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话

作者:李调元
剧话

古典戏曲论著。2卷。清人李调元著。这部论著和李调元的《雨村曲话》是一个整体。《曲话》重在论元、明、清作家和作品,论各家特色和作品的短长,而《剧话》则重在论戏曲体制的沿革变化(上卷),论戏曲所演故事来源(下卷)。其写法亦是从对前人论说的引述中,时而发挥个人所见。上卷对于地方声腔的介绍是他书所少见的,为研究清代地方戏提供了可贵的资料。如其论述秦腔说:“始以陕西,以梆为板,月琴应之,亦有紧、慢,俗呼‘梆子腔’,蜀谓之‘乱弹’。”“吾以为曲之有弋阳、梆子,即曲中之变曲、霸曲也。又有吹腔,与秦腔相等,亦无节奏,但不用梆而和以笛为异耳。此调蜀中甚行。”“胡琴腔起于江右,今世盛传其音,专以胡琴为节奏……又名二簧腔”。“女儿腔亦名弦索腔,俗名河南调,音似弋腔,而尾声不用人和,以弦索和之,其声悠然以长。”下卷考述了五六十种剧目的本事,是研究戏曲史的重要资料。作者旁证博搜,功力颇深。《剧话》一直为戏曲研究者所重视。清乾隆时李调元所编《函海》曾收有本书。又有《新曲苑》本(此本较《函海》本改动较大),《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据《函海》本辑入。

李调元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行人

行人

《行人》是日本近代作家夏目漱石创作于1912年的长篇小说,和《过了春分时节》、《心》共同组成作者的后三部曲。《行人》的故事展开时期设定在明治末年,夏目漱石通过“叙述者”二郎的诉说,讲述了一郎作为高尚近代知识分子痛苦挣扎的内心世界。 同时,执著地叩问了家族制度下夫妻关系的内涵。一郎极为理智,潜心研究学问,在他的生命中,自我掌握着一切,过度的理智与敏锐使他孤独痛苦,感情丰富却控制失当,无法与人相处。最后一篇H先生的旅行报告信,更显示出作者必对自我有过深切的反省,使读者跟随他们旅行的脚步,为一郞焦急叹息,情绪由不解,同情,无奈转为惋惜,嘘唏。一郞渴望抛弃理智,舍弃自我而落得轻松,事实上,他认为没有自我流露的无欲单纯至高无上,然而对他来说,自我一旦抛弃便无法生存。而得救之道便是从精神的研究转变为实践者,全心全意投入某些事物。伴随一郎强烈的“自我”要求,全家都处于一种暴风雨来临之前的平静的不安之中。《行人》的结尾没有成功的解决,而是留下无尽的悬念。

罗马帽子之谜

罗马帽子之谜

在座无虚席的罗马剧院中,上演着热闹嘈杂的「枪战」戏码。酗酒成性的蒙特.费尔德律师身穿礼服,应某人之邀来到剧院,却在第二幕终了前数分钟死于非命,法医诊断是类似「酒精中毒」的急性中毒反应,而案发现场却找不到死者所戴的礼帽。这顶礼帽便成了警方急于追查的重点,也是破案的关键线索。

三洞道士居山修炼科

三洞道士居山修炼科

三洞道士居山修炼科,撰不不详。从内容看,似出于隋唐。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此书言道士居山修炼之道法科仪,分作十品:第一〈服气品〉,言修炼导引、吐纳之法。 第二〈授付服炁经方要诀品〉,内载辟谷长生药方及神符。 第三〈受服炁法章仪品〉,内载传授服气经法时上章科仪。 第四〈服炁时上章仪品〉,内载修炼服气时上章科仪。 第五〈金丹神方法品〉,内言存思九星神,三丹田神及五脏神灵之法。 第六〈绝谷品〉,内载辟谷长生药方及神符。 第七〈服符品〉,内载吞符治病及上奔日月之道法。 第八〈建志学道养神求仙所忌品〉,内言学道养神之禁忌及应注意事项。 第九〈人山采药品〉,内载道士入山采药时应注意事项。 第十〈治虫诸方品〉,内载治虫药方、入山禁忌日及禁蛇法等。

阎锡山回忆录

阎锡山回忆录

此系阎锡山所亲述其思想与经历的第一手史料,对了解乃至研究辛亥革命前后剧烈动荡的中国历史,必将有所裨益。

大史

大史

亦译《大王统史》。斯里兰卡早期用巴利文撰写的王朝与佛教编年史。有三种编订本:(1)与《小史》合编,全书分四个部分。(2)与《小史》的一部分合编,全书分两个部分。(3)目前较流行的编订本,由德国威廉·盖格(Wilhelm Geiger,1856—1943)编订,伦敦巴利语圣典学会出版。只包括上述两种编订本的第一部分,共三十七章,从佛教的产生、传入斯里兰卡一直记载到摩诃舍那国王(Mahasena)统治时期(276—303或325—352)。此本分四个主题,即佛教的产生与发展;佛陀到斯里兰卡弘法的传说;佛教传入斯里兰卡;斯里兰卡护佛国王杜多伽摩尼(Dutthagamani,前161—前137在位)的业绩。作者是公元6世纪的摩诃那摩(Mahanama)长老,主要资料来源是《岛史》和朝廷文件。与《岛史》互相连贯,但比《岛史》更精炼和丰富,提供了印度和斯里兰卡早期佛教发展的一些有价值的史料。体裁是史诗体,文笔优美,有一定文学价值。

罪业应报教化地狱经

罪业应报教化地狱经

全一卷。后汉安世高译。又作罪业应报教化地狱经、地狱报应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本经系佛应信相菩萨之请,宣说地狱、饿鬼、畜生、奴婢等受罪众生之前因,并阐说离苦之世善、归依三宝、六度行、四无量等,若众生依之修行,即能永远离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