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正二冯评阅才调集

作者:纪昀
删正二冯评阅才调集

《删正二冯评阅才调集》是纪晓岚针对清初学者冯舒、冯班评点五代后蜀韦縠所编唐人诗《才调集》的门户之见,特对二冯之评点进行删正的作品。冯班推崇西昆,专意古学,与其兄冯舒评点《才调集》时,极力贬斥江西诗派。纪晓岚认为,江西之弊在粗俚,西昆之弊在纤俗。不善学之,同一魔道,不必论甘而忌辛。

猜你喜欢的书

实践理性批判

实践理性批判

德国哲学家康德的主要伦理学著作,1788年出版。本书是康德批判哲学三部著作中的第二部,全面阐述了作者的伦理学体系,提出了一整套以“善良意志”和“绝对命令”为基础的道德理论,是动机伦理学的典型代表。 这部著作沿袭了传统的章节安排方法,分为极不平衡的两部分:“纯粹实践理性的原理论”和“纯粹实践理性的方法论”。“原理论”对其伦理学观点进行理论论证,占了全书的绝大部分篇幅,包括两卷:“第一卷半纯粹实践理性的分析”和“第二卷关于纯粹实践理性的辩证论”。“方法论”则论述了个人如何进行道德修养的问题。 康德认为,以追求快乐或幸福为目标的经验主义伦理学不可能提供一个有效的道德原则。道德法则与行为的效果无关,而只涉及主体的行为动机。因此,从行为的对象方面得不到普遍的道德原则。这种原则只能从理性的和形式的方面得出。一切道德行为的源泉都在于听从实践理性的绝对命令。在康德看来,在人的尘世生活中,德行与幸福是矛盾的。有德行者未必幸福,享受幸福者多是恶棍。二者只有在“至善”概念中才能统一起来。但至善决非现实的人所能达到的,只有在彼岸世界中,才能达到至善。对于有生有死的人来说,唯一的可能是从不完善不断走向完善。人可以追求至善,但永远不能实现至善。所以,为了有效地说明道德行为这个事实,“意志自由”、“灵魂不死”和“上帝存在”就是必不可少的了。

平心论高鹗

平心论高鹗

《平心论高鹗》是一本有影响的、自成一家之言的红学论著。在本书中,林语堂对《红楼梦》后四十回续书的真伪及如何评价的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认为《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是曹雪芹而非高鹗,高鹗只是依据曹氏残稿进行“整理补丁”而非“续作”。林语堂从“补”与“续”的内涵、《红楼梦》有无残稿散稿等方面论证曹雪芹写完了《红楼梦》全书,并针对胡适“首发后四十回高氏伪作之论”进行了驳论。

史学方法导论

史学方法导论

《史学方法导论》系作者(傅斯年)30年代初在北京大学任教时的讲义稿。原书七讲,现仅存第四讲,原“拟目”保留供读者参考。编者还从《傅斯年全集》中选录了十篇与其史学理论相关的文章。内容包括中国历史分期之研究、致蔡元培:论哲学门隶属文科之流弊、评丁文江的《历史人物与地理的关系》、与顾颉刚论古史书、评《秦汉统一之由来和战国人对于世界的想像》等。

曹仁伯医案

曹仁伯医案

又名 《曹仁伯医案论》。医案。清曹仁伯撰。一卷。仁伯有 《琉球百问》 已著录。此书初为抄本,后由裘庆元收入《三三医书》刊行。约万余字。以里居姓氏为题,载案二十五则,包括湿痰、头鸣右盛、交肠、血证、湿热痰浊、伏邪、振颤等,多为内科杂病证治。其中伏邪外感、痰证较多。每案详析病因病机,叙述立法方药,或有按语。仁伯擅治内科杂病,尤重治本,辨治灵活,深得灵素奥旨。叙案细腻,不拘于论证列方。所载数则连续复诊案例,始末清晰,便于了解诊治经过。所治患者来自嘉兴、安徽、杭州、绍兴、松江、洞庭山各地,亦可见其盛名。有一九二三年裘庆元刊 《三三医书》 铅印本。

史载之方

史载之方

方剂著作。二卷。宋·史堪(字载之)撰。约刊于1101年以前。书中论四时正脉、运气生病,及大府泄、大府秘、小府秘、身热、身寒、头痛、腹痛等三十余种内科、妇科等病症及治疗方剂,并结合作者临床经验。书中对疫疠病因十分强调与运气的关系。现存清刻本及《十万卷楼丛书》本等

自证说法

自证说法

《大正藏》第79卷,然此自证三菩提(文)尔者于自证极位。可云说今经乎。答。此事古来难义。末学虽难一定。且依相承一义非自证极位之说可答申也。两方也。若云非自证说者。凡思今经以自性法身为能说教主。以自觉境界为所说法门。此则一家不共之实义。诸教超绝之规模也。是以我乘内证智如来金言。自受法乐高祖定判。悉非显为自证说旨乎。若又依之云尔者。思自证极位超言议境过心思域。争有说法义乎。加之案文段起尽。住自证境无众生蒙益义故。住神变加持三昧说今经(见)尔者两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