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闽诗话

作者:郑方坤
全闽诗话

诗话。清郑方坤编。十二卷。方坤字则厚,号荔乡,建安(今属福建)人。雍正进士,官兗州知府。博学多才,好网罗文献。著有《经稗》、《补五代诗话》等。此编荟萃闽(福建)人诗话,及其他有关于闽之诗。全书十二卷,计六朝唐五代一卷、宋元四卷、明三卷、国朝(清)一卷、无名氏及宫闺一卷、方外一卷、神仙鬼怪杂缀一卷。所收自以福建诗人为主,“亦有非闽人而关涉闽事者”(《例言》),计约七百馀家。此书是地域性的诗学论著。所论均为闽籍诗人或与闽地有关诗人之作品。闽地开发远比中原晚,隋以前的诗人,书中仅录郭璞、谢朓、到溉、江淹等四人。而且郭等并非闽人,只是与闽有关。可见当时闽中文化之落后。唐以后闽中逐渐被开发,诗人也多了起来。

郑方坤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曝书亭集[标点本]

曝书亭集[标点本]

别集。清朱彝尊撰。朱彝尊为 清初文学大家。工诗词古文,尤以词的成就为高。填词 标榜南宋词,推尊姜夔、张炎,讲究“句琢字炼,归于 醇雅”,偏于格律技巧,一般内容空乏,为浙西词派创 始人。诗长于古体,风格清峭苍劲,与王士祯齐名。此 集系作者手自编定,80卷,凡赋1卷,诗22卷,词7 卷,文50卷,附录《叶儿乐府》1卷,另附其子毗田 《笛渔小稿》10卷。有康熙间刻本,《四部丛刊》影 印原刻本等。清冯登府等辑《曝书亭集外稿》8卷,有 嘉庆及道光间刊本。清江浩然《曝书亭诗笺注》12 卷,有乾隆间刊本。孙银槎撰《曝书亭集笺注》23 卷,有嘉庆间刊本。此本为标点本,本站也有四库本,可以搜索查找!

湘西

湘西

沈从文著。商务印书馆1938年初版,收入散文8篇。本书一名《沅江流域识小录》,与《湘行散记》风格大致相似,但更偏重于风俗人情的记载,而且此书是作者1938年取道湘西去云南时在沅陵住了约4个月,因有感于时局和社会人事的变异而写的,故而对故乡人民的感情和希望更见殷切,诚如《题记》所述:“当我拿笔写到这个地方种种时,心情实在很激动,很痛苦。觉得故乡山川风物如此美好,一般人民如此勤俭耐劳,并富于热忱与艺术爱美心,地下所蕴藏又如此丰富,实寄无限希望于未来。”首篇《常德的船》即别出心裁,以船喻人,船人一体,写出了地处湘西交通咽喉地带的那些各具个性的船只与船民,介绍了种种古风犹存且奇崛多姿的人生现象,观之令人耳目一新。《沅陵的人》记述沅陵地方带有神秘性的环境中各色人等,抒发对于湘西民族纯朴强健特征的赞扬、对于愚蒙迷信人生悲剧的哀叹。《白河流域几个码头》、《泸溪·浦市·箱子岩》、《沅水上游几个县分》等文,介绍与描述了湘西独特的物产、景观、风俗、民情,亦肯定民众生活与自然契合的纯朴强健之处,又昭示必须设法加以改造,以免与自然一同衰亡。《辰谿的煤》披露了一个矿工家庭的悲剧,指出这种家庭在当地是很普遍的,人们“永远用血和泪在同样情形中打发日子,地狱俨然就是为他们而设的”。《凤凰》中描述该地多有因封建迷信摧残而致心理变态的妇女,或放蛊,或行巫,或落洞,不是发疯、就是惨死,令人耳不欲闻、目不忍睹。至于所谓“苗民问题”,也完全是外来统治者滥施暴力苛征所导致。作者回溯历史、记叙往今,均与现实人生紧密相关;揭露军阀官绅的腐败糜烂,同情百姓的悲苦遭际,又寄托了变革现实的真切希望。但是,他常于描绘自然胜景、赞叹奇妙人事时追寻一种崇尚原始、返朴归真的理想,则与现实矛盾相悖,显得空泛无力。叙事多用笔记体,将风景、地理、民俗与传说、神话、现实有机地融合,构成一幅幅充满魅力的人生图画,其“文字魔术师”的功力,由此可见一斑。

桂苑笔耕集

桂苑笔耕集

新罗(今朝鲜)人崔致远撰,共二十卷。系作者在入唐留学、进士及第后调任宣州溧水县尉以及后来被诸道行营都统高骈辟为都统巡官期间所撰写的诗、赋、表状文告等公私之作。此书今存,是我们研究唐代历史的重要资料。《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崔致远四六》一卷,又《桂苑笔耕》二十卷,《四六》已佚。今存《桂苑笔耕集》二十卷,系清道光年间由域外重新引入,有数种传抄本,《四部丛刊》则据无锡孙氏藏高丽刻本影印。

苦瓜和尚画语录

苦瓜和尚画语录

一名 《石涛画语录》,中国画论著。清原济(石涛,1642-约1718)著。有《知不足斋丛书》本、《昭代丛书续编》本、《翠琅轩馆丛书》本、《四铜鼓斋画集》刻本等。1960年上海博物馆影印出版。原济是书画家、画学理论家,僧人。俗姓朱,名若极,广西全州人,明藩靖江王朱守谦后裔。因家难,五岁出家,法名原济 (一作元济),小字阿长,字石涛,号大涤子、清湘陈人、清湘遗人,晚号瞎尊者、零丁老人等,自称苦瓜和尚。擅画花果兰竹,兼工人物,尤善山水,画名极盛。书法工分隶,擅诗文,与弘云、髡残、朱耷合称“清初四高僧”,对后来扬州画派与近代画风影响极大。精释、道、儒三教哲理,深究画理,融汇自己创作实践经验,著 《画语录》,全书1卷18章。内容大致可归纳为:(1)观察对象及表现手法,如《画章第一》、《了法章第二》; (2) 如何反映从自然中获得的感受,如《尊受章第四》、《资任章第十八》; (3) 题材处理和艺术构思,如《境界章第十》、《蹊径章第十一》;(4)运用艺术手段表现描绘对象,如 《笔墨章第五》、《运腕章第六》、《絪缊章第七》、《皴法章第九》、《四时章第十四》; (5)说明艺术的来由及如何借古开今,破格创新,如 《兼字章第十七》、《变化章第三》等。说理深邃,首尾井然。所论重视体察自然,谓山水应“脱胎于山川”,“搜尽奇峰打草稿”,主张“借古以开今”,斥泥古不化是食人“残羹”等等。文中部分章节,措辞玄妙,掺杂老庄思想和禅语。

燕台花事录

燕台花事录

戏曲杂记。蜀西樵也撰,张次溪辑。分上、中、下三部分上,品花:有对清光绪初年在北京演出的戏曲演员朱霭云、王喜云、李玉福、孟金喜、贾桂喜、善双喜等22人的简评。中,咏花:收有作者与其文友咏赞戏曲演员的对联、诗、词、曲数十首。下,嘲花:记有戏曲界异闻轶事数则。收入《清代燕都梨园史料》。

往生礼赞偈

往生礼赞偈

全一卷。唐代善导着。全称劝一切众生愿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国六时礼赞偈。又作六时礼赞偈、往生礼赞、礼赞。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七册。以龙树、世亲之礼赞偈为基础而订六时礼赞法,印于日没、初夜、中夜、后夜、晨朝、日中等六时,行不同之礼赞。如于中夜,诵龙树之十二礼偈,行十六拜;于后夜,诵世亲之往生论偈,行二十一拜。此为念佛行人之修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