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词集

作者:纳兰性德
纳兰词集

《纳兰词集》收录纳兰性德平生的全部词作,进行注释、点评。他的词纯任性灵,纤尘不染,刺激人们对生命产生本真情怀的深切关注。梁启超曾评纳兰词:“容若小词,直追后主。”王国维更是对之大为欣赏称道,说“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猜你喜欢的书

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现代文学论文。胡适作。发表于1918年4月15日《新青年》第4卷第4号。胡适自《文学改良刍议》发表后,进而认识到不能只否定旧文学,还必须建没新文学,为此而写了本文。文章把原先的“八不主义”归纳为肯定式的4条:一、要有话说,方才说话;二、有什么话,说什么话;三、要说我自己的话,别说别人的话;四、是什么时代的人,说什么时代的话。并提出建设新文学的宗旨:“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认为中国两千年来没有真正有价值的有生命的文言文学,因为都是用已经死了的语言文字做的。一切语言文字的作用在于表情达意,达意达得妙便是文学。而用死文言的人,硬要把自己的意思翻成几千年前的典故,把感情译为几千年前的文言,所以“死文言决不能产出活文学”。该文以为要创立标准的国语,先要有国语的文学。中国将来的新文学用的白话就将是标准的国语。提倡新文学的人可先不必问今日有无标准的国语,而是努力去做白话的文学。可尽量采用古代白话小说的白话,有不合用的便不用,有不够用的便用今日的白话来补充,有不得不用文言的就用文言来补助。又提出创造新文学的3个步骤:工具、方法和创造。文学的工具便是白话。要多读模范的白话文学。要用白话作各种文学。文学的方法首先是收集材料,要拓宽题材,要注重实地观察和个人的经验,要有周密的构思和丰富的想象。其次是结构。要讲究剪裁、布局和描写。而获取高明的文学方法的道路,是赶紧多多翻译西方文学名著。只有工具运用纯熟自然,又熟练掌握方法,才能创造新文学。本文对新文学的建设具有深远的影响。

太上老君说消灾经

经名:太上老君说消灾经。撰人不详,约出於唐宋间。假托太上老君为诸仙真说经,授予尹喜。劝人诵经念神,消灾除病。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本文类。太上老君述三十六金刚、二十五神王、二十七力士、三十七天师名号,劝人持诵。
  

斯人记

现代长篇小说。张恨水著。1936年南京《人报》社初版。内收《自序》1篇。全书共24回。初连载于1929年2月15日至1930年11月19日北平《世界晚报》副刊《夜光》。后因被沦陷区书商盗印,为挽回影响,于1944年由上海百新书店重版。作者有感于当年北京政府统治下政治黑暗,社会生活糜烂,创作了这部小说。当时有些知识分子“只是捧戏子逛窑子酒食征逐。上焉者,也不过逛公园喝茶,弄弄风月文艺,而娼家和大鼓娘之类,却成了社会趣味的中心。”“这里所写的朋友,朋友之朋友不用说,继续糜烂下去的,自然到了今日,成了沦陷区的人渣,但也有不少经过一番磨炼,幡然觉悟的。”(《自序》)作者还在《写作生涯回忆》一文中说:“《斯人记》云者,是根据‘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意思下笔的。这书里以两个不能追随时代的男女为主角。他们都是爱好文艺者,却因思想上不能彻底,陷于苦闷的环境中。书也就以苦闷来结束。在全书中,枝枝叶叶,仍然涉及北京的社会。”这男女主角就是梁寒山和张梅仙。小说以他们之间的友谊和文字之交为主要线索。本书发端写两人相约游格言亭和陶然亭,互相抒发对人生感慨之情。但其间穿插大量其它情节,主要有芳芝仙和吕芝仙从学戏到登台,遭遇不同的命运。芳芝仙到城南游艺园登台唱红时,巧遇当时伶界大王华小兰,结为夫妇。由此引出坤伶金飞霞、上海来客申志一、金海粟、陆幼华和名妓王月仙的故事。有研究者认为书中主要人物都有生活原型。作者写这类社会章回小说,笔法稔熟,得心应手。

旧典备征

《旧典备征》5卷;清末朱彭寿撰。朱彭寿,别名小汀,号述叟、寿鑫斋主人,浙江海盐人,光绪二十一年(1895)进士。他学识渊博,对清代的人文、科甲、职勋、典制等故事极为详熟,民国间曾参与修撰《清儒学案》。《旧典备征》是作者所著《寿鑫斋丛记》6种中的第一种。据其自序说,作用自光绪十六年入宫内阁中书后,公余多暇,举凡艺苑遗闻、中朝故事,涉猎所及,则随笔记之,历经20余年,于宣统三年(1911)编成《寿鑫斋丛记》一本,略以类别,分为40卷。《丛记》编成后,由于部帙太多,刊刻不易,“藏之箧衍”达20年之久,后来作者仿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之例,将《丛记》分为6种书,以便流布。其中第1种就是此书,其它5种是《丹铅璅录》10卷、《经籍属辞纂例》6卷、《诗学骈枝》9卷、《常谈讨原》5卷、《广四八目》5卷。1941年,从旧典备征由作者在北平付梓,其它5种则迄未问世。《旧典备征》主要记述有清一代掌故,其体例与明王世贞《弇州别集》相近。此书的内容具有综录性质,如第4卷“武鼎甲考”条,记录自顺治三年迄光绪二十四年的武科鼎甲姓名、籍贯,可以弥补进士题名碑录中记文不记武的缺陷;第3卷“浙省人得谥者”条,分州记录浙江籍人获得朝廷赠谥者的姓名、县籍、官职、谥号和获谥年代;第4卷“八旗大臣起家科甲者”条,记录清代旗人由科举进身仕途者的姓名、官职、中进士的年代等;第5卷“大臣罹法”条,记录清代二品以上高官被处死刑者的姓名和获罪原因。均可供历史研究者作为资料汇编来查阅,此书1982年中华书局出版点校本,与作者的另一部笔记《安乐康平室随笔》合印为一册。

自知录

凡二卷。明代云栖袾宏编。书成于万历三十三年(1605)。系就明代袁了凡所著劝善之书‘阴骘文’加以改变,成为具体之实践德目。内容分为善、过二门。善门包括忠孝、仁慈、三宝功德、杂善;过门包括不忠孝、不仁慈、三宝罪业、杂不善类等,详为判别善恶功过。其德目之分类、善过之评价,详尽精细,几网罗日常生活之一切。本书问世后,令‘功过格’思想深入民间,形成一般民众积阴德之观念。

造塔功德经

全一卷。唐代地婆诃罗译。收于大正藏第十六册。内容阐说建立大小之塔,或安置佛之舍利、发牙髭爪、十二部经,或书写法身偈等,其功德广大,命终后当生梵世,或更得生五净居天。经文简短,唯十数行。依卷首之序载,此经于唐高宗永隆元年(680)十二月,地婆诃罗三藏与西明寺圆测等五人,于长安弘福寺译出。然武周之刊定众经目录卷一则称于东太原寺译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