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庵历算书记
作者:梅文鼎猜你喜欢的书
杂纂新续
昔玉溪生以街谈寓诙谐,王君玉、苏子瞻继之,明黄允交复有三续之作,不过博茶前酒后一轩渠耳。余戏仿为之。凡前人所已言者,俱不赘及云。
普济方[四库本]
四百二十六卷。 明朱橚撰。朱橚,即周定王,明皇太祖朱元璋第五子。此书为朱橚与教授滕硕、长史刘醇编辑的。此外还有《救荒本草》。本书刊于永乐四年(1406)(一说成书于十四世纪末)。朱氏喜研方药,此书系广采博收明初以前各种医籍中方剂和有关著作编辑而成,甚至还兼收其它传记、杂说、道藏、佛书中的有关记载。为我国收方最多的方书。原书为一百六十八卷,已佚,仅有残缺本。《四库全书》收此书时改编为四百二十六卷,一千九百六十论,二千一百七十五类,七百七十八法,六万一千七百三十九方,二百三十九图,九百五十万字。所收方剂六万一千七百三十九首中每个病候都有论有方。卷一至卷五为方脉,卷六至卷十二为运气,卷十三至卷四十三为脏腑,卷四十四至卷八十六为五官,卷八十七至卷二百五十为杂病, 卷二百五十一至卷二百六十七为杂治,卷二百六十八至卷二百七十 一为杂录和符禁,卷二百七十二至卷三百一十五为外伤, 卷三百一十六至卷三百五十七为妇科, 卷三百五十八至卷四百零八为儿科,卷四百零九至卷四百二十四为针灸,卷四百二十五至卷四百二十六为本草。从内容看,全书分列一百多门,大致可分为总论、身形、诸疾、诸疮肿、妇人、婴孩和针灸七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方脉总论、运气、脏腑,第二部分为身形,内分头、面、耳、鼻、口、舌、咽喉、牙齿、眼目等九门,第三部分为诸疾,包括诸风、伤寒、时气、热病以及杂治等三十九门,第四部分为诸疮肿,内分疮肿、痈疽、瘰疬、瘿瘤、痔漏、折伤、膏药等门,第五部分为妇人,内分妇人诸疾、妊娠诸疾、产后诸疾、难产等四门,第六部分为婴孩,先载儿科诊断法,次为新生儿护理法和新生儿常见疾病,后列各种儿科病候,第七部分为针灸,分为总论、经络喻穴、各种病候针灸疗法,此外还附有本草药性畏恶和异名二卷。
孔子的故事
《孔子的故事》最早出版于1956年,在之后的数十年中,这本书又多次再版,甚至被翻译成其他语言走向海外,成为了读者了解孔子的一个窗口。是李长之先生专门写给大众读者的一部通俗读物。他用通俗而富有情感的笔法讲述了孔子的精神面貌和孔子的坎坷一生。全书截取了他一生中最精彩的片断,以故事的形式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书中的孔子有十五岁便“志于学”的少年意气,有夹谷会齐时牛刀小试的喜悦,有见君王“好德不如好色”的悲叹,有率领众弟子奔波辗转的艰辛,有命悬一线却不改从容的气魄,有至死不渝追寻理想的执著。《孔子的故事》是一部通俗读物,李长之并没有因此减弱他斟酌史料的严肃性,相反,他对史料的取舍拣择都有根有据,一丝不苟。《孔子的故事》不到十万字,而脚注多达239条,引书几十种之多,可称言必有据,其中凝铸着作者的史的眼光和不苟的精神。本书是一部集学术性、思想性、通俗性于一体的优秀读物。
嘉祐杂志
二卷。宋江休复(1005—1060)撰。江休复字邻几,开封陈留(今河南开封)人。少博学强览,为文淳朴,尤善于诗。举进士,充集贤校理,贬监蔡州税,复官历刑部郎中,修起居注。江休复有文集二十卷,今已亡佚,惟此书存。《嘉祐杂志》所记内容皆杂事,大多是作者耳濡目染之事,情节完整,首尾有序,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此书《文献通考》及《宋史·艺文志》皆作三卷,并题为《江邻几杂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称《江邻几杂志》即《嘉祐杂志》,《四库全书总目》 著录为 《嘉祐杂志》,二卷。今从此说。有《四库全书》本、《续百川学海》本、《说郛本》、《宝颜堂秘笈》 本、《稗海》 本等。
大金吊伐录
简称《吊伐录》。记金太祖和金太宗用兵克宋之事,故名。为荟萃官府所存案牍编次而成。金、宋虽自海上之盟已通聘问,但因天辅六年(1122)以前的旧牍不存,故仅于卷首简述金太祖起事以来诸事梗概。自天辅七年(1123)交割燕、云,天会三年(1125)四月再举伐宋,五年(1127)灭北宋立伪楚,直至宋高宗南渡期间金所有国书、誓诏、册表、文状、指挥牒檄之类,均按年月排比,具录原文,首尾连贯。后附有降封宋徽宗、宋钦宗为昏德公、重昏侯和辽天祚帝为海滨三的诏书及他们的上表。保存了当时不少原始资料。所录与《三朝北盟会编》详略互见。可互校对缺讹,补充正史之不足。是研究金史和宋金关系史的重要史料。今通行本系清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有《四库全书》本、《守山阁丛书》本、《墨海金壶》本、《四部丛刊三编》本、《国学文库》本等,各互有出入,可相互参照。
予学
成大事者都是要有远见卓识的。在多数人以猎取为能之时,许劭的《予学》着实独树一帜,“高人一等”。它的价值不在于标新立异,而在于找到了决定人生成败的最本质的东西,而在此之前,人们或是茫然不知,或是不屑一顾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对《予学》的古籍整理便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它能促人改变观念,不仅仅以猎取和占有为能,而且要在“给予”这条更高的成功之途上多下功夫。这是建设文明和谐社会所必需的道德素养,更是对人对己都有利的处世谋略。学古人“舍”与“得”、“予”与“取”的智慧,小予小成,大予大成!


![普济方[四库本]](/d/file/books/f99c54a3468ec3ba76ab0c522b09d618.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