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192]eaN中华典藏网

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一八〇七~一八八二)美国诗人。通译郎费罗。——编注eaN中华典藏网

[←193]eaN中华典藏网

《悲回风》句。——编注eaN中华典藏网

[←194]eaN中华典藏网

《离骚》句。——编注eaN中华典藏网

[←195]eaN中华典藏网

《诗经•郑风•野有蔓草》句。——编注eaN中华典藏网

[←196]eaN中华典藏网

《九歌•少司命》句。——编注eaN中华典藏网

[←197]eaN中华典藏网

《诗经•郑风•子衿》句。——编注eaN中华典藏网

[←198]eaN中华典藏网

《九歌•湘夫人》句。——编注eaN中华典藏网

[←199]eaN中华典藏网

《诗经•卫风•硕人》句。——编注eaN中华典藏网

[←200]eaN中华典藏网

《九歌•山鬼》句。——编注eaN中华典藏网

[←201]eaN中华典藏网

《诗经•邺风•击鼓》句。——编注eaN中华典藏网

[←202]eaN中华典藏网

《九歌•国殇》句,“长弓”通本作“秦弓”。——编注eaN中华典藏网

[←203]eaN中华典藏网

Sandro Botticelli(一四四五~一五一〇),意大利佛罗伦萨派画家。通译博蒂切利或波提切利。——编注eaN中华典藏网

[←204]eaN中华典藏网

《九歌•湘夫人》句。——编注eaN中华典藏网

[←205]eaN中华典藏网

《登高》名句。——编注eaN中华典藏网

[←206]eaN中华典藏网

Lucrèce(约前九八~前五五),古罗马哲学家、诗人。通译卢克莱修。——编注eaN中华典藏网

[←207]eaN中华典藏网

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原注eaN中华典藏网

[←208]eaN中华典藏网

《九章•抽思》句。——编注eaN中华典藏网

[←209]eaN中华典藏网

《九章•抽思》句。——编注eaN中华典藏网

[←210]eaN中华典藏网

《九章•惜诵》句。“菀结”通本作“郁结”。——编注eaN中华典藏网

[←211]eaN中华典藏网

《九章•抽思》句。——编注eaN中华典藏网

[←212]eaN中华典藏网

《九章•怀沙》句。——编注eaN中华典藏网

[←213]eaN中华典藏网

陶潜《形影神•神释》句。——编注eaN中华典藏网

[←214]eaN中华典藏网

歌德《迷娘歌》首节。全译见本文集译诗卷《一切的峰顶》。——编注eaN中华典藏网

[←215]eaN中华典藏网

《九章•涉江》句。——编注eaN中华典藏网

[←216]eaN中华典藏网

Aristoteles(前三八四~前三二二),古希腊哲学家。通译亚里士多德。——编注eaN中华典藏网

[←217]eaN中华典藏网

《九章•悲回风》句。——编注eaN中华典藏网

[←218]eaN中华典藏网

真和美既然是同出于一个源头,而且相距那么近,我们只要把目光向形相世界钻深一层,往往便可以把纯美的表象化为义蕴丰富的灵境。譬如,梵乐希底少作《水仙辞》里这几句:eaN中华典藏网

无边的静倾听着我,我向希望倾听,eaN中华典藏网

泉声忽然转了,它和我絮语黄昏;eaN中华典藏网

我听见夜草在圣洁的影里潜生。eaN中华典藏网

宿幻的霁月又高擎她黝古的明镜eaN中华典藏网

照澈那熄灭了的清泉底幽隐……eaN中华典藏网

所呈现给我们的可以说是纯美的形相世界。但诗人在他晚作的《水仙辞》里,只把这几句底次序略为更换,略为引伸:eaN中华典藏网

泉声忽然转了,它和我絮语黄昏。eaN中华典藏网

无边的静倾听着我,我向希望倾听,eaN中华典藏网

我听见夜草在圣洁的影里潜生。eaN中华典藏网

宿幻的霁月又高擎她黝古的明镜eaN中华典藏网

照澈那熄灭了的清泉底幽隐……eaN中华典藏网

照澈我不敢洞悉的难测的幽隐,eaN中华典藏网

以至照澈那自恋的缱绻的病魂……eaN中华典藏网

便把古希腊一个唯美的水仙一变而为近代的具有自我意识的水仙了。所以因为《九歌》有许多句子和屈原放逐后所作的《离骚》相仿佛,便断定前者也是放逐后的作品实在是皮相之见。因为屈原在《九歌》里所咏的是青春的恋爱(特别是倾慕和怨望,送往的悲哀,迎来的欢乐)本身,而在《离骚》里这恋爱却变成一种更深刻的情感和思想底象征,正如在《水仙辞》里同样的唯美诗句成为诗人自我意识底象征一样。——原注eaN中华典藏网

[←219]eaN中华典藏网

《九章•怀沙》句。——编注eaN中华典藏网

[←220]eaN中华典藏网

《离骚》句。——编注eaN中华典藏网

[←221]eaN中华典藏网

现代一般屈原专家们都几乎异口同声认这两篇为伪作。我所以不敢苟同者,并非我没有勇气疑古。我以为如果没有颠扑不破的根据,与其轻率翻案,毋宁从旧说。诸家所据以否认这两篇作品的理由究竟充分到怎样程度呢?“周庾信为《枯树赋》,称殷仲文为东阳太守,其篇末云,‘桓大司马闻而叹曰……’云云。仲文为东阳太守时,桓温之死久矣;然则是赋作者托人以畅其言,因不计其年世之符否也。谢惠连之赋雪也,托之相如;谢庄之赋月也,托之曹植:是知假托成文,乃词人之常事。然则《卜居》《渔父》亦必非屈原之所自作,《神女》《登徒》亦必非宋玉之所自作,明矣。但惠连庄信其时近,其作者之名传,则人皆知之。《卜居》《神女》之赋其世远,其作者之名不传,则遂以为屈原宋玉之所作耳。”崔述(疑古史家们底偶像)这段话,为一般屈原专家所一引再引,视为确切不移的铁证。其实它底逻辑根据薄弱到简直不值一驳。因为这体裁在屈原之前,有庄孟诸子,而《卜居》《渔父》尤酷似庄子底寓言,(庄屈同为楚人,偶然模仿其体裁以自吐胸臆,并非绝对不可能);在屈原自己,有《离骚》底“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在屈原之后,与崔氏所引诸例同时或略早的,有曹子建许多赋和陶渊明底《自祭文》:“陶子将辞逆旅之馆……”,更后的有欧阳修底《秋声赋》“欧阳子方夜读书……”和苏东坡底《赤壁赋》“苏子与客……”等。为什么只举惠连庄信几个例便贸贸然下结论说,“然则《卜居》《渔父》亦必非屈原之所自作”呢?试细细检察我们底疑古史家们底理由或证据,有多少不和崔述这段话一样武断,一样空疏的!——原注eaN中华典藏网

[←222]eaN中华典藏网

《离骚》句。——编注eaN中华典藏网

[←223]eaN中华典藏网

《每当我害怕》(When I Have Fears)。——编注eaN中华典藏网

[←224]eaN中华典藏网

“波”原刊“光”。——编注eaN中华典藏网

[←225]eaN中华典藏网

Gotthold Ephraim Lessing(一七二九~一七八一),德国剧作家、文艺理论家。通译莱辛。——编注eaN中华典藏网

[←226]eaN中华典藏网

陆侃如:《屈原》。——原注eaN中华典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