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姓山川纪
作者:祁寯藻
《三姓山川纪》仅五千余字,记载三姓(今属黑龙江省泣兰、境内窝肯哈达山、马鞍山、朱尔山、巴彦哈达山、阿吉玛玛山、大瓦丹山等四十八座山峰,老岭一座,短羊、凤凰硷子二座,大迎门石、小迎门石二座,古木呐城旧城遗址一处,窝肯河、苏木河、巴胡力河、七胡力河、瓦玺别拉河、哈达河、浓浓河等河流二十七条,横头饱、方正泡、妖精泡冬处,西芬沟一条。其中脱、衍字数处,李兴盛、张杰标点时,均予指出或存疑。所记河流首起窝肯河,止卜雅密河。所记河流范围上讫阿勒楚喀副都统辖区与记之列,诸如胡尔哈河(牡丹江)、布雅密河、萨林河等。二十七条河都属松花江水系,辖区内属乌苏里江之河流概不叙述,汇入黑龙江一下游之河流亦不记。叙述时,一先及河名,有异名时亦予指出,接叙其方位、发源、流经流程、河源至河口距离、河口至二姓城距离。
猜你喜欢的书
中原音韵
北曲音韵专著。元周德清撰。本书前一部分为韵谱,以北方实际语音(一说为大都音、一说为洛阳音)用韵为标准,分列19部,各部下字,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类,入声字派入其他三声,此即是所谓“平分阴阳,入派三声”。它是北曲最早的韵书,后世北曲甚至南曲曲韵著作,以及演员唱曲,正音咬字,都以此为根据。后 一部分为《正语作词起例》,作者强调声律至关重要,并对元曲的辨音、用字、格律、务头等问题,作了专门论述。原书成于元泰定元年(1324),有周氏自序。元末已有刻本,今不传。现存的最早刊本为明正统六年(1441)讷庵刻本,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藏,中华书局据以影印。存本甚多,通行者为《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本。近人任二北有《中原音韵作词十法疏证》,收入《散曲丛刊》。
类证活人书
二十二卷。宋朱肱撰。朱肱精研 《伤寒论》数十年,于大观元年 (1107)撰成此书,原称《南阳活人书》 (概因张机曾居南阳,而华佗称 《伤寒论》 为“活人书”,故名),又名 《无求子伤寒百问》、《无求子伤寒活人书》、《无求子伤寒类证活人书》。原书二十卷,后作者重校为十八卷。后世代有增加,至明吴勉学刊本析二十卷本为二十一卷,并附释音辨误药性诸篇及伤寒十劝等为一卷,共二十二卷。卷一至卷十一论经络、切脉、表里、阴阳等,并剖述各类伤寒之症;卷十二至卷十五载《伤寒论》诸方辨析;卷十六至卷十八辑各家伤寒治方; 卷十九至卷二十一为妇儿伤寒诸证及疮疹医方;卷二十二为释音辨误药性及李子健伤寒十劝。作者根据《伤寒论》的经络说提出三阴三阳六经病机说,并且提出辨识六经为病的证侯指证,补充了六经脉侯,打开了后世医家研究伤寒学的思路,并对后世立六经提纲证开辟先路。作者还提出了七表阳、八里阴的脉象分类,即:浮、芤、滑、实、弦、紧、洪为表为阳,迟、缓、微、涩、沉、伏、濡、弱为里为阴。这种分类成为后世论脉象分类的先驱与基础。作者特别强调病症的鉴别诊断,认为:“因名识病,因病识证,如暗得明,胸中晓然,而处病不差矣。”通过辨病而辨证,区分寒温异旨,对后世颇有启发。作者主张以方类证,遣方用药应方证相合,将药合病,灵活加减,不可执方疗病。这又是一个创见。作者研究《伤寒论》,但并不迷信,认为此书不能包罗万象,百灵百应,所以又从他书摘取有效之方,以为补充。同时注意妇、儿体质特点,提出遣方用药应特别慎重。清代医学家徐灵胎评价:“宋人之书,能发明《伤寒论》,使人有所执持而易晓,大有功于仲景者,《活人书》为第一。”可见此书极为后世医家所重。
玉隆集
道士文集。南宋白玉蟾著。6卷。收入《修真十书》卷三十一至三十六。前2卷为诗文,多记江西各地道教宫观及其殿堂亭阁。中2卷为净明道祖师许逊传记及历代崇拜许真君之史实。后2卷为神仙传记,即《逍遥山群仙传》与《诸仙传》。此集主要内容多与江西道教及净明道有关,净明道本山为南昌西山玉隆万寿宫,故以名集。
评金刚錍
评金刚錍,一卷,宋善喜述,日本心海题记,辉潭题记,连常题记,内题评金錍。
五蕴皆空经
一卷,唐义净译。初为五比丘说苦空无常之义。亦出杂阿含经第二卷。
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
亦称《大萨遮尼乾子受记经》、《菩萨境界奋迅法门经》、《萨遮尼乾子所说经》、《萨遮尼乾子经》、《尼乾子所说经》等。佛教经典。北魏菩提留支译。十卷。共分十二品:第一至第三品谓佛说一乘菩萨行方便境界奋迅法门,包括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需之十二妙法、十二胜法及关于六度之诸法门;第四品以下讲尼乾子为严炽王说十善业道相应法、治国善恶行法及布施十五功德等。本经为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遗书亦有收藏,其卷品开合与入藏本不同,且不分细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