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中广记
作者:曹学佺章节列表
升序↑- 提要
- 蜀中广记卷一
- 蜀中广记卷二
- 蜀中广记卷三
- 蜀中广记卷四
- 蜀中广记卷五
- 蜀中广记卷六
- 蜀中广记卷七
- 蜀中广记卷八
- 蜀中广记卷九
- 蜀中广记卷十
- 蜀中广记卷十一
- 蜀中广记卷十二
- 蜀中广记卷十三
- 蜀中广记卷十四
- 蜀中广记卷十五
- 蜀中广记卷十六
- 蜀中广记卷十七
- 蜀中广记卷十八
- 蜀中广记卷十九
- 蜀中广记卷二十
- 蜀中广记卷二十一
- 蜀中广记卷二十二
- 蜀中广记卷二十三
- 蜀中广记卷二十四
- 蜀中广记卷二十五
- 蜀中广记卷二十六
- 蜀中广记卷二十七
- 蜀中广记卷二十八
- 蜀中广记卷二十九
- 蜀中广记卷三十
- 蜀中广记卷三十一
- 蜀中广记卷三十二
- 蜀中广记卷三十三
- 蜀中广记卷三十四
- 蜀中广记卷三十五
- 蜀中广记卷三十六
- 蜀中广记卷三十七
- 蜀中广记卷三十八
- 蜀中广记卷三十九
- 蜀中广记卷四十
- 蜀中广记卷四十一
- 蜀中广记卷四十二
- 蜀中广记卷四十三
- 蜀中广记卷四十四
- 蜀中广记卷四十五
- 蜀中广记卷四十六
- 蜀中广记卷四十七
- 蜀中广记卷四十八
- 蜀中广记卷四十九
- 蜀中广记卷五十
- 蜀中广记卷五十一
- 蜀中广记卷五十二
- 蜀中广记卷五十三
- 蜀中广记卷五十四
- 蜀中广记卷五十五
- 蜀中广记卷五十六
- 蜀中广记卷五十七
- 蜀中广卷五十八
- 蜀中广记卷五十九
- 蜀中广记卷六十
- 蜀中广记卷六十一
- 蜀中广记卷六十二
- 蜀中广记卷六十三
- 蜀中广记卷六十四
- 蜀中广记卷六十五
- 蜀中广记卷六十六
- 蜀中广记卷六十七
- 蜀中广记卷六十八
- 蜀中广记卷六十九
- 蜀中广记卷七十
- 蜀中广记卷七十一
- 蜀中广记卷七十二
- 蜀中广记卷七十三
- 蜀中广记卷七十四
- 蜀中广记卷七十五
- 蜀中广记卷七十六
- 蜀中广记卷七十七
- 蜀中广记卷七十八
- 蜀中广记卷七十九
- 蜀中广记卷八十
- 蜀中广记卷八十一
- 蜀中广记卷八十二
- 蜀中广记卷八十三
- 蜀中广记卷八十四
- 蜀中广记卷八十五
- 蜀中广记卷八十六
- 蜀中广记卷八十七
- 蜀中广记卷八十八
- 蜀中广记卷八十九
- 蜀中广记卷九十
- 蜀中广记卷九十一
- 蜀中广记卷九十二
- 蜀中广记卷九十三
- 蜀中广记卷九十四
- 蜀中广记卷九十五
- 蜀中广记卷九十六
- 蜀中广记卷九十七
- 蜀中广记卷九十八
- 蜀中广记卷九十九
- 蜀中广记卷一百
- 蜀中广记卷一百一
- 蜀中广记卷一百二
- 蜀中广记卷一百三
- 蜀中广记卷一百四
- 蜀中广记卷一百五
- 蜀中广记卷一百六
- 蜀中广记卷一百七
- 蜀中广记卷一百八
曹学佺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花木小志
(清)谢坤撰。收录花木130余种。有道光间《春草堂全集》本。
步里客谈
宋代笔记。2卷。陈长方著。陈长方字齐之,侯官(福建福州市)人。因奉母依其外祖家于步里,遂以名书。《宋史·艺文志》载“陈唯室《步里客谈》1卷”,唯室即长方之别号。此书久佚,《四库全书》馆臣从《永乐大典》辑得58条,分为2卷。书中多记北宋嘉祐以后名臣言行,于熙宁、元丰间事记述尤详。诗话文评亦多可采。如谓陈师道“李杜齐名吾岂敢,晚风无树不鸣蝉”,与黄庭坚“坐对真成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皆学杜甫《缚鸡行》,而陈为不类;又引王刚中语谓文字使人击节赏叹不如使人肃然起敬;又谓文章态度如风云变灭,水波成文,直因势而然,以议苏轼数拟《盘谷序》之非,皆有识见。有《四库全书》本,《守山阁丛书》本。
医学集成
综合类著作。清刘仕廉纂辑。四卷。仕廉字清臣,双流(今属四川)人。采集诸家学说整理而成,刊于同治十二年(1873)。卷一为医学总论,论及阴阳、脏腑、诊法等中医基本理论问题; 卷二至卷三,介绍伤寒、温疫、内科杂病、妇产、小儿及疮疡诸证; 卷四为医案、十四经脉图、经穴歌等,并附程钟龄医门八法。有同治十二年原刊本,光绪十二年 (1886)益元堂刊本,一九二一年双流刘氏刊行本(有图象),益新书局石印本,题名 《医学指南》。
元始天尊说太古经注
元始天尊说太古经注,金末元初全真派道士长筌子注。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此书是《太古经》注本。原经约出于唐宋间,分作三章,论述修真养性之道。认为无动无为是万物之本,不视不听是谓太玄。修道者养其真火,固其真水,则可长生。经云:「长生之道,不视不听,不华不荣,积精全神。寂寞无为,乃得道矣」。是为经文旨要。长筌子注文主要发挥全真道内丹心性修炼,主张修道者应抱元守一,清净无为,积精全神。其说与经文大旨相符。《正统道藏》另有长筌子《太上赤文洞古经注》一卷,其内容与本书大致相同,但文字略有不同,盖系同书之不同版本。
丹溪治法心要
综合类著作。元朱震亨撰,明高宾校。八卷。震亨有《格致余论》已著录。此书原为朱氏门人整理而成,嘉靖二十二年(1543)高氏校正重刊。约十六万四千字。卷一至卷六第九十,为内科诸疾。卷六第九十一至第百二十一,为目眼、口齿、痈疽、疮疡等诸疾。卷七,为妇人科。自经病至妇人杂病共十一条。卷八,为小儿科,自初生至杂方共二十四条。另附医案拾遗。共载内、外、妇、儿各科常见病证百五十六种。每一病证皆标以序号,一条一病或一证,对每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要点,理论根据,诊治大法,立方遣药等,均指明要点,要言不繁。在病因病机方面,认为多种病证与气、血、痰、郁有关。选方用药则先确立主方,而后视病因不同,分别予以加减。在治法上,提出很多带有规律性的方法及独特见解。病证后多附有验案以证之。书中所论体现了“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学术观点,对临床颇有实用价值。高氏云:“《心法》言心而不言要,《医要》言要而不言心。此则曰心又曰要焉,虽一家之言互相出入,而此书之视二书,则尤精备焉”。故宜与《丹溪心法》、《脉因证治》等书互参。有宣统元年(1909)武林肖氏依明版铅印本,一九八五年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铅印本。
太上洞玄灵宝诫业本行上品妙经
《灵宝中盟经目》第十二种著录《太上灵宝本业上品》1卷,为六朝灵宝经。述劝善止恶禁诫与受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