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淄川县志

作者:佚名
康熙淄川县志

八卷。清张嵋修,唐梦赉纂。张嵋字石年,仁和 (今杭州) 人,贡监生,康熙二十六年(1687)任淄川县知县。唐梦赉详见康熙《济南府志》。康熙初年,邑人司寇高珩,因病居家,恐邑志阙失,乃邀唐梦赉及毕际有、袁藩续补之,三人相与条析事实,成书八卷,为纲八,为目五十二。毕际更因编辑仓卒,考订未周,自辑《淄乘征》一卷,以备异日采抉。康熙十二年,奉旨各直省纂修通志,檄取录册。二十六年,张嵋来宰淄川,乃索旧本,更延唐梦赉重为理事,订故拓新,补所未备,又捐俸付梓,历三月而告竣。《淄川县志》康熙二十六年刻本。全书八卷,分为舆地志、建置志、赋役志、官师志、选举志、人物志、艺文志、轶事志。此志体例完备,资料翔实。此志尚有民国九年(1920) 石印本。

猜你喜欢的书

鹿洲初集

鹿洲初集

文集。清蓝鼎元撰。二十卷。鼎元字云锦,号玉霖,又号鹿洲,福建漳浦人。雍正时以拔贡生授广州府知县,康熙、雍正时文学家,以古文见长。著有《平台纪略》、《东征集》、《棉阳学准》等。此集为其友人旷敏本所编,初编定于雍正四年(1726)。雍正十年又合其续稿重加选编,整理为20卷。全书按文章体裁分卷,各体文章之间按年排列。所收作品起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止于雍正十年。故前有旷敏本序,序后又有旷敏本纪,各述其始末。全书约二十万字。

药性切用

药性切用

本草著作。6卷。旧题清徐大椿(灵胎)撰。该书将《本草备要》、《本草从新》等书内容再加编排,每药数据,简述性味归经,功效宜忌。其学术思想、撰述风格均与徐氏《神农本草经百种录》迥异,实非徐氏之作。此书被收入《徐灵胎灵略六书》,本书成于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约二万一千字。内容将药物按草、木、果、谷、金石、水、土、禽、兽、虫、鱼、鳞、介、人等分部。

歇浦潮

歇浦潮

长篇小说。朱瘦菊著。1916年至1921年5月在《申报》连载。主人公钱如海是一名成功的冒险家。他开设富国水火人寿保险公司发了财,还监守自盗,将存放一批假鸦片的仓库烧毁,又赚了一笔黑心财。书中还写袁世凯称帝时革命党利用租界展开秘密斗争。而袁世凯则收买革命党的叛徒,千方百计将党人引入华界,捕捉后施以极刑。作品用较多篇幅描写了这场“诱捕”与“反诱捕”的斗争。另外还写文明戏的堕落、富人家庭间的各种矛盾等。该书后又有续作《新歇浦潮》。书中以无数短篇连缀而成,擅长从姨太太群的角度来反映民国初期上海社会情状,揭露穷形极相,酣畅淋漓。该书与《广陵潮》被视为姐妹篇。

蜃楼志

蜃楼志

清代白话长篇世情小说。又名《蜃楼志全传》、《盖世无双情中奇全传》。二十四回。题“庾岭劳人说,禺山老人编”,其真实姓名不详。成书于清嘉庆年间。现存主要版本有清嘉庆九年(1804)本衙藏板本,藏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英国皇家亚洲学会。小说以广东为背景,写广州十三行洋商苏万魁之子苏吉士的读书、经商及爱情生涯。着重叙述了苏吉士依赖先辈遗资以及一张漂亮面孔,成了一只花蝴蝶,在少女丛中讨生活,而失却了早期民族工商志士叱咤风云气势的故事。同时也展示了当时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小说文笔细腻不俗,如行云流水;情节跌宕曲折,宛然有致;人物生动传神,栩栩如生,曾受到郑振铎先生高度评价。《蜃楼志》对后世小说影响颇深;其“辞气浮露,笔不藏锋”,开后来谴责小说之先河。问世后,曾多次遭禁毁。

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

《少年丛书》之一,《少年丛书》最早于1908年冬天由张元济主持的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出版,又名《中外伟人的传略》。《少年丛书》共28册,分别讲述了28位中外名人的人生故事。《苏格拉底》钱智修著。苏格拉底,古希腊哲学家。出生于一个雕刻师家庭,曾受过哲学教养,喜欢研讨人生处世问题。环绕在他周围的都是一些反对雅典民主政体,反对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小集团。他认为哲学的目的是在于教导人们过道德生活,而要实现这一任务必须认识普通的道德规范和公共福利,在他看来,美德和知识是同一样东西。他好以这种道德观去向别人进行“精神治疗”,凡与他意见不合的就会遭他破口大骂,因此树敌甚多,积怨甚广,最后被人控以冒渎国家之神,蛊惑青年之罪判处死刑,在狱中服毒自杀。他没有留下什么著作。他的学说仅见于他的学生柏拉图、色诺芬和阿里斯托芬诸人的纪录中。

洪范正论

洪范正论

五卷。清胡渭撰。《洪范》系《尚书》重要篇目之一,主要内容详见《洪范口义》条。自汉以来,研治《洪范》者多有其人。渭研治《洪范》,以《洪范》为体,《禹贡》为用,互相推阐,以发明奉若天道之理。此书总结前人之说,指出其病有三:汉人专取灾祥、推衍五行、穿凿附会、事同谶纬、其病一;宋儒说解“洛书”,创为黑白之点、方圆之体、九十之位,变书而为图,以至九数、十数、纷纭更定,其病二;《洪范》原无错简,王柏、胡一中等任意改窜,其病三。渭学识渊博,经术深湛,其所指摘,恰中要害。此书现存清乾隆四年(1739)胡绍芬刻本,藏北京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