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神木乡土志
作者:佚名
记录民国时期神木地区历史与风土人情的重要文献,全书共四卷。姜政三(治齐)、魏楚翘(超)纂修民国二十六年(1937),1970年台湾省成文出版社出版。神木地处陕西省北部,自秦汉设郡县以来,便是中原与草原的交汇之地,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该志书详细记载了当地的诸多方面,如地理环境上,对神木的山川形势、土地风貌进行细致描绘,让人直观感受到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特征;人口方面,对当时神木的人口数量、分布及变迁情况进行了梳理,其中提及同治七年回民起义军攻破县城及高家堡等地后,人口大幅减少,此后逐渐回升但仍历经波折,反映出当时社会动荡对人口发展的影响。在经济领域,涉及到农业、商业等方面的情况,展现了民国时期神木的经济业态。文化教育上,对当地的教育机构、文化传统等进行了记录。
猜你喜欢的书
心印绀珠经
综合类著作。元末明初李汤卿撰(一作元朱㧑撰。今从《四库全书提要》说)。二卷。约成书于洪武元年(1368)。凡九篇。其中“原道统”篇,略述医史并简介伏羲、神农、黄帝、扁鹊等历史人物,又论及标本运气、治则、用药等,提出十二经水火分治之法。“推运气”篇,为五运六气学说。“明形气”篇,简述脏腑经络学说。“评脉法”篇,介绍脉学。“察病机”篇,主要论述运气为病,兼述内伤诸病。“理伤寒”篇,述及六经传受、汗气传染、内外伤辨及主疗心法等。“演治法”篇,首论标本、七方十剂,后述中风、风痫、风寒湿痹、霍乱吐泻等症。“辨药性”篇,包括药之气味、十八反、六陈、李东垣论诸品药性等内容。“十八剂”篇,将方剂的类别分为轻、淡、清、解、缓、火、暑、湿、寒、燥(一为涩)、甘、平、温、和、调、补、荣、夺十八剂,各列代表方剂一首。汤卿学术上尊崇张仲景、刘守真、张子和、李东垣诸家,重视运气学说。论述简要,可供学习、研究参考。有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当涂邢址福建重刻本,嘉靖二十六年(1547)关中赵瀛(文海)据江洲陈守义(南棠)藏本所刻嘉兴府本。【图片请参阅PDF版】
子平真诠评注
《子平真诠评注》民国徐乐吾注解,原著为清乾隆进士沈孝瞻先生,是传统子平格局命理经典著作。徐乐吾先生以《滴天髓》、《穷通宝鉴》为理论来解释《子平真诠》。在这本书里,徐乐吾详细地论述了八字理气方面的方法和理论,为本来知识点很零散的《子平真诠》填补了理论上的空白。
续西游记
长篇小说。佚名著。一百回。清袁文典《明滇南诗略》卷一称明初人兰茂曾作《续西游记》,毛奇龄《季跪小品制文引》又谓其友季跪作《西游续记》(《续西游》),是否本书,均系孤证,难以信从。《续西游记》是《西游记》的一部续书,其内容是写唐僧师徒第一次取经见如来佛后,在漫长的返回东土道路中发生的故事。主人公仍为唐僧与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原书所叙妖魔大多以要吃唐僧肉为目的,给唐僧造成八十一难。本书之妖魔则是要抢夺经卷,因为经卷能消灾去病,增福延寿。唐僧师徒东回时,如来佛因悟空等来时降妖灭怪,杀伤生灵,违背佛规,提出回东途中应以诚心化魔,经棒不可同行,强行收缴他们的武器。孙悟空很不满意,一气之下说出八十八种机心,于是,便在归途中遇上了八十八种魔难。因孙悟空等没有兵器了,无法战胜妖魔,如来佛又另派优婆塞灵虚子和比丘僧沿途护送,并赐他们二人菩提珠八十八颗,和木鱼梆子一个,让其在途中净心驱魅。小说情节曲折,魔难丛生,引人入胜。本书原流传甚少,又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值得一读。
蓝山集
六卷。明蓝仁撰。蓝仁,字静之,福建崇安人,生卒年不详。据《明史·文苑传》载元末,杜本隐居武夷山,蓝仁与弟蓝智同往师之,授以四明任士林诗法。蓝仁遂谢科举,一意为诗。后辟武夷书院山长。迁邵武尉,不赴。明初内附,随例徙临濠,洪武七年(1374)始放归。著有《蓝山集》六卷。蓝仁诗集明有抄本传世,但多遗佚。此集为从《永乐大典》中采掇裒辑而成,共六卷,收诗五百余首。集前有蒋易序。蓝仁规摹唐调,而时时流入中晚。四库全书总目称“其诗和平雅澹,词意融怡,语不雕锼,气无脂粉,浮湛里间,傲睨林泉,有达士之襟怀,无骚人之哀怨,骨体尚劲健,而有太平之风。”蓝仁与其弟蓝智同有诗名。朱彝尊《静志居诗话》认为:“闽中诗派,实其昆友倡之。”陈田《明诗纪事》亦称:“蓝山骨格老苍,蓝涧音节高亮,两人才力各不相下,余录明人之兄弟诗者,当以二蓝为开先矣。”有 《永乐大典》本、嘉靖五年 (1526) 蓝钮刻本行世。
清史稿
这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书,全书共有529卷,系近代赵尔巽主编。书中所录内容以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起到宣统三年(1911年)止,记载了296年清朝的历史。民国三年(1914年)开始,由清史馆的赵尔巽、缪荃孙、柯邵忞、吴迁燮等,根据清实录、国史、诏书、典志、传记、纪事等史料进行编撰,到1920年编成初稿。1920年进行修订,次年刊印,以作修改之用。 1928年编印完成,历时15年,因未及刊正公布,故名史稿。计本纪25卷,志142卷,表52卷,列传316卷。取材以实录为主,兼采国史、旧志及本传,参考了各种记载。体例仿《明史》,增加了新内容;志分十六目,创交通、邦交二志,畴人、藩部、属国三传,大学士、军机大臣、部院大臣、疆臣、藩部六表;张煌言、郑成功、李定国、洪秀全及华尔、戈登、赫德等均列于传。《艺文志》四卷,按《四库全书总目》名称次第编排;《交通志》记铁路、轮船、电报、邮政四项;《邦交》记与各国之外交;《畴人传》载数学家梅文鼎、李善兰等人事迹。1928年初印1100部,分关内、关外一次本。后有关外二次本。今中华书局校点本,以关外二次本为本,并注明三个版本的不同之处,以便于阅读。
读书杂释
十四卷。清徐鼒撰。鼒字彝舟,安徽六合人,道光乙巳进士,官至福建福宁府知府。是书系作者早年所作。据作者自记《年谱》“戊戌二十九岁”条下:“游扬州,与刘孟瞻(文祺)、念楼(宝楠)、罗茗香(士琳)、陈卓人(立)、梅蕴生(植之)、薛介伯(寿)订交。问难既多,札记日富。有《读书杂识》之作。”该书杂说《周易》、《尚书》、《诗经》、“三礼”、“三传”、《尔雅》、《孝经》、《论语》、《孟子》,亦间涉群书。其中以说“三礼”较详且精。此外,该书还辩别字体字音数条,亦多有当者,亦间不免雷同琐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