彦周诗话
作者:许顗许顗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化书
五代谭峭著。道教哲学著作。六卷,即:《道化》、《术化》、《德化》、《仁化》、《食化》、《俭化》。凡一百一十篇。《嘉兴府志》及宋道士陈景元(碧虚子)《化书后序》载:峭著《化书》成后,求南唐大臣宋齐丘为序问世,齐丘遂据为己有而序之,题名《齐丘子》,后经康末道士陈抟揭露,始得纠正,改题为《谭峭化书》,即《化书》。其中或有宋齐丘增处。在对治乱原因和救世之道的探求中,体现出把道家理论与儒家思想相结合的倾向。提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道”于体言“虚”,于用言“化”。“道之委也,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生而万物所以塞也。道之用也,形化气,气化神,神化虚,虚明而万物所以通也”(《道化》)。有形的万物始源于虚又还原于虚,杳无的虚既是万物的本原又是万物的归宿。认为“食为五常之本,五常为食之末”(《鸱鸢》),道德教化的实施必须以人民衣食温饱的满足为前提;对统治者夺民之食表示极大愤慨,认为这是天下重大的“不平”、“不义”(《七夺》),“非兔狡,猎狡也;非民诈,吏诈也”(《太和》)。人民备受剥削压迫,走投无路时必然奋起反抗,统治者是祸由自取。提出“能均其食者,天下可以治”(《奢僭》),向往君主与百姓共同劳动,完全平等的“太和之化”(《蝼蚁》)的理想社会。其思想具有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意识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但有平均主义观念的局限。收入《道藏》、《宝颜堂秘籍》等。
古潭的声音
现代独幕话剧。田汉著。初载《南国周刊》1卷1期(1928年9月)。1929年修改,增加一个人物,再发表于《南国月刊》1卷2期(1929年6月1日),这个剧,从剧名看一种诗意(甚至是禅意)的象征,其主题是作者由读日本诗人芭蕉翁的诗句“古潭蛙跃入,止水起清音”得来的。整个剧给人的感觉只是这个从远方漂泊归来的诗人在赞美他从“尘世的诱惑”中救出来的舞女,给一个肉的迷 醉的人以灵魂的醒觉。在这里田汉表现了“灵与肉”的主题。在剧中,“鞋”和“潭”的意象是一种女性的意象,具有原型的意味。在剧中,诗人见舞女留下的高跟丝履,取一只来玩,“你看她还穿这双鞋!这要算她过去快乐生活的唯一的纪念了。……啊,鞋,和踏在你上面的脚和腿是怎样的一朵罪恶的花,啊!怎样把人引诱向地狱里去啊!……为什么一双人工做的小小高跟鞋,一上了她的脚就会变成一对把人引诱向地狱里去的魔鬼!”在这里,诗人对于鞋的迷恋, 以致可以引诱诗人和她一样跳入深潭是令人深思的。如果说,“鞋”是一种引诱, 那么“潭”则是一种回归。剧中的古潭,象征着生命的归宿,是“漂泊者的母胎”, “漂泊者的坟墓”,而最神秘的是舞女愿意投身于古潭去听那里面“发出的一种声音”。最后诗人自己也挡不住“古潭的诱惑”,纵身跳入了古潭。
诗演义
梁寅撰 梁寅 (1309—1390),元末明初江西新喻(今新余)人,字孟敬。世业农,家贫力学,博通《五经》。累举不弟,遂弃去。辟集庆路儒学训导。元末战乱,隐居教授。明太祖朱元璋征天下名儒修述《礼》、《乐》,他就征。在礼局中以讨论精审为众所推服。书成,将授官,以老病辞归,结庐石门山,学者称为梁五经,又称石门先生。曾谓“清、慎、勤”为居官三符。著有《礼书演义》、《周礼考注》、《春秋考义》、《周易参义》、《石门集》等。其《诗演义十五卷》推演朱子诗传之义,故以演义为名。前有自序,称此书为幼学而作,博稽训诂以启其塞,根之义理以达其机,隐也使之显,略也使之详。其书浅显易见,切近不支。元儒之学,主于笃实,犹胜虚谈高论,横生臆解者。今见《四库全书·经部诗类》和《四库全书珍本初集·经部诗类》。
解厄书
晏殊以其卓越的文学成就与高尚的人格魅力,成为后世传颂的典范。《解厄书》深受其生平经历与思想精髓的影响,是一部指引心灵解脱的智慧之作。晏殊一生仕途坦荡,却始终保持淡泊名利的心。他以超凡的智慧和豁达的心态,将每一次困境视为成长的契机,不断修炼自我,实现了心灵的超脱与自由。《解厄书》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深入剖析了人生困境的根源与应对之策。 书中有原文和释义,通过生动的案例与深刻的哲理,引导读者学会在逆境中寻找机遇,在困境中磨砺意志,实现心灵的解脱与升华。《解厄书》是一部融合了晏殊智慧与人生哲学的佳作,它将为每一个在困境中挣扎的心灵提供一盏明灯,指引他们走向心灵的解脱与自由。
珍珠之鬘
《珍珠之鬘(冈波巴大师全集)》是冈波巴大师在法会上,对大众的普遍训道开示,内容涉及显密教法的各个部分,但主要还是阐释大师独特的“道次第”思想,以及甚深的般若正见——“大印”教法。比中不以引用经论为主,处处都是尊者内心证悟和体验的精华与结晶、表白与流露,因为是曲弟子记录后流传于世,所以更增加了现场的亲切感,相信每个喜欢参究“西来之意”及“般若心法”的东土佛子,都会爱不释手,受益匪浅!《珍珠之鬘》由智学法师译注。
观弥勒上生兜率天经赞
亦称《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疏》、《弥勒上生经瑞应疏》,简称《观弥勒上生经疏》。佛典注疏。唐窥基撰。二卷。是对《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的注疏。先以“佛成权实”、“慈氏所因”、“时分有殊”、“往生难易”、“问答科简”五门对该经作总体分析,然后逐句疏赞。赞文中贯串着法相宗的立场。本疏中国历代大藏经均未收录。日本《卐字续藏》及《大正藏》有录。敦煌遗书亦有收藏,但与入藏本文字略有出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