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陛云

俞陛云
  • 姓名:俞陛云
  • 别名:字阶青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浙江德清县人
  • 出生日期:1868
  • 逝世日期:1950
  • 民族族群:

俞陛云(1868—1950),字阶青,浙江德清县人。是清代经学大师俞樾之孙,当代文学家俞平伯之父。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以一甲第三名进士及第。二十八年,出任四川乡试副考官。入民国,寄寓北京。他幼承家学,尤谙诗词,诗词俱雅正,诗工七律,风格在吴伟业、陈恭尹之间。著有《蜀輶诗纪》、《小竹里馆吟草》、《乐静词》、《诗境浅说》及《诗境浅说续编》等等。其词学代表作为《唐五代两宋词选释》。这本选本形式的评词专著,原以《唐词选释》、《五代词选释》、《南唐二主词辑述》与《宋词选释》为题,陆续发表。1985年9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将以上四部分合为一书,整理出版。计收唐五代两宋词人120家、词909首。关于此书的主旨与特点,作者在《唐词选释·叙》中说:“昔操选政者,但有去取,不加评议。余为便于初学计,……循其文而申其意,于昔贤宏旨微言,恐未能曲当也。”在《五代词选释·叙》中又说,著书目的是对所选词“申其义而畅其趣,俾初习词者,审其径途,以渐窥其堂奥焉。”虽说是为“初学”,但由于所选多为名篇佳什,所评也颇简约精当,注重艺术分析,因而对学者了解唐宋词史面貌及其艺术特征有一定帮助。

猜你喜欢的书

奉命谋杀

奉命谋杀

杰克·阿盖尔死于狱中,但他声称自己是清白的;他赌咒发誓说,她养母在自家书房被人用拨火棍猛击脑后的时候,他正在路上搭别人的便车……阿瑟·卡尔加里可以证明杰克的清白——凶手是另一个家庭成员,但是他的证据来得太晚了。雷切尔·阿盖尔遇害的当天晚,他们家房子的门是锁着的……

去来今

去来今

王统照著。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40年1月初版,内分三辑,收散文36篇,前有《小序》。多写于“孤岛”时期,当时作者思想上陷于苦闷,但仍未停止对民族命运、人生道路的苦思冥想,仍然“唱着时代之歌,激发着人类的向上自尊心。”(唐弢《暗夜棘路上的里程碑——“孤岛”一年来的杂文和散文》)如《去来今》一文用哲理性的语言分析阐明如何对待历史、现实与未来;《“灵台”微语》剖析自我在痛苦中的微妙心境;《不易安眠》抒写孤岛的寒夜,想象那“草莽中,平原中,森林中,河岸港湾上的鲜血,是自由的洪流泛滥过激怒的田野,是暴风急雨挟着战神的飞羽传遍各地。”均能令人感受到环境的险恶及作者期待奋进战斗的情怀。而《芦沟晓月》一文,则由考证名胜历史与景观美感出发,呼唤着雪国耻、复山河的胜利时日。在表现生活实感的独特性与创造性方面,文集中不乏佳作,但也有一些内容空泛、缺乏时代与生活气息的文字。

洞玄灵宝玄一真人说生死轮转因缘经

洞玄灵宝玄一真人说生死轮转因缘经

《洞玄灵宝玄一真人说生死轮转因缘经》,撰人不详。从内容文字看,约出于隋唐。一卷,收入《正统道藏》太平部。经文乃三天法师玄一真人为仙人云度讲说生死因缘之事。谓天地与人皆随因缘轮转相生,父母妻子兄弟姐妹皆非常会,死后各随善恶之缘转生。世人若能供养三宝,心慕神仙,必降致仙人,白日升天。又称行善者天选善人生为其子孙,使父母得其福;行恶者天选恶逆生于其门,使父母受其累。又称金马之末,天运交周,水龙之岁,李君(李弘)出治。其时圣世,生死善恶将分,善心男女得遇圣人超度,一门同庆,恶人则不与圣人相宜。此说出自《太上洞渊神咒经》。

内经博议

内经博议

医经类著作。清罗美撰。四卷。美字淡生,号东逸,新安 (江苏新沂) 人。自幼酷爱医学,对《内经》、《难经》、《伤寒论》 颇有研究,撰有 《古今名医汇粹》、《古今名医方论》 等。本书系罗氏综合《内经》 中主要内容所撰论文集,刊于康熙十四年 (1675)。分天道、人道、脉法、针刺、病能、述病六部。末附“张子和九气感疾论”、“缪仲淳阴阳脏腑虚实论治”。根据《内经》 原文,参照各家注释,融以自己心得,阐述 《内经》 奥义,发前人所未发。可供研究 《内经》 参考。有《珍本医书集成》 本。

中国通史(第十册)

中国通史(第十册)

范文澜1941年原著《中国通史简编》,后受毛主席委托准备将其扩充为《中国通史》,全书未成即逝世,后续工作由蔡美彪完成。1995年,《中国通史》出版,全书原本共十册,其中前四册为范文澜著,后六册为蔡美彪补充定稿,全书从远古先先秦一直叙述到近代清中期嘉庆年间。一九九五年人民出版社十册版《中国通史》出版。第十册是中国通史第五编有明清封建制时期的第三册。由本编第五、六、七章组成。第五章叙述清高宗、仁宗时期的政治史事和清朝统治下的各民族状况。第六章叙述经济状况。第七章是明洪武至清嘉庆时期的文化状况。

毗尼止持会集

毗尼止持会集

律学著述。清读体集。十六卷。据作者自序称,此书是“搜诸部之精要,详明止持之大成”。又据《凡例》载,此书所宗为南山律宗的《四分律》,明二百五十戒相。在每一戒相之下,又“约以八科”:一制戒缘起、二依律释文、三结罪轻重、四兼制余众、五应机随开、六会采诸部、七经论引证、八附事便考。卷一先依贤首宗,“略开七门”:一教起因缘、二藏乘所摄、三教义通局、四辩定宗趣、五教所被机、六总释题目、七别解戒相。自卷二始,分别解释戒相,共分八类:一、波罗夷法四条;二、僧伽婆尸沙法十三条;三、不定法二条;四、尼萨耆波逸提法一百二十条;五、波逸提法九十条;六、波罗提提舍尼法四条;七、众学戒法一百条;八、灭诤法七条。此书于清康熙五十年(1711)汇入《嘉兴藏》刻板流行,后又收入清《龙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