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庆会稽续志
作者:张淏猜你喜欢的书
东庵集
元诗别集。4卷。滕安上撰。据姚燧为滕安上所撰墓志铭,滕安上有《东庵类稿》15卷,由江西廉访使赵秉政刊行于世。明人焦竑的《国史经籍志》说,滕安上有《东庵稿》16卷。姚燧所说的《东庵类稿》15卷应包括诗、文两大类作品,其书早已不见传本。清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辑出滕安上诗200余首,重编为《东庵集》4卷。卷首无序言。卷1为四言诗、五言古诗,卷2为七言古诗、五言律诗、五言排律,卷3为七言律诗,卷4为七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他今存的诗作以七言律诗数量最多,成就也较高。《四库全书总目》评《东庵集》说:“其诗格以朴劲为主,不免稍失之粗犷。而笔力健举,七言古诗尤有开阖排宕之致,视元末秾艳纤媚之格全类诗余者,又不以彼易此矣。”
归田琐记
清梁章鉅(1775—1849)撰。八卷。章鉅有《浪迹丛谈》已著录。按“归条”自云,作者“于道光壬辰(1832)引疾解组,虽归而实无田,越四年,奉命复出,又七年,复以疾引退”,“侨居浦城, 养疴无事,就近所闻见, 铺叙成书”,仿欧阳修《归田录》名其书。成书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凡百二十七条,十一万五千余字。此集即为他随笔中的一种,是他晚年辞官归田之后,于道光二十三、二十四年(1843—1844)写就。全书共8卷,内容相当驳杂。卷1记述扬州的园林坊巷、草木虫鱼以及医药验方。卷2包括书札、寿序、家传、钱法,并记录一些生活琐事。卷3谈论历史人物、碑帖、书法和典章制度。卷4记载福建省人物和科第情况。卷5专记清代前期人物的琐闻轶事。卷6主要记述师友立身行事,兼及读书论学、诗歌楹联。卷7杂记小说、酒食和谜语等,卷8收录作者晚年的日记等。
魏忠贤小说斥奸书
全称《峥霄馆评定出像通俗演义魏忠贤小说斥奸书》,简名《斥奸书》。章回小说。明陆云龙著,一说为明冯梦龙著。八卷四十回。书成于崇祯元年。叙魏忠贤一生劣迹。魏忠贤原名魏进忠,河间肃宁人,自幼与纨袴子弟鬼混。时年大旱,父母双亡,进忠为债所逼,割了阳物,休妻进京谋事。后入宫至司礼监,与东宫小爷相善。小爷登基,魏随之高升,作司礼监秉笔,受莽袍玉带,成为近臣。魏与圣上乳母客氏相勾结,先设计陷害老太监王安,从而掌东厂大权,各监局库厂大权均落其亲信把持,恩宠日深,改名忠贤。纵帝声色狗马,选三千精壮宦官操练,为家兵,广收党羽,与客氏内外呼应,剪除异己,扰乱朝纲。田尔耕、崔呈秀等皆拜魏为父。魏党陷害无辜,打击忠良。利用权势,搜刮民财,大封魏客子侄,建生祠,无所不为。崇祯即位,打尽魏党,平反冤狱,魏自缢而死。存明崇祯年间峥霄馆刊本,首有盐官木强人、草莽臣自叙;罗刹狂人序,残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今所见仅明崇祯元年刻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天津人民图书馆。此二藏本均缺第十三至二十一回,第三十五至四十回,计十五回,仅存二十五回。(目录四十回全,然与正文回目有此异,会不予齐一,以存原貌。)
玉楮集
诗别集,八卷,南宋岳珂撰。珂字肃之,号亦斋、东几,晚号倦翁。岳飞孙,岳霖子,汤阴(今属河南)人。嘉定间出守嘉兴,定居府西北之金陀坊。官至户部侍郎、淮东总领制置使、宝谟阁学士。岳珂痛其祖父为秦桧所害,为之剖白辩冤,奔走呼号,作《吁天辩诬录》《天定录》等,后编为《金陀稡编》。此集为作者自戊戌到庚子(1238-1240)三年期间(任湖广总领“西溯鄂”和东归江州旧居,提举州太平兴国宫,以及进谒临安时)诗歌作品的结集,共收三百五十八首诗。岳氏因写诗得罪于人,罢黜五年,此时初被起用,故集中所登录之诗充满了愤懑和不平之气,所谓“老夫五年受奇谤,身则渔樵志犹壮”(《戊戌二十日……》)。许多诗篇感慨仕途维艰,人心险恶,如《太行道》《长门怨》等。作者既不为失位而悲,也不因得官而喜。在《试庐陵驾发竹丝笔》中借物喻志,表明自己坦荡磊落的心迹:“此君素以直节名,延风揖月标韵清。何人心匠出天巧,缕析毫分匀且轻。居然束缚复其始,即墨纡朱封管城。世门官爵岂必计,且幸一家同汗青。”丐岳诗中还有一部分表达自己以身许国的壮志,如《病虎行》《浩歌行》《玉唾壶》等。岳诗颇著气势,有乃祖之风,但较为粗糙,与刘过、江湖诗人接近。此集名取义于《韩非子·喻老》《列子·说符》宋人刻玉为楮叶三年而成之意(此集亦为三年的作品)。岳集以抄本流传,至明有岳元声刻本。常见有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唯识名词白话新解
于凌波老居士撰,于凌波老,河南省洛阳县人,1927年出生。于老居士著作颇丰,有关佛学之著作,从早年的《向智识分子介绍佛教》以至最后完成的《现代佛教人物辞典》共有三十四种;世俗杂学方面之著作,有《健康长寿手册》、《古今艺文志趣》等十多种;其他散见各佛教杂志及一般报刊者则不计其数。唯识名词白话辞典,是一部初学唯识者手边备用的工具书。唯识学在佛学领域中,一向称为难治之学,它名相繁琐,辞意艰深,古人称此学‘文如钩锁,义若连环’,‘字包千训,辞含万象。’由此可知这是一门‘甚深最甚深、微细最微细、难通达极难通达’的学问;但相对的,它也是一门结构严谨,条理分明的理论,佛学中大部分的重要名词,都见之于唯识学中。果然能通达了唯识学,则再读其他经典,名相问题既已解决,自可收事半功倍之效。【笔画是以首字繁体排列】
毗耶娑问经
元魏中天竺婆罗门瞿昙般若流支译,即《大宝积经》第四十九广博仙人会。而有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