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六朝辞赋

作者:曹道衡
汉魏六朝辞赋

曹道衡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出版。此书共分七章,第一章论述了赋的定义、起源以及发展与演变。以下六章,从文学史的角度,以作家作品为纲,作了细致的分析和介绍。《西汉辞赋》和《东汉辞赋》两章,分别论述了贾谊、枚乘、司马相如、西汉中后期赋家扬雄、刘歆以及班固、傅毅、张衡、王延寿等作家及其作品。作者还特别列出《三国辞赋》一章,重点论述了王粲、曹丕、曹植和三国后期辞赋家。第五章为《两晋辞赋》,作者介绍了晋初赋家皇甫谧、傅玄以及潘岳、陆机、左思、孙绰、陶渊明等作家及其作品。最后两章分别论述了南朝辞赋和北朝辞赋,其主要对象是颜延之、谢灵运、鲍照、江淹以及颜之推、庾信,在“结束语”里,作者指出汉魏六朝辞赋本身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而两汉与魏晋南北朝的辞赋从许多方面看都存在着区别。在文学史上,赋与诗相互影响,同时又对散文的发展产生影响,如散文中骈句的增多,其原因之一就是来自辞赋的影响。

曹道衡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樗隐集

樗隐集

元代诗文别集。胡行简撰。《樗隐集》原本久已不见传世,明人焦竑《国史经籍志》收入元明之间的文集相当完备,但也未列入本集。清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从《永乐大典》中辑出胡行简诗文若干篇,重辑为《樗隐集》6卷,并将其编入别集类。明人王祎曾为胡行简撰《樗隐记》,据此可知“樗隐”是胡行简居室之名,胡行简曾自言:“樗隐者,吾之托以自志也。樗,不材木也,无所可用,是以能终其天年也。”以上便是《樗隐集》题名的含意。卷1为五七言古诗、五七言律诗、七言绝句,卷2—3为记,卷4为记、序,卷5为序、说,卷6为铭、题跋、碑、传、墓志铭、行状。胡行简的诗传世不多,缺乏特色;他的文章以记最多,行文简约,文理周密。

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章经解义

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章经解义

《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章经解义》,南宋泉州道士董思靖注解,书成于宋理宗淳祐十二年(1252)。四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玉诀类。全书各卷分章注解《生神章经》。前二卷取经文上半篇,分作六段二十八章,概述各章要旨,并疏解其文。后二卷取经文下半篇,即《生神章》九首、《太极真人颂》二首,加以注解。注文认为先天道炁与后天万物有相生相成,理一分殊之关系。「生神之道,以空洞真一为体,以变化不一为用。」修道者应身心兼顾,形神双修,「以我之精合天地万物之精,以我之神合天地万物之神,以我之魂合天地万物之魂,以我之魄合天地万物之魄」。如是者则能形神俱妙。与道同体,超越生死,游乎三清。

濯缨亭笔记

濯缨亭笔记

笔记。明戴冠(号濯缨)著。十卷。《明志》子部小说家类著录,题《笔记》。《四库全书总目》入子部杂家类存目,云:“是书杂记见闻,终以辨物字义,皆钞撮前人成说。”“旧本以《礼记集说辨疑》一卷附此书之末,殊为不类。今析出别入经部焉。”其稿原名《随笔类记》,都穆为易今名。前有嘉靖二十六年(1547)陆粲序,后有华察跋。据陆序“余为绪正讹阙,除其复重,厘为十卷,华学士子潜取而刻之。”知稿本曾经陆粲整理编订,华察梓刻。又据序云:“是编所存仅什二三,盖非其至者”,则此书所收,仅作者笔记的小部分。刻本今已罕见,据谢国桢《明清笔记谈丛》介绍,为“白棉纸印本,字大悦目,刊刻精工。”此书记有明一代掌故制度,尤以他所居苏州和掌教的绍兴两地事迹尤详,有许多民间传说故事。今人王利器藏有精抄本二册。现存一至五卷,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善本室。

大般涅槃经选译

大般涅槃经选译

这里选录的几章,是从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中节选出来的,它属 于《大般涅槃经》的重要理论部分,即佛身常住不灭,涅槃,常乐我净, 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一阐提和声闻、辟支佛均得成佛等有关大乘佛教思想 的部分。

十诵羯磨比丘要用

十诵羯磨比丘要用

刘宋吴国沙门释僧璩依律撰出,属十诵。十诵虽云即萨婆多,实与萨婆多不全同也。

十不二门指要钞

十不二门指要钞

凡二卷。北宋四明知礼(959~1028)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六册。乃注释湛然之十不二门,为后世天台正统教义之重要典籍。唐代湛然曾着玄义释签,解释法华玄义之本门十妙与迹门十妙。另又刊行‘十不二门’,以阐释迹门十妙之‘解’、本门十妙之‘行’,两者同等重要,不可独偏。此外,另有山外派之注释书。四明知礼撰写指要钞即在批判山外派之解说,而强调十不二门之重要性。书中宣扬天台性具之说,尤主张观法之对境不仅有真心,且有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