璇玑图
作者:苏蕙
璇玑图或称织锦回文诗,杂体诗。十六国时期前秦女诗人苏惠(字若兰)作。是今传最早、最完整的回文诗,在诗歌史上影响较大。惠字若兰,始平武功(今属陕西)人,陈留县令苏道贤弟三女。智识精明,仪容妙丽,善属文,十六岁时嫁给秦州刺史窦滔,关于璇玑图的创作,史载不一。据《晋书·列女传》载:窦滔获罪被徙流沙,惠思念丈夫,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词甚凄惋,凡八百四十字。另据《文选》李善注:窦滔被陟沙漠,临行前向苏惠告别,誓不再娶,但至沙漠便娶妇,惠于是作织锦回文诗以赠。唐武则天《璇玑图序》,说它“五色相宣,纵横八寸,题诗二百余首,计八百余言,纵横反复,皆成章句。”后有人又为之寻绎,得诗更多。回文诗亦称回文,是一种杂名,通常指的是可以倒读,或回旋往返皆可成义的诗篇。回文诗大文字游戏,但其精思奇想,巧妙构造,也足以启发人们的思维。
苏蕙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纂要经验录
主要分为三部分。 (一)论医道。又分两种,一种是医道总论,如“坏药伤人论”“看病切要”;一种是各种医学理论,如“阴阳证论”“阴证似阳、阳证似阴论”“吐血咳嗽论”“虚阳外越论”“非风证论”“虫证论”。 (二)病案。亦有两种,一种是附在每节医论之后,如“经验阴证似阳案证”“阳证似阴案证”“经验虚阳外越案证”“经验非风证案”;一种是先论医理,后附病案,如“脾虚气弱之症”“经验录实论”“妇女杂证论”“治痘论”“诚菴经验辨证录”。 (三)绪论一类。手稿有两个绪论,即“诚菴纂要经验录序”和“经验录自叙”。其可能是作者不同时期对医学的不同感悟。 其中,“妇女杂证论”主要记载了癥瘕、崩带、孕妇诸病,亦斥妇科专用四物汤之不良习用。“治痘论”所载之痘者,无一例用清热、外透之法,可能所治皆已成变证,故治已不在痘,而在变证。“诚菴经验辨证录”记载了临床多种疾病的辨证思路和用药原则,大多有病案附于其后。其记载的病种比较多:咽喉肿痛,脾约,老年性便秘,崩带,痿躄,痛风,眩晕,伤寒病,如见鬼祟者,出丹,阳虚伤寒,带状疱疹,大头瘟,咳血,下血,阳明病,旅途劳伤,腹痛,阳证似阴,少阳证,郁证,见鬼怕鬼,耳聋,头晕遗尿,肺痿,阳强漏精,阳虚便秘,虚劳,阴极似阳证,蛔虫病,虱病。该篇最后对阴证似阳的辨证思路进行了总结。
雅颂正音
明初诗总集。五卷。明刘仔肩编选。刘仔肩字汝弼,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洪武三年(1370)因荐召至京师,在京期间多与当时公卿名士往来,互相倡和,遂选一时名士公卿诗编为此集。全书共收作者五十馀人,有宋濂、张孟兼二序。宋序云:“‘雅’则燕饷会朝之乐歌,‘颂’则美盛德、告成功于神明者也。”书中所选以这两类作品为主,有些颇能反映明王朝开国气象,如宋濂之《平江汉颂》等。但大多作品如《大祀》、《大飨》等诗味甚少。有些作品似词似曲(如孟昉作品),不仅有悖于体例,而且也使得此选格调不高。另外,书中附有编者自己的许多作品,入选诗中赠酬刘仔肩的作品也有不少,颇多吹捧之辞,如陶敬《赠刘汝弼赴京》。故知刘氏编选此集大有自我标榜之嫌。所选他人之作,每人仅寥寥数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盖是时诸人之集,皆未成编,随得随录,故未能赅备。然明初诸家今无专集行世者,颇借以略存梗概。其时武功初定,文治方兴,仔肩拟‘雅颂’,固未免溢美,要其舂容谐婉,雍雍乎开国之音,存之亦足以见明初之风气也。”此书初刊于洪武初年,已不传,有明弘治刊本传世。常见者有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安陆集
诗词别集。宋张先著。一卷。其集久佚。清四库馆臣用安邑葛鸣阳辑本,计收诗八首,词六十八首,其事迹始末及诸家赠答附录于后。原本诗列于前,然馆臣将词列于前,以为其词胜于诗。除《四库全书》本外,《两宋名贤小集》收有《张都官集》一卷,收诗六首。
唐大诏令集
北宋宋敏求编。共130卷,为唐代各朝诏令的总集,系作者根据其父宋绶所纂辑之稿整理而成。体例上共分为帝王、妃嫔、追谥、册谥文、哀册文、皇太子、诸王、公主、郡县主、大臣、典礼、政事、蕃夷等13门类。每一门类下又分有细目。诏令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官文书,它和《起居注》、《实录》一样,同为记述当时政治大事的直接史料,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尤其是唐代的《实录》除《顺宗实录》5卷外,都已佚失,更显出其珍贵,可以纠正两《唐书》记载上的错误和弥补其空白。如根据该书第99卷所载咸通三年十月《分岭南为东西道敕》,可以纠正《新唐书·方镇年表》中以象州为蒙州之误,并弥补其龚州、藤州、岩州三州之缺。根据该书第81卷《修晋书诏》,可以纠正《旧唐书·房玄龄传》及《令狐德棻传》中将贞观二十年始修《晋书》为贞观十八年之误。又如唐敬宗本为宦官所杀,两《唐书》均隐晦其事,而在该书第114卷《江王下教》中则具载其详。杨太真本是寿王妃以及她后来度为女道士的经过,《旧唐书》亦颇隐晦,而在该书第40卷《册寿王杨妃文》和《度寿王妃为女道士敕》中,则明证其事。特别是该书第83卷以后政事、蕃夷二大类中所收诏令,直接关涉到唐代的政治、经济、法律、选举、职官、婚姻制度,以及与周边各族关系的丰富资料,是研究唐史的人所不可忽略的。宋敏求,字次道,曾任馆阁校勘并预修《唐书》。治平中,召为《仁宗实录》检讨官,同修《起居注》。后升为龙图阁直学士,修两朝正史,曾补撰唐宣宗、懿宗、僖宗、昭宗、哀帝5朝《实录》。谙熟唐代史事,因而所录较为完备。
云中纪变
明孙允中撰。一卷。孙允中,鲁府仪卫司(今属山东)人。嘉靖进士。官至山西按察司佥事。是书记载了嘉靖十二年(1533年)大同兵变的详细经过。时作者亲临现场,并数次入城安抚。因而对官兵杀掠等罪行有所透露。旧列入史部杂史类。
治心经
曾国藩的《治心经》,讲心、身并治,口、体兼防。他认为“治心之道,先去其毒”,表面的毒是愤激,没有涵养,有一点长处即向人炫耀,有一点不顺就勃然大怒,这都不是“有厚福之人所为”。有襟怀、有气量、有品格的人,心如鼎镇,志如磐石,任何力量都不能动摇(《养心篇》)。他还主张“胸襟广大,宜从‘平’‘淡’二字用功。凡人我之际须看得平,功名之际须看得淡,庶几胸怀日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