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笥集

作者:邓雅
玉笥集

元诗别集。9卷。邓雅撰。《四库全书》曾据浙江汪启淑家藏本编入别集类。卷首有明洪武八年(1375)何淑序,洪武九年丁节序,洪武十八年梁寅序,洪武 二十二年戴正心序,还收有梁寅致邓雅书,谢观题诗。据戴正心序,邓雅曾“舍于同里黎季敏氏垂十年”,由黎季敏搜集其诗编成《玉笥集》,并刊行于世。原刊本已不可见,今传本仅有几种清抄本及《四库全书》本。卷1为四言、五言古诗,卷2为歌行(七言),卷3为五言律诗,卷4为七言律诗,卷5为七言拗体,卷6为五言长律,卷7为七言长律,卷8为七言绝句,卷9为《朝京纪行诗》,为洪武十五年被征召入京时所作的诗歌。《玉笥集》传本较罕见,他的诗长期为诗评家、诗选家所忽略。《四库全书总目》认为邓雅之作“气味冲澹,颇有自然之致,究为不失雅音,与梁寅《石门集》体裁正复相近,宜其契分之深矣。”

邓雅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难经疏证

难经疏证

《难经》注本。2卷。日本丹波元胤(奕禧)撰于日本明治十一年(1879年)。卷首载其父丹波元简(廉夫)《难经》题解1篇,考证《难经》命题之意。疏证部分为作者征引《难经经释》等各家注述,询谋得失,修合己见、补其賸义而成。评、按内容,较为精审。如“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也?”(一难)之疏证:“十二经皆有动脉,吕、杨注详举之,今不赘也。丁曰: ‘十二经皆有动脉者,即在两手三部各有会动之脉也’,据此《脉经》配脏腑于三部者,误也。盖经中未有此说也。”又如对滑寿诠释“脉”字之评议等,其注疏每能考释经文,寻其指归,旁参群籍,资为佐证,并从训诂学角度予以阐解。现有《聿修堂医学丛书》本,《皇汉医学丛书》本等。建国后有排印本。

十四经发挥

十四经发挥

针灸学著作。全书共3卷,元代滑寿撰。滑寿(十四世纪),字伯仁,号樱宁生,祖籍为河南人,后徙居仪真(今江苏省仪征县)。古代有十二条正经,虽也提到督脉与任脉,但与十四经的关系,并未明言。滑寿则强调全身除十二条正经各有穴位,遍布全身外,而督脉、任脉是“苞乎腹背,有专穴;诸经满而溢者,此则受之”,所以二脉应与十二经处在同等重要地位,因而著成《十四经发挥》。本书分成三卷,前二卷是以同时代之忽泰必列所著之《金兰循经》为基础,上卷论述手足各经脉的循行路线,名之为“手足阴阳流注”;卷中则以十二条正经、督脉、任脉的顺序以歌诀形式论述各穴及与其相应各脏腑的机能、经脉所主的病症等内容为重点,篇名为“十四经脉气所发篇”,对忽泰必列的原条文进行了详细的注疏和发挥。由于忽氏原著已佚,故本书实为最早详论十四经脉的专著了。末卷是作者根据《素问》、《难经》、《甲乙经》及《圣济总录》等书的有关内容加以系统化,除论述奇经八脉的循行内容外,还附有其主病,穴位的部位等,名为“奇经八脉篇”。全书还绘有正面(仰人)、背面(伏人)的尺寸及经穴在各经上的分布图。本书有明代的复刻本及明《薛氏医案二十四种》中的版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印有铅印本。

上清洞真智慧观身大戒文

上清洞真智慧观身大戒文

《上清洞真智慧观身大戒文》,早期上清派经典之一,约出于东晋南朝。《上清大洞真经目》着录「洞真智慧观身三百大戒文一卷」,即此书。今本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无上秘要》卷四五亦全录其文。此书内载「玉清智慧戒」(又称观身戒),包括下元戒品一百八十条,中元戒品二百十六条,上元戒品三百条,共计戒律六百九十六条。据称此戒乃太上高圣道君授元始天王,元始天王又传授太微天帝、太极高仙,道学之士皆应尊奉戒文。

九势

九势

又作《九势八字诀》。东汉蔡邕撰。论述运笔规则,即: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护尾,画点势尽,力收之;

新菩萨经

新菩萨经

中国人假托佛说所撰经典。作者不详。一卷。可分为三种不同异本。三种异本结构大体相同,均为劝念佛、预示灾祸、劝写经、说明本经由来等,惟繁简不同。出于河西地区,时代当在晚唐。经中谓今年大熟之时,天降大灾,有十种横死,劝人日念阿弥陀佛一千遍,并传抄本经。不少写卷均有年代题记,大抵为敦煌被吐蕃统治时期,但多用贞元年号。本经历代经录均无著录,历代大藏经亦均不收,仅存于敦煌遗书中。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肇论新疏

肇论新疏

佛典注疏。元文才撰。三卷。是对《肇论》的疏释。据作者自称,此书是在“云庵达禅师”之疏及唐“光瑶法师”和宋“净源法师”二家注记的基础上,并采摭华严宗“诸先贤之说”撰集而成。先释论名、撰者,后依《宗本义》、《物不迁论》、《不真空论》、《般若无知论》、《涅槃无名论》的顺序,逐段进行疏解。见载于《永乐北藏》、《嘉兴藏》、《龙藏》、《频伽藏》及日本《卐字续藏》、《大正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