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广县乡土志
作者:佚名猜你喜欢的书
百夷传
1卷。钱古训(号坚斋,浙江余姚人)、李思聪(湖广桂阳人)撰。成书于明洪武年间。二人均为洪武时进士,同官行人司行人。洪武二十九年(1396)奉使缅甸及百夷(今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境),调解云南少数民族与缅甸纠纷,后调停麓川思任法政权内部矛盾,归后著此报告朝廷。传世有两种本子,一为钱著,内容比较丰富;一为李著。二者章节结构完全一致,主要内容亦大体相同,只字句稍有差异,详略各有不同。详记明代麓川百夷地区傣族的历史地理、政治制度、生活习俗、风情物产、宗教信仰。旁及蒲人、阿昌、哈剌、缥人、缅人、哈杜、怒人、古剌、结些等族。是明初记述西南少数民族史价值很高的历史文献。因作者亲历其境,是实地见闻之记录,所以历来为编修地方史志、私人著述广泛引用。有多种抄本传世,有1939年江苏图书馆影印本。1983年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江应梁《白夷传校注》。
心印绀珠经
综合类著作。元末明初李汤卿撰(一作元朱㧑撰。今从《四库全书提要》说)。二卷。约成书于洪武元年(1368)。凡九篇。其中“原道统”篇,略述医史并简介伏羲、神农、黄帝、扁鹊等历史人物,又论及标本运气、治则、用药等,提出十二经水火分治之法。“推运气”篇,为五运六气学说。“明形气”篇,简述脏腑经络学说。“评脉法”篇,介绍脉学。“察病机”篇,主要论述运气为病,兼述内伤诸病。“理伤寒”篇,述及六经传受、汗气传染、内外伤辨及主疗心法等。“演治法”篇,首论标本、七方十剂,后述中风、风痫、风寒湿痹、霍乱吐泻等症。“辨药性”篇,包括药之气味、十八反、六陈、李东垣论诸品药性等内容。“十八剂”篇,将方剂的类别分为轻、淡、清、解、缓、火、暑、湿、寒、燥(一为涩)、甘、平、温、和、调、补、荣、夺十八剂,各列代表方剂一首。汤卿学术上尊崇张仲景、刘守真、张子和、李东垣诸家,重视运气学说。论述简要,可供学习、研究参考。有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当涂邢址福建重刻本,嘉靖二十六年(1547)关中赵瀛(文海)据江洲陈守义(南棠)藏本所刻嘉兴府本。【图片请参阅PDF版】
恨海沉冤录
收录向恺然所著短篇小说八篇:《无名之英雄》、《孙禄堂》、《快婿断指》、《无锡老二》、《鬎福生》、《黑猫与奇案》、《岳麓书院之狐异》、《恨海沉冤录》。在前清光绪二十五六年之间,湖南因有谭嗣同、唐才常等一班豪杰之士讲求新学,设立时务学堂,湖南的风气为之一变。就是乡村里的蒙馆先生教学生,也不似从前专教《四书味根录》,做破承题、起讲了,也和学校里一般的有地理,有历史,有算学,有国文,分科教授。不过蒙馆先生的知识有限。外国语言文学,以及几何、化学等专门学问固然是没有,便是算学、地理,也只能拿着《数理精蕴》和《方舆纪要》等书,拣自己看得懂的说给学生听罢了。
十国春秋
清吴任臣撰。一百十四卷。纪传体。包括本纪、世家四十二卷,列传六十六卷,表六卷。另附拾遗、备考各一卷。书成于康熙八年(1669)。以《新五代史》记十国事甚多漏略,因博综《资治通鉴》、两《五代史》及五代、两宋有关史著、地志、笔记、类书、文集、金石、碑志数百余种,汇为此编。以国分编,各系纪传。凡称帝者皆入本纪,称王者别入世家。约九十余万字,记述人物一千三百余,篇帙繁博,超过前人。所设纪元、世纪、地理、藩镇、百官五表,统记十国,甚便考览,地理、百官二表考订尤为精密。十国史迹历来记载散乱,有此一编,秩然可观。惟取材仍有遗漏,尚欠熔铸剪裁,间有误记。书初刊于康熙十七年。1983年中华书局出版点校本。
读春秋编
十二卷。陈深撰。陈深字子微,号清全,平江(今属湖南)人,元代经学家、书法家。宋亡,陈深放弃科举,笃志苦学,闭门着书。元文宗天历时,有人以其善书而荐之,陈深潜匿不出。其平生着作,除此外,还有《读易编》、《读诗编》。此书大旨以胡氏为宗,而兼采《左传》。如隐元年“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陈氏云:“传例言‘得俊曰克’,以必诛为期也,《左氏》言‘段奔共’,非也,奔共则不书克矣。盖段之子公孙滑奔卫也,厥后滑假卫之力取廪延,而段无闻焉,见杀无疑矣。”又引《穀梁》“甚郑伯之处心积虑成于杀也”以证,最后引胡氏。“《春秋》推见至隐,诛郑伯以为首恶,示天下为公,不可以私乱也,垂训之义大矣”为说。实际上,《左传》之“得俊为克”之例虽不可信,然其所述则实。隐公十一年《左传》记郑庄公云“寡人有弟不能和协,而使糊口于四方”,可见此时段尚存。《公羊》、《穀梁》训克为杀实误,胡氏因《公》、《穀》而发义,则又误。现存元泰定二年刻本、清《通志堂经解》本。
法华五百问论
凡三卷。唐代湛然(711~782)着。又称法华经五百问论、五百问论、释疑。收于卍续藏第一○○册。为中唐时期法华经之注释书,针对慈恩大师之法华玄赞所说,而以天台宗之立场斥难之。全书采问答形式,总数约有五百,故名五百问论。内容为天台一乘家、法相五姓家之论诤,主要论点以定姓二乘之成不成问题、一乘三乘之权实问题为主干,网罗三车四车论、法华论之四种声闻、摄大乘论之四意趣、法华经寿量品之正宗流通论等,有关天台、慈恩两家所有重要问题而见解不同之处,加以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