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河源考

作者:万斯同
昆仑河源考

(清)万斯同撰。万斯同(1638—1702年),字季野,学者称其为石园先生,鄞县(今浙江宁波)人,曾以布衣身份参编《明史》,另著有《历代史表》、《纪元汇考》、《庙制图考》、《石经考》、《历代宰辅考》、《石园文集》等多种。本书共一卷。作者以为元笃什言《河源昆仑》与《史记》、《汉书》不合,《水经》所载亦有谬误,故而历引《禹贡》、《禹本纪》、《尔雅》、《淮南子》及各史之文以考证之。旧说如张骞言河源出盐泽、司马迁言河源出于阗等。后来诸书,都无异说。《唐书·吐谷浑传》,始有李靖望积石山览观河源之言,而亦未确有所指。潘昂霄等以鄂敦塔拉之潜行复见者,指为河源,以阿木尼玛勒占木逊山即古积石山,指为昆仑,《元史》将其观点采入《地理志》中。万斯同对上述旧说一一考辨,得出河有两源之说。今天看来,万氏之言也并不确切,但所引史料颇多,可验证古人之河源观。《昆仑河源考》有浙江鲍士恭家藏本。今收入《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续编·史地类》,见第九册。

猜你喜欢的书

吉姆爷

吉姆爷

约瑟夫·康拉德于1900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在康拉德所有的作品中,《吉姆爷》被称作里程碑式的杰作。在这部作品中,康拉德融入了深刻的道德寓意,细腻的心理描写及独特的叙述手法,在并不复杂的情节中包含着对人性的矛盾,人类生命的评判。这部小说的问世引起了广大评论家的关注。主人公吉姆是个英国青年,自幼向往航海生涯,后来终于当了帕特那号轮船的大副。这条船载着前去朝圣的800名伊斯兰教徒, 突然触礁漏水。吉姆在船长等人的怂恿下,丢下800名乘客,跳上救生艇逃命。乘客被别的船只救起,但吉姆等人却受到法庭审讯,被取消了职业证书。吉姆决定过一种新的生活来弥补自己的过失,来到太平洋的一个岛上,为土著民族造福。他领导居民打败了匪徒的进攻,赢得他们的信任,被尊为“吉姆爷”。一次吉姆外出,海盗白朗率众前来骚扰,被部落首领的儿子带领居民给围困在山上。吉姆回来后,上山与白朗谈判,让海盗们撤走。然后他又下山劝说居民解除包围。不料海盗们违背诺言,向居民射击,打死了部落首领的儿子。吉姆痛悔莫及,到部落首领那里去请罪。他当场被打死,赢得了先前失去的荣誉。

中国古典文心

中国古典文心

《中国古典文心》是20世纪国学大师顾随学问与人生的巅峰之作,由国学大家叶嘉莹精准详实地记录,并珍藏了六十多年才公之于世。这部著作把中西文化熔于一炉,把学问与人生融会贯通,把人生、文章融为一体,把学文与学道、作文与做人放在同一高度,使读者不仅在学问、写作、知识等方面得到启示,也可以在为人处世、修身养性等方面得到裨益。它是情与理的有机结合,蕴含着现实的人生哲理,洋溢着诱人的艺术魅力,闪烁着生活智慧的火花。在博大的中国文脉中,传承古典文化的精华,启迪当下生活的提升。

嵩阳石刻集记

嵩阳石刻集记

二卷。清叶封撰。叶封,字井叔,黄州 (今属湖北省) 人。顺治十六年(1659) 进士,官至工部虞衡司主事。本书乃康熙十二年 (1673) 官登封知县时所编撰。登封 (今属河南省)在嵩山之南。嵩山名胜古迹甚多,有阳城遗址、中岳庙、汉嵩山“三阙”等等。故其所录碑刻,以“嵩阳”为名。此书皆录碑刻全文。有些碑刻,如汉嵩山 “太室神阙铭”、“开母庙石阙铭”、“少室神道石阙铭”以及唐武则天“封圯坛碑”等,欧、赵、洪诸书均失载,而此书却收录了。洪书只载汉魏,欧,赵二录仅止于五代,而此书所录金石有宋、金、元明等朝之碑刻,辨证精博。传本为 “四库全书”本。

国学丛刊序

国学丛刊序

王国维是清华国学四大导师之一,在今天很多人眼中似乎是旧学问的代表人物,因而也留给很多人一种抱残守缺的老古董的印象。然而事实上,王国维为学极为博通而“新潮”,善于吸收西方的方法论和新知识,比如写过有关西方逻辑学的“辩学”,写过探讨能量守恒定律的“势力不灭论”,甚至他的二重证据法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考古学方法的影响。因此,真正的学者应该是博览周知,不拒中西古今,同时也知道博观约取,摭优为我所用的。王国维这篇“国学丛刊序”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他自己学问的知行原则与方法,值得后辈学人学习。

周易传注 [四库本]

周易传注 [四库本]

清李塨撰。7卷。作者认为“易为人事而作”,其立论力斥“异端隐怪之说群窜圣经”。自谓“今但求自然,不事强造,且即象玩义,非谓象解必合圣心,不可更移”。此书大抵以观象为主,亦兼用互体,多采李鼎祚《周易集解》、毛奇龄《仲氏易图书原舛编》、胡渭《易图明辨》之说。立论淳实,不涉支离恍惚之谈。收入《四库全书》、《颜李丛书》。

稽山承语

稽山承语

朱得之字本思,号近斋,直隶靖江(今属河北)人。贡为江西新城丞,邑人多称之。从学于王阳明、著有《参玄三语》,学近老氏,倡治学贵自得为宗。从小读书不拘泥于文字,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读《中庸章句》有疑,不能自解,嘉靖四年八月,偶然读到《传习录》,连夜阅罢,即奔越师阳明。朱得之随侍阳明约一年半,其《稽山承语》记录了这段时间在阳明身边的所见所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