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顗

许顗
  • 姓名:许顗
  • 别名:字彦周
  • 性别: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开封府拱州(今河南睢县)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许顗[ yǐ ],字彦周,生于北宋元祐六年,开封府拱州(今河南睢县)人,襄邑许氏又称古襄许氏、襄陵许氏、睢阳许氏,襄邑许氏系出睢阳许氏、睢阳许氏系出武林许氏、武林许氏系出盐官许氏、盐官许氏系出高阳许氏、高阳许氏系出许昌,乃太岳之后(明赵彦复重修睢阳许氏宗谱序)。许远仕唐睢阳太守,许远长子许玫为婺州司马娶妻郡主李氏赐第武林,遂迁居武林,许玫儿子许源字本宗(海宁、歙县谱作许原字本宗)娶陆平章公女,生二子,长子许德(海宁、歙县谱作志德)、次子许贤(海宁、歙县谱作名许述字志贤),许贤在唐朝末年为宋城县令(宋城县即今河南商丘睢阳区,海宁、歙县谱作睢阳令)遂家睢阳,后裔在北宋初年从睢阳迁居襄邑县(今河南睢县)。许氏自迁襄后人丁兴旺、人才辈出。许顗就是襄邑许氏后裔中的俊杰,生于北宋元祐六年。曾祖父许齐封大中大夫,曾祖母宋氏,宋氏是雍丘状元宋庠、宋祁的姐姐,祖父许拯字康伯景祐年以通三经登进士第,封奉议郎。祖母陈氏封金华县君。伯父许安世是宋英宗治平四年状元,父亲许安石曾任深泽县知县、麻城县知县、江东漕运都官等,母亲邵琰是邵安简公邵亢的次女。许顗堂哥许颛、许颂也是著名文人,哥哥许颜字彦回,为汀州上杭县知县,迁居上杭县。所以许顗素有家学,自言少孤苦而嗜书,家有魏、晋文章及唐诗人集,三百家。又数得奉教,闻前辈长者之余论。北宋靖康之难后移家江南迁居浙东,儿子许执中。《睢阳许氏宗谱.卷一.宋许彦周公家传》。 今存《彦周诗话》一卷,见于《钦定四库全书》。 论诗盛称苏轼、黄庭坚、陈师道诸老,由此可略知其宗旨归趣。

许顗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正德姑苏志

正德姑苏志

明苏州都邑志。六十卷。明王鏊撰。成书于正德元年(1506年)。早在弘治年间,吴宽尝与张习都修《姑苏志》未成而卒。后林世远为苏州牧守,请王鏊继续修《姑苏志》。王鏊依据吴、张遗稿,“芟繁订伪”,经八个月修订成书。姑苏(苏州的古称)为我国东南地区名郡,俗称:“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该志以“苏财赋 甲天下,然其土壤不甚广也,况江湖之间,水居其半。”为地方特色。全书分设:郡邑沿革表、古今守令表、科第表、沿革、山、水、水利、风俗、户口、田赋、城池、坊巷、乡都、桥梁、官署、学校(书院附)、兵防、仓场、坛庙、寺观、第宅、园池、古迹、冢墓、吴世家、平乱、官迹、人物、纪异、杂事。《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颂该志“繁简得中,考核精审”,文笔流畅,载述有体。如载虎丘山来历,摘引东汉赵晔撰《吴越春秋》云:“阖闾葬此,以专诸鱼肠剑各三干为殉,越三日金精结为白虎踞其上,故名。”又云:“相传秦皇发阖闾墓,凿山求剑无所得。其凿处遂成深涧。今名剑池。颜真卿书虎丘剑池四字石刻犹存。”再如,北宋宝元年间两浙转运副使叶清臣,因豪右据太湖(古震泽)支港吴淞江上游,水不得泄,而民众不敢向官府控诉,遂请开盘龙汇和沪渎,湖水畅流入海。“民赖其利”。北宋庆历年间,通判李禹卿修堤太湖八十里为渠,蓄水溉田千余顷,岁饥出羡三万,活饥民万余。“田赋志”说:国家财政来源仰赖东南富庶地区,“而苏为甲”,因此,关于田地、税粮、起运、商税等载述清晰,并根据姑苏特点,将“吴地世家”单列一卷,“列女”仅占“人物志”二十六分之一,颇有创见。但该志以姑苏吴王台命名,而不以苏州命名未必妥当。在《古今守令表》中,有载官员籍贯和字号,有不载籍贯和字号,有载官职,有不载官职,有载族别,有不载族别,没有统一编纂规范。“户口志”载土产、物产,造作锦、罗、木绵布、斜文布、扇骨、度、松饼等,隶属不当。

切韵指掌图

切韵指掌图

中国音韵学著作。作者或说是宋代的司马光,或说是杨中修,疑莫能明。其版本较多,以严式诲所刊《音韵学丛书》本较好。全书共20图,在创作体制上与《韵镜》、《四声等子》皆有不同。没有“摄”、“转”的标目,也不标明“内外”、“轻重”等字样,只是每韵注明“开”、“合”或“独(韵)”。仍以开合口为分图的依据,图的最后一栏标明平、上、去、入,最左一栏写上各字所属韵目。声类以36字母标示,分列36行,改变了《韵镜》一系韵图的23行先例。36字母的排列次序以“影晓匣喻”为次,与《七音略》同,与《四声等子》异。本书虽未明标“摄”的名目,却有“摄”的概念,在以摄统韵的精神上与《四声等子》并无差异。而且各摄各图所统之韵或归为一类的韵以及以入声韵兼配阴阳声韵方面皆与《四声等子》相同。虽然本书与《四声等子》有较多的相似之处,但两者的差异也是很多的。如两书虽然都分为20图,但各图所辖的韵部、所列的字则有差异。本书有革新精神,虽然仍采用《广韵》的206个韵部,但许多韵部已经合并,如冬、东三与锺、鱼与虞、尤与幽、覃与谈、衔与咸等都合在一起,还把原来许多3等韵字列入4等地位,在韵目的标注上也把3等韵与4等韵并列。另外又把齐祭诸韵由蟹摄移入止摄,把“兹”、“雌”、“慈”、“思”、“词”等音由4等移入1等。这些都反映了13世纪初期的语音实际。本书对字音的处置比较切近当时的实际语音,元代讲求字音与实际读音相近的《古今韵会举要》就以本书作为分韵定音的依据之一,其他韵书、韵图也多承其传统。

本草经百种录

本草经百种录

本草著作。1卷。清徐大椿 (灵胎)撰。刊于乾隆元年(1736年)。作者欲阐发《本经》药品蕴义,然因“耳目所及(药品)无多”,“若必尽全经,不免昧心诬圣”,遂择取《本经》药百种,仍依三品予以笺释。于乾隆元年(1736)从《神农本草经》辑录一百种药物撰成此书。有上品六十三种,中品二十五种,下品十二种。徐氏“录此百种,原以辨明药性阐发义蕴,使读者深知其所以然”。

庄子集释

庄子集释

清郭庆藩撰。前人注解 《庄子》者,多达数十家,各家注本各有所长,各有所短。郭庆藩作 《庄子集释》,博采诸家之长。于正文之下,先引郭象注,次引成玄英疏,再用陆德明音义。而他自己的解释文句,则分别列于注疏音义之下。凡是关于音义的,都移于陆德明注解之下。其余所采卢文弨、王念孙、俞樾、李桢及郭庆藩世交郭嵩焘诸家之说,则偏重于训诂名物之文。《庄子》一书,旨意艰深,寓言也最多。郭庆藩集释 《庄子》,由声音以通训诂,因章句而求其大义,其方法颇为正确。解释之处,也基本恰当。对于附会之言,都弃之而不用,可见其治学严谨。司马彪注本较为近古,陆德明音义本又不完全,郭庆藩又辑自他书,补其缺漏。遇有异文,录之以便参考校订。后世学者认为这些都是可取之处。只是郭象注、成玄英疏还有不合《庄子》本意之处,郭庆藩未能认真核查,对于音义所引,又未详细注解,热衷于反切而忽视了校雠,这是其不足之处。尽管如此,后世学者都认为此书是目前流传最广、注释最好的通行本。现存清光绪二十年甲午(1844)湖南长沙思贤讲舍刻本、清末上海扫叶山房石印本、1954年中华书局《诸子集成》本、1961年中华书局排印本。

优语录

优语录

曲论著作。近人王国维编。成书于宣统元年(1909)。是作者系统研究曲学成果之一种。从历代史书、笔记、诗话杂著中稽钩辑录唐宋俳优、演员的滑稽语话共五十条,据以考证“戏剧之源与其变迁之迹”,并藉以“存唐宋之戏曲”。有《王国维遗书》本等多种。

圣者文殊师利发菩提心愿文

圣者文殊师利发菩提心愿文

巴看落目瓦传,元甘泉马蹄山沙门释智能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