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胜
閤皂连峰数十,环抱左右,名称既繁,流传失考。至小庐山秀峙于东,峡山、马脊拱卫乎西,虽近在眉睫,而各自名山,皆所不列焉。
今按:本编所记名胜共四十九处,较隆庆府志多十六处,即太极峰、着棋峰、五老峰、虎峰、八景坛、读书台〔府志记在《古迹》〕、劾鬼台、风门、仙人迹、捣药臼、金沙池、放生池、七星池、鲤鱼洲、梅花桥、御修路。后出之府县志亦同,且皆无解说,故此志最为详悉。然隆庆志中之凤游峰等四处,山志已未详所在。时至今日,未详所在者更多。经过1991年的开发,主要是景点皆在东、西、凌云、玉女、太极诸峰围绕之中,诚所谓形如閤者。
东峰 俗谓之骆驼峰,高峙崇真宫后,上有礼斗坛。
西峰 上有张道陵坛,周益公记:“其东葛,其西张。”是矣。
丁仙峰 在东峰之北,高亦相埒,为丁令威修炼处。上有真人坛,一云旧有观基。
太极峰 与东峰并列,而形势尤高。
玉女峰 旁揖宫前,东连太极。仙公将上升,天遣玉女迎之,曾憩此峰,故名。
凌云峰 高插云表,双峰如髻,拱峙宫前。上有寨,昔人避乱所筑也。
着棋峰 东与丁仙峰相望,而山势不属,石坪隐然。旧为仙侣坐隐之所。
五老峰 在着棋峰南。
虎峰 在山后,势如踞虎,西临涧水。
莲花峰 形如芙蓉始开。
凤游峰 载郡志,未详所在。
观舍岭 南连太极,北接蚕源。由会仙桥始至其地。
鸡坑岭 黄视度蚕源之径也。东峰渐伏,丁仙乍高,取道于中,登陟斯便。
峤岭 与着棋峰相连,有山邻黄氏地,名黄絛见者所居近焉。
西巘岭 南接凌云峰,出鸣水台之西,可一望而得也。
藏箓岩 疑在东峰之下,杳不可辨。
金钟岩 载郡志,未详。
九龙洞 一称塘,一称池,题咏居多。旧云在太极峰下,可深入,有游人秽之,雷劈巨石,塞焉,自是遂扃弗通。又谓凌云峰南有九龙塘,去山二十里,其上冈阜凡九。未知孰是。
八景坛 近七星池。或谓仙公冲举之日,上帝锡以八景玉舆,故名。一云受箓坛,上有箓井。
礼斗坛 冠东峰之巅。
宋墓 天师坛后,新近发掘出閤皂山传教知仪知在灵宝大师之墓。墓穴四周皆石壁,壁上皆刻有人物画像,线条流畅。又有青石碑,上刻知在墓志铭,记为宋绍圣元年〔1094〕,距今恰为九百年,惜部分残缺。据考古学专家考证,壁画为道教传教时举行之仪式,世所罕见,是研究古代道教之重要实物资料。现墓仍封存,其出土珍品均藏于樟树市博物馆。详见《山考辑补·閤皂山》。
百草园 天师坛东偏北不及一里处,新建药圃,取神农尝百草之意,名百草园。据《神仙传》〔《四库全书》本〕:葛玄“尤长于治病”。刘辰翁《閤皂山门记》又云:“是山多木,皆如葛翁手植。”多木当包括药材。葛玄族孙葛洪继之,并著有《金匮药方》、《肘后备急方》。影响所及,形成传统。樟树遂成为全国药材之一大集散地,尤精制药,有药都之称,而閤皂为其摇篮。据《药都樟树》记载,閤皂山药材尤以植物类为盛,多达百余种。新建药园,集中山中所产名药,于竹篱洞门之内,按八封图布局,甚有特色。
宫观
余至閤皂,徘徊周视,惟仙公殿、东岳殿、丹井尚存,其余琳宫绛阙,弥望丘墟矣。书其旧迹,亦所以存古也。
今按:此编所述,皆明嘉靖丙戌〔1586年〕以前之景况。时至清初,仅余荒榛茂草,虽仙公、东岳二殿,亦不复存。后虽有修葺,亦已破败。1991年始初步开发,若山门、若崇真宫,皆已焕然一新,其详当载入《辑补》。
崇真宫 据閤皂东峰之麓。前此无宫观之名,初置灵仙馆,毁于隋季。唐先天元年,始构台殿,称閤皂观。江南李氏,改曰玄都,宋改景德。政和八年,赐名崇真,因改观称宫矣。崇宁三年,加赐万寿。淳祐六年,又加称大。总名之曰:大万寿崇真宫也。详见杨申、周必大记中。又钱希白《南部新书》云:“孙智谅开元中内殿修斋,奉诏投龙于吉安之玉笥山,泊舟江侧。见异气在东川之中,疑有古迹。遂于閤皂山掘得铜钟一枚,重百余斤。钟下得玉像三身,因置阁皂观。”按原志云:“宋淳祐中,复赐铜版传度符箓。壬辰,山寨邓克明之变,台殿俱毁,明洪武初,道士徐麟洲复之。十七年,授五十代孙李半仙为灵官,王圭石副之。二十七年,复授张尊礼为灵官。宣德初,授黄谷虚,第五十二代也。至八年,岁饥,有采蕨者遗火,延毁宫观。谷虚稍复之。嗣后教典不坠。至嘉靖中,积负虚税,黄冠星散,仅存一、二人。万历间,道士刘开化,欲还旧观,未果。”
灵仙宫 瞰山之中,汉七真人修炼处。随废后,复创建,馆亦仍存。未知其地即旧基否,果尔,则崇真又当别为一处矣。
寥阳殿 祀三清也。其下即八景坛。
高明堂 崇仙堂 众妙堂
博济堂 义聚堂 静隐堂
函箓堂 溥显堂 归来堂〔后改堂称观〕
灵仙堂〔即灵仙馆〕 普化堂
归来观 在永□(此处原文为方框字),亦有寥阳、玉皇殿阁,殿后墙碑永证。
荫马池 记云:在澄坊道旁,往来饮马之塘。
朝天宫 在府城北门右,祖罗大古宗师为本山灵官,因迎官接诏未便,揭三百余金创基建观,费数千金始成。移钟一口,分堂演教,亦拙翁之子孙也。姑存后考。
辑补
原志以崇真宫为主脑。崇真宫自初称灵仙馆始,屡毁屡建。记至明宣德八年,复毁于火。迄万历丙戌,俞策撰志之时,惟仙公殿、东岳殿、丹井尚存。其余琳宫绛阙,弥望丘墟。清康熙丙午,施闰章校定俞志之时,山中仍只荒榛蔓草,仅余丹井。嘉庆二十三年,道士周步云募缘重修崇真宫〔见道光县志〕。清末民初,住持欧阳明性稍加修葺。1989年,予初访閤皂,已破败不堪,四壁之中,空空如也。神像俱无,惟丹井封盖,略存仙迹。遍览全山,仅道德宫巍然独存,然亦是近年改建。1992年重游,则崇真宫已焕然一新,香火断而复续。
宋崇真宫遗址 在今崇真宫院内西北角。1991年,重建崇真宫,清理宫院墙基时发现。遗址呈长方形,长7.9米,宽1.9米,底距地面高0.4米,东南向。基址底部为青砖竖砌拼花。四周下凹成沟状,东南角有一方孔通外沟,显系排水之用。四周青砖叠砌,间缀凸砖,形成饰花图样。经专家初步认定,此遗址为宋熙宁丙辰〔1076〕以前,崇真宫前身景德观厢房之天井。此项发掘,展现出宋代宫观建筑风格之特色,亦可见杨申《閤皂山景德观记》所云“为屋一千五百间”,并非虚饰之语。此外,遗址上部断层,还同时发现元、明、清三代建筑残基三处。上述情况笔者未普经眼,皆自樟树市旅游资料《閤皂山》移录,不敢掠美,惟以文字体例关系,略有改易。
旧崇真宫 此为经清末民初欧阳明性修葺者。总面积260平方米,八字门,歇山顶,釉陶瓦,面阔15米,进深14米,通高10.5米。正殿供葛玄塑像,高1丈。殿前四大天王,左右分列二十诸天王塑象。文革中像毁,后渐破败不堪。
〔新〕大万寿崇真宫 今大万寿崇真宫为1991年重建,地址略向西移。由正殿、厢房和庭院组成。正殿坐北朝南,前对主峰凌云峰,后倚东西两山,位于閤山深邃处,山中主要景点拱卫其前。重门深院,翼以修廊。混合结构建筑,面积二百八十四平方米。歇山顶,琉璃瓦,飞檐高脊,彩壁丹栋,拼条花窗。仿古代祖师殿之例,殿中供奉太极仙公葛玄、天师道始祖张道陵与真君许逊塑像三尊,道貌庄严,令人肃然起敬。
道德宫 座落于骆驼峰南麓,卧云庵旧址与新崇真宫中间。占地面积八百六十平方米。其中庭院面积五百零八平方米。原是砖木结构,已改建为混合结构,双层楼房。内奉儒释道三教鼻祖孔丘、释迦牟尼、李耳神像,以体现奉葛玄为祖师之灵宝道派“三教合一”的理论思想。因此,历代名人也以此为讲道论学、唱和燕息之所。据云南宋大儒朱熹曾两度应邀至此讲学,听众达数百人。因朱熹别号紫阳,后人又习称道德宫为紫阳书院。庭院中古木参天,枝交叶接,四时繁茂,尤为夏日登山最佳之休息场所。浓荫之下,清风徐来,石桌石凳,围坐品茶,茶香与花香交融,沁脾爽心,暑气全消。院门内左侧,有银杏树一株,高耸入云。相传为朱熹所手值。因此,“文革”中有人谓为反动象征,正施利锯,幸为有识之士所制止,至今伤痕犹在,却似真有神灵护持,生意盎然。院内还有金桂、银桂及四季桂共四株,可能是元初之物。每当花季,幽香四溢,而金辉银灿,累如珠玑,尤令人想象丹术家黄白之物。清刻有石碑曰桂苑宫。此外,还有罗汉树、紫玉兰、紫荆、腊梅、木芙蓉、红牡丹、萱草、厚朴等观赏和药用之珍贵草木。身临其境,如入阆苑瑶圃。
葛仙祠 此为祀葛洪之祠宇,疑即山志《宫观》中所称之仙人庵。洪字稚川,初以文学知名,后从叔祖玄之大弟子郑隐学道。闻句漏产丹砂,乃求为句漏令。晚居罗浮,炼丹著书,举室升仙。所著《抱朴子》为道家极重要之理论著作。其《金丹》篇自言“余周旋徐豫荆襄江广数州之间”,相传尝至閤皂,颇有可信。故后人立祠祀之。今已无遗迹。
过化祠 在丁仙峰麓,太学生黄珩创建于清雍正庚戌岁〔1730〕。其言曰:“予家累世业儒,而兹山实为紫阳夫子过化之地……于是创为閤麓书院,凡若干楹,以栖来学之士,而奉祀紫阳神主于其中。”故又称过化祠。详见清黄驺应《过化祠记》。该文又云:“閤皂为清江巨镇……南宋时紫阳朱子尝校经于此,故至今有紫阳台遗址云。”其址今已不可确指,而书院亦已湮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