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文贞公诗集

作者:曹伯启
曹文贞公诗集

又名《汉泉漫稿》。诗集。元曹伯启(1255—1333)撰。十卷,后录一卷。伯启字士开,砀山(今属安徽)人。至元中荐除冀州教授。后历仕兰溪主簿、陕西诸道行台御史中丞。卒谥文贞。是集为其子及门人于至元四年(1338)编成。收古今体诗四百余首,词二十余首。后附伯启神道碑。诗多行旅游览与赠答之作。冲破江湖派积习,亦不蹈豫章派余波。词句娴熟典雅,多近元祐格。尤以律诗出色。少数诗篇亦能触及人民疾苦。《四库提要》称伯启诗虽不能与虞集等角立争雄,“而直抒胸臆,亦不失为中原雅调”。有《四库全书》本。《涵芬楼秘笈》本作五卷。

曹伯启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标准与尺度

标准与尺度

论文集。朱自清著。1948年4月文光书局出版。收论文22篇。作者在《自序》中说:“本书收的文章很杂,评论,杂记,书评,书序都有,大部分也许可以算是杂文吧,其中谈文学与语言的占多数。”书内关于文学的论文有:《什么是文学?》、《文学的标准与尺度》、《什么是文学的“生路”?》等。评介中国现代作家作品的文章有:《中国学术界的大损失——悼闻一多先生》、《鲁迅先生的中国语文观》、《现代人眼中的古代——介绍郭沫若著〈十批判书〉》等。另外,还有关于语文教育及古典文学研究的文章若干篇,如《论国语教育》、《诵读教学与“文学的国语”》、《古文学的欣赏》等。本书之所以取名《标准与尺度》,是因为“书里有一篇《文学的标准与尺度》,而别的文章,不管论文,论事,论人,论书,也都关涉着标准与尺度。”(《自序》)朱自清认为,“文学终于要配合上那新的 ‘民主’ 的尺度向前迈进”,“现在渐渐强调广度,去配合着高度深度,普及同时也提高,这才是新的 ‘民主’的尺度”。40年代后期,作者成了革命民主主义战士,他的政治观与文学观,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48年11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将此书重排出版。

西藏风俗记

西藏风俗记

清末民初沈宗元撰。

道光来安县志

道光来安县志

道光本《来安县志》原由符鸿主持纂修。符鸿,湖南益阳人,乙丑(1805,嘉庆十年)进士,道光二年冬到任来安县令。道光三年清廷诏令各省纂修省志,因纂修《安徽通志》需向各府县征县志,符鸿遂组织人力在伍斯殡志的基础上纂修新志,至道光四年冬尚有人物、艺文等志未能纂辑完成,符鸿调任婺源县令,由代理县令张蕃锡继续组织人力修纂。道光六年,河南汜水举人刘廷槐继任县令,对已完成的县志稿不满意,主要认为繁简不当,考核不严,于是又组织人力作了较大的修改整理。因经费等原因,此志直到道光十年才得以刊印。

钦定校正淳化阁帖释文

钦定校正淳化阁帖释文

十卷。清乾隆三十四年 (1769),诏以内府所藏宋淳化四年赐毕士安 《阁帖》,命内廷诸臣详加校订,选工摹勒。其间搜集诸家释文,最为详备,勘核颇精详。书首乾隆题“寓名蕴古”四字及《淳化轩记》一篇,然后载原帖旧跋,及诸臣题记。其中古帖次序,均从旧刻。每卷都摹刻乾隆的论断,参取刘次庄、黄伯思、姜夔、施宿、顾从义、王澍等人的见解,并以大观太清楼诸帖,相互考校。凡篆、籀、行、草,都注释文于字旁,并各作订正,以辨正是非。乾隆四十三年 (1778),侍郎金简以石刻之,藏于内禁。后又录其释文,以聚诊版摹印。传本为“四库全书”本。

日知录之馀

日知录之馀

顾炎武去世后,所撰《日知录》三十二卷即由弟子潘耒整理刊刻于闽。而《日知录之馀》四卷,溢出于《日知录》之外,流传甚稀,学界罕见。当是潘耒整理顾炎武遗稿,刊刻日知录后,没有收录的残存稿件,有好事者不忍心其泯灭,遂收拾遗存,编成四卷,行之于世。内容涉及书法、历代禁止之事、徙民、国史律令等方面,虽大多抄录史传各书编辑而成,然广博该洽,识见高妙,体现了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是研究顾炎武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史料。

倾城之恋

倾城之恋

张爱玲中短篇小说集。收录创作于1943年至1944年创作的中短篇小说《第一炉香》《第二炉香》《茉莉香片》《心经》《封锁》《倾城之恋》《琉璃瓦》《金锁记》《连环套》。 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我们也许没赶上看见三十年前的月亮。——《金锁记》 葛薇龙,一个 极普通的上海女孩子,站在半山里一座大住宅的走廊上,向花园里远远望过去。——《第一炉香》 在这动荡的世界里,钱财,地产,天长地久的一切,全不可靠了。靠得住的只有她腔子里的这口气,还有睡在她身边的这个人。——《倾城之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