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溪诗话
作者:陈岩肖陈岩肖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汤子遗书
清初学者汤斌所撰杂著。斌之学源出孙奇逢,治程朱理学,也不废陆王之说,虽以宋儒为主,亦不废汉唐儒者之所长。主张“身体力行” ,以正心诚意,讲求实用为本。尝谓: “圣贤义理,载于五经四书,而其要在于吾身,若舍目前各人进修之实,不以改过迁善为务,纵将注疏大全辨析毫厘,与己终无干涉。” 又说:“夫所谓道者,六经、四书之旨,体验于心,躬行而有得之谓也。非经书之外,更有不传之道学也。故离经书而言道,此异端之所谓道也; 外身心而言经,此俗儒之所谓经也。” (《重修苏州府儒学碑记》) 是书为其门人王廷灿所辑,复为编类,皆汤氏语录、诗赋、杂文、奏议等作,共10卷,末附年谱、誌状1卷。有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王氏树德堂刻本及同治九年(1870年)睢州汤氏宗祠重刻本,《正谊堂全书》题为《汤潜菴集》。
缙云文集
亦称《缙云先生文集》。诗文别集。宋冯时行著。四卷。《宋史·艺文志》载《缙云集》四十三卷。然原书至明初已散佚。嘉靖中,重庆推官李玺始访得旧抄残本刊行。《四库全书》本即从玺刻本传写而来。卷一至三为古近体诗、启,卷四为墓志、杂著、题跋及乐府,末附宋骞驹《古城冯侯庙碑》。计诗一百五十余首,文四十余篇,词十二首。然所收不及原作十分之一,除散佚无征者外,漏收亦不少。近人傅增湘《宋代蜀文辑存》卷四六及续补辑得其佚文三十四篇,可补是集之失。漏收之诗则散见《蜀中广记》、《永乐大典》及同治《壁山县志》诸书中。
广成集
十二卷。唐杜光庭(850—933)撰。杜光庭字圣宾,处州缙云 (今属浙江)人。性喜读书,好为辞章。懿宗设万言科选士,不中,入天台为道士。喜宗至蜀,召见,赐紫服,充麟德殿文章应制。王建建后蜀,为金紫光禄大夫,赐号广成先生,进户部侍郎。后主立,以为传真天师,崇真观大学士。后解官隐青城山白云溪,自号东瀛子。《宋史·艺文志》载杜光庭《广成集》一百卷,又 《壶中集》三卷。《通志·艺文略》作《光庭集》三十卷。此书共十二卷,集中所收仅表及斋醮文二体,文字虽工,却称不上文学价值。唯其中涉及人物史事,颇有史料价值。如在唐末时为王建作醮词,或称王建川主相公,或称司徒,或称蜀王,或称太师,考证史实,均相吻合,而史独失载其太师之号,又如王宗夔、王宗黯二人,皆王建养子,《十国春秋》载其莅官行事;此书中具体称王宗夔为汉州尚书,王宗黯为镇江军节度使,也可补《十国春秋》之阙。五代文史资料散佚缺略,因而集中所存,可从稽考补阙。此书版本有《四库全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皆十二卷;又有 《道藏》本,《四部丛刊》本,为十七卷。
中国语言学史
王力著。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原是在北京大学授课时所用的讲义,前三章曾在《中国语文》杂志上连载。除前言、结论外,分四章。以清末《马氏文通》出现为界,将汉代至1949年的中国语言学史分为两个阶段。前三章论述第一阶段的三个时期:训诂为主时期,属经学时期,特点是以疏解经义为目的;韵书为主时期,属佛学理学时期,语言学重点转移至音韵学;文字、声韵、训诂全面发展时期,属经学复兴时期,小学硕果累累,研究方法超越前人。第四章论述1899年以后的西学东渐时期,语言学的领域扩大,方法改进,有了崭新的面貌。全书主要叙述中国*语文学,也给古文字学、语法学、普通语言学、语言调查等以适当地位。对各时期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都作了精到的分析。指出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决定了中国古代语言学的实用目的,汉语言文字本身的特点决定了中国古代语言学以文字为主要研究对象。本书叙述深入浅出,所用“语言学”一词,采用了最广泛的意义。首次提出了中国语言学史的间架体系。【书中有些异体字,文中无法显示,可以对比PDF阅读】
维摩诘经译注
大乘佛教经典。 全称 《维摩诘所说经》,又称 《不可思议解脱经》。维摩诘是佛教菩萨名,原是古印度毗耶离城的大乘居士,非常富有,精通佛法。据说,他有一天生病,释迦牟尼派弟子文殊师利前去问候,他便借此机会与文殊师利等人讨论佛法,义理精奥,妙语横生。《维摩诘所说经》就是通过他和文殊师利等人的谈话,来阐扬大乘般若性空的观念。其义旨为 “弹偏斥小”、“叹大褒圆”,批判一般佛弟子所行和悟境的片面性,斥责歪曲佛法的绝对境界,认为达到解脱不一定要过严格的出家修行生活,关键在于主观修养,这才是真正的菩萨行。《维摩诘所说经》是大乘佛教世俗化运动的重要经典,维摩诘其人也被后世视为在家菩萨的理想典范。《维摩诘所说经》对中国禅宗的形成有过巨大作用,与 《楞伽经》、《圆觉经》并称为 “禅门三经”。鸠摩罗什的译文也非常富有艺术魅力,因此历来为传统士大夫所激赏,唐代诗人王维即以摩诘为字。
青色大金刚药叉辟鬼魔法
青色大金刚药叉辟鬼魔法,一卷,亦名辟鬼殊法,唐空蜝述,有缺文,日本庆范题记,云 题记,相觉题记,一二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