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小集

作者:陈起
江湖小集

诗总集。宋陈起编。九十五卷。收录南宋洪迈、叶绍翁等六十二家诗(姚镛、周文璞、吴渊、许棐四家附有赋及杂文)。又《江湖后集》二十四卷。收录巩丰等六十四家诗,其中敖陶孙等十七人,其人已见前集而其诗未为前集所载。两集中所收之诗,主要不是从已刻印的诗集中选录,而是直接向某些诗人索稿,故大部分是未曾刊印过的作品。南宋中后期的一些诗作即赖此得以传世。该集中的作者,大多流落江湖,布衣终身,也有一部分曾居官入仕。所收诗人的诗风,或宗江西,或尚晚唐,或远模汉魏乐府,或近规陆游、杨万里。由于该集中的某些作品忤犯当时权贵,陈起曾被黜流放,该集亦被列为禁书毁版。此集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赵希弁《郡斋读书志·附志》中均曾著录,明初《文渊阁书目》载《中兴江湖集》三种,多者达五十二册,均佚。今存《江湖小集》、《江湖后集》,系从《永乐大典》中辑出。有《四库全书》本。

陈起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如果种子不死

如果种子不死

《如果种子不死》是纪德的自传,分为上下两卷。上卷讲述了他的童年及求学经历,以及对表姐朦胧的爱意;下卷记录了他的阿尔及利亚之行,在充满异域阿拉伯情调的陌生土地上,他巧遇了王尔德,开始对自己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如果种子不死》是纪德享誉世界的自传作品,书名典出《圣经•约翰福音》:“耶稣说:人子得荣耀的时候到了。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掉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纪德取其作为书名,是反其道而用之,坚持做“仍旧是一粒”的那颗独一无二的种子。纪德的自传是一部艺术品,或者说是一位青年艺术家的真实画像。他以令人震惊的真诚、坦率以及激情,毫无遮掩地描绘出一位空前敏感、矛盾而又多变的作家和艺术家的成长经历,尤其是心路历程,被誉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作家自传之一。

山居四要

山居四要

养生著作。4卷(一作5卷)。元汪汝懋编。汝懋字遯斋, 号桐江野客。寓居浙江鄞县时, 抄录太史令杨瑀 (字元臣, 自号山居道人, 钱塘人)所撰《摄生要览》、《卫生要览》、《养生要览》、《治生要览》 4图, 细心研读, 增广补充, 于至正二十年 (1360) 整理成编。书中详备起居饮食之节, 疾病药饵之宜, 治农治圃治疱之法, 实为居家养生之大全。卷1摄生之要,将起居格式冠于篇端, 附以居宅、避忌、人事、防闲、莅官、警戒等居家养生事宜。卷2养生之要, 载药忌、食忌、杂忌、及辟谷救荒良方。卷3卫生之要, 论述诸风、伤寒、中暑等数十种常见病证治, 所治采用饮食疗法者居多。卷4治生之要, 论12月忌宜、理家接物、居官莅政、及文房必用、行与须知等, 络之以省心法言、警悟世俗等内容, 与卷1又有所不同。此书新镌本附加减13方为卷5, 故后世有5卷本。全书卷帙不繁, 但收罗广博, 内容丰富, 且又条分缕析而不庞杂。论述深入浅出, 多引证前人经验, 于摄生着重于生活起居, 在养生学著作中, 不受佛家与道家的影响, 而以儒家的养生学思想贯穿始终, 故具有一定特色。惜传本中未见杨瑀所绘4图。现有《格致丛书》虎林胡氏会文堂刊本。

异邦与故国

异邦与故国

日记集。蒋光慈著。1930年1月现代书局出版。这是作者旅居东京的日记,起于1929年8月25日,止于当年11月9日。前有极短的《序》。日记中间有失记的地方; 也许是作者公开出版时抽掉了,因为《序》中说“这是我在东京养病时一部分的日记”。这册日记的一部分,曾发表于《拓荒者》创刊号上,题为《东京之旅》。《异邦与故国》是部极好的抒情散文。1929年8月,作者迫于国内的险恶政治形势和个人处境,又加以肺病缠身,所以东渡日本去治病和创作,而日记中流露出的却是爱国的挚情,却是对政治和文艺动向的关心。日记的主调是对故国之思,书名为《异邦与故国》,也表明了这一点。日记的收束是:“呵,我应当归去,我应当归去,重新投入那悲哀的祖国的怀抱里!”这爱国的挚情,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异邦与故国》又是具有极高史料价值的日记册。日记真实地记录了当年蒋光慈的革命工作和创作活动。首先,他组织了太阳社东京支社。大家开座谈会,交流有关国内及日本文坛信息,交流创作经验,讨论修改文稿。其次,蒋光慈结交日本文艺界朋友,特别是与日本著名评论家藏原惟人建立了深厚友谊。再次,蒋光慈完成了长篇小说《冲出云围的月亮》的创作和苏联小说《一周间》(里别津斯基作)的翻译。最后,日记记录了蒋光慈阅读苏俄文学理论著作的情况。这些真实的日记和珍贵的资料,对我们研究蒋光慈的思想和创作,无疑是很有价值的。

洪范传

洪范传

北宋王安石著。在对《尚书·洪范》的注释中阐述了自己的哲学见解。认为“五行”是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元素,天地万物都由五行变化而生成。指出“五行也者,成变化而行鬼神(按即奇迹),往来乎天地之间而不穷者也,是故谓之‘行’。”万物的运动、变化的原因是事物间的对立矛盾,“有耦”、“有对”。强调一切事物“皆各有耦”,“耦之中又有耦”,故“万物之变遂至于无穷”。将事物变化的形态概括为“相生”和“相克”,“其相生也,所以相继也;其相克也,所以相治也”。提出视和听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明则善视,故作哲,聪则善听,故作谋”,以善视、善听作为智慧的来源。对“五事”(貌、言、视、听、思),主张以“思”为主,肯定了人思维的作用。提出“愚者可诱而为智也”,“不肖者可革而为贤也”。对“五福”(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由先天命运决定的传统说法提出异议:“五福者,自天子至于庶人,皆可使慕而欲其至。”但对封建等级制度持维护态度,“若夫贵贱有常分矣”。收入《王文公文集》。

家礼

家礼

五卷。附录一卷。宋朱熹撰。朱熹字元晦、仲晦,号晦庵,婺源(今江西婺源)人。着名理学家。平生着述颇丰,除着有《家礼》外,还有《四书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本义》、《楚词集注》、《针考误》、《诗经传》、《大学中庸章句或问》、《论语孟子集注》、《太极图通书西铭解》、《楚辞集注辨正》、《韩文考异》、《近思录》、《孝经刊误等》、《资治通鉴纲目》、《伊洛渊源录》、《名臣言行录》,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语类》等。《家礼》载于朱熹《行状》,其序文被录于《朱子文集》,成书时间载于《朱子年谱》,其佚而复得始末为附录刊《家礼》之后,宋以来遵而用之,其为朱子所着,无有人疑。然清人王懋竤《白田杂着·家礼考》认为《家礼》是宋人假托朱熹之名。《四库全书总目》同意王懋竤之说,认为《家礼》所论与朱熹晚年观点不符。然早晚年观点不符乃属正常,不足为由。《宋史·艺文志》载为朱熹所撰颇为可信。朱熹《家礼》主记“冠”、“婚”、“丧”、“祭”诸礼,大抵自《仪礼》、《礼记》节录诠释,按类系事,事下为论辨,多引古事证之,进而为律例,以申法度,警示后人。《家礼》体例完备,内容详赡,为研究家礼有一定参考价值。《家礼》书成之后,经三山杨氏、上饶周氏之考订,流布于世,书中错误不少,因题作朱熹,学者驳正者少。明代文渊阁大学士邱浚《家礼仪节》,对《家礼》部分内容提出质疑,提出谬误数十条,自此以后,此类着作代不乏见。《家礼》版本有:汲古阁有宋刊本、孝慈堂目有宋板本、东湖丛记有宋刊纂图集注本、洪氏刊宋本、望三益斋刊本、日本须原屋茂兵卫等刊本、元刊本纂图集注、御尔台氏刊本、康熙辛巳(1701年)汪氏刊本、明邱文庄刊本、邓钟岳仿宋刊本(《四库全书》所着录本)。

万峰和尚语录

万峰和尚语录

一卷,明时蔚说,普寿编,宗泐序,法藏跋,有塔铭及传,附三玄原颂、慧旵禅师塔铭。南岳下第二十四世,嗣千岩长。辑录其住兰溪州嵩山圣寿禅寺语录以及颂古、法语、佛祖赞、警策、破衣歌、塔铭、传等。收入《中华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