卷,比《出使英法日记》有所增加,题名《使西日记》。1981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将其收入《走向世界丛书》第一辑。1985年11月重编《走向世界丛书》,即全据台湾学生书局1965年影印“湘乡曾八本堂家藏手写本”《曾惠敏公手写日记》出版。暂缺光緒十二年日记。
大慧普觉禅师年谱
大慧普觉禅师年谱,一卷,宋祖咏撰,张抡序,宗演跋。依善目、驹目增入。
甘露陀罗尼咒
一卷。唐实叉难陀Sik&sdotblw&amacronnanda译,与无量寿如来供养仪轨中之无量寿如来根本陀罗尼同本。即阿弥陀之大咒。咒中有甘露之言十语。故名十甘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