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学斋诗集
作者:袁华
十二卷。明袁华撰。袁华字子英,江苏昆山人。生于元季,洪武初为苏州府学训导。后因累逮系,死于京师。此集共古体诗七卷、近体诗五卷,不知何人所编。《明史艺文志》不著录。考杨维桢为作《可传集》序,称袁华自二十岁后三十年所积之诗,无虑千余首,吾选之得若干首。即所谓千余首者后人裒辑以传。明之初年,作者林立。袁华为诸家盛名所掩,故人与诗皆不甚著。实则衔华佩实,具有典型,非后来伪体所能及,固未可以流传未广而轻之。袁华《赠闵中孚初度诗》,有同生延祐丙辰 (1316)年句。以干支推之,下至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已五十三岁。故集中诗句,元代所作为多。如甲午、丙申、己亥、庚子、乙巳、丙午、丁未诸纪年,皆在顺帝至正中。惟癸丑 《正月风雨中偶成》一首作于洪武六年 (1373),颇露悲凉感慨之语。盖欲自附于元之遗民。然已食明禄,不必作是语。四库已存目。
猜你喜欢的书
美国记者眼中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
本书为《纽约时报》驻华首席记者哈雷特·阿班描写的上世纪二十年代末期中国的情形。既有对军阀混战、苛捐杂税、天灾人祸等情况的描写,也有对普通民众的生活图景、小客栈、外国商人等情况的描写。总之,《美国记者眼中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是一部了解二十世纪上叶中国社会的佳作。
海上劳工
长篇小说。法国雨果著。主人公是一个意志坚强的青年渔民。当老水手勒杰律的船触礁沉没时,他乘一小船前往相救。在特大风暴和腾空巨浪中,成功地把沉船上的机器转移到小船上。接着又经受了20小时的暴风雨,战胜了章鱼的袭击,排除了暗礁的危险,最后把机器运回。他本来爱着老水手的女儿戴吕舍特,乘船相救前,父女俩又曾以婚配相许,事成后完全有权娶她为妻。但当他发现对方爱上青年牧师艾伯莱兹时,便决定成全他们,牺牲自己,任海浪淹没死去。小说具有鲜明的浪漫色彩。其自我牺牲行为虽包含了基督教思想,但将普通劳动者英雄化,歌颂他们的刚毅精神和高尚品质,却有重大的社会意义。
摛文堂集
十五卷。《附录》一卷。宋慕容彦逢(1067—1117)撰。慕容彦逢,字淑遇,宜兴 (今江苏宜兴)人。元祐三年 (1088)进士,调铜陵主簿。复中词科,迁淮南节度推官。崇宁元年 (1102),除秘书省校书郎,官至刑部尚书。卒谥文定。彦逢才藻富赡,绍圣初,设宏词科,他首中其选。后受知徽宗,列禁近官侍从十五年,时典册多出其手。其文章雅丽,制词典重温厚,尤为得体。著有文集二十卷、外制二十卷、内制十卷,奏议、讲解各五卷,皆不传。仅存 《摛文堂集》十五卷、《附录》一卷乃清四库撰官据 《永乐大典》所载,分类辑录而成。有诗二卷、杂文十三卷、谥议、墓志铭别为一卷附之。今有《四库全书》和《常州先哲遗书》第一集丛书本。
玉环记
作者佚名。或说杨柔胜撰。杨柔胜,字新吾,江苏武进人。约明万历十年(1582)前后在世。此本或为后人改订杨本。本事见于唐人《玉箫传》及范摅《云溪友议》中有关韦皋的故事。全剧三十四出。剧写:京兆书生韦皋,寄居洛阳。其父同窗好友李晟、张延赏,俱任要职。韦皋应试不第,朋友劝往院子逍遥,得识玉箫。后钱钞用尽,被赶逐出院。临别玉箫赠韦皋紫金鱼扇坠一个,白银二两,以为路费;韦皋将一对玉环,彼此各存一枚,以为表证。
山歌
明小曲时调集。又名《童痴二弄》。明冯梦龙辑。卷首有《叙山歌》一文,标明“墨憨斋主人(冯梦龙)所题”,备言编辑缘起及宗旨。原书十卷,卷一至卷九,包括评注时录,共收吴语“山歌”三百五十六首,如果把评注中说明有异文的别作三首计入,则为三百五十九首;卷一○收“桐城时兴歌”二十四首,共计三百八十三首。此书为保存吴中“山歌”最为完备的一种专集,而其中的《桐城时兴歌》,就数量言也仅次于《明代杂曲集》卷七所收的二十五首。在所录山歌歌词之后,辑者多附以评注。除了注明异文、出处,或经过某文人润色的事实外,还对吴地方言吴中风俗作了一定说明。《童痴二弄·山歌》的主要版本有郑振铎旧藏明启、祯间(1621—1643)的写刻本;1935年由顾颉刚校点的上海传经堂排印本;同年由上海中央书店排印的包括据传经堂排印本增补过的《黄山谜》。1962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内部发行了《明清民歌时调丛书》,其中《童痴二弄 ·山歌》部分是以郑振铎旧藏本为底本,以两种清旧抄本和明《适情十种》中所载的山歌选六十首为参校本整理校点的。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修订重印了此书,改名为《明清民歌时调集》。
岛史
亦称《岛王统史》、《洲史》。南传佛教史书。编年体。属巴利三藏藏外典籍,是斯里兰卡二大编年史之一(另一本是《大史》)。全书共二十二章,内容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佛陀的生平,及其到斯里兰卡传法的传说;第二部分讲述了佛教史上三次结集的活动,尤其是对第二次阿育王的结集记述详细;第三部分叙述了从公元前257年到公元4世纪初的斯里兰卡佛教活动,重点记载了德伐那摩毗耶(Devanampiya)、都陀伽摩尼(Dutthagamani)、伐陀伽摩尼(Vattagamani)和摩诃色那(Mahasena)各朝的佛教发展和传播情况。书中有的事件可以和印度的史料相互佐证,故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本书写到公元4世纪初的摩诃色那王时为止,故成书年代应在4、5世纪。写作的过程中引用了当时斯里兰卡大寺派僧诃罗(Sinhalatthkatha或Poranattakatha或仅名Atthakatha)以及其他派别的注疏,因之受到史家的重视。本书文体粗略,语法特殊,内容多重复且不连贯,因此有学者认为出自多人之手。也有人认为可能是出自大寺派比丘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