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订曲海总目
作者:佚名
戏曲目录。清黄文暘撰,无名氏重订,管庭芬校录。一卷。文暘字焕亭,丹徒(今属江苏)人。黄氏《曲海目》成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因作者参与奉旨修改词曲,“得尽阅古今杂剧传奇”,遂勒目“以纪其人之姓名”。可惜庞杂无次。咸丰间,管氏购得无名氏“重订”本,校录一过,于同治二年(1863)成此书。约三万余字。书中分六类,著录作家作品。共收作品一千一百三十余种,删去重复,实存一千○五十余种。后附焦循《曲考》中多于此目者,补充此目之阙。黄氏“前言”云:“寓感慨于歌场者,多自隐其名,而妄肆褒讥于声律者,又多伪托名流以欺世,且其时代先后,尤难考核”,所录未可确信,需参读它目佐证。此目为治戏曲史者之重要参考资料。有一九五九年中国戏剧出版社《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七)》本。
猜你喜欢的书
洞垣全书脉诀阐微
诊法著作。原题鬼真君撰。不分卷,共五篇。陈士铎序言“鬼真君,名臾区,云中逸老弟子”。故疑为陈氏假托之作,撰年不详。第一篇为鬼臾区脉诀,包括急、弦、紧、缓、微、数、滑、涩、洪、大、沉、迟、小、细、浮、伏、芤、实、弱、濡、长、短、代、革、结、促、动、静、毛、石、软、坚、钩、躁、搏、散、绝、平等三十八种脉主病和脉象。第二篇为辨兼现之脉,以浮、沉、迟、数、涩、滑为纲,先辨主脉,后辨兼脉。第三篇分述寸、关、尺三部脉象,辨脏腑病。第四篇为决生死脉。第五篇为妇人、小儿脉诀。本书是将高阳生 《脉诀》一书进一步精炼而成脉学专著,论述较详,分类较细,便于记诵,后收入 《辨证录》 中。有一九六五年人民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玄珠歌
经名:玄珠歌。原题通玄先生,当为唐道士张果。底本出:《正统道藏》洞玄部众衍类。“玄珠”,本是一个哲学的用语,首出于《庄子·天地》。篇中之“玄珠”,本意是比喻道家的形上本体之“道”。由于“玄珠”渗入了神秘性内涵, 因而道教对其进行了借用与发挥。在外丹术中, 玄珠是水银的隐名。水银之所以被称为“玄珠”, 与以其作为药物而炼制成的金丹被看作“道”的象征有关。《阴真君金石五相类》云: “天地至精,莫过于道。道之至微,莫过于气,安气养神,莫过于水银。”内丹术中, 玄珠是内丹的别名。张伯端《悟真篇》云: “夫炼金液还丹者,则难遇而易成。要须洞晓阴阳,深达造化,方能超二气于黄道,会二性于元宫,攒簇五行,和合四象,龙吟虎啸,夫唱妇随,玉鼎汤煎,金炉活炽,始得玄珠有象,太乙归真。”
幼科发挥
儿科著作。又名《幼科发挥大全》。明·万全撰。约刊于16世纪中期。儿科著作。4卷(另有2卷本)。明万全(密斋)撰于万历七年(1579年)。卷1论形气发微、原病论、入门审候歌等;卷2论急慢惊风;卷3论脾经病;卷4论脾、肺、肾诸经病。本书介绍儿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主要按照五脏辨证的方法,结合作者本人的学术经验予以阐述发挥,所选方剂大多实用有效。本书以五脏主病为纲,系统论述了多种临床常见儿科疾患的诊治方法。书中整理发挥万氏三世家传专治小儿疾病的独到见解与经验体会。本书曾收入《万密斋医书十种》中,解放后有排印本。
岳飞传
《岳飞传》是武侠一代宗师还珠楼主最重要的历史小说之一,于1956年出版,全书20回16万字,讲述了岳飞从一个贫家之子成长为一代名将,最后含冤屈死的悲壮生平。书中贯穿岳飞一生的主线如拜周侗为师的曲折,大战仇敌的紧张,抗击金兵的智勇,剿灭群盗的恩威并施,都描写得大气简洁,极富传奇色彩;虽然大开大合,然而并不粗疏,对生活细节的描写,尤其具有人情味。对人物的心理也刻画得细致入微。岳飞的精忠报国、顾全大局、仁爱谦逊,都写得极其充实。《岳飞传》主要依据《宋史岳飞列传》而作;采用旧式武侠小说的笔法,注重故事的布局结构,突出戏剧性与传奇性,充分、恰当地体现了岳飞一代名将的风采,确为一部超好看的岳飞传记。
岁寒堂诗话
诗论。南宋人张戒撰。二卷。戒字定复,绛州正平(今山西新绛)人。生卒年未详。北宋宣和末年(1125)进士。南渡后官至司农少卿。力主恢复中原,遭秦桧排挤打击,放逐后不知所终。原书已佚。今本系从《永乐大典》中辑出,较完善。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中收有上下两卷。张戒论诗时以儒家正统的文艺思想为准绳,倡导儒家诗教,“始明言志之义,而终之以无邪之旨”。强调“正而有礼”和“风雅之旨”,对孔子的“兴、观、群、怨”说给予了极高评价。在诗歌的内容方面,张戒本着“言志为本”的精神,反对单纯地模山范水,他对建安、陶、阮以前专以言志的诗歌予以了充分肯定,而对“潘、陆以后,诗专以咏物”、“雕镌刻镂之工日以增”的风气则力加排斥。
毛诗讲义
十二卷,宋林岊著。林岊在嘉定年间为全州郡守九年,曾重建清湘书院,与学生讲学其间。此书即门人根据他讲论《毛诗》语言的记录成册。此书简括笺疏,依文训释,取裁毛公、郑玄之说,而折衷异同于其间。虽书中取材不出古人范围,但具融会贯通,无枝言曲说之病。《宋史、艺文志》、马端临《经籍考》及《文渊阁书目》著录此书,皆作五卷。自明代以来,此书久无传本。朱彝尊《经义考》因而以为已佚亡。今存本系从《永乐大典》各韵所载,按次第汇辑而成。《永乐大典》原本所佚的部分,则缺略没法补辑。因篇帙较多,而分为十二卷。其书著作之时,废《诗序》之说正盛,林岊却能发扬毛公《小序》之说,故受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称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