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河南通志
作者:佚名
河南地方志。清贾汉复等修,沈荃纂。五十卷。汉复字膠侯, 号静庵,山西曲沃人。明季为淮安副将。入清隶汉军正蓝旗。累官兵部尚书,陕西、河南巡抚。荃字贞蕤,号绎堂,江苏华亭(今上海松江)人。顺治进士。累官翰林院编修,詹事府詹事。卒谥文恪。著有《充斋集》。河南旧有三志。是志以明嘉靖志为本,补其缺略,订其纰谬,续以清代事迹,于顺治十七年(1654)刻印成书。约一百三十万字。冠有贾汉复等十九人序。分图考(含河南郡县图、省城图、河图二十六幅)、建置沿革、星野(附星宿图四幅)、疆域、山川、风俗、城池、河防(附封内河图)、封建、户口、田赋、物产、职官、公署、学校、选举、古迹等三十目。沿革以朝代、郡国所设州县为顺序,列自唐虞,止于清初。复分叙八府所属州县沿革。祥异附于星野,主记历代自然灾害,兵革大事。山川目记述全省山岭河泉、渡口桥梁等数以千计。河防目承袭旧志,并绘制河防图,主述黄河历代迁徙,间录历代修河奏巯,为治黄史料。是志为清初门目体志书之代表作,康熙间曾以是志体例为本通饬各地修志,对后世方志影响甚大。有顺治十七年刻本。
章节列表
升序↑- 河南通志序
- 河南通志序
- 河南通志序
- 河南通志序
- 河南通志
- 序
- 序
- 河南通志旧序
- 河南通志序
- 河南通志序
- 河南通志旧序
- 序
- 修志姓氏
- 旧志姓氏
- 河南通志凡例
- 河南通志目录
- 河南通志卷之第一
- 河南通志卷之第二
- 河南通志卷之第三
- 河南通志卷之第四
- 河南通志卷之第五
- 河南通志卷之第六
- 河南通志卷之第七
- 河南通志卷之第八
- 河南通志卷之第九
- 河南通志卷之第十
- 河南通志卷之第十一
- 河南通志卷之第十二
- 河南通志卷之第十三
- 河南通志卷之第十四
- 河南通志卷之第十五
- 河南通志卷之第十六
- 河南通志卷之第十七
- 河南通志卷之第十八
- 河南通志卷之第十九
- 河南通志卷之第二十
- 河南通志卷之第二十一
- 河南通志卷之第二十二
- 河南通志卷之第二十三
- 河南通志卷之第二十四
- 河南通志卷之第二十五
- 河南通志卷之第二十六
- 河南通志卷之第二十七
- 河南通志卷之第二十八
- 河南通志卷之第二十九
- 河南通志卷之第三十
- 河南通志卷之第三十一
- 河南通志卷之第三十二
- 河南通志卷之第三十三
- 河南通志卷之第三十四
- 河南通志卷之第三十五
- 河南通志卷之第三十六
- 河南通志卷之第三十七
- 河南通志卷之第三十八
- 河南通志卷之第三十九
- 河南通志卷之第四十
- 河南通志卷之第四十二
- 河南通志卷之第四十三
- 河南通志卷之第四十四
- 河南通志卷之第四十五
- 河南通志卷之第四十六
- 河南通志卷之第四十七
- 河南通志卷之第四十八
- 河南通志卷之第四十九
- 河南通志卷之第五十
猜你喜欢的书
大教堂
卡佛小说集《大教堂》获得普利策奖提名,是公认的巅峰之作。包括11个短篇,收入卡佛大部分名篇:《羽毛》、《瑟夫的房子》、《保鲜》、《软座包厢》、《好事一小件》、《维他命》、《小心》、《火车》、《发烧》、《马笼头》、《大教堂》。卡佛致力于描绘美国的蓝领生活,是写失败者的失败者,写酒鬼的酒鬼。生活的变质和走投无路后的无望,是他小说中的常态。小说主人公有饭店女招待、维他命推销员、机械师、邮递员、剃头匠,等等。有评论认为他的小说有“表面的平静,主题的普通,面无表情的叙事,以及想不清楚的人物。”故事多数平常:小夫妇没能生出孩子以至生活灰暗;父母等待被撞伤的孩子醒来,却以孩子悄然离去结尾;卖维他命的女人很焦虑,而丈夫正觊觎着她的同伴……小说常有意想不到的结尾。
妙绝古今
通代散文总集。4卷。宋代汤汉编。此书旧本无编辑者姓名。仅有嘉靖三十四年(1555)南赣巡抚谈恺刊书序和南安知府王廷幹跋,均称其为宋人所选。《宋史·艺文志》亦无著录。《四库全书总目》据元人赵访《东山存稿》考证,认为是汤汉所编。此书所编皆古代散文,始于春秋左传,终至北宋苏轼《王元之画像赞》,所选文章79篇。先秦文章取《左传》、《国语》、《庄子》、《列子》、《孙子》、《荀子》、西汉文章取《史记》、扬雄《答客难》、刘歆《移太常博士书》、诸葛亮《出师表》,唐代文章取韩愈《获麟解》、《答李翊书》等、柳宗元《梓人传》、杜牧《守论》,宋代文章取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欧阳修《泷岗阡表》等、曾巩《新序·目录序》、徐稚《祠堂记》、王安石《书洪范传后》等、苏洵《族谱引》、苏轼《六一居士集序》等。此书编选目的在于为学习古文者提供精良的选本,所选篇目皆“体近乎古而义切于用者”,“云妙绝古今者,谓文章必有法程而凡操觚染翰者固当究心乎体要欤”(王廷幹《序》)。此书在编选意图上和真德秀《文章正宗》相似,体例上仅以夹注形式简注难读难解的字词,未加品题和评点。有明刊本、《豫章丛书》本、《四库全书》本。
乐本解说
二卷。清毛奇龄(1623—1716)撰。奇龄字大可、西河、初晴,萧山(今属浙江)人。一生著书甚丰。是书成于康熙三十一年(1692)五月。其进书原疏称,合三书十三卷,首为《乐本解说》一卷,今此本乃分二卷,盖全书文义相属,本为一篇,刊版之时,乃以论径一围三者为前卷,论隔八相生者为后卷。是书有《四库全书》本、清浙江巡抚采进本、《西河合集》康熙本、乾隆修补本。
碧虚子亲传直指
碧虚子亲传直指,南宋道士方碧虚撰。或以为碧虚子即北宋道士陈景元,有误。原书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方法类。卷首有作者序文,自称遇海琼先生(白玉蟾)授以道要,后又遇安然居士教授,始得海琼妙旨,录之以成此篇。其书言南宗丹法。以先天一气为丹本,强调炼丹须依次第而行,从修命人手,若妄参禅学,只成顽空。又分别论述药物、采取、乾坤升降、火候、成胎生婴、移鼎温养诸法要。
袌碧斋诗话
清陈锐撰。锐,字伯弢,一字伯涛,号袌(bào)碧,湖南武陵县(今常德市鼎城区)石公桥人。其父春坞是读书人,曾为谭延闿、谭延泽兄弟塾师。陈锐是长子,从小聪明,深得父亲宠爱,经常被带在身边,教习诗文。陈锐少年时诗词就有相当功力,其父曾对门生谭延闿说:“吾诗不如吾儿,汝可为讲习”。之后,陈锐又在其父的介绍下,师从晚清拟古诗派的泰斗王闿运。光绪十一年(1885),陈锐和时已46岁的父亲分别以拔贡和优贡的身份,同时被考选人京。不久,陈锐先后出任湘潭训导、桂阳州学正,又应聘充湖北学使赵尚辅、浙江学使李荫銮的学幕。光绪十九年(1893),乡试中举。翌年,拣选知县加同知衔,候补江宁(今南京),充两江营务处提调。光绪二十八年(1902),任江南乡试同考官,次年任受卷官。光绪三十四年(1908),任江苏靖江知县。辛亥革命后,陈锐回常德,任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国文教员。1915年受谭延闿之聘,出任湖南省长公署政治顾问官。1916年春再回常德,任常、桃、汉、沅四县联合公立中学校长。同年秋,出任湖南省通志局分纂。1919年.再任政治顾问官兼湖南省教育会会长。1920年归里,修建藏书楼,续编所著诗文。陈锐工诗文,是著名的湘西“三才子”之一,与易顺鼎、王以慜齐名。江西诗派首领陈三立称“湘西并世三才子,吹泪西风易哭庵”,“袌碧不知何处去,古伤遗稿落天南。”并评价陈锐“深湛好思,奇芬洁旨,抗古探微”。钱钟书更认为陈锐的诗歌成就远远高出一代宗师王闿运,“袌碧斋之精湛”,“智过其师,青出于蓝”.陈锐在晚清词坛有很高的地位,与王鹏运、朱孝臧、郑文焯等人齐名,被推为一代词宗。同时,他在词学理论上也有很高成就。陈锐的主要著作为《袌碧斋集》,包括诗五卷,词一卷,文一卷,诗话词话各一卷。被刊印过的著作还有《袌碧斋箧中书》二卷。另著有《说文解字校勘记》、《读经史札记》、《梦鹤庵诗集》、《秋出吟词稿》等,惜未刊行。
那先比丘经
Naxianbiqiujing,佛教经典。产生于公元前1世纪的西北印度,最早所用语种不详,学术界对此有梵语、混合梵语等不同说法。后形成北、南两种流传本。北本于东汉时传入中国,即汉文大藏经中的《那先比丘经》;南本约定型于4世纪,即收入南传巴利三藏并流传于南传佛教各国的《弥兰陀问经》。北本的内容相当于南本的序言及前三部分,篇幅约为南本的四分之一。该经以公元前2世纪入主西北印度的大夏国王弥兰陀与印度佛教僧侣那先进行讨论的形式,论述轮回业报、涅槃解脱、灵魂观、佛身观等一系列佛教理论问题。对于了解印度原始佛教、印度与希腊思想的交流有着重要的意义。此经先后有汉译三种,现存二卷本(东汉译出、译者不详)、三卷本(译时、译者不详)两种,另有一卷本一种,已佚。巴利语的《弥兰陀问经》有僧伽罗文、泰文、罗马字母等不同文字拼写本多种,内容略有差异。此外,还有英、德、日、法各种文字译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