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高陵县续志

作者:佚名
光绪高陵县续志

陕西地方志。清程维雍修,白遇道纂。八卷。维雍,福建归化人。官高陵知县;遇道字悟斋,高陵人。光绪进士,授编修、国史馆协修。高陵吕志后,万历、雍正二修,因历时久远,内容疏略,程、白二人遂就吕志重修,成于光绪七年(1881),约十三万字。卷前为续修序言及县境总、分图九幅,昌运、 中南、乔望、中白、禑南五渠图颇珍贵。正文依吕志体例分门,仅将历数述改作缀录。依次为地理、建置、祠庙、户租四志及礼仪抄略、官师传、人物传、科贡间传、邸宅陵墓、缀录十门。地理志重水力,记渭清泾三水,津渡二,渠六,并用水则例、水司碑记、受水利夫诸水利事宜,水文资料丰富。有光绪十年(1884)刻本,台北《中国方志丛书》本。

猜你喜欢的书

云宫法语

云宫法语

云宫法语,元人汪可孙撰。书成于大德戊戌年(1298)。二卷,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书分七品,即〈先天品〉、〈后天品〉、〈养生品〉、〈明善品〉、〈持用品〉、〈道微品〉、〈神化品〉。各品分别辑录三教有关性命之语,略作解释发挥,旨在融会儒、释、道性命之说而纠正其流弊。作者认为:「儒者以养性率性为先,知命立命为务」,故功极于参天赞化;「彼道释明心见性,修命覆命,至于妙有真空,与道合真。」又称:「吾儒之道由正心诚意而得,佛老之道亦由正心诚意而得也。人欲尽净,天理流行,即一念不生,全体自见之大机括。」。作者之意,盖欲立足。儒家而汇通佛道。

南华真经注疏

南华真经注疏

唐玄宗尊庄子为“南华真人”,故《庄子》改称《南华真经》。《南华真经注疏》即指西晋郭象的《庄子注》和唐成玄英的疏。郭象将向秀《庄子注》述而广之,别为一书,以阐扬老庄思想,认为:“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各当其分”;“苟足於其性,……小大虽殊,逍遥一也”(《逍遥游》注)。主张“物皆自然,无使物然也”。“无既无矣,则不能生有,……然则生生者谁哉?块然而自生耳!”(《齐物论》注)郭象通过注《庄子》建立了其“独化”本体论的哲学体系。成玄英《庄子》疏既发扬了老庄的思想宗旨,又引入了佛教大乘空宗和性宗的学说,认为:“世间万法,虚妄不真”;“寻夫生生者谁乎?盖无物也。故外不待乎物,内不资乎我,块然而生,独化者也”。“是非彼我,生自妄心”(《齐物论》疏)。主张“境智两忘,物我双绝”,“能”、“所”与是非双遣。提倡修道的方法应是“善恶两忘,刑名双遣,故能顺一中之道,处真常之德,虚夷任物,与世推迁,养生之妙,在乎兹矣”(《养生主》疏)。郭象的《庄子注》是魏晋玄学的代表作,成玄英的疏则在中国道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收入《正统道藏》第507—519册。

战斗的青春

战斗的青春

当代长篇小说。雪克著。新文艺出版社1958年9月初版。故事从1942年日寇发动“五一扫荡”开始。滹沱河边枣园区的地方政权和抗日武装,遭到了毁灭性的摧残,新任区委书记许凤、区游击队长李铁和妇女干部秀芬等,紧密依靠群众,在以中共县委书记周明为代表的上级党委的支持下,坚持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神出鬼没地抓住一切时机打击日寇,取得了许多胜利。同时,也排除了以县委副书记潘林为代表的右倾路线的干扰。后来,由于潜伏特务赵青和叛徒胡文玉的疯狂破坏,革命事业再次遭受严重损失。但他们仍满怀信心,更加团结一致地坚持斗争,重新打开局面,壮大了抗日武装力量。小说的最后以打开枣园据点,全歼日伪军而胜利结束。 许凤是作品着力塑造的一个人物,在枣园区的党组织被摧毁后,这位年轻的姑娘挺身而出。她既有倔强果断、冷静坚毅的性格,也具有善于分析问题同敌人斗争的智慧。被捕之后,她大义凛然,英勇不屈,在狱中仍坚持斗争。小说真实地展示了许凤性格的发展和成长的过程。区游击队长李铁勇敢机智,忠实坦荡,象钢铁一样坚强。地下工作者窦洛殿赤胆忠心,足智多谋,既有共产党人的高度觉悟,也有江湖义士的豪爽侠义,最后为革命英勇献身。一些反面人物也各有个性。小说情节曲折动人,富有传奇色彩。 小说出版后,曾引起文艺界的热烈讨论。1959年的《新港》、《读书月报》、《文艺报》等报刊相继发表评论文章。作者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后,进行了多次修改。1960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了新1版。“文化大革命”中,江青、姚文元一伙把这本小说打成“宣扬叛徒哲学的大毒草”,作者备受迫害。粉碎“四人帮”以后,1978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根据新1版再版。

人海潮

人海潮

叙述多近十年来海上事,凡艺林花丛,以及社会种种秘幕,未经人道过者,搜辑靡不详尽。

得依释序文缘起

得依释序文缘起

得依释序文缘起,一卷,日本慧坚撰,载如馨、寂光、读体、宜洁四律师传。

大乘百法明门论开宗义决

大乘百法明门论开宗义决

亦称《大乘百法明门论钞》。佛典注疏。唐昙旷撰。一卷。敦煌遗书藏本。现知有伯2077号等多号。本书是对《大乘百法明门论记》的论释,主要阐述其中难点及未尽义理。可视为《大乘百法明门论开宗义记》的姊妹篇。书前有昙旷自序,撰于大历九年(774)六月初一日,详述本人经历和著述情况等。本书未为中国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出土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