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川词

作者:张元干
芦川词

中国古代词集。张元干著。通行本有明毛晋《宋六十名家词》本;今人唐圭璋辑《全宋词》本,1965年中华书局出版。张元干(1091—约1170),字仲宗,自号芦川居士,宋永福(今福建闽侯)人。北宋末年,为李纲僚属,参予汴京保卫战。南宋初年,以将作监丞致仕南归。晚年寓居福州。收词180余首。元干在北宋政和、宣和间已以词著称,风格清新婉丽;南渡后,词多悲愤苍凉之作,开南宋爱国主义词派之先河。有明代毛晋刻本。别有《景刊宋金元明本词》本,凡2卷。

张元干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不安之书

不安之书

《不安之书》(又名《惶然录》)是费尔南多·佩索阿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在华语市场上失落已久的经典之作。它是曾经长期散佚的作品,多为“仿日记”片断体,由众多研究专家搜集整理而成。本书是最完整的中文译本,也将打开一扇我们窥见他浩淼哲学宇宙的大门。佩索阿在散文和诗歌中几乎不使用本名,而是通过“异名者”的身份进行写作。在其他的作品中,这些“异名者”甚至有自己的传记、个性、政治观点和文学追求。佩索阿穿梭在数十位“异名者”之间,不断变换随笔的立场,其中以会计身份出场的“贝尔纳多·索阿雷斯”与他本人最为接近,也在最大程度上呈现了他对生活、对命运、对世界的深刻认知,以及一个濒于崩溃的灵魂的自我启示。

姓氏急就篇

姓氏急就篇

姓氏著作。南宋王应麟撰。2卷。此书仿史游《急就篇》体例,以姓氏诸字排纂成章,以便记诵。每句之下,各注其受氏之源与历代知名之士。其书文辞古雅,所据之书一一标出,甚为详密。又虽以记录姓氏为主,而罗列名物,组织典故,意义融贯,亦可为小学之资。《四库全书》收录,《玉海》浙江书局本附刻。

马一浮之书札

马一浮之书札

《马一浮全集》收编《书札》共三卷,分“致亲戚师友”(上、下)与“致学生晚辈”两部分,呈现马一浮儒学思想乃至生命的丰富性。事实上,研读论学书信,不仅是为了理解马一浮,而且也诚如马一浮在一封信中所讲,“晦翁与友朋论学书最多,其言为学功夫、次第、品节、条目,最深切详尽”,实乃进学之门径。当然,马一浮的“论学”,并非今人熟知的一味骛外的知识、理论,抑或思想,而是切于自身的儒家义理之学。从本书信集中,可以看到马先生与同辈学人的切磋与对晚辈后学的指导,通过编者的解读与爬疏,可以使读者更为贴切的看到作为新儒家尤其理学家的马一浮的思想与治学方法。

外科启玄

外科启玄

外科著作。明申斗垣撰。十二卷。斗垣名洪辰,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代医家,治验丰富,擅长外科。撰有《伤寒观舌法》等书流行于世。申氏广辑前贤精华,博采民间“奇方异论”,结合数十年临床经验,于万历三十二年(1604)撰成此书。全书九万字。卷一至卷三,论述疮疡证候病因、病机、诊断与治则,共七十二条。卷四至卷九,论述外科病证一百九十余种,共二百余条。论述病证均先明部位、所在经络,继言主证与治法,附有插图。卷十为痘疹专论,卷十一、十二列有外治应用方剂。内容丰富,治疗据证分型,因病论治,详列治法与方药,强调因人、因地、因时制宜,有益于临床。有万历三十二年聚锦堂刻本,一九五五年人民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临证指南医案

临证指南医案

中医临床医案著作。十卷。叶桂于临症时所述,由门人辑成。首刊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1766年华岫云又出其采辑所得,并加分类、校勘再印。清代曾多次刊刻,此后有石印本、铅印本等。1958、1959年上海卫生出版社、科技卫生出版社都曾铅印出版,迄今存版本40余种。其中内科杂病医案八卷、妇科、幼科病案各一卷。共分89门,次第罗列医案,每案先论证,言简意赅,每症之后,由华岫云邀集同行撰写一段文字,提纲挈领,探析病源。体现了叶氏治病辨证细致,善于抓住主证的特点。全书以病症类案。

伍子胥变文

伍子胥变文

变文。共四卷,甲卷存故事开端处,乙卷只存十二行,有六行断行,丙卷存故事主要内容,丁卷仅存两节,俱在丙卷所存部分中,文句稍有异同。王重民校录。变文讲唱春秋时伍子胥为父兄报仇的故事。楚国平王在位,天下大治。上相伍奢,勤恤国事,忠贞耿直,敢于犯颜直谏。平王听从大夫魏陵意见,为太子娶秦穆公之女。秦女至,平王见其貌美,自纳为妃。伍奢闻之,谏责平王,获罪下狱。伍奢有二子,长子子尚在郑国为官,次子子胥在魏国为官。平王用魏陵计,诈伍奢之名,投书郑、魏,召子尚、子胥。结果子尚入楚,与父俱被处死。子胥独自逃难,辗转流离,备尝苦辛。最后入吴,为吴王所用,拜为宰辅大臣。子胥治吴五年,吴国大治,遂兴兵伐楚。时楚平王已死,子昭王在位。吴楚交战,楚兵大败,子胥执昭王,兵入楚都,掘平王墓,以剑击尸,并杀昭王、魏陵,终报父兄之仇。子胥为吴国大相,后越王勾践兴兵伐吴,子胥领兵击败之。吴王死,子夫差立。子胥为吴差解梦,直言凶兆,触怒夫差,以剑剔死。后五年,勾践兴兵伐吴,吴军无力应战。变文以下缺失。变文着重刻画伍子胥立志为父报仇的决心和恩怨分明的性格。全文重点描绘了伍子胥逃难途中的经历,他与浣纱女、外甥、妻子、鱼人的遭遇及恩怨,情节生动,有自然景色的铺叙,气氛的渲染,人物的对话及心理刻画,浓郁的抒情(子胥的仗剑悲歌),是文中最精彩的部分。后来子胥功成名就,对昔日逃难途中遭遇的人物,一一将恩报恩,以怨报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