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朝邑县志

作者:韩邦靖
正德朝邑县志

明代方志。明王道修,韩邦靖纂。二卷。道,武城(今属山东)人。正德进士,历国子祭酒,终官吏部侍郎。邦靖字汝度,号五泉,陕西朝邑(今大荔)人。正德进士。官工部主事。著《五泉诗集》。邦靖因前代志书卷帙浩繁,记事欠详,文晦不白,于正德十四年(1519)成此志。二卷,分为七篇:总志、风俗、物产、田赋、名宦、人物、杂记。全书仅5700余字,《四库全书总目》谓:“古今志乘之简,无有过是书者,而宏纲细目,包括略备。”因其过简,古今志界人物多所批评。

韩邦靖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建康集

建康集

一作《石林居士建康集》。诗文别集。宋叶梦得(号石林居士)著。八卷。其著述,《直斋书录解题》著录有《石林总集》一百卷《年谱》一卷;《石林建康集》十卷;《石林审是集》八卷。今《总集》及《审是集》俱不传,唯《建康集》存,而又与陈直斋著录不合。然卷末有梦得孙叶辂题跋,亦云八卷。对此,《四库全书总目》云:“其或《书录解题》屡经传写,误以八卷为十卷,抑或旧本残阙,亡其二卷,后人追改辂跋以伪称完帙,则均不可考矣。”是书明清以来多抄本。今传除《四库全书》本外,尚有《石林遗书》本、《郋园先生全书》本。而清咸丰六年(1856)刻本则作《石林居士建康集》八卷《补遗》一卷《石林先生两镇建康纪年略》一卷。另有《石林奏议》十五卷(明汲古阁影宋抄本,清光绪十一年皕宋楼刻本)。此外,尚有《建康集钞》一卷(《宋诗钞初集》),《建康集补钞》一卷(《宋诗钞补》),《石林词》一卷等。

好读书而求甚解

好读书而求甚解

《好读书而求甚解》是叶圣陶先生写的一部讲述如何阅读的作品,全名《好读书而求甚解——叶圣陶谈阅读》。 《好读书而求甚解》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从为什么要读书、读书的难点、读书的方法以及读物的选择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了阅读的重要性及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方法。书中观点精妙独到,实用有效,是提升阅读技巧、改善低效阅读不可不读的一本好书。

伤寒兼证析义

伤寒兼证析义

清·张倬撰。成书于1665年。全书3. 3万字。 书凡1卷。该书不以六经分篇, 而专以伤寒兼杂病立论。其将伤寒常见兼证 如中风、虚劳、中满肿胀、噎膈反胃、内伤、宿食、素患咳嗽、宿病咽干 闭塞、头风、心腹诸痛、亡血家、多汗家、积聚动气、疝证、淋浊、泻利、 胎产等, 分作17大类, 以问答形式, 而发明之。尤对各兼证之病因、病理、 证候、治法、鉴别等作了详尽阐释。案《伤寒论》所谓合病并病, 止言六 经兼证而不及杂病, 医家不明兼证之意, 往往脉证参差之际, 或顾此失彼, 或治此而妨彼, 为害颇深。张倬于此一一剖析, 使治病者, 不拘于一隅, 不惑于多岐, 亦可谓有功于伤寒矣。另书末所附十二经、奇经八脉、五运 六气、方宜诸源之论, 于伤寒学说研究亦具参考价值。本书不足之处在于 “其所用方药, 亦多偏僻, 恐难取正也” (汪琥语)。此书有清·金阊书业堂 刻本、《四库全书》本, 《伤寒大成五种》本、《中国医学大成》本及《张 氏医通》诸种本。现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南京图书馆藏有清·康熙六年丁 未(1667) 金阊书业堂刻本; 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云南省图书馆藏有 清·康熙间刻本; 北京图书馆藏有《四库全书》本、《中国医学大成》本等 版本。

伤寒溯源集

伤寒溯源集

《伤寒论》注本。原名《重编张仲景伤寒论证治发明溯源集》。10卷,22篇。清钱潢(天来)撰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钱氏认为世传《伤寒论》刊本、注本的条文前后舛错,六经混乱,遂重予编订。书中将仲景原文“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作为“阴阳发病六经统论”(全书的第一条原文)列于六经病之前。其于六经病,则各列纲领,并将各篇原文详予注释。释文选取成无己以来历代注家之精微,而有所补阐、辨正。每方均有方论、析义、辨误、论治,颇多独到的见解。书末“附录”,列述“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辨论”、“动气臆说”等六篇短文。作者此编力求“直溯源流,深究根柢,推求《灵(枢)》、《素(问)》,辨论阴阳,援古证今,分经辨证”(见“自序”)。体现了钱氏认真的治学态度。现存康熙年间虚白堂刻本、日本台寿堂刻本等,1957年上海卫生出版社据虚白堂本出版排印本。

金刚经鎞

金刚经鎞

金刚经[鎞-囟+(奂-大)],二卷,明广伸述,洪瞻祖序。

预修十王生七经

预修十王生七经

全一卷。唐代藏川所述。全称阎罗王授记四众逆修生七往生净土经。略称十王经、十王生七经、预修十王经。收于大正藏第九十二册图像。内容述说阎罗王之受记成佛及十王七斋预修之功德等。初述佛临涅槃时,授阎罗天子成佛之记,及天子住于冥途之因缘;次说此经之受持及预修十王七斋之功德;又叙秦广王乃至五道转轮王等十王检校亡人生前之罪福;终劝说修斋功德。又文中逐段记载七言四句三十三行之偈赞。关于本经之起源,诸说不一,有谓系‘地藏十王经’之同本异译,有谓恐系藏川之撰述,而以本经为伪经者。唐末以后,本经在我国广为流传,后周义楚之释氏六帖卷十六,及宋代宗鉴之释门正统卷四等,皆曾引载本经。此外,本经亦流传于韩国与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