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赋汇
作者:陈元龙
赋总集。清陈元龙辑。一百八十四卷。元龙字广陵,号乾斋,浙江海宁人。康熙进士,授编修,累擢广东巡抚,在粤有治河政绩。后授文渊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元龙工诗,有《爱日堂诗》二十七卷,又辑有类书《格致镜原》。奉旨修纂赋总集。此书以前人成果为基础,又广搜博采,戮力网罗,连散见于类书杂著中之零星句段亦一并录出,成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收先秦至明代各类赋作三千八百三十四篇。以类划集。正集一百四十卷,专收叙事记物之作,内容广博。分天象九卷,岁时四卷,地理十七卷,都邑十卷,治道、典礼各六卷,祯祥四卷,临幸一卷,搜狩二卷,文学四卷,武功二卷,性道四卷,农桑二卷,宫殿六卷,室宇七卷,器用四卷,舟车一卷,音乐六卷,玉帛三卷,服饰、饮食各一卷,书画、巧艺、仙释各二卷,览古六卷,寓言二卷,草木六卷,花果七卷,鸟兽九卷,鳞虫四卷。外集二十卷,皆为抒情言志之赋。分言志六卷,怀思、行旅、美丽、情感、人事各二卷,旷达三卷,讽喻一卷。另有残文逸句二卷,类别同于正集。补遗二十二卷。此集是我国第一部、亦是最好一部历代赋体文学作品较完备之总集,两千年间,叙事体物,抒情言志之名赋大体全备。为年代所限,清代作品未录,某些作品未考出作者姓名。有《四库全书》本,《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
章节列表
升序↑- 序
- 告成进呈表
- 总目
- 目录上
- 目录下
- 卷一
- 卷二
- 卷三
- 卷四
- 卷五
- 卷六
- 卷七
- 卷八
- 卷九
- 卷十
- 卷十一
- 卷十二
- 卷十三
- 卷十四
- 卷十五
- 卷十六
- 卷十七
- 卷十八
- 卷十九
- 卷二十
- 卷二十一
- 卷二十二
- 卷二十三
- 卷二十四
- 卷二十五
- 卷二十六
- 卷二十七
- 卷二十八
- 卷二十九
- 卷三十
- 卷三十一
- 卷三十二
- 卷三十三
- 卷三十四
- 卷三十五
- 卷三十六
- 卷三十七
- 卷三十八
- 卷三十九
- 卷四十
- 卷四十一
- 卷四十二
- 卷四十三
- 卷四十四
- 卷四十五
- 卷四十六
- 卷四十七
- 卷四十八
- 卷四十九
- 卷五十
- 卷五十一
- 卷五十二
- 卷五十三
- 卷五十四
- 卷五十五
- 卷五十六
- 卷五十七
- 卷五十八
- 卷五十九
- 卷六十
- 卷六十一
- 卷六十二
- 卷六十三
- 卷六十四
- 卷六十五
- 卷六十六
- 卷六十七
- 卷六十八
- 卷六十九
- 卷七十
- 卷七十一
- 卷七十二
- 卷七十三
- 卷七十四
- 卷七十五
- 卷七十六
- 卷七十七
- 卷七十八
- 卷七十九
- 卷八十
- 卷八十一
- 卷八十二
- 卷八十三
- 卷八十四
- 卷八十五
- 卷八十六
- 卷八十七
- 卷八十八
- 卷八十九
- 卷九十
- 卷九十一
- 卷九十二
- 卷九十三
- 卷九十四
- 卷九十五
- 卷九十六
- 卷九十七
- 卷九十八
- 卷九十九
- 卷一百
- 卷一百一
- 卷一百二
- 卷一百三
- 卷一百四
- 卷一百五
- 卷一百六
- 卷一百七
- 卷一百八
- 卷一百九
- 卷一百十
- 卷一百十一
- 卷一百十二
- 卷一百十三
- 卷一百十四
- 卷一百十五
- 卷一百十六
- 卷一百十七
- 卷一百十八
- 卷一百十九
- 卷一百二十
- 卷一百二十一
- 卷一百二十二
- 卷一百二十三
- 卷一百二十四
- 卷一百二十五
- 卷一百二十六
- 卷一百二十七
- 卷一百二十八
- 卷一百二十九
- 卷一百三十
- 卷一百三十一
- 卷一百三十二
- 卷一百三十三
- 卷一百三十四
- 卷一百三十五
- 卷一百三十六
- 卷一百三十七
- 卷一百三十八
- 卷一百三十九
- 卷一百四十
- 外集卷一
- 外集卷二
- 外集卷三
- 外集卷四
- 外集卷五
- 外集卷六
- 外集卷七
- 外集卷八
- 外集卷九
- 外集卷十
- 外集卷十一
- 外集卷十二
- 外集卷十三
- 外集卷十四
- 外集卷十五
- 外集卷十六
- 外集卷十七
- 外集卷十八
- 外集卷十九
- 外集卷二十
- 逸句卷一
- 逸句卷二
- 补遗卷一
- 补遗卷二
- 补遗卷三
- 补遗卷四
- 补遗卷五
- 补遗卷六
- 补遗卷七
- 补遗卷八
- 补遗卷九
- 补遗卷十
- 补遗卷十一
- 补遗卷十二
- 补遗卷十三
- 补遗卷十四
- 补遗卷十五
- 补遗卷十六
- 补遗卷十七
- 补遗卷十八
- 补遗卷十九
- 补遗卷二十
- 补遗卷二十一
- 补遗卷二十二
猜你喜欢的书
南畿志
明代方志,由明朝陈沂撰、闻人诠修。明嘉靖十三年(1534)刻,64卷。分总志与郡县志两类。卷一到卷三为总志;卷四到卷六十四为郡县志,依次为应天、凤阳、苏州、松江、常州、镇江、扬州、淮安、庐州、安庆、太平、宁国、池州、徽州诸府,广德、滁、徐、和诸州。 总志分都城图、南都纪、南畿地理图、畿土世代表、志命官、志户口田赋、志水利、志戎备八门。 郡县志以府州为单位,分立沿革、区域、城社、建牧、学校、祠墓、古迹、宦迹、人物、列女、方外、艺文诸门。 此书记述范围包括今江苏、安徽、上海三地,这不但对江苏省,而且对长三角地区社会、文化的高度融合,乃至当前的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和深远影响。
明目至宝
眼科著作。四卷。又名《明目至宝赋》。元代作品,撰人不详。后由杨希洛、夏惟勤整理。刊于1600年。卷一从眼的生理入手,总论眼病病理。并载有明目赋等歌赋,五轮八廓所主病症,眼科问答等;卷二分论眼科七十二证,每病编成歌赋,并有图说;卷三~四为眼科疾病的治疗方剂和灸法。内容比较简要。现存初刻本。
野百合花
王实味著。1942年6月重庆初版。编者邹正之作《介绍〈野百合花〉》,收《野百合花》杂文1篇。
资治通鉴全译
北宋司马光撰。二百九十四卷,又考异、目录各三十卷。光有意编撰编年体通史,初成战国、秦时八卷,因“私家力薄,无由可成”,乃上进于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奉命设书局继续编撰,至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完成,历时十九年。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故名。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威烈王命韩赵魏为诸侯,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取材广博,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三百二十二种。帮助编撰者有刘攽、刘恕、范祖禹等,各就所长,分段负责。先排比材料为“丛目”,再编成“长编”,然后由光总其成,删订成定稿。全书篇幅甚巨,虽资众手,而体例和行文,如出一人。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叙事或先提其纲,后详原委;或先溯由来,再述本事;或书一事而连类及他事;或因叙事而兼及时人言行。该书熔铸群书,加以精炼,贯串一千三百六十二年史事,且有“考异”以明取材不同之故,有“目录”以备查阅之用,实为当时史学界空前杰作。其编撰时所据的参考书,和《考异》中所引的书,今已多亡失,故本书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呻吟语
思想杂著。六卷。明吕坤撰。初刻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吕坤,字叔简,号新吾。生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卒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今河南宁陵人。明代哲学家。万历进士。三十八岁始官,历任户部主事、陕西左、右布政使、左、右佥都御史、刑部左、右侍郎。后辞官归乡著述二十余年。为明中叶反理学的先驱者之一。《呻吟语》是他的主要哲学著作。全书共六卷,二千零七十二条。前三卷为内篇,后三卷为外篇。为古代道德修养名著。提出善与恶均是人的本性,“义理之性有善有恶,气质之性有善有恶,气质亦天命于人而与生俱生者,不谓之性可乎?”(《性命》)认为“道者,天下古今公共之理,人人都有分底”,“非圣人之言所能限”,“非圣人之制所能尽”(《道体》)。书中所论涉及到 “性命”、“伦理”、“修身”、“问学”、“天地”、“治道”、“人情”等方面,多为应时治世之理。
大乘无生方便门
全一卷。撰者不详。今收于大正藏第八十五册。内容系从我国北宗禅之立场论述入道之五门。开头所标示之五门为本书之大纲,即:(一)总彰佛体, (二)开智慧门,(三)显示不思议法,(四)明诸法正性,(五)自然无碍解脱道。其次举示四弘誓愿、劝请、忏悔等之作法及净心眼等。复分别论述五门,即:(一)总彰佛体,论述佛之语义、平等法身、佛界、如来之意义、法报化三身、寂照之用等。(二)开智慧门,系论述由定发慧,得方便至大涅槃开智慧门之凡夫、二乘、菩萨等三种人,并解说闻不闻、音声佛事、善知识、涅槃、根本智、后得智、慧缚与慧解,及法华、华严、金刚等三经。(三)显示不思议法,论说维摩经之不可思议解脱法门、四大海水入毛孔、促一劫为七日等。第四仅余残卷,叙述诸法正性,以下则缺文。本书有敦煌千佛洞旧藏写本,为大英博物馆所藏(史坦因第二五○三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