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杂事诗

作者:佚名
南宋杂事诗

清诗总集。七卷。清厉鹗、符曾、吴焯、赵昱、沈嘉辙、陈芝光、赵信等撰。此编作者六人每人百首,符曾一百零一首。诗中采摭故实以咏南宋杭州史事,凡与杭州无关者概不入咏。此编为补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西湖游览志馀》而作。凡田《志》有者则避之,或同一事田《志》所阙或所录未详,则广为搜罗,以资博览。其主旨在于网罗一代轶闻。作者上采正史、政书,下搜宋以来诗词文集,旁及野史笔记,别传方志,金石碑刻,取材十分广泛,征引书籍近千种。作者以七言绝句及小注方式,归纳故实,上及开国典礼、宫庙建筑、帝王燕射、典祀国祭、传国玺印、御笔书法、驾幸宴乐、宫闱秘史、陵寝盗发、宋金交涉;中关臣工忠奸、百官除授、科场轶闻、释道理学、文人趣事、画家琴师、音乐书画、佚诗佚文、典籍聚散、时语方言、名胜古迹、园林亭台、花卉树木、鱼禽虫兽、碑刻题名、文物古董、文房四宝、纸钱楮券;下涉四时节令、时尚风土、市井景象、歌妓舞女、名酒名菜、糕点食品、丝绸瓷器,乃至谑语优言、谶兆图纬、火灾火葬、阴曹志怪、戏曲小说等等。凡是南宋整个时代发生在杭州的大小事件,都从不同角度、在不同程度上得到反映,可作为一代诗史读。诗以记事,事即注于下。往往合数事以成一诗,鳞次分注,详

猜你喜欢的书

朱子论定程董学则

朱子论定程董学则

南宋学者程端蒙、董铢制订的理学教育小学阶段的学生守则。程端蒙(1143~1191),字正思,号蒙斋,江西鄱阳人。董铢(1152~?),字叔重,人称槃涧先生,江西德兴人。《学则》共18条,基本上是对朱熹的许多箴言和铭记的概括与发挥。起首两条规定了学生在朔望(每月初一、十五)和晨昏应举行的仪式,末条是关于惩处的办法。余皆为学生律己、待人、接物时所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其中,讲日常生活行为的有八条:“居处必恭”、“步立必正”、“视听必端”、“言语必谨”、“容貌必庄”、“衣冠必整”、“饮食必节”、“出入必省”,对学生的衣食住行、谈吐举止,以及容貌视听都作了繁琐的、缺乏生机活意的具体规定。讲学习的有五条:“读书必专一”、“写字必楷敬”、“几案必整齐”、“堂室必洁净”、“修业有余功,游艺有适性”。讲待人接物的有两条:“相呼必以齿”、“接见必有定”。朱熹曾为《学则》作跋,向师长们推荐,认为如能依此训导学生,就能培养出有德性、有成就、能为封建帝王服务的优秀人材。

金箓上寿三献仪

金箓上寿三献仪

金箓上寿三献仪,原不署撰人。其祝文中有「永乐大明、弘开寿域」之语,应成书于明成祖永乐中。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威仪类。本篇所载科仪用于皇帝诞辰,为皇帝设斋祝寿,祈祷「圣天子之万年」。其法事中有初献、亚献、终献三节,故称三献仪。

上清太一金阙玉玺金真纪

上清太一金阙玉玺金真纪

《上清太一金阙玉玺金真记》,撰人不详,约出于南北朝或隋唐。唐王悬河《三洞珠囊》卷五、《上清道类事相》卷二引《太一金真记》,即此书。今《正统道藏》本收入洞玄部神符类。本篇从南北朝道经中辑录十余种符箓。言修炼存思服符之法。篇中所载有度命飞仙符、度世符、仙生符、升天符、除过符、龙秘虎符等。另有生灵九有符、除百病符、达视符等,仅有名称而无符文。

云仙笑

云仙笑

清初白话短篇小说集,又名《云仙啸》。题“天花主人编次”,作者姓名与生平不详,论者或认为即天花才子、天花藏主人、徐震,或认为是张匀,皆无确证。今仅存一清初写刻本,藏大连市图书馆,近春风文艺出版社据以整理出版。全书分五册,册演一完整故事。每册有三字简称篇目,又各有八字工整的全称篇目。存目如下:《拙书生 拙书生礼斗登高第》;《义团圆 裴节女完节全夫》;《平子芳 都家郎女装奸妇,耿氏女男扮寻夫》;《胜千金 一碗饭报德胜千金》;《厚德报 张昌伯厚德免奇冤》

紫钗记

紫钗记

传奇剧本。明汤显祖作。二卷五十三出。此剧是在《紫箫记》的基础上重新创作而成。叙唐陇西人李益流寓长安,以功名未遂、佳偶未聘为憾。元宵佳节,霍小玉与母观灯,遗失紫玉钗,恰被李益拾到,并以此求婚于霍家,两人成婚。不久,益应试,中状元,却因得罪当朝卢太尉,被遣边关任职,益与玉灞桥相别。卢太尉强招李益为婿。玉为寻益,欲将紫钗出售,闻卢府小姐招婿求玉钗,售之卢府。卢用计骗益,言玉已嫁他人。玉知益已赘于卢府,身染沉疴。李益诸友同情小玉,设计请李益共赏牡丹,将其带入小玉宅中。两人相见,互诉衷肠,知皆中卢太尉毒计。益将紫钗还给小玉,两人和好如初。吕天成《曲品》论此剧“描写闺妇怨夫之情,备极娇苦,直堪下泪,真绝技也。”吴梅《中国戏曲概论》认为“词藻精警,远在《香囊》、《玉玦》之上。‘四梦’中以此为最艳矣。”京剧《霍小玉》、川剧《玉燕钗》、闽剧《紫玉钗》,均受此剧的影响。有明万历间玉茗堂刊本、继志斋刊本、明末汲古阁原刊本、《六十种曲》本、清初竹林堂《玉茗堂四种》本、暖红室刻本等,《古本戏曲丛刊初集》据明末柳浪馆刊本影印,亦收入中华书局1962年出版《汤显祖集》中。

僧伽罗刹所集经

僧伽罗刹所集经

凡三卷(一作五卷)。前秦僧伽跋澄等译。又称僧伽罗刹所集佛行经、僧伽罗刹集经、僧伽罗刹集。今收于大正藏第四册。记述佛陀前世之修行及下生出家后之行化事迹。其中,有关佛成道以后四十五年间安居处所之记事,为他书所无,于诸佛传中堪称为最珍贵之史料。据卷首之序载,本书为佛陀入灭后七百年出世之僧伽罗刹所编撰。前秦建元二十年(384),罽宾沙门僧伽跋澄携至长安,因武威太守赵文业之请,与竺佛念共译出,慧嵩笔受,道安、法和共为对检。然现存版本中,高丽本有三卷,宋元明本有五卷。又法经录卷六载,本书为前秦昙摩难提所译;开元释教录卷十五则依此而说本书有二译,难提之译为第二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