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香词谱 五
夺锦标·七夕
元·张埜
题考:宋代盛行赛龙舟,称胜者为夺锦标。宋王珪《宫词》云:“第一锦标谁夺得,右军输却小龙船。”该词调名称由此而来。
做法:本词调共108字。上阕起首两句为四字对句,第三句六字起韵。第四句六字,不用韵。第五、第六句也是四字对句,协韵。第七句五字,句法上要求上一下四。第八句为上三下四的七字句,协韵。第九句也是上三下四的七字句,但无需协韵。第十句六字协韵。下阕换头,首句六字协韵。第二句四字,必须作仄仄平平。第三句六字,须与上句语气相连贯。以下各句与上阕相同。
凉月横舟,银河浸练,万里秋容如拭。冉冉鸾骖鹤驭⑴,桥倚高寒,
○●○○ ○○●● ●●○○○▲ ●●○○⊙● ○●○○
鹊飞空碧⑵。问欢情几许,早收拾、新愁重织。
●○○▲ ●○○●● ●○⊙ ○○○▲
恨人间、会少离多,万古千秋今夕。
●○○ ●●○○ ●●○○○▲
谁念文园病客⑶。夜色沉沉,独抱一天岑寂。忍记穿针⑷亭榭,金鸭⑸香残,
●○○⊙● ○○●● ⊙●○△
注释:
⑴ 东君:日神,后世多以之为花神。
⑵ 野马:指浮动的云气。《庄子·逍遥游》云:“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⑶ 飔:凉风。
⑷ 秋蛇:比喻游丝。
⑸ 蹴:踏。
⑹ 黄须:指花蕊。
⑺ 惆怅句:温庭筠《更漏子》词云:“香雾薄,透帘幕,惆怅谢家池阁。”
⑻ 檐牙:屋檐上翘起像月牙的建筑装饰。
⑼ 罥:挂。
⑽ 红袖句:五代韦庄《菩萨蛮》词云:“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
⑾ 香车:女子所乘的车。五代张泌《浣溪沙》词云:“晚逐香车入凤城,东风斜揭绣帘轻。”
评析:这是一首咏游丝的词作。游丝是蜘蛛等昆虫所吐、飘荡在空中的丝,多见于春季。因为游丝缠绵飘荡,再加上“丝”与“思”谐音,故而古典诗词中常将其作为情丝。游丝是飘动的,这首词就着意抓住了这一特点。在春风的吹动下,这些游丝宛如能留住春光一样,穿过小径,飘荡在晴沙上面。这时候太阳忽然被云遮住了,游丝也再次飘荡起来,追逐起空中飘荡的云气。它轻柔地飞着,到处沾花惹草。燕子去踩踏它,它就向低空飘去;黄莺想要啄它,它却溜走了。它飞呀飞,落在花丛之中,使自己沾惹了满身的花粉。虽然飞到了女子闺房的外面,可是毕竟隔着一层窗纱,看不太清楚。上片末句出现人物,下片与其承接,开始由春色转入春情。女子卷起窗帘,想要将游丝看个究竟,它却突然飞到屋檐上面去了。这里是说游丝,也是在说这位女子的情丝,正反映了她的“惆怅”。接下来作者写游丝一会儿挂到疏篱上,一会飘到短墙上,一会儿又飞到了别人家的院落。女子用红袖相招,它却飘飞到了罗扇上;玉鞭刚刚敲下,它就追逐着美人的香车飞走了。这里明处是在写游丝的飘忽不定,而暗处却是在写这位惆怅姑娘的幽情不遂,或许她爱上了一个像游丝一样花心的轻薄男子吧。词的最后说“休憎轻薄,笑多情似我,春心不定,飞梦天涯”,是以游丝的口吻为花心多情开脱,却更加突出了女子的痴情与伤心。整首词抓住了游丝飘动的特点,将其写得轻灵悠忽,下片将游丝和春情的整合也体现了作者高妙的艺术手法。
多丽·西湖
元·张翥
题考:清人毛先舒在《填词名解》中说:“张均妓,名多丽,善琵琶,词采以名。一名《绿头鸭》。”又说:“此调平韵者名《绿头鸭》,仄韵者名《多丽》。”唐杜甫《丽人行》云:“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人名、词名,可能都是由此而来的。
做法:本词调共139字。上阕首句三字,是可以不用韵的。第二句六字协韵。第三句为上三下四的七字句。第四句六字,语气须与上句相连贯。第五、第六句为上三下四的七字对句。第七、第八句为四字对句,无须用韵。第九句为平起平收的七言句,协韵。第十句为上三下四的七字句,不协韵。第十一句为仄起平收的五言句,协韵。第十二、第十三句为连个四字句前加一个三字豆。下阕与上阕相同,只是没有起首两句。
晚山青,一川云树冥冥。正参差、烟凝紫翠,斜阳画出南屏⑴。馆娃归、吴台
●○△ ⊙○⊙●○△ ●○○ ⊙○⊙● ⊙○⊙●○△ ●○○ ⊙○
游鹿⑵,铜仙去⑶、汉苑飞萤。怀古情多,凭高望极,且将樽酒慰飘零。自湖
⊙● ⊙⊙● ⊙●○△ ⊙●○○ ⊙○⊙● ⊙○⊙●●○△ ●⊙
上、爱梅仙远,鹤梦几时醒⑷。空留得、六桥⑸疏柳,孤屿危亭。
● ⊙○⊙● ⊙●●○△ ○○● ⊙○ ⊙● ⊙●○△
待苏堤、歌声散尽,更须携妓西泠⑹。藕花深、雨凉翡翠,菰蒲⑺软、风弄蜻
●○○ ⊙○●● ⊙○⊙●○△ ●○○ ⊙○⊙● ⊙⊙ ● ⊙●○
蜓。澄碧生秋,闹红驻景,采菱新唱最堪听。见一片、水天无际,渔火两三星。
△ ⊙●○○ ⊙○⊙● ⊙○⊙●●○△ ●⊙● ⊙○⊙● ⊙●●○△
多情月、为人留照,未过前汀。
○○● ⊙○⊙● ⊙●○△
注释:
⑴ 南屏:即南屏山,在西湖南岸。
⑵ 馆娃:即馆娃宫,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为西施所建的宫馆,遗址在今江苏吴县西南灵岩山上。吴台:即姑苏台,在今江苏吴县西南。附近的长洲苑是围猎的场所。
⑶ 铜仙去:汉武帝于神明台上作承露盘,立铜人舒掌接甘露,和玉屑饮用。三国时期,魏明帝下诏将承露铜人移至洛阳。
⑷ 爱梅二句:北宋诗人林逋隐居杭州孤山凡二十年,喜爱梅花与养鹤,称梅妻鹤子。
⑸ 六桥:指西湖苏堤上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和跨虹等六座桥。
⑹ 西泠:即西泠桥,在杭州孤山。
⑺ 菰蒲:菰和蒲都是水生植物。
评析:这是一首描写西湖风光,同时渗透些微怀古之情的应景之作。此词原有题为“西湖泛舟西归,施成大席上,以‘晚山青’为起句,各赋一词”,可见这首词只是用于应酬的游戏之作,并无深意。虽然词中并未寄托词人的深挚感情,也不表现某种深刻的思想认识,但是该词对西湖风光的描写细腻动人,其手法也是非常值得称道的。
上片写西湖周边的整体环境,并且渗透出些微怀古之幽情。这是傍晚时分,暮霭沉沉、青山隐隐,远处大片的树林幽深模糊与天空中的晚云连成一片。暮霭将一切都笼罩在弥漫开的青紫色之中,只有西湖边上南屏山的上面犹存一缕斜阳,使得此时的风景增添了些许亮丽,而显得参差美妙。接下来是词人表达自己的怀古之幽情。西施死去之后,吴台渐渐荒芜,野鹿也开始在这里游走出没,一片荒芜凄清的景象。词人又想到当年汉武帝为求长生,铸造了捧玉盘的金人,也是一段佳话。不过这尊金人被带走以后,汉家的苑囿也和这吴台一样渐趋荒凉了,连萤火虫都在那里出没飞舞,煞是荒芜冷落。怀古情多,令人伤心怅惘,姑且以杯酒慰藉自己的伤怀吧。这种借酒消忧的方法是诗人所惯常采用的,因为只有在畅饮和沉醉中他们才能摆脱世事和情感的羁绊,达致心灵自由的境界。享受着心灵的自由,词人想到了曾经长期隐居在孤山的诗人林逋。梅妻鹤子的他不问世事,总是让自己的心灵处于自由的状态,多么令人羡慕。现在林逋已经不在了,那些梅妻鹤子的风流佳话也如云水一般散尽消逝了,只留下六桥边的疏柳和湖上的孤屿危亭在此静默。
下片承接上片傍晚的时间,转入对西湖夜晚风光的描写。因为此时词人正在宴席之上,故而说“待苏堤、歌声散尽”,这是对宴席之后大家再次畅游尽欢的设想。这些人与丽人相携,荡舟于藕花深处,只觉得四围荷叶如夜雨一般清凉,沁人心脾。湖中的水草非常细软,在微风中摇摆不定,连蜻蜓也在风中翻飞。在这个澄澈的秋夜里,时间似乎也为美丽的荷花而停下来了,此时又有采菱人悠扬婉转的歌声传来。此时的西湖被安放在一片宁谧美好的夜晚之中,水天一色,只有三两盏渔灯在闪闪烁烁。此时的天空,有一弯明月,静穆苍凉,让人深切感受到西湖夜晚的和谐与静美。词人在此多情地认为,明月此时未过前汀,是因为月亮多情,想为游人留照。整首词没有遥旨寄托,但是词人对西湖风景的描写,却令人神往,令人击节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