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绀弩获释有赠(其一)x1h中华典藏网

又是相逢一破颜,十年囚羁两云天。x1h中华典藏网

烟蓑雨笠寒江月,孤岭苍松雪地莲。x1h中华典藏网

鹤唳晴空哀九皋①,猿啼三峡②过前川。x1h中华典藏网

濯缨濯足③浑闲事,流水高山韵未残。x1h中华典藏网

〔题解〕x1h中华典藏网

本诗写于1976年,收入诗集《悸余吟草》,绀弩指的是聂绀弩。聂绀弩(1903—1986),中国现代著名杂文家和旧体诗人,其诗有“聂体”或“绀弩体”之誉。曾因“胡风事件”受到政治牵连,后被打成右派,“文革”期间以“现行反革命”罪被捕入狱。聂绀弩为人生性耿直,文风大胆泼辣,生活上不拘小节。周恩来戏称他是“20世纪最大的自由主义者”。1934年聂绀弩与萧军相识于上海。至1976年,已逾四十年。“文革”期间聂绀弩因谈论“四人帮”问题被关押入狱。起初是死刑,后来是无期。在被关押十年之后,聂绀弩终于被救出狱。萧军作诗一首以赠老友。x1h中华典藏网

〔注释〕x1h中华典藏网

①九皋:曲折深远的沼泽。《诗经·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x1h中华典藏网

②猿啼三峡:出自李白《早发白帝城》:“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x1h中华典藏网

③濯缨濯足:水清就洗帽带,水浊就洗脚,比喻人的好坏都是由自己决定。典出《孟子·离娄上》:“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x1h中华典藏网

〔评点〕x1h中华典藏网

诗人用这首七律祝贺老友被关押十年后终获释解放。1967年聂绀弩以“反革命罪”被判入狱十年,1976年获释出狱, 1979年平反。首联表明十年后见到老友后两人“破颜一笑”,颔联用“寒江雨”“苍松”“雪地莲”喻其高洁的人格。颈联和尾联则劝慰老友功过曲直自有后人评说(“濯缨濯足浑闲事,流水高山韵未残”),往事不必系挂于怀。这首诗格律严整,意象繁密,诗风苍劲有力。x1h中华典藏网

思亡女黛儿x1h中华典藏网

心境怆悲惟自解,万千世事倩谁云?x1h中华典藏网

亲朋来去相煦沫①,儿女探看乌哺②恩!x1h中华典藏网

卅载夫妻情若昔,百年共命足怆神。x1h中华典藏网

相将忍泪怀余痛,怕见遗痕入眼频!x1h中华典藏网

本诗写于1978年5月24日,抄录于1978年11月14日,收入诗集《银锭桥西海北楼吟草》。1978年,萧军已年届七十一。5月24日,于小院中闲坐。翻读郑振铎的《中国文学史》之余,揽镜自照,白发上鬓角,感叹身虽已老然心弥坚!x1h中华典藏网

〔注释〕x1h中华典藏网

①毵毵:毛发、枝条等细长的样子。白居易《除夜寄微之》:“鬓毛不觉白毵毵,一事无成百不堪。”此处指拟人衰老状。x1h中华典藏网

②负轭:轭指架在牛马颈上的横木。负轭指如牛马一般背负重担。《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x1h中华典藏网

〔评点〕x1h中华典藏网

这是一首五言古体言志诗。“揽镜窥白发,白发何毵毵!”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当年还是能文能武的翩翩少年,如今已年逾七十,白发斑斑。虽一生未谋一官半职,但萧军做出的贡献也不少。身历千般事,感觉不过是“过眼浮云烟”。唯有儿女亲朋在,笑与言家常。此诗主要是感叹时间的流逝,感伤中又带有一丝自信和豪迈,亦有挥之不去的寂寞。x1h中华典藏网

致祭老舍(舒舍予)归来偶成二律(其一)x1h中华典藏网

一代斯文浩劫同①,斑斑往事忆重重②。x1h中华典藏网

烧天篝火红于锦③,耀日兵刀闪若星④。x1h中华典藏网

被面血流双逆目⑤,临危授命两幽明⑥!x1h中华典藏网

无言此日棂前立,天网恢恢喜有灵!x1h中华典藏网

〔题解〕x1h中华典藏网

本诗写于1978年6月4日,收入诗集《椒园闲咏》。萧军与老舍1966年间在北京文庙被斗,两人均受到殴打。老舍性格随和但不软弱,文庙受辱后,老舍自沉太平湖。1978年,老舍骨灰重新安放至北京八宝山公墓。作为昔日的“难友”,萧军赋诗遥祭亡友之魂。这首诗创作于骨灰安放仪式结束后。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曾获“人民艺术家”称号。除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等小说和话剧外,也作旧体诗。x1h中华典藏网

〔注释〕x1h中华典藏网

①浩劫同:我与老舍虽非至交,曩昔于重庆时颇有数面之雅。忝属斯文,又同劫命,斯不能不前去一致祭也。——作者自注x1h中华典藏网

②忆重重:一九六六年八月二十三日下午,我与老舍及其他二十六七人,曾于京都文庙内,共同被约二百人所毒打,几当场致死焉!——作者自注x1h中华典藏网

③红于锦:当我等被押解至文庙时,一入门,即遥见院中篝火红红,上燎空际。斯时余疑心将被火葬也。——作者自注x1h中华典藏网

④闪若星:约有百数十人,各执武器,多为京剧舞台所用之刀枪棍棒、藤条竹板……日光下闪闪发光殊灿烂可观焉。——作者自注x1h中华典藏网

⑤双逆目:于火堆边被轮番毒打数小时后,直至昏夜时,始被分别押解回至北京市文化局。正当我被押解要走上“大会议室”台阶时,对面老舍也被数名红卫兵押解出来。在灯光下,他血流被面,脸色苍白。我二人四目相逆,默然擦身而过,此我和他最后一面也。后得知,于次日(二十四日)即投水毕命矣!——作者自注x1h中华典藏网

⑥两幽明:余尚能生存至今日,幸矣哉!——作者自注x1h中华典藏网

〔评点〕x1h中华典藏网

这首七律是诗人在参加完老舍八宝山骨灰安放仪式后创作的悼诗。萧军与老舍虽命运相似但性格迥异,两人同遭“文革”浩劫,一人投湖自殒,一人幸存于世。萧军首联即回忆两人交往,种种往事又浮上心头(“斑斑往事忆重重”)。颔联和颈联中,诗人回忆了当时在“文庙”受辱时的情形,让人痛彻心扉、终生难忘(“被面血流双逆目”,“耀日兵刀闪若星”)。他日老友再相见时,已是天人两隔。所幸“天网恢恢喜有灵”,迫害他的“四人帮”得到了正法,老舍的名誉也得到了恢复。x1h中华典藏网

遥祭萧红墓x1h中华典藏网

又是春归桃李秾,萧萧苦竹几篁筇①?x1h中华典藏网

天涯骨寄荒丘冷,故国魂招紫塞②空。x1h中华典藏网

芳草绵芊③新雨绿,烟波浩淼乱云封。x1h中华典藏网

乡心一片鹃啼血,十里山花寂寞红。x1h中华典藏网

〔题解〕x1h中华典藏网

本诗写作时间不详,抄录于1978年7月13日,收入诗集《椒园闲咏》。萧红1942年于战乱中的香港病逝。逝世前,萧红曾表达过想埋葬于一处面朝大海的地方。后葬于香港浅水湾。后来,因萧红墓受到破坏,1958年移至广州银河公墓安葬。萧军自叙这首诗曾因“文革”前看到《人民日报》上香港某人写的悼亡诗和韵而成,后追忆收录入《椒园闲咏》。诗人感叹二人生死两隔、南北殊远,唯有遥寄哀思。诗句中不乏怜惜之情。x1h中华典藏网

〔注释〕x1h中华典藏网

①篁筇:篁,竹林。屈原《九歌·山鬼》:“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筇,竹名,可作杖。戴凯之《竹谱》:“竹之堪杖,莫尚于筇。”x1h中华典藏网

②紫塞:指长城。[晋]崔豹《古今注·都邑》:“秦筑长城,土色皆紫,汉塞亦然,故称紫塞焉。”x1h中华典藏网

③绵芊:亦作芊眠,草木茂盛的样子。陆游《出行湖山间杂赋》:“柳边烟掩苒,堤上草芊眠。”x1h中华典藏网

〔评点〕x1h中华典藏网

这首七律是诗人写给共同艰辛跋涉六年的爱人萧红的悼诗。首联“萧萧苦竹几篁筇”巧妙地借用了萧红笔名中的“萧”字。“苦竹”这一意象中,“苦”言人生的曲折,“竹”能屈能伸、顽强坚韧,颇符合萧红的性格和人生轨迹。颔联和颈联中诗人想象了萧红独葬于南国的寂寞冰冷(“天涯骨寄荒丘冷”)。尾联“乡心一片鹃啼血,十里山花寂寞红”,写得十分精警动人,用杜鹃啼血的典故,渲染亡者不能归乡的痛苦。纵有山花烂漫,还是难掩萧红的人生孤独。此诗表达了萧军对于萧红的一片深情。旧日衷情之人亡命他乡,安葬异地,诗人心有戚戚然。x1h中华典藏网

录萧红故信有感x1h中华典藏网

偶是相逢患难中,怜才济困一肩拯。x1h中华典藏网

松花江畔饥寒日,上海滩头共命行!x1h中华典藏网

欣沐师恩双立雪①,栖迟②虎穴并弯弓。x1h中华典藏网

钗分镜破③终天恨,薄幸④辜情两自清。x1h中华典藏网

〔题解〕x1h中华典藏网

本诗写于1978年7月18日晨,收入诗集《椒园闲咏》。1978年7月,萧军当时还住在北京东坝河村。当时整理旧物时,发现还有萧红寄给他的信件数十封,信件写于1936年、1937年间。与这批信件一起的还有她的一些照片。然而,旧日恋人逝世已有三十六年,旧信也破损不堪。萧军于暑热中抄录旧信,内心颇不平静。x1h中华典藏网

〔注释〕x1h中华典藏网

①出自典故“程门立雪”。语出《宋史·杨时》:“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x1h中华典藏网

②栖迟:淹留,逗留。《诗经·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x1h中华典藏网

③钗分镜破:钗分开,镜破裂,比喻夫妻或恋人分离。[宋]吴潜《蝶恋花·吴中赵园》:“镜断钗分何处续,伤心芳草庭前绿。”x1h中华典藏网

④薄幸:薄情、负心。杜牧《遣怀》:“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x1h中华典藏网

〔评点〕x1h中华典藏网

这首七律中八句话各有出处,描述了萧军与萧红交往的不同阶段。“偶是相逢患难中”指的是萧红被未婚夫汪恩甲所弃,寄居于哈尔滨东兴旅馆,不得已向《国际协报》求助。当时报社派萧军给萧红送书刊,两人相识。“怜才济困一肩拯”指的是当时萧红已怀有身孕,又欠旅馆住宿费,旅馆准备将她卖给青楼充作住宿费。时逢松花江决堤,萧军施以援手相助。“松花江畔饥寒日”指当时二人均无收入,凭萧军当家庭教师的微薄收入勉强度日。“上海滩头共命行”指两人携书稿准备拜访鲁迅先生。“欣沐师恩双立雪”指鲁迅在梁园菜馆设宴招待他们,从此两人以鲁迅为导师,终身不渝。“栖迟虎穴并弯弓”指的是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二萧”滞留上海,帮助日本进步作家鹿地亘夫妇躲过特务搜捕,保护他们安全转移。9月,他们也撤往武汉。“钗分镜破终天恨”指两人终无缘分,分开各奔前程。“薄幸辜情两自清”指的是萧军对于别人说他们“薄幸”“辜情”已懒得解释,爱情本是情人之间的私事。此诗借诗作史,叙述了两人爱情的经过,表达了诗人对于昔日爱人的怀念,充满了怀旧和感伤的情绪。x1h中华典藏网

结椒园(其一)x1h中华典藏网

一年四月足辛劳,破土除芜树百椒!x1h中华典藏网

当午汗流湿浃骨①,疏渠导水痛折腰!x1h中华典藏网

情甘藜藿②三餐足,拾得薪柴论担挑。x1h中华典藏网

掉首回眸成往迹,生涯似此亦堪豪。x1h中华典藏网

〔题解〕x1h中华典藏网

本诗写于1978年9月2日,收入诗集《椒园闲咏》。萧军与妻子王德芬出于避震的原因,搬家至京郊东坝村椒园小住一年又四个月,1978年8月16日迁回城内银锭桥西海北楼。初至椒园时,废弃荒芜。萧军与妻子费尽心力开荒种菜,一时颇为可观。迁回之后,萧军常忆起在椒园的愉快时光,遂成诗一首。x1h中华典藏网

〔注释〕x1h中华典藏网

①浃骨:汗流浃背之意。《后汉书·皇后纪下·献帝伏皇后》:“操出,顾左右,汗流浃背,自后不敢复朝请。”x1h中华典藏网

②藜藿:藜和藿,均属草本植物。藜藿代指粗劣的汤羹。《韩非子·五蠹》:“粝粢之食,藜藿之羹。”x1h中华典藏网

〔评点〕x1h中华典藏网

这首七律记录的是萧军在“椒园”劳动时的情景。他在椒园内种植花椒树百余株,虽然田间劳作时“汗流湿浃骨”“导水痛折腰”,即使这样辛苦也心甘情愿。“情甘藜藿三餐足”,吃的食物虽然粗糙,但毕竟都是自己的劳动成果,自然是口有余香。虽然诗人在椒园居住的时间不长,但确实是一段愉快的回忆。x1h中华典藏网

题野草诗社x1h中华典藏网

野草春风雨后苏,芊芊莽莽满平芜。x1h中华典藏网

三冬雪压千山暗,万里冰封百卉枯。x1h中华典藏网

午夜妖氛迷广宇,经天日月晻①皇都。x1h中华典藏网

寅回斗柄②殷勤转,德有邻兮喜未孤③。x1h中华典藏网

〔题解〕x1h中华典藏网

本诗写于1978年10月22日,收入诗集《补遗》。1978年10月22日,由十数位文人组织的野草诗社成立了。野草诗社草创期由八位诗友组成:中国大百科事业创始人姜椿芳、延安时期的老作家萧军、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老作家楼适夷、统战部副部长新四军老战士张执一、戏剧家翻译家汤茀之、翻译家张报、中国大百科出版社副总编辑金常政、资深编辑杨小凯。当时诗社地址即选在萧军的银锭桥海北楼旧居中。野草诗社取名自“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之意。又鲁迅有散文集《野草》,为众诗友所喜欢和钦佩。x1h中华典藏网

〔注释〕x1h中华典藏网

①晻:本义指太阳被云层覆盖,引申义指天色阴暗。《汉书·元帝纪》:“三光晻昧。”x1h中华典藏网

②化用自成语“斗柄回寅”,意思是北斗星的斗柄指向了寅方,即在时间上到达了农历正月,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大地回春,代表一年的开始的意思。[宋]吴琚《柳梢春》:“彩仗鞭春。鹅毛飞管,斗柄回寅。拂面东风,虽然料峭,毕竟寒轻。”x1h中华典藏网

③语出《论语·里仁》:“德不孤,必有邻。”x1h中华典藏网

〔评点〕x1h中华典藏网

这首七律是一首贺诗,祝贺的对象是“野草诗社”的成立。野草诗社是一个同仁诗社,大家共同爱好旧体诗写作团结在一起。取义“野草”意即“野草春风雨后苏”。社中同仁都是“文革”过来人。“文革”中文艺凋零,文学创作几近停滞,旧体诗也是如此。创办这一诗社也是希望复兴旧体诗的创作。诗人感叹虽然“三冬雪压千山暗”“经天日月晻皇都”,然而同仁在一起互相切磋诗艺,“德有邻兮喜未孤”一句表达了诗人们的自信和互信。萧军一直爱好旧体诗写作,如今和这些诗友组织诗社,自然是可喜可贺之事,也能感受到其中的不易。x1h中华典藏网

十渡纪游·当年鏖战x1h中华典藏网

此地当年亦战争,x1h中华典藏网

兵燹①敌火彻天红。x1h中华典藏网

青山随处埋英骨,x1h中华典藏网

碧血丹心百代功!x1h中华典藏网

〔题解〕x1h中华典藏网

本诗写于1978年11月1日,收入诗集《银锭桥西海北楼吟草》。1978年10月27日萧军与妻子王德芬及萧耘、萧燕同友人一道到北京房山区的十渡游玩。十渡是中国北方一处大规模喀斯特岩溶地貌景区,因其河谷有十处渡过拒马河的渡口,得名十渡。十渡在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兵曾在此烧杀抢掠,战场死伤无数,昔日焦土如今风景秀丽,一片安宁。这组诗一共七首,此为第五首。x1h中华典藏网

〔注释〕x1h中华典藏网

①兵燹:燹,野火。兵燹意指在战乱中而遭到焚烧破坏的灾祸。[宋]庄季裕《鸡肋篇》:“先圣旧宅,近日亦遭兵燹之厄,可叹也夫!”x1h中华典藏网

〔评点〕x1h中华典藏网

诗人在游览十渡时,想起了当年中国军民与日军浴血斗争的情形,当时的情形可谓惨烈(“兵燹敌火彻天红”)。想到在这青山碧水间埋葬了无数为国捐躯的英魂,诗人不禁肃然起敬。这七绝诗近乎口占,慨然有所寄。x1h中华典藏网

宦海潮x1h中华典藏网

覆雨翻云①宦海潮,风烟明灭耀枪刀!x1h中华典藏网

生逢季世②身何与?凭有桃源路正遥。x1h中华典藏网

城市山林习大隐③,蜃楼沧海渡无桥。x1h中华典藏网

昙花水月原一幻,何事渊明浪折腰④?x1h中华典藏网

〔题解〕x1h中华典藏网

本诗写于1978年11月20日,收入诗集《银锭桥西海北楼吟草》。1978年11月15日,北京市市委宣布群众自发组织纪念周恩来总理的“四五运动”是合法合理的革命行动,因反对“四人帮”而受到迫害的同志一律平反。这意味着“天安门事件”得到了正确对待。有感于此,萧军作诗一首以表达心中的感慨和对于政治风雨的疲惫。x1h中华典藏网

〔注释〕x1h中华典藏网

①覆雨翻云:同“翻云覆雨”,指手向上翻为云,手向下翻为雨,比喻反覆无常或惯于玩弄权术。杜甫《贫交行》:“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x1h中华典藏网

②季世:一个历史时代的末段。《左传·昭公三年》:“叔向曰:‘齐其何如?’晏子曰:‘此季世也,吾弗知。齐其为陈氏矣!’……叔向曰:‘然,虽吾公室,今亦季世也。’”x1h中华典藏网

③大隐:[晋]王康琚《反招隐诗》:“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伯夷窜首阳,老聃伏柱史。”x1h中华典藏网

④浪折腰:随意屈服。浪,没有约束、放纵。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出自《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x1h中华典藏网

〔评点〕x1h中华典藏网

这首七律表达了诗人对各式政治风潮的厌倦,想退隐山林以求安宁生活。首联中“覆雨翻云宦海潮”表明了作者的态度,宦海沉沉浮浮,各种明刀暗箭防不胜防(“风烟明灭耀枪刀”),诗人觉得自己生在一个复杂的时代,好在有亲人、友朋的关爱来慢慢挨过。然而,他已经有些厌倦了,“蜃楼沧海”“昙花水月”皆说明了这一点。所以,萧军才说自己想“城市山林习大隐”,做隐士是他长久以来的愿望。诗人虽然表现出对于政治风潮的厌烦,但并非只是针对“四五运动”的平反决定,而是长久以来反反复复的政治运动让人无所适从。x1h中华典藏网

题香港版《八月的乡村》(其一)x1h中华典藏网

四四年前碧海滨①,勉从一笔写丹心。x1h中华典藏网

三千里外家何在?亿万黎庶国待存。x1h中华典藏网

热泪偷弹茫渺夜,秋风却立暮天云。x1h中华典藏网

何堪重睹双双影②,余得虫沙劫后身。x1h中华典藏网

〔题解〕x1h中华典藏网

本诗写于1978年12月1日,收入诗集《银锭桥西海北楼吟草》。1978年香港重印了萧军的小说《八月的乡村》,这是四十四年前完成的旧作,也是萧军的成名作。这部小说写于1934年的青岛。小说在书背处还印有了萧军与萧红的合照,当时两人还是恋人。因萧军在“文革”中受到打击,《八月的乡村》在大陆已不太容易找到。因此,萧军对于此次港版重印颇为在意,可以视为小说家萧军的“归来”。此版书中新增鲁迅批驳“狄克”(张春桥)之流的檄文——《三月的租界》。x1h中华典藏网

〔注释〕x1h中华典藏网

①碧海滨:距今四十四年前,这小说一九三四年秋写成于青岛。——作者自注x1h中华典藏网

②双双影:书背页我与萧红的照相,系一九三五年春摄于上海“万氏照相馆”者。——作者自注x1h中华典藏网

〔评点〕x1h中华典藏网

这首七律是为纪念自己的旧作重印而作。香港版《八月的乡村》的重印意味着萧军政治命运的某种松绑,也意味着萧军政治身份的“回归”。198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再次出版了这本书。这可视为萧军的全面“解冻”。萧军以此诗为1978年香港版题序,可窥见萧军当时复杂的心情。“热泪偷弹茫渺夜”,萧军在“文革”中都不曾落泪,如今却“热泪偷弹”,可谓心情复杂。故书重印,哲人已逝。四十年前的红尘往事也如云烟一般被秋天吹散了。从诗中不难读出诗人面对故书故人时,种种往事被唤起的五味杂陈的心态。x1h中华典藏网

“要钱不要名”颂x1h中华典藏网

稿费飞来一四元,名由君负我收钱。x1h中华典藏网

好龙岂待叶公伪①,射虎凭由李广先②。x1h中华典藏网

驰骋文场五十载,赢将批判万千言。x1h中华典藏网

喑呜③叱咤八方阵,鬼泣魔号撼远天。x1h中华典藏网

〔题解〕x1h中华典藏网

本诗作于1978年12月15日,收入诗集《银锭桥西海北楼吟草》。1978年底,老友陈隄寄来稿费十四元。陈隄告之这是他与萧军酬答创作的两首诗的稿酬。诗发表在《北方文艺》上,然编辑部慑于萧军的政治问题,将两首诗均署名陈隄。陈隄有些过意不去,因此将全部稿酬寄与萧军,戏之为买烟钱。萧军感慨于自己仍被冷遇,谑以“要钱不要名”。陈隄是黑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他是国内最早研究萧红的学者,曾任黑龙江萧军研究会会长,萧军生前曾多次与其通信。x1h中华典藏网

〔注释〕x1h中华典藏网

①典出[汉]刘向《新序·杂事》中“叶公好龙”的故事。“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比喻自称爱好某种事物,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爱好,甚至是惧怕、反感。x1h中华典藏网

②典出《史记·李将军列传》中“李广射虎”的故事。“李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比喻真假自能相辨。x1h中华典藏网

③喑呜:怒喝。[唐]骆宾王《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喑呜则山岳崩颓,叱咤则风云变色。”x1h中华典藏网

〔评点〕x1h中华典藏网

这首七律属于戏谑之作。所谓“要钱不要名”,也是与陈隄教授开的一个玩笑。值得注意的是,此诗作于1978年12月,当时萧军的政治问题虽然得到了澄清,但相关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却要等到1979年参加第四次文代会之后才给予落实。诗中借用“叶公好龙”和“李广射虎”的典故实际上并非借喻老友陈隄,而是表达对于自己依旧遭到不公正对待的愤怒。颈联和尾联中“赢将批判万千言”,“鬼泣魔号撼远天”即为之证。x1h中华典藏网

冬夜坐听风声x1h中华典藏网

大地冰封午夜寒,孤灯坐对忆端端。x1h中华典藏网

臣心若水清于水,君子如兰胜似兰。x1h中华典藏网

绮恨①闲情悲殆尽,春花秋草看阑珊②。x1h中华典藏网

临流放眼思沧海,浩淼烟波梦远帆。x1h中华典藏网

〔题解〕x1h中华典藏网

本诗写于1978年12月16日,收入诗集《银锭桥西海北楼吟草》。1978年12月16日,北京冬至前二日,一场大雪即将来到,气候也变得异常寒冷。北风刮窗棂,萧军坐守屋内,念故友,绪万千,思接千载,赋诗一首。x1h中华典藏网

〔注释〕x1h中华典藏网

①绮恨:怨怼、不满。[宋]翁元龙《水龙吟·画楼红湿斜阳》:“暗兰消,作花心计。情丝万轴,因春织就,愁罗恨绮。”x1h中华典藏网

②阑珊:将尽、衰残。[南唐]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x1h中华典藏网

〔评点〕x1h中华典藏网

在这首七律中,诗人借眼前的冬景表达对自己高洁人格的赞赏和不公平待遇的坦然。又是一个严寒的冬天,大雪即将来临之际,气温降至冰点。首联点明写作的时间就是在某一个寒冷的冬夜。颔联中借用“清水”“兰花”意象自比,自赞其高风亮节。颈联和尾联语调恬静散淡,暗示出诗人对于自己被冤屈被贬斥的命运已坦然面对,不系于怀。x1h中华典藏网

冬至日·晴雪x1h中华典藏网

冻云蔽日雪映山,枯枝寒雀傍栏杆。x1h中华典藏网

平湖初结冰盘镜,暮霭遥瞰紫幛帘①。x1h中华典藏网

又是一年冬节至,望赊②弦月下初残③。x1h中华典藏网

殷勤时序如环转,行待花开春满园。x1h中华典藏网

〔题解〕x1h中华典藏网

本诗写于1978年12月22日,收入诗集《银锭桥西海北楼吟草》。1978年,北京下了一场大雪。大雪过后,天空放晴,处处是冰雕玉砌的世界。枯枝树挂、平湖镜结,风景十分宜人。萧军此时已迁回后海旧宅居住,从家中晾台可凭栏远望,后海此时已冰结如镜,麻雀闹枝头。一年又快过去了!x1h中华典藏网

〔注释〕x1h中华典藏网

①紫幛帘:远处的雾霭看上去像紫色的帘幕。x1h中华典藏网

②望赊:望不到边际。[元]黄庚《江村》:“极目江天一望赊,寒烟漠漠月西斜。”x1h中华典藏网

③弦月下初残:指下弦月。月相之一种。月相分为朔、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数种。x1h中华典藏网

〔评点〕x1h中华典藏网

这首七律描写的是雪后后海景色。本诗前两首写景,“枯枝寒雀傍栏杆”指的是枝头上挂满了雪花,麻雀唧唧喳喳地站在栏杆上。“平湖初结冰盘镜”描写后海结成冰的样子。“暮霭”点出了诗人观看后海的时间时值傍晚,这时湖面上起了一层雾气,笼罩在湖面上如同帘幕一般。后两句抒情。诗人看到窗外满眼的冬景,又到了一年冬至时节。看着月亮满后又残,真是一个安静、祥和的夜晚。诗人感叹时间的流转(“殷勤时序如环转”),想到冬至之后就是春天,诗人满心的欢喜。此诗画面感强烈,抒情氛围浓郁。x1h中华典藏网

柬彭真x1h中华典藏网

生死云天怅渺茫,妖氛鬼雾乱玄黄①!x1h中华典藏网

几经浩劫疑重世,一混忠奸败纪纲。x1h中华典藏网

血碧三年②萋贝锦③,霜飞六月④走“欃枪”⑤。x1h中华典藏网

希衣季诺⑥千金在,诗诵《甘棠》蔽芾章⑦。x1h中华典藏网

〔题解〕x1h中华典藏网

本诗写于1979年1月29日,收入诗集《银锭桥西海北楼吟草》。彭真为萧军旧知故友。彭真与萧军于1940年初识于延安毛泽东家中,萧军还曾向时任党校副校长的彭真提出过入党要求。解放后,萧军一时没有工作,向当时北京市市长彭真求助,要求安排工作,彭真将萧军安排在北京市政府文化教育委员会工作。“文革”初起,彭真被定性为“特务”,与罗瑞卿、陆定一、杨尚昆一起被打倒,所谓“彭罗陆杨集团”。1975年5月,彭真被从北京送往陕西商县。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彭真回到了北京。1979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为彭真同志平反的通知》,宣布“文化大革命”中“强加给彭真同志的种种罪名和一切污蔑不实之词,均应予以推倒”。遂后参与中央政府工作。为此萧军觉得十分兴奋,作诗一首赠予老友相贺。x1h中华典藏网

〔注释〕x1h中华典藏网

①玄黄:天地。《易经·坤》:“夫玄黄者,天地之杂也,天玄而地黄。”x1h中华典藏网

②血碧三年:典出《庄子·外物》:“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x1h中华典藏网

③贝锦:原意指像贝壳纹路一样的美丽的织锦,后用来比喻诬陷他人、织罗罪名的谎言。《诗经·小雅·巷伯》:“萋兮斐兮,成是贝锦。”x1h中华典藏网

④霜飞六月:比喻有冤情。[元]关汉卿《窦娥冤》:“你道是暑气暄,不是那下雪天;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邹衍跟随燕惠王,遭到嫉妒和排挤,邹衍大哭,导致夏日飞雪。x1h中华典藏网

⑤欃枪:为彗星名,俗传为赤地千里、刀兵之象。x1h中华典藏网

⑥希衣季诺:化用自成语“一诺千金”。典出《史记·季布栾布列传》:“楚人谚曰:‘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希衣,古代帝王祭社稷、五祀时所穿的绣有各种花纹的礼服。x1h中华典藏网

⑦《甘棠》是《诗经·召南》中的一篇。《甘棠》一诗的主旨,大都认为是怀念召伯而作。如《毛诗序》云:“《甘棠》,美召伯也。召伯之教,明于南国。”郑笺云:“召伯听男女之讼,不重烦百姓,止舍小棠之下而听断焉,国人被其德,说其化,思其人,敬其树。”该诗为歌咏召伯之作,此处喻彭真。x1h中华典藏网

〔评点〕x1h中华典藏网

这首七律表达了诗人对于老友彭真恢复名誉和工作的祝贺。首联和颔联写对于“文革”乱世的厌恶和反感(“生死云天怅渺茫,妖氛鬼雾乱玄黄”,“几经劫难疑重世,一混忠奸败纪纲”),将之喻为乾坤颠倒、忠奸不分、群魔乱舞的时代。对于彭真的蒙冤,诗人感到十分气愤。“萋贝锦”“走欃枪”皆是形容彭真受贬的冤屈。此诗在尾联将彭真比喻为季布、召伯,两人皆为重然诺、轻生死的高洁之士。从诗中不难看出,诗人对于老友彭真平反表现得十分振奋,为一朝雪耻而激动不已。x1h中华典藏网

忆故巢x1h中华典藏网

梦里依稀忆故巢,“拉都路”①上几春宵。x1h中华典藏网

双双人影偕来去,霭霭停云伴暮朝。x1h中华典藏网

缘结缘分终一幻,说盟说誓了堪嘲!x1h中华典藏网

闲将白发窥明镜,又是东风曳柳条。x1h中华典藏网

〔题解〕x1h中华典藏网

本诗写于1979年3月15日夜,收入萧军诗集《补遗》。1979年初春,女作家丁言昭来信询问当年萧军与萧红在上海法租界“拉都路”居住的具体地址云云。她需要为写作《萧红传》准备材料。萧军答复了她,也勾起往事种种。因此,赋诗一首以念旧情。x1h中华典藏网

〔注释〕x1h中华典藏网

①拉都路:1934年11月1日,萧红和萧军住在上海法租界拉都路283号的一个亭子间中。三日后,收到鲁迅信件, 11月30日与鲁迅在内山书店附近的一家咖啡馆见面。这次见面对于“二萧”而言十分重要,萧军自此将鲁迅视为自己的导师。x1h中华典藏网

〔评点〕x1h中华典藏网

这首七律回忆的是与萧红的一段经历。“二萧”初到沪上,“拉都路”的同居生活正是二人相处最为愉快的时光(“‘拉都路’上几春宵”)。颔联描绘了他们当年朝夕相处、情投意合的美好记忆。然而,两人成名后出现了分歧。多年以后,萧红客死海外,萧军儿孙满堂,可谓“缘结缘分终一幻”,当年的山盟海誓只留下自嘲和别人的臆想。如今自己已白发苍苍,故人已逝去多年,诗人通过这首诗作缅怀了自己的旧日爱人和文坛战友。尾联以景语作结,含蓄而动人。x1h中华典藏网

题梅花x1h中华典藏网

寒写梅花热写竹,x1h中华典藏网

动观流水静瞰山。x1h中华典藏网

纵横一笔闲挥洒,x1h中华典藏网

象外环中①自在参②。x1h中华典藏网

〔题解〕x1h中华典藏网

本诗写于1979年4月26日,收入萧军诗集《补遗》。裘沙、王伟君夫妇是鲁迅画专家,专门从事鲁迅及鲁迅著作相关的绘画创作。1978年4月,王伟君画成梅花图一幅,嘱萧军题诗。萧军“从命”赋诗一首。x1h中华典藏网

〔注释〕x1h中华典藏网

①象外环中:典出[唐]司空图《诗品·雄浑》:“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意指超脱于物象之外,而得其精髓,形容诗文、绘画等的意境超脱。也比喻置身世外,脱离现实的空想。x1h中华典藏网

②参:参悟。x1h中华典藏网

〔评点〕x1h中华典藏网

这首七绝是题画诗。王伟君与夫君裘沙一生致力于鲁迅相关的绘画艺术创造。他们一起画鲁迅肖像画、鲁迅小说画、鲁迅杂文画。裘沙、王伟君夫妇相信通过绘画的方式来表现鲁迅是属于他们自己的精神表达方式。裘沙夫妇皆与萧军相识相知,这首《题梅花》即是友谊的见证。前两句诗人对于画作进行了描绘,后两句赞叹画家作画时的境界高妙。此诗明白晓畅,动静对比强烈,诗风婉曲雅致。x1h中华典藏网

遥奠金剑啸同志(其一)x1h中华典藏网

金风故垒忆年年,半付行云半化烟!x1h中华典藏网

刎颈交情①同水火,危舟共济战狂澜。x1h中华典藏网

时逢祖国千千结②,各历周天九九寒③。x1h中华典藏网

白发萧疏人老矣,心香一瓣④奠君前。x1h中华典藏网

〔题解〕x1h中华典藏网

本诗写于1979年5月20日,收入萧军诗集《补遗》。金剑啸(1910—1936),满族,辽宁沈阳人,中共党员,小说家、诗人、画家、剧作家。东北沦陷后,曾发表了大量抗敌救亡作品。1936年8月15日英勇就义,年仅二十六岁。至1979年,金剑啸已去世三十六年。8月15日是其牺牲纪念日,萧军用诗纪念自己的战友。诗共两首,此为第一首。1933年萧军与萧红一起在哈尔滨时经常参加左翼文化人的聚会,其中包括金剑啸创办的“星星剧团”,常来的还有罗烽、白朗、金剑啸、舒群等人。1934年5月,萧军和萧红离开哈尔滨去关内,临别的晚上金剑啸为萧军作肖像油画一幅(现存北京鲁迅博物馆),这一别竟成永诀。x1h中华典藏网

〔注释〕x1h中华典藏网

①刎颈交情:刎颈之交。《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x1h中华典藏网

②千千结:出自[宋]张先《千秋岁》:“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x1h中华典藏网

③九九寒:出自成语“数九寒天”。我国习惯从农历“冬至”起,每九天为一“九”,“数九”一般指“三九”和“四九”天气,是一年中最冷的天气。x1h中华典藏网

④心香一瓣:心香,旧时称中心虔诚,就能感通佛道,同焚香一样。比喻十分真诚的心意。[唐]韩偓《仙山》:“一炷心香洞府开,偃松皱涩半莓苔。”x1h中华典藏网

〔评点〕x1h中华典藏网

这首七律是诗人怀念友人之作。首联即用哀伤的笔调忆起,老友逝世已多年(“半付行云半化烟”)。颔联中“刎颈交情”“危舟共济”表明两人交情不浅。颈联中诗人联想到他和金剑啸同志一生都遭逢祖国大难时期,各自心有千千结,各自身历九九寒,而和金剑啸短暂人生相比,萧军漫长的一生所经历的劫数更多。四十年过去了,可叹诗人年事已高,老友竞相凋落去世,诗人怀念旧友故人,唯有“心香一瓣”寄托哀思。x1h中华典藏网

悼李克异同志(其一)x1h中华典藏网

石破天惊噩耗传,疑真疑梦愕无言!x1h中华典藏网

时当授命罗江祭①,忧患生活五九年!x1h中华典藏网

《碧血丹心》书有录②,史留筑路赍残篇③。x1h中华典藏网

长吉④命尽春蚕死⑤,掉首松江忆惘然⑥!x1h中华典藏网

〔题解〕x1h中华典藏网

本诗写于1979年5月29日,收入萧军诗集《补遗》。李克异(1919—1979),原名郝维廉,辽宁沈阳人,小说家。青年时代曾流亡至北平,参加中共地下党活动。以袁犀为笔名发表过数篇关于东北沦陷区的小说,具有一定的影响。其作品有长篇小说《历史的回声》;电影《归心似箭》及短篇小说集《泥沼》《森林的寂寞》《时间》等。萧军是李克异的老朋友,惊闻老友去世,作诗二首以悼念,此为第一首。x1h中华典藏网

〔注释〕x1h中华典藏网

①罗江祭:罗江,汨罗江。这里指屈原屈死汨罗江的典故,又指端午节。x1h中华典藏网

②书有录:当年萧军办《文化报》时,李克异曾发表过《英雄底墓》和《碧血丹心》等小说。萧军用《碧血丹心》为总题,记录凡为革命牺牲、为抗日牺牲的烈士事迹都放在这一总目下,其中篇数最多的是陈隄的文章,李克异以“马双翼”及其他笔名也发表过几篇,主要代表作是《英雄底墓》。x1h中华典藏网

③赍残篇:当时李克异正在撰写一部以俄国在西伯利亚筑路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未完成。赍,怀抱。x1h中华典藏网

④长吉:指唐代诗人李贺,字长吉,后世又称李昌谷。一生愁苦抑郁,体弱多病,只做过三年奉礼郎,卒时仅二十七岁。这里比喻李克异的早逝。x1h中华典藏网

⑤春蚕死:典出[唐]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现在多指鞠躬尽瘁、至死方休的奉献精神。x1h中华典藏网

⑥忆惘然:萧军与李克异于1947年相识于哈尔滨,他的父亲郝玉璞还是萧军在沈阳陆军学堂上学时的教官。x1h中华典藏网

〔评点〕x1h中华典藏网

这是一首感情真挚的悼诗。友人李克异于1979年5月26日去世。而25日李克异还表示希望30日来萧军家拜访,不想隔日即离世。因此萧军说“石破天惊噩耗传,疑真疑梦愕无言”。诗人在诗中回顾并评价了友人的创作成就,可惜天不假年,遗作未竟。因此诗人说“《碧血丹心》书有录,史留筑路赍残篇”。李克异离世得很早,六十岁不到就因病去世(“忧患生活五九年”),只留下诗人一声叹息和不尽思念。x1h中华典藏网

还乡杂咏(未是草)之下碾盘沟村x1h中华典藏网

家山无恙故情违,败井残垣认旧楣。x1h中华典藏网

似是似非迷往迹,疑真疑幻赋来归。x1h中华典藏网

阳关有路开新陌①,驿柳迎风闪翠微。x1h中华典藏网

未改乡音人不识,纷纷遥指问阿谁?x1h中华典藏网

〔题解〕x1h中华典藏网

本诗写于1979年8月16日,收入萧军诗集《补遗》。1979年8月7日,萧军携妻子王德芬,女儿萧耘、儿子萧燕从北京出发,返回老家辽宁省锦州市。次日,乘车返回下碾盘沟村。上次回乡已是五十年前,萧军1930年离开家乡后已有半个世纪了。家族亲友年长者皆已逝世,年若者已凋零大半。正所谓“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萧军用这首诗表达了游子的思乡之情。“未是草”表示文稿是尚未完成的草稿。x1h中华典藏网

〔注释〕x1h中华典藏网

①由锦州至下碾盘沟村有公路可通,平直如带,保养得也殊好,此为曩昔所无有者。x1h中华典藏网

〔评点〕x1h中华典藏网

此诗是诗人携家眷回家探亲时所作。写作这首诗时,萧军离开家乡已有近五十年了。当时离开故乡时,还是一个二十刚出头的小伙子,如今已是七十多岁的古稀老人。“五十年寄迹江湖老”,是说五十年间萧军四处漂泊,久违乡情,家山依旧。“家山无恙故情违,败井残垣认旧楣”。游子虽然身在外,但心一直记挂着家乡。如今再次见到家乡时,“疑真疑幻”,“似是似非”。颔联、颈联对仗工稳,性真意切。末句化借唐人“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意点出“纷纷遥指问阿谁?”一句,乡音未改的萧军却谁也不识得了。x1h中华典藏网

龙江记游杂咏x1h中华典藏网

莽莽林海绿接天,x1h中华典藏网

百岭逶迤①断复连。x1h中华典藏网

铁塔凌霄云万里,x1h中华典藏网

一声长啸震江山。x1h中华典藏网

〔题解〕x1h中华典藏网

本诗写于1979年8月22日,收入萧军诗集《补遗》。1979年8月22日,萧军与老友黑龙江大学教授陈隄、邓立以及黑龙江出版社龚大章、谢澍,省作协王树显,女儿萧耘、儿子萧燕去黑龙江原始森林游玩。森林深处,山顶上有铁塔一座,友人及女儿登塔而呼,萧军体胖惜未上去,以诗纪游。这是萧军时隔三十年后第一次重返哈尔滨受到的盛情接待。x1h中华典藏网

〔注释〕x1h中华典藏网

①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蜿蜒曲折。毛泽东《七律·长征》:“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x1h中华典藏网

〔评点〕x1h中华典藏网

这首纪游诗记录的是萧军与家人、老友游玩黑龙江畔原始森林的情形。原始森林林木茂盛,山岭连绵不绝。“莽莽林海绿接天,百岭逶迤断复连”描述了森林的样貌。而看到家人及友人一起登高振臂而呼的场景,诗人不禁雄心万丈,口占出“铁塔凌霄云万里,一声长啸震江山”这样的警句,可见晚年萧军的诗人本色。x1h中华典藏网

镜泊湖吟草(其一)x1h中华典藏网

镜泊仙子试新妆,翠羽明珠碧玉珰①。x1h中华典藏网

雾縠②冰绡笼素体,红绫绣襦③曳罗裳④。x1h中华典藏网

夙传江水曾留珮,安得虹桥珠解囊。x1h中华典藏网

午夜卧听风过树,遐思渺渺怅茫茫。x1h中华典藏网

〔题解〕x1h中华典藏网

本诗写于1979年8月26日,收入萧军诗集《补遗》。1979年8月26日,萧军及老友陈隄、邓立、龚大章、谢澍等人游镜泊湖,宿镜泊山庄。未进山庄前,在路途中忽现彩虹,色彩艳丽,置于湖面之上,异常美丽。萧军因此以诗记之,共两首,此为第一首。x1h中华典藏网

〔注释〕x1h中华典藏网

①珰:屋椽头上的玉质饰物,瓦当。玉珰,玉质饰物,或耳环。《孔雀东南飞》:“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x1h中华典藏网

②縠:有皱纹的纱。x1h中华典藏网

③襦:短衣短袄。x1h中华典藏网

④罗裳:又称罗裙,指妇女的衣着打扮。《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一》:“春风复多情,吹我罗裳开。”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x1h中华典藏网

〔评点〕x1h中华典藏网

这首纪游诗记录的是萧军与友人游镜泊湖的情景。镜泊湖是高山堰塞湖,以湖面平整如镜,水体清澈闻名。诗人以拟人的手法把镜泊湖比拟为仙子神女,“翠羽明珠碧玉珰”“红绫绣襦曳罗裳”等句描写了镜泊湖如古典佳丽般的美丽景色。诗人夜宿镜泊湖,卧听风声,思接千载,欣喜和怅然之情相错杂,可见晚年的诗人即使置身人间美景,其内心同样颇不宁静。x1h中华典藏网

题“玄武湖图”“三峡图”x1h中华典藏网

(一)题玄武湖图x1h中华典藏网

妙笔写名湖,春山淡欲无。x1h中华典藏网

六朝金粉地①,何处觅蒲菰②。x1h中华典藏网

(二)题三峡图x1h中华典藏网

神女③知何往?空余一段云。x1h中华典藏网

猿啼三峡④晓,楚蜀客惊心!x1h中华典藏网

〔题解〕x1h中华典藏网

本诗写于1979年10月10日北京银锭桥西海北楼寓所,收入萧军诗集《补遗》。1979年10月,南京老中医朱亦丹先生的女儿朱静芳带来两幅山水画。一幅是《玄武湖山水》,一幅是《三峡行舟图》,嘱萧军为父亲画作题诗。萧军虽不擅丹青,然乐意从之。诗分上下两首,分别题画两幅。这两幅画也是朱亦丹先生的代表作。x1h中华典藏网

〔注释〕x1h中华典藏网

①六朝金粉地:常用来指代南京。六朝指三国时的孙吴,两晋时的东晋,南朝时的宋、齐、梁、陈六个朝代。金粉,旧时妇女妆饰用的铅粉,常用以形容繁华绮丽。x1h中华典藏网

②蒲菰:多年生草本植物。蒲,根茎长在泥里。菰,生在浅水里,嫩茎称“茭白”。蒲菰,指代湖泽。[南唐]张泌《洞庭阻风》:“空江浩荡景萧然,尽日菰蒲泊钓船。”x1h中华典藏网

③神女:这里指神女峰,巫山十二峰之首。x1h中华典藏网

④猿啼三峡:李白《早发白帝城》:“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x1h中华典藏网

〔评点〕x1h中华典藏网

这是两首题画诗。虽为酬答之作,但并非敷衍成篇,而是体现了晚年萧军的古典文化底蕴。既有深厚的文化涵养和历史视野,又有鲜明的抒情个性和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诗与画堪称绝配。诗中遣词造句画面感极强,色彩浓淡相间,文字颇有视觉效果。x1h中华典藏网

“野草诗社”成立一周年x1h中华典藏网

一年容易又秋风,野草离离自在生①。x1h中华典藏网

岂必闲花皆入苑,何来有女尽倾城②。x1h中华典藏网

鸿飞天外沧溟③远,鹤唳晴霄万里声。x1h中华典藏网

喜得襟怀常落落,凭栏坐对“雁来红”④。x1h中华典藏网

〔题解〕x1h中华典藏网

本诗写于1979年10月17日,收入萧军诗集《补遗》。1978年10月22日,野草诗社成立。此诗社由萧军牵头组织,诗社地址设在萧军家中。诗友均为喜爱写作旧体诗的文友,有姜椿芳、张执一、连贯、张报、王亚平、楼适夷等人,他们一起创办《野草诗刊》。时值野草诗社创刊一周年之际,萧军写诗纪念。x1h中华典藏网

〔注释〕x1h中华典藏网

①语出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x1h中华典藏网

②出自成语“倾国倾城”。《汉书·外戚传上·李夫人》:“延年侍上起舞,歌曰:‘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x1h中华典藏网

③沧溟:大海。[唐]元稹《侠客行》:“此客此心师海鲸,海鲸露背横沧溟。”x1h中华典藏网

④雁来红:别名老来少、三色苋,于秋季始红。x1h中华典藏网

〔评点〕x1h中华典藏网

这首七律是为祝贺“野草诗社”成立一周年而作。诗人是创始人之一。诗社成立一周年,正是三色苋叶红之时,故有“凭栏坐对‘雁来红’”一说。野草诗社所作诗词以“野草”自居,既不追求倾城的名花,也不做入苑的闲花,而是保留自己独特的野草品格。颈联中诗人高标出尘,暗示诗社不流于俗,“飞鸿”“白鹤”等意象都是形容同仁的高雅趣味。几位老人相继谢世后,“野草诗社”并入“中华诗词学会”,活动至今。x1h中华典藏网

三十年后重返文坛有感(其一)x1h中华典藏网

一去文场三十年,重来犹睹旧残垣。x1h中华典藏网

恢恢天网知何极,耿耿星河怯晓寒!x1h中华典藏网

衰草白杨青冢①冷,红梅雪岭一枝先。x1h中华典藏网

含愁待说沧桑事,鹦鹉②前头未敢言。x1h中华典藏网

〔题解〕x1h中华典藏网

本诗写于1980年12月23日,收入萧军诗集《补遗》。1980年《花城》编辑部拟出版“作家之页”,其中也有萧军的一章。《花城》编辑部嘱咐萧军写点什么,发表一下想法。萧军自解放后,鲜有在大陆发表作品的机会,被长期禁言已逾三十年矣。此次能获得平反和发表作品,萧军感触颇多,一时间不知从何处说起。萧军因此创作三首诗歌以酬答《花城》杂志,此为其一。x1h中华典藏网

〔注释〕x1h中华典藏网

①青冢:指王昭君的墓。传说当地多白草而此冢独青,故名青冢。杜甫《咏怀古迹》:“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x1h中华典藏网

②鹦鹉:鹦鹉学舌之意,这里指当时仍然传达过时的文艺政策和文艺指导的杂志。x1h中华典藏网

〔评点〕x1h中华典藏网

“文革”结束后,《花城》杂志率先邀请萧军发表作品。这对于一位长期遭到打压,作品不能发表的著名作家而言,无疑是一个好消息。首联表达了诗人听到这个消息后的感慨(“重来犹睹旧残垣”),毕竟文坛已十分凋零。接着,诗人表达了自己的忧虑和顾忌(“耿耿星河怯晓寒”),毕竟心有余悸。颈联借用“青冢冷”和“红梅雪岭一枝先”的意象对比,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感受。其实同年底,人民文学出版社也再版了《八月的乡村》,这可视为萧军文学生命延续的标志。当然,萧军对于当时文坛整体上仍然萧条、肃杀的气氛感到不满。“衰草白杨青冢冷”“鹦鹉前头未敢言”似乎语含哀怨之气。此诗语调感叹多于兴奋。诗人心中所忧虑的并非个人的荣辱得失,而是整个文坛的繁荣兴盛。x1h中华典藏网

题画诗·《洛神图》x1h中华典藏网

凌波微步袜生尘①,龙约鸿惊讵可伦?x1h中华典藏网

是耶非兮传遗珮,伤哉逝己此伤神!x1h中华典藏网

千秋有赋哀帝子,银汉无槎怅天孙②!x1h中华典藏网

死别生离同一恨,青霄碧海古今心③。x1h中华典藏网

伴侣神仙何处求?“他生未卜此生休”④!x1h中华典藏网

高唐有梦终虚话,巫峡尤云幻去留⑤。x1h中华典藏网

空谷幽兰香自古,天涯芳草迹无由!x1h中华典藏网

丹青笔点双蛾⑥敛,淼淼烟波洛水秋。x1h中华典藏网

〔题解〕x1h中华典藏网

这两首七律写于1981年4月7日,收入诗集《故诗拾遗录补遗》。这是萧军为纪念一幅在“文革”中被抄没的旧画《洛神图》而创作的诗。该画是萧军1950年向好友乞得的一幅美人图,作者索敏秀。萧军自述该画被抄没返还时,将原画上萧军题签的名字改为萧“浑”,印章也已悉数挖除。可见藏者之心惴惴。x1h中华典藏网

〔注释〕x1h中华典藏网

①语出[三国]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常用来形容女子体态轻盈优雅。x1h中华典藏网

②银汉,指银河。槎,指木筏、船。天孙,指织女星。“银汉无槎怅天孙”的意思是银河无舟可渡,织女只好黯然惆怅。x1h中华典藏网

③化用自[唐]李商隐《嫦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x1h中华典藏网

④出自[唐]李商隐《马嵬》:“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x1h中华典藏网

⑤指“巫山神女”的典故。出自宋玉《高唐赋》:“昔者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台,望高唐之观,其上独有云气,崪兮直上,忽兮改容,须臾之间,变化无穷。王问玉曰:‘此何气也?’玉对曰:‘所谓朝云者也。’王曰:‘何谓朝云?’玉曰:‘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x1h中华典藏网

⑥双蛾:指美女的两眉,古代称美女的眉毛为“蛾眉”。《诗经·卫风·硕人》:“螓首蛾眉,巧笑倩兮。”x1h中华典藏网

〔评点〕x1h中华典藏网

这是两首为《洛神图》而作的题画诗。洛神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形象,因曹植的《洛神赋》而闻名。前一首对画中洛神的神态进行描绘,感叹银河无边天人两隔;后一首描写人神相恋终难偕,如高唐梦话,如巫峡云雨。诗人最后感叹洛神神迹如寒烟秋水,终杳杳远去。萧军借自藏的一幅画表达了对“洛神”这一文学人物和画作的感叹。此诗格律严整,意象繁密,显示出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x1h中华典藏网

秋来吟草三章·夜坐x1h中华典藏网

茫茫广宇寂无哗,似水禅心静若纱。x1h中华典藏网

去国①诚知非逐客,怀乡犹似慕巢鸦。x1h中华典藏网

传薪②夙约甘蹈火,大地无泉不若耶③。x1h中华典藏网

此去行行一掉首,青天碧海有人家。x1h中华典藏网

〔题解〕x1h中华典藏网

本诗写于1981年7月31日,收入萧军诗集《补遗》。1981年《新民晚报》打算复刊,萧军任晚报顾问。萧军此时已应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之邀,准备去参加“鲁迅遗响大会”。此次大会为纪念鲁迅诞辰一百周年,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白芝、密歇根大学教授密含瑞、威斯康辛大学教授林毓生、印第安纳大学教授李欧梵联合举办。萧军在这次大会上叙述了他与鲁迅相识的情形,参加鲁迅葬礼的情形,在延安期间成立“鲁迅研究会”,张家口成立“鲁迅学会”,以及日本投降后在哈尔滨创办“鲁迅文化出版社”的情况。这些工作得到与会人员及在美华侨的一致认可和赞扬。这首诗为出国之前夜坐闲暇时,吟草以抒情。共三首,此为第一首。x1h中华典藏网

〔注释〕x1h中华典藏网

①去国:这时萧军决定8月21日去美国。x1h中华典藏网

②传薪:这次是受美国大学邀请,参加鲁迅文学遗产大会,萧军作为鲁迅弟子,视之为传薪。x1h中华典藏网

③若耶:今名平水江,鲁迅家乡绍兴境内一条著名的溪流。x1h中华典藏网

〔评点〕x1h中华典藏网

这首七律记录了诗人出国前的心情。首联写见惯了大风浪的萧军,对于这次出国也没有特别兴奋或诧异,而是觉得心若坐禅般的宁静。颔联中表示这次出国并非是被驱逐(“去国诚知非逐客”),他仍然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国家和人民,这是在表明心迹和态度。诗人将这次出国介绍鲁迅的会议视为“传薪”之旅,他传播的是鲁迅的革命思想和文学理想。对于建国后还从未出过国的萧军而言,临到出国前,他强烈地感觉到故土难离,回首之间“青天碧海有人家”,拳拳爱国心由此得见。x1h中华典藏网

奉答许芥昱(并叙)x1h中华典藏网

一九八一年九月间来美国偶与芥昱、以玉识,承以故谊相待幸何如之,曾赠以诗,谨成一律以报之。x1h中华典藏网

九月二十二日于旧金山居雾楼x1h中华典藏网

手提肝胆五十年,半付行云半化烟。x1h中华典藏网

自许多情歌慷慨,还从一诺证前缘。x1h中华典藏网

秋蕉经雨红犹在,苦竹凌风韵未残!x1h中华典藏网

结得交情沧海外,殷勤两字报平安。x1h中华典藏网

附:许芥昱、卓以玉赠萧氏父女。x1h中华典藏网

一九八一年九月八日晨萧军父女访旧金山居雾楼,得“信佛未必当和尚”句;十日萧军东去芝城,又来居雾楼补成一律,十五日书赠萧氏父女。x1h中华典藏网

七十四年独步行,仗剑从戎莽书生。x1h中华典藏网

人前偏喜抬横杠,笔下专打抱不平。x1h中华典藏网

信佛未必当和尚,爱诗难免作痴僧。x1h中华典藏网

明朝检点前朝梦,半入风涛半入云。x1h中华典藏网

〔题解〕x1h中华典藏网

许芥昱与卓以玉均为华裔驻美学者,共同参与1981年秋举办的纪念鲁迅先生诞辰一百周年活动。国内受邀学者为鲁迅弟子萧军、北京大学教授吴组缃、著名翻译家戈宝权。萧耘作为工作人员随父前往。x1h中华典藏网

访美期间,除圆满完成纪念活动之外,又参加了作家聂华苓主持的“国际写作中心”中国之夜的聚会,与众多国际友人交流。x1h中华典藏网

此诗以“奉答”形式对主人赠诗表示感谢,同时诗人表明从文五十载赤胆忠心,只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求得祖国的独立,民族的解放,人民的翻身和一个没有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社会制度的实现。他虽经受了许多磨难却在所不惜(“红犹在”“韵未残”)。这一次美国之行结识了很多好朋友,大家都各自珍重吧!x1h中华典藏网

许芥昱早年就读“西南联大”系闻一多教授高足。赴美后任旧金山州立大学中文系主任,有多种学术著作出版,1982年殁于山体滑坡。卓以玉系其挚友,旅美著名画家。x1h中华典藏网

无题(其一)x1h中华典藏网

夜阑人伴一灯孤,往事犹新瞰鬼狐。x1h中华典藏网

凭有含沙频射影①,时经烈火几红炉。x1h中华典藏网

长江千古重重浪,碧海潮汐滚滚珠。x1h中华典藏网

扶养唏嘘闲掉首,起看星斗半模糊。x1h中华典藏网

〔题解〕x1h中华典藏网

本诗写于1982年1月9日,收入萧军诗集《补遗》。1982年1月9日,萧军正在阅读《鲁迅研究动态》(1981年第6期),其中有一篇名为《鲁迅与胡风》的文章,作者段国超。在这篇文章中,段从三个方面论述了鲁迅与胡风的密切交往:书信往来;师生情谊;“两个口号的论争”等。文章结论是“他们的友谊是他们为中国左翼文艺运动共同奋斗,共同作贡献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我们应该对他们和他们的友谊作出公正的足以服人的历史评价。”作为胡风的老友旧交,萧军读到此文引发了他为胡风鸣不平。胡风因文艺路线问题1955年入狱,1978年出狱,1980年平反。1978年,胡风出狱后,萧军还特意与胡风一道去看望老友聂绀弩,留下了三人珍贵的合影。读到该文的观点,萧军感慨万千,赋诗一首。x1h中华典藏网

〔注释〕x1h中华典藏网

①化用自“含沙射影”。[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二:“有物处于江水,其名曰蜮,一曰短狐,能含沙射人。所中者则身体筋急,头痛,发热,剧者至死。”比喻暗中攻击或陷害人。[南朝·宋]鲍照《代苦热行》:“含沙射流影,吹蛊痛行晖。”x1h中华典藏网

〔评点〕x1h中华典藏网

这首七律抒发了诗人对“胡风事件”的感慨。首联中诗人独坐书房,友人的桩桩往事浮现心头,回想整件事的经过,他觉得人之善恶清晰可见。颔联中他颂扬的是胡风的不屈人格(“凭有含沙频射影,时经烈火几红炉”)。时光匆匆,胡风一关就是二十三年。这二十三年正是他人生中最宝贵的时光。诗人唏嘘中“起看星斗半模糊”,大概是因为激动而泪眼朦胧。这首诗描述了诗人读到为胡风辩解的论文的激动心情,回想起老友胡风的一生,联想到鲁迅先生弟子们的不同坎坷,作者心绪难平。x1h中华典藏网

为东北烈士纪念馆题辞x1h中华典藏网

热血头颅两俱抛,x1h中华典藏网

遑论烈火与兵刀!x1h中华典藏网

松花江水流千古,x1h中华典藏网

似诉当年怒海潮。x1h中华典藏网

〔题解〕x1h中华典藏网

本诗写于1982年9月10日,收入萧军诗集《补遗》。东北烈士纪念馆是纪念东北抗日英雄的革命纪念馆。1948年10月10日开馆。该馆是见证日本侵略者在东北所犯罪行及东北人民英勇抗敌历史事迹的场所。萧军晚年每次回哈尔滨,必到东北烈士纪念馆悼念亡友。1982年大庆师范专科学校请萧军为该馆题词,萧军应邀而作。发表于同年9月《中国青年报》。x1h中华典藏网

〔评点〕x1h中华典藏网

这首七绝如同口占。诗人受邀为馆题辞,因心有所感,故能脱口而出。第一、二句“热血头颅两俱抛,遑论烈火与兵刀”,赞扬了为解放东北、解放全中国牺牲的烈士们的英勇牺牲精神。第三、四句“松花江水流千古,似诉当年怒海潮”则表示革命英烈为国捐躯的壮举如松花江一般永垂青史。此诗明白晓畅,格调振奋激昂。x1h中华典藏网

悼于毅夫同志——中国真正的革命战士又去了一个!x1h中华典藏网

龙沙一为别①,匆匆三十年。x1h中华典藏网

音信两难通,消息殊茫然!x1h中华典藏网

我作阶下囚,君理旧征鞍②。x1h中华典藏网

丹心怀一点,嗟此《行路难》③!x1h中华典藏网

何期此日逢,剧而体自捐④!x1h中华典藏网

吁嗟呼!思君情谊何绵绵!x1h中华典藏网

〔题解〕x1h中华典藏网

本诗写于1982年12月27日,收入萧军诗集《补遗》。此诗是为了悼念时任中央统战部副部长于毅夫同志而作。于毅夫(1903—1982),原名于成泽,吉林双城辛家窝堡人。1927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历史系。萧军与于毅夫有过多次交往。1940年,萧军得到时任“东北救亡总会”宣传部部长于毅夫帮助,携妻女一家三口来到延安。1946年日本投降后,萧军到东北解放区工作,应时任黑龙江主席于毅夫的邀请,为齐齐哈尔文化界及各校师生作演讲,开座谈会交流创作心得。1950年后,两人联系较少,再一次获得于毅夫的消息已是永别。萧军用诗悼念昔日老友。x1h中华典藏网

〔注释〕x1h中华典藏网

①龙沙:齐齐哈尔龙沙区。1946年9月中旬,萧军随张家口卫戍司令部运输队回东北,路经齐齐哈尔市转道去哈尔滨。萧军看望时任黑龙江主席于毅夫。x1h中华典藏网

②旧征鞍:指的是于毅夫继续担任要职,继续革命工作。x1h中华典藏网

③《行路难》: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著名诗篇。诗句有云:“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x1h中华典藏网

④体自捐:捐躯,死亡的婉辞。x1h中华典藏网

〔评点〕x1h中华典藏网

这是一首古体悼诗,是诗人为了纪念老友于毅夫所作。萧军与于毅夫在解放前联系较为紧密。解放后两人各自在不同的岗位上工作,而且两人政治命运各不相同,因而交往不多(“音信两难通,消息殊茫然”)。但对于当年于毅夫诚恳的帮助,他依然心存感念。齐齐哈尔一别之后,各忙各的事儿,再次获知消息时已过了三十多年。“我作阶下囚,君理旧征鞍”中所含情绪复杂,哀怨与旷达之意兼而有之。不管怎样,友人已逝,历史又掀开了新篇章,只能“心香一瓣奠君前”。x1h中华典藏网

封笔别坛x1h中华典藏网

小凤清于老凤声①,x1h中华典藏网

迢迢风雨代不同。x1h中华典藏网

年逢八十双拱手,x1h中华典藏网

“封笔”别“坛”号“了翁”。x1h中华典藏网

〔题解〕x1h中华典藏网

本诗写于1985—1986年间,收入萧军诗集《补遗》。1986年,萧军年届八十,体力和创作已大不如前。年青的一代已经成长起来了,大家都经历了不同的考验。萧军意识到是到了告别文坛的时刻了。他选择了用诗歌作为告别的形式。回想当年,萧军以“酡颜三郎”的笔名写作白话小说《懦……》发表在1929年5月10日的《盛京日报》上。此时,已过去半个多世纪了。x1h中华典藏网

〔注释〕x1h中华典藏网

①小凤清于老凤声:化用自成语“雏凤清声”。[唐]李商隐《寄韩冬郎兼呈长之员外》:“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意指后辈会胜于前辈。x1h中华典藏网

〔评点〕x1h中华典藏网

这一首七绝,是萧军向文坛告别的作品。当时萧军已经八十岁了,已非少壮之年。或许是时候停笔休息了,毕竟“小凤清于老凤声”,文坛自有后来人。萧军此后创作和旧体诗写作数量大减,他于1988年去世,享年八十一岁。萧军的一生是写作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是坚定不移忠于信念的一生。铮铮铁骨,任何时候都坚持理想,坚持正义,他为后来的写作者树立了榜样。但告别文坛时的“了翁”别号,虽然是调笑,还是泄露了晚年萧军寂寞孤独的心境。x1h中华典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