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元干

张元干
  • 姓名:张元干
  • 别名:字仲宗,自号真隐山人
  • 性别: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福建永福(今福建永泰)人
  • 出生日期:1091年
  • 逝世日期:约1161年
  • 民族族群:

张元干(1091年—约1161年)南宋著名词人。字仲宗,自号真隐山人,又号芦川居士、芦川老隐。福建永福(今福建永泰)人。出身于仕宦之家,祖父张肩孟、父张安道都官服于朝。他早岁丧母,少时便随父亲至河北官廨,“往来屏间,每与座客赓唱,初若不经意,而辞藻可观,莫不骇其敏悟”(《尊祖事实》)。徽宗时为太学上舍生,政和年间入仕交游甚广,与其时文人学士吕本中、汪藻、向子等“为同社诗酒之游”。靖康元年(1126),汴京被围,朝臣李纲力阻迁都,任亲征行营使,保卫东京,其时元干三十六岁,为李纲僚属,亦在保卫战中。后李纲被投降派贬谪,元干也“罪放”出京。后虽复职,却又因与时宰秦桧不和而辞官还乡,寓居三山。绍兴八年(1139),胡铨因上疏请斩秦桧等割地卖国奸臣,被贬官削籍,谪放边地。张元干不顾奸佞势焰,作《贺新郎》一词为胡铨送行,又有词赠李纲,颂其爱国之事。绍兴二十一年,六十一岁的张元干被秦桧“以它事追赴大理”,削籍除名,实乃秦桧报前仇。秦桧死后,元干居临安、吴江一带,自称“芦川老人”,而后事迹不可考。约七十岁左右卒。


《四库全书总目》称元干“诗文亦皆有渊源”,但其最高成就,是词之创作。元干之词,多为感慨时政之作,主题重大,如《贺新郎·送胡铨》、《贺新郎·寄李伯纪丞相》、《石州慢·己酉秋呈兴舟中作》诸篇,写尽了“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的国家惨景,表达了“欲挽天河,一洗中原膏血”的报国之志,也用“天意从来难高问”痛斥了误国昏君与权奸。这些词,“慷慨悲凉,数百年后,尚想其抑塞磊落之气”(《四库全书总目》)。元干还有一些所谓“清丽婉转,与秦观、周邦彦可以肩随”(同上)的词作,如《满江红·自豫章阻风吴城山作》等,尽诉“绿卷芳洲生杜若,数帆带雨烟中落。傍向来沙嘴共停桡,伤飘泊”之感。另外其小词,更有一种翩翩霞举的韵致,如《浣溪沙》一词:“山绕平湖波撼城、湖光倒影浸山青,水晶楼下欲三更。雾柳暗时云度月,露荷翻处水流萤,萧萧散发到天明。”真可谓玄真子之心。元干其人,不愧为忧国之志士;元干其词,亦不愧为爱国诗篇。“长于悲愤”为其词主要特色,就这一点而言,他对后来辛弃疾爱国诗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他的清婉之作,又给婉约一流新添妩秀。他的词具有多样化的风格。传世作品有《芦川归来集》十卷,及《芦川词》等。研究资料可参见《芦川归来集》(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曹济平《张元干生平事迹考略》(南京师院学报》1980·2)等。

张元干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国家与革命

国家与革命

苏联列宁著。中译本由中央编译局据《列宁全集》俄文第4版译出,人民出版社1975年单行本。《国家与革命》是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夕撰写的一部关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经典著作,写于1917年。全书6章。第1章,阶级社会和国家。主要阐述了国家的起源、特征和作用,揭示了国家的本质,指出资产阶级国家不会自行消亡,充分肯定了暴力革命的作用和意义。第2章,国家与革命,1848—1851年的经验。列宁以马克思、恩格斯在1848年欧洲革命时期的主要著作为依据,阐述了无产阶级革命必须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以及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第3章,国家与革命,1871年巴黎公社的经验、马克思的分析。着重论述马克思对巴黎公社经验的总结,阐述了无产阶级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用公社式的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取而代之的思想。第4章,续前,恩格斯的补充说明。主要依据恩格斯对巴黎公社经验的补充说明,进一步发展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第5章,国家消亡的经济基础。列宁依据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提出的基本理论,深刻论述了共产主义发展与国家消亡之间的关系,强调过渡时期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的必然性,阐明国家消亡的经济基础是共产主义的高度发展。第6章,马克思主义被机会主义者庸俗化了。主要指出考茨基、普列汉诺夫竭力回避无产阶级革命对国家的态度问题,结果产生了把马克思主义庸俗化的现象。全书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特别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批判了第二国际机会主义的反动国家观,对全世界无产阶级为建立和巩固自己的政权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眼科奇书

眼科奇书

《眼科奇书》又叫《眼科宜书》,系清代渝州李氏家传秘本,相传为仙人所授(真实著者不详) 。是书论目病机着眼于风寒,治疗目病力主发散,确与一般眼科专书有异。该书为清代眼科专著,自流传以来一直以奇方奇效著称,颇受临床医家推崇,所提“外障是寒”之说更是一破主流认知。

宋西太乙宫碑铭

宋西太乙宫碑铭

题宋宋绶撰。本书鲜见其他传本。宋仁宗于1028年于开封建西太一宫,命宋绶撰铭文,述建宫史和祀太乙神。

清史演义

清史演义

近代白话章回小说。140回。陆士谔著。有上海大声图书局1913年至1915年初版铅印本、上海中央图书公司1923年石印本、上海民众书局1929年石印本等。卷首有作者《序》。该书从爱新觉罗氏的祖先写起,至宣统皇帝被推翻,中华民国建立为止,时间跨度达300余年。所写内容大体与史实相符。其写法也采取平铺直叙之法,基本上按照历史顺序加以叙述。主要内容是写清朝入关之前的创业情况,入关之后十代皇帝的重大内政外交措施。对于鸦片战争以后的历史叙述尤详,诸如林则徐禁烟、列强火烧圆明园、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中法之战、中日甲午之战、戊戌变法、庚子事变、辛亥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都作了较为翔实的叙述。作者在《序》中说,此书“于秘闻国政虽未尚弃置,而于名将之战绩,世潮之变迁,尤三致意焉”。即作者没有在所谓“宫闱秘闻”上作文章,而把笔墨主要用于重大的战争与重大的历史事件,是其可取之处,也因此而成为普及历史知识的较好读物。但因清朝的历史较长,人物众多,事件纷繁复杂,而作者在剪裁方面又做得不够,因而文学性较差,只能当作通俗历史书来读。

普贤观经义疏

普贤观经义疏

普贤观经义疏,二卷,宋本如述,处咸续解并序,日本亮润分会,内题观普贤菩萨行法经义疏。

华严经旨归

华严经旨归

简称《华严旨归》。佛教著述。唐法藏述。一卷。论述《华严经》的主要内容和华严宗教义。分为十门,并各以十义解释:(1)“说经处”,谓《华严经》“为尽法界之谈”,并不限于《华严经》上讲的“七处八会”;(2)“说经时”,谓卢舍那佛讲《华严经》是“常恒之说,前后际而无涯”;(3)“说经佛”,谓卢舍那佛的存在超越时空,不能以“一身”或“多身”来解释;(4)“说经众”,谓《华严经》中的佛、菩萨、诸天王众生等,“皆在舍那海印中现”;(5)“说经仪”,述佛、菩萨以言声、“毛孔出声”等说法的种种神奇事迹;(6)“辨经教”,述《华严经》的不同种类、数量、性质等;(7)“显经义”,各用十对范畴讲《华严经》的“所标之法”和“所显理趋”,以说明其教法和义理的圆融无碍;(8)“释经意”,讲法相圆融、无尽缘起的十种原因;(9)“明经益”,谓根据此经修普贤行,必当成佛;(10)“示经圆”,讲以上九门所述之教法“总合为一大缘起法”,无碍圆融,无尽自在。其中在讲法相圆融、无尽缘起的十种原因时,以唯心无自性为本,与《华严经》的原意差别较大。本书引用了提云般若译《华严经不思议境界分》的内容。见载于明版诸藏及日本《大正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