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境浅说
作者:俞陛云
诗学专著。俞陛云撰。陛云,字阶青,浙江德清人,清光绪戊戌进士。是书选录王勃、杜审言、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卢纶、白居易、许浑、李商隐、杜荀鹤等近八十位唐代诗人的诗歌或摘句。另续编收录绝句三百九十三首。所选诗歌、摘句后皆有疏解串说。凡命题、作意、境界、典实、句法、字法、声调、格律均剖析言之,从中可以窥见作者诗学思想的鳞爪,如学诗宜求意义,勿猎浮词;品诗见仁见智,无所不可;诗贵天然,不在专工雕琢;写实亦应以诗意融化而出,切忌语太说尽等。该书重视诗歌艺术性,收录了一些今人唐诗选本罕见的小家名篇。且能注意不同诗人相似或不同诗意、诗风的比较。是书有1984年上海书店根据1947年开明书店版影印本。
猜你喜欢的书
一颗心的沦亡
《一颗心的沦亡》茨威格的作品擅长细致的性格刻画,以及对奇特命运下个人遭遇和心灵的描摹,尤其善于在激情的煎熬中洞察女性内心活动。本书收录二十余篇短篇名作,如《一个女人沦役的故事》《看不见的藏品》《一颗心的沦亡》等。
平屋杂文
散文集。夏丐尊著。上海开明书店1935年12月出版。收作者三十年代的作品。《怯弱者》写街头一青年因腐化堕落而惨死,对目击者的麻木精神予以谴责。《白马湖之冬》记作者创办上虞春晖中学时的生活情趣。《猫》借怀念一只家猫抒发家道中落的哀伤和对亲人的悼念。《命相家》写中学教师沦为江湖术士的坎坷命运。《整理好了的箱子》记抗战搬家的一场虚惊,抨击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钢铁假山》写“一二八”战役后作者在立达学园废墟上捡得一块日军炸弹的碎片,把它当作“惨痛历史的证物”,抒发爱国情怀。作者多取个人日常琐事,但在貌似平淡朴实的文字中散发出浓郁的情致,给人深远的遐想。构思曲折精巧,描述多用白描手法,颇见艺术功力。
医学心悟
综合性门径医著。五卷。清程国彭撰。成书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程国彭,字锺龄,号普明子。生卒年不详。天都(今安徽歙县)人,清代医家。程氏以医术名噪于康熙、雍正年间。《医学心悟》为其代表作。本书是程氏积三十年之医疗心得,并融会《内》、《难》、《伤寒》等理论,以及历代医家临证之精华编撰而成。本书内容,卷一载“医中百误歌”、“经腑论”、“内伤外感致病十九字”、“寒热虚实表里阴阳辨”、“医门八法”等医论四十篇,总论四诊八纲及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等理论及其应用;卷二论伤寒,分述伤寒六经证治;卷三则论述内科病证的辨证施治;卷四则主要论述眼、耳、咽喉等病证治,并附有外科证治;卷五为妇科经、带、胎、产等病证的辨证施治。上述各证分别论其病源、病状、诊断和治法、并附有程氏自拟的经验方,使人一目了然,颇为切合临床实用。程氏主张,学贵沉潜,务求对医理有所悟解,其临证,首重病因,且辨证精当,颇得要领。如说“病有总要,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而已”。这是对八纲辨证方法所进行的简明扼要、提纲挈领的总结。本书文字简炼,易读易记,亦是其特点之一。另外,书中根据《伤寒论》所归纳的治病八法,亦颇有深意,素为后世医家所采用。如论“和法”时说:“伤寒在表者可汗;在里者可下;其在半表半里者,唯有和之一法焉。仲景用小柴胡加减是已。然有当和不和误人者;有不当和而和以误人者;有当和而和,不知寒热之多寡、禀质之虚实、脏腑之燥湿、邪气之兼并以误人者,是不可不辨也。”所论确属深刻而全面,可谓详而不繁,简而能备。此外,书中所列各科病证,分类清楚,论述详明,脉因证治,环环相扣,所用方药简便易行。综观全书,确是学习中医登堂入室的重要参考书。本书现存有清雍正十年(1732年)本、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本、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本及《中国医学大成》本等主要版本。一九五五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曾有影印本出版。
黄庭遁甲缘身经
黄庭遁甲缘身经。不着撰人。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方法类。参校.版本:《云笈七签》,该书卷十二、十四收有部分内容。《云笈七签》卷14收录《黄庭遁甲缘身经》,文字与本经几乎全异。述吞符服符、内视、服四极云牙诸养生法。
义丰集
宋诗别集。1卷。王阮撰。《四库全书总目》说“今其文集未见,所存仅诗一卷”。刘克庄曾序其诗,《后村集》卷23载《王南卿文集序》,谓其诗“高处逼陵阳(韩驹)、茶山(曾幾)”,岳柯《桯史》卷1所载《王义丰集》称“阮所作诗号《义丰集》,刻于江泮,其出于蓝者,盖校官冯椅为之序。”据此可知其诗本有单行本。今北京图书馆藏有淳祐三年(1243)刊《义丰文集》1卷,《四库全书》亦著录此书1卷,收诗190首。卷首载吴愈序,称“其文无一字无来处”,可知其序本为文集序,诗集所载冯序久佚,盖系后人移吴序于卷首代之。岳柯以为其诗学于张紫微(张孝祥)。《四库全书总目》说“阮少谒朱子于考亭,朱子知南康时,阮又从游,故集中有唱酬之作”,又说“阮之归也,朱子惜之,谓其才气术略过人,而流落不偶”。
中国哲学史
钟泰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29年3月初版。全书分上下两卷,凡四编七十二章,通过介绍自周至明清百余位哲学家的生平和思想叙述了中国哲学的发展过程。第一编上古哲学史共13章,对先秦时期儒、墨、道、法、名、阴阳、兵家等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作了精赅的分析;第二编中古哲学史共13章,对两汉时期的今、古文经学之争,魏晋时期的有无之辩,南北朝时的神灭、神不灭辩和隋唐时期儒、释道三教哲学思想的争论和融合作了系统、明晰的阐述;第三编近古哲学史共30章,对宋明道学的师承渊源、思想流变作了简洁的梳理,对周、张、陈、朱的理学派和陆、王心学派的旨趣异同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第四编近世哲学史共35章,对清初至光绪以前的哲学思想作了提纲挈领的整理,对清初三大家和乾嘉汉学诸派的分析均有探幽发微,阐前人之未发的地方,特别是作者对一些以前不被人重视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如唐甄等作了肯定的评价,并专章列论。作者立论严谨,对各家各派学说力图作客观的述评,不轻易褒贬;同时作者的视野较为开阔,全书收论的哲学家具有广泛的代表性。特别是作者对光绪、宣统以后的近代哲学自谦“虽关蹊径,未睹旨归,编录之责,让之来者”体见了“多闻阙疑”、“多见阙殆”的存疑、求真谦逊、朴实的学风。全书以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为经,以各哲学家的思想为纬,条理清晰地勾勒了中国哲学史发展的全景,堪称是当时中国哲学史教材中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