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舆地释略

作者:景方昶
东北舆地释略

卷一是金上京会宁府考 ;卷二是金史上京路属地释略 ,包括蒲与路,合嬾路 ,恤品路 ,曷苏馆路 ,胡里改路 ,窝谋罕 ,长白山 青岭 乌纪岭 ,米里迷石罕城 留可城 盆搦岭, 钝恩城,阿苏城 ,活剌浑 ,陶温水 ,海古水, 会平州, 斡论泺, 纳邻淀 ,部渚泺 ,达鲁古城, 黄龙府, 慎州,长岭府 ,冷山等几个方面内容 。卷三是渤海五京考 ,高句丽新旧国 ,买沟 ,大辽水 ,盖马大山 ,勿吉七部考 ,长白山脉 ,五国城 等几个方面内容。卷四是完水 ,布特哈土城 ,阔泺海子 ,双泉海 ,和林城 ,起辇谷等几方面内容。

景方昶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人心

人心

《人心》是弗洛姆的心理学经典作品之一,从善恶、暴力、生死、自恋、自由等六个角度,对于人心和人性提出了独特的分析和观点。 弗洛姆认为人有行善和作恶两种潜能,每个人都在自己选定的方向上发展。他按病理程度依次论述了游戏性暴力、反应性暴力、报复性暴力、补偿性暴力、原始的“喋血渴望”,指出不同的暴力形式之间的区别在于它们各自的无意识动机因素的不同。恋尸、自恋和对母亲的共生固着在弗洛姆看来是恶的本质,它们构成了严重精神病患的核心。 弗洛姆善于将当代心理学研究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相结合,对于现代社会和人的行为心理做出深刻的批判。

耶稣传

耶稣传

德国施特劳斯著。2卷。1835—1836年出版。为杜宾根学派的代表作,是《圣经》批判著作中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该书论述了其他一些德国学者的耶稣传记,认为自己的耶稣传是经过批判处理的耶稣传而有所不同,并对福音书的来源作了分析与证明,然后论述了耶稣的生平轮廓。提出福音书的神话说,认为耶稣实有其人,但福音书的故事并不合于其人的历史。福音书也不是目睹耶稣活动而记述下来的历史,乃是把旧约圣经中的救世主概念运用于耶稣其人身上而构造出来的神话。认为神话不是个人意识的产物,而是人民的精神,或基督教社团精神的产物,是在这个社团之中凭教徒的口传而逐渐构造出来的。基督教社团精神影响了这些福音书的作者,他们以耶稣的生命作材料,加以神话的修饰,说成是一种超历史的永恒真理,即道成肉身的思辨观念。神变成了人,这就使无限的东西与有限的东西、神的本质与人的本质联系了起来,这就是人类。道成肉身的观念表现其自身于许多例子中,相互补充,而不是在一件事上表现其整体的完全性。神话是用作为复活、升天等主体的单个的人来代替人类,因而神的儿子就是人类。该书指出批判方法的意义,认为任何教义均有其历史性:一种教义在一个时间中是合理的,一旦时过境迁,就不一定合理,因而要通过批判方法加以改造,使其合于新的历史条件。他把这种批判方法也叫做历史方法。

向加泰罗尼亚致敬

向加泰罗尼亚致敬

《向加泰罗尼亚致敬》揭露了恐怖的反人性的战争。该作以恐怖的战争真相为背景,描写战争的政治事件,是传记与政治小说两者的结合。其传记纪实性,表现在该作以国际反法西斯主义的政治性事件为背景,描写了在西班牙战场上,奥威尔亲眼看到了排除异己的反人性恐怖;其政治性,体现在奥威尔像很多外国友人一样,怀着“与法西斯作斗争”的唯一目的参加了战斗,并与西班牙国内十几岁的孩子编在一个战斗集体里。这些孩子是为求生存而来参战的,是一群为面包而来的“乌合之众”。这些“友人”和“孩子”却被视为“托洛茨基分子”(即统一工党),当作“搜捕”对象。

明夷待访录

明夷待访录

文集。清初黄宗羲(1610—1675)撰。一卷。宗羲有《南雷文定》已著录。此书因具有明显的民主主义思想,乾隆间列为禁书。全书分为原君、原臣、原法、置相、学校等十三目,二十一篇。“明夷”取自《周易》卦名,象征火入地中,昏主在上,明臣在下,不敢显露其明智,智能之士处于患难之中。“待访”,期待明君来访,故自称:“吾虽老矣,如箕子之见访,或庶几焉。”(《明夷待访录题辞》)有自况殷末箕子向周武王陈《洪范》的意思。成书于清康熙二年(1663),100年后的清嘉庆年间,才有初刻本印行。清末有顾氏《小石山房丛书》本,民国初年有上海中华书局薛凤昌《黎洲遗著汇刊》本,现通行1955年古籍出版社标点本,1981年中华书局重印。

云林石谱

云林石谱

3卷。南宋杜绾撰。成于绍兴二年(1132)前。杜绾,字季阳,号云林居士。《云林石谱》是一部石器品专著。作者于所记诸石,各叙其名称、产地、采法、形状、大小、颜色、光泽、声响、用途等方面,又为之品评高下。全书一百一十六目,有零璧石、太湖石、昆山石、形石、石笋、萍乡石、鱼龙石、穿心石、零陵石燕、玛瑙石、于阗石、柏子玛瑙石、端石、红丝石、石绿、镜孔、饭石、墨玉石、石镜、雪浪石、浮光石等。大多以产地名石。

大方广佛华严经愿行观门骨目

大方广佛华严经愿行观门骨目

简称《华严经骨目》、《骨目》。佛教著述。唐湛然撰。二卷。讲解“八十华严”各品的主要内容。不分门类,按各品顺序逐一解说,“略摄纲要,用拟观本”。见载于日本《大正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