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河源考

作者:万斯同
昆仑河源考

(清)万斯同撰。万斯同(1638—1702年),字季野,学者称其为石园先生,鄞县(今浙江宁波)人,曾以布衣身份参编《明史》,另著有《历代史表》、《纪元汇考》、《庙制图考》、《石经考》、《历代宰辅考》、《石园文集》等多种。本书共一卷。作者以为元笃什言《河源昆仑》与《史记》、《汉书》不合,《水经》所载亦有谬误,故而历引《禹贡》、《禹本纪》、《尔雅》、《淮南子》及各史之文以考证之。旧说如张骞言河源出盐泽、司马迁言河源出于阗等。后来诸书,都无异说。《唐书·吐谷浑传》,始有李靖望积石山览观河源之言,而亦未确有所指。潘昂霄等以鄂敦塔拉之潜行复见者,指为河源,以阿木尼玛勒占木逊山即古积石山,指为昆仑,《元史》将其观点采入《地理志》中。万斯同对上述旧说一一考辨,得出河有两源之说。今天看来,万氏之言也并不确切,但所引史料颇多,可验证古人之河源观。《昆仑河源考》有浙江鲍士恭家藏本。今收入《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续编·史地类》,见第九册。

猜你喜欢的书

北山小集

诗文别集。一作《北山集》、《程俱集》。宋程俱撰。此集为程俱所自编(见叶梦得序),凡四十卷。集中之诗,间于题下注所作年份,其年份多处先后失次,当是编而未定。《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著录《北山小集》四十卷;《宋史·艺文志》则著录《程俱集》三十四卷,当是另一系统的刊本。《文渊阁书目》未见著录,说明至明时,传世已稀。此书宋刊本,明末为钱谦益绛雲楼所藏,至清高宗乾隆(1736—1795)末,辗转归黄丕烈。据钱大昕跋,此宋刊本,乃南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吴兴官��刊本。今通行本,为涵芬楼影印江安傅增湘双鉴楼所藏影宋写本,收入《四部丛刊》续编。俱十九岁时,米芾读其诗,誉为李太白后身。然今存少数少年所作殊无李白风致,或少作多有散失。贺铸《庆湖遗老集》附录有俱所撰《宋故朝奉郎贺公墓志铭》,其文不见于此集,知俱中年所作亦有散失。惜不得《宋史·艺文志》二十四卷本之详。

吕洞宾三醉岳阳楼

简名《岳阳楼》。杂剧剧本。元马致远作。四折一楔子,末本。仙人吕洞宾望气得知岳阳郡中将有神仙得到度化,便来到,以一锭墨换酒喝,醉后便睡。楼下有一千年老柳树已成精,杜康庙前有一株白梅花也已成精。梅精在岳阳楼上作祟,柳精前往巡查,唯恐梅精伤人。吕洞宾遇到柳精,劝他出家修道,但柳精苦于自己土木形骸未得人身,不能成道。吕洞宾让他投胎楼下卖茶人家为男,梅精则投胎为女,即为郭马儿与贺腊梅,三十年后再来度化。二人长大后结为夫妻,在岳阳楼下开茶坊。吕洞宾两次前来度化,郭马儿并不醒悟。吕洞宾第三次来到岳阳楼,郭马儿已改为卖酒,吕洞宾喝了他的酒,给他一把剑,让他杀妻出家。郭马儿并不珺得杀妻,但带剑回家后,贺腊梅的头颅忽然掉落,郭马儿便将吕洞宾告到官府。吕洞宾却说贺腊梅未死,一唤之后,她果然来了。众问官要判郭马儿诬告罪,郭马儿急忙向吕洞宾求救,这时才发现众问官原来皆是八仙变幻而成。郭马儿自悟到前生是一株老柳,贺腊梅前生则是一株梅花,二人跟随吕洞宾入道成仙。

平淮西碑

韩愈撰。见《昌黎先生集》第三十卷。本文作于唐元和十二年十二月。中唐虽表面上维持着统一的局面,但河北各藩镇事实上是各个割据的小王国。元和十年正月朝廷对淮西割据者吴元济用兵,打了近三年仍难成功,宰相裴度请督师,将军李愬得裴度支持,元和十二年十月攻入蔡州擒吴元济。对吴元济的胜利成了中唐再度获得统一的转折点。作者是这场战争的参预者,在本文中激情满怀地歌颂了战争的胜利,为国家再度获得统一纵情欢呼,笔酣墨饱地赞扬了裴度的睿智和诸将的骁勇。语言虽然雍容典重,但气势酣恣奋动,为韩的精心之作。

颜氏学记

晚清戴望编撰。十卷。戴望十四岁读颜元书,崇颜李之学,以为“周公孔子之道”(《颜氏学记序》),遂萌“条其言行及授受源流,传诸将来”(同上)之愿。后得赵㧑叔之助,于1869年编成此书。《序》称“如颜氏者,可谓百世之师”。书中专文评介颜元、李塨及颜李学派主要代表人物王源、程绵庄之生平言行,摘要汇编颜、李、王、程年谱或代表著作中之精要论述,均能忠实于颜李学说原貌。卷十《颜李弟子录》介绍颜元弟子一百八人、私淑二人,李塨弟子九十七人。本书之作正值颜李之学衰微之时,对振兴其学有一定作用,是研究颜李学派的重要参考书。初版为同治十年冶城山馆本,另有光绪二十年龙山白书院本、光绪间蜕庐朱氏本、《国学丛书》本。1958年中华书局出版标点本。

尚书精义

五十卷。宋黄伦(生卒年不详)撰。伦字彝卿,福州闽县(今福建闽侯)人,进士及第,授左承务郎。该书遍取前人《尚书》说解,依经文胪列,若有异同,则诸说并存,不加论断。每条首列张九成之说,似本九成《尚书详说》而推广之,其书虽嫌庞杂泛滥,然其搜集之功,盖不可没。书中所引杨绘、顾临、周范、李定、司马光、张沂、上官公裕、王日休、王当、黄君愈、颜复、胡伸、王安石、王雱、张纲、孔武仲、孔文仲、陈鹏飞、孙觉、朱震、苏洵、吴孜、朱正大、苏子才等诸家《书》注,均已久佚,赖此书得存其一二。该书《宋史·艺文志》着录作十六卷,原本久佚,库书从《永乐大典》录出,析为五十卷。惜《永乐大典》所载犹有缺遗,此书旧貌已无从恢复。今存本有清抄本,藏北京图书馆,此外尚有经苑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大乘修行菩萨行门诸经要集

凡三卷。唐代智严译。今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略称菩萨行门诸经要集。系纂集诸经中,有关大乘菩萨行之要文而成,计有四十二经六十七条(或六十六条)。卷上引载象腋经、说妙法决定业障经等十一部之文,卷中引载海慧菩萨所问经、戏乐严经等十部之文,卷下引载虚空藏菩萨所问经、如来境界等二十一部之文。所引诸经之中,方广如来智经、演法师品经、戏乐严经、胜积品经、金光上胜毗尼经、降伏魔经、宝童子夫人所问经、如来境界经、离垢菩萨所问经、宝聚经、那罗延品经、梵刹经、一切诸佛所念经、法集经、集会品经、殊胜具戒品经等十六经为未传于中土之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