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真人西游记
作者:李志常李志常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后周文纪
八卷。明梅鼎祚(1549—1615)编。梅鼎祚仿冯惟讷《古诗纪》之意,辑陈、隋以前之文,编为《文纪》,此为其一。“后周”之谓,源于卢思道所作《兴亡论》;仅以史称,以别国号,固无实义。然清《四库全书》编撰者唯以令狐德棻《国史》但曰“周书”,而指梅鼎祚以“后周”名集为“失于刊正”,与古来史家有违。收中所录宇文氏一代之文,不过八卷;而庾信一人乃居五卷,次则王褒撰著尚十八篇。苏绰曾受命作大诰,宣示群臣,命当世文章咸依此体。观本书所载一代诏敕,大抵温醇雅令,有汉魏遗风,少齐梁绮艳之习。而庾信集中《春赋》,《镫赋》之类,在梁旧作居多,其入北以后诸篇,亦皆华实相扶,风骨不乏。是为六朝靡丽之风,极而将返,实至周而一小振。此书有《四库全书》本。
杂纂新续
昔玉溪生以街谈寓诙谐,王君玉、苏子瞻继之,明黄允交复有三续之作,不过博茶前酒后一轩渠耳。余戏仿为之。凡前人所已言者,俱不赘及云。
道情诗词杂著
李涵虚祖师圆峤内篇第六卷,道情诗词杂著,长乙山人李涵虚著 皖江陈撄宁校订。
喻世明言
话本小说集。原名《古今小说》。明末冯梦龙纂辑。1621年左右刻印。与作者所编《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全书共收话本40篇。其中多数是宋、元作品,少数是明代摹仿,都是直接以民间艺人说话底本为基础加工、改写而成。其中又以描写市井小民的作品包括爱情生活、自私愚昧;侠义肝胆、反抗压迫等最引人注目,最有价值。其次是写不计利害,忠于友情的道德方面的故事,更有写宋人亡国情思、写人民遭受倭寇入侵之苦、写反对严嵩的斗争等故事,概括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政治的腐败。不少作品则宣扬了封建道德和迷信思想,有一定消极作用。现行版本有天许斋《古今小说》原刻本与复刻本,但已流入日本并残缺;国内只有文学古籍刊行社据此本的重排本。
元白诗笺证稿
研究著作。陈寅恪著。共六章,分别笺证唐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元稹《连昌宫词》、艳诗及悼亡诗、元白《新乐府》和元氏《古题乐府》等诗篇;末附论文五篇,就白居易的家世、思想、创作以及白氏与友人元稹、刘禹锡的交游加以论述。此书虽名“笺证”,实异于一般文字笺释,乃是广泛采辑和引证各种史料、文献,与作品相参照,求得以史证诗、以诗证史、互为补充、互为发明的效果。如论元稹艳诗及悼亡诗,作者从诗中反映出来的元氏与情人双文、妻室韦丛的关系,结合时人的门第观念,以考证唐代士夫文人的婚姻选择和仕宦道路,皆有发前人之所未发。特别是其论元、白《新乐府》的章节,从社会经济、政治、司法、边防、习俗、伦理、宗教、艺术各方面着眼搜寻材料,详作比勘,不仅大大加深了读者对诗歌内容及其表现形式的理解,亦有助于全面、真切地把握整个时代。这种“史诗互证”的方法,显然突过旧史家单纯引史事考释诗篇的传统,足以展示文学与人生之间纵横交错的复杂图景,为古典诗歌研究开拓新的视野,在学术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原书稿1950年由岭南大学中国文学研究室出版,后经作者屡次订补,于1955年、1959年分别由文学古籍刊行社和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重新出版;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发行新一版,又增入作者撰写的十三条校补记。
般若心经疏
唐慧净撰。一卷。是唐玄奘译《般若心经》的注释书。作者称本经惟有正宗分,其序分、流通分在《大品经》(即《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首、末。正文将本经分作十门,逐一注释。此十门为:初入观门缘起分、了蕴虚空度厄分、空色一如无二分、垢净唯真无妄分、十二入中如幻分、三处体同名异分、三乘境观俱空分、举胜明空离障分、大智乘因至果分、护难流通神咒分。于每分注释结束时,点明其要旨。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