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诗绝句三十首
作者:元好问
金元好问著。是继承杜甫《戏为六绝句》的形式,在对建安以来的诗派、诗人作品品评的同时,阐明了自己对诗歌美学的主张。第一首即以“诗中疏凿手”自任,辨明诗中的正体和伪体,使得泾渭清浑分明,以达去伪存正的目的。中间二十八首具体评论历代诗人及其作品,全面地辨析正伪清浊的鸿沟之所在。组诗从建安时代开始,标举“曹刘坐啸虎生风”的建安风骨之旗帜,推崇“慷慨歌谣”的雄健豪迈之风格,批评“斗靡夸多费览观”的绮靡纤丽之诗风,主张“一语天然万古新”的真淳自然之格调,反对“窘步相仍死不前”的模拟因袭之颓风,发扬“眼处心生”、“亲到长安”的现实主义传统,批判“暗中摸索”、“俯仰随人”的形式主义倾向。在强调诗歌内容的同时,也重视艺术成就和作家的品德,主张真诚,反对伪饰:“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组诗直到北宋的“传语闭门陈正字”,从中肯定曹植、刘桢、阮籍、刘琨、陈子昂、杜甫、元结等诗人的成就;对于李商隐、苏轼、黄庭坚等诗人有比较公允的评价。但反对“曲学虚荒小说欺,俳谐怒骂岂诗宜?”重视“温柔敦厚,蔼然仁义之言”(见《小亨集引》),则说明受传统诗教的影响。最后一首诗以自谦之词收结,认为自己之诗论,真是“撼树蚍蜉自觉狂”,未必定论,连同自己
猜你喜欢的书
娜娜
法国小说。《娜娜》的主人公娜娜首次在巴黎万象剧院扮演《金发的爱神》中的爱神,虽唱得不好,但她的裸体却赢得了全场的掌声,许多男人都想占有她。第2天午后,众多的债主、求爱者来找娜娜,娜娜偷偷地从厨房溜走,到妓院接客,很晚才回来。皇宫大臣莫法.德.伯维勒伯爵及他的岳父舒阿尔侯爵、银行家史坦那、新闻记者浮式瑞等,都对娜娜垂涎三尺,想方设法接近她。这些绅士们为了独占娜娜,绞尽脑汁。史坦那悄悄地在迷鸟台为娜娜买下了一座别墅,想把她藏在那里,可她一到,花匠就把消息告诉了附近的于贡夫人一家。正好这天莫法一家在于贡家作客。于贡的小儿子乔治,偷偷溜到娜娜那里过夜。第2天,追逐娜娜的那批绅士就都从巴黎来到于贡家作客,实际上他们都是为娜娜来的。在这里,娜娜拒绝同莫法、史坦那同室,只是同乔治秘密同居了好几夜,不久,她就厌烦他们的追逐,又回到了巴黎。后来,史坦那一度经济窘迫,于是莫法乘虚而入,常同娜娜鬼混。这时,娜娜已爱上了演员丰当。后来他们结婚,但婚后因为家庭经济拮据,她常挨丰当的打。娜娜被环境折磨得很痛苦。但她觉得,只要丰当属于她,受什么苦也情愿。但她需要钱,为了钱,娜娜只好背着丰当去当流娼。娜娜深深爱着丰当,她曾拒绝许多绅士们的引诱。但是,丰当这时却又和另一个女人同居,此时的娜娜深深感到男人个个是野兽。迫于生计,在被丰当拒之门外之后,娜娜住进了莫法为她买的房子,又回到了万象剧院演戏。娜娜从丰当身上吸取了教训,对所有的男人绝不重蹈热恋的复辙,她享有主妇的自由,同男人见面的时间由她自己决定。她刚同莫法信誓旦旦地约好,当夜却又同汪德夫尔伯爵同宿。这时乔治也时常来找娜娜,于贡夫人叫大儿子菲力浦来找娜娜要回乔治,可菲力浦一见娜娜,就拜倒在了她的脚下。这时莫法尽力供给娜娜金钱,但她却还是不够花,于是经常向别的男人借钱。菲力浦就是为了给娜娜弄钱,挪用了海军联队的公款,事发后,不幸被捕入狱。乔治这时因向娜娜求婚不成,自杀未遂。不久,娜娜同时同许多人来往,接受他们的钱财,就连莫法这时也同别的男人一样,若没钱根本无法进她的卧室。她还经常侮辱莫法。后来,娜娜突然不辞而别,到国外去了。几年后,她又回到巴黎,因得天花病而死。小说专门描写道德堕落,是左拉作品中较有代表性的现实主义佳作。
万历永安县志
郡邑有志,备史采也。史,公是非、示劝惩、昭治忽,纪往诏来,垂当年得失之镜,风励人心之大机也。或谓:志,史之流也。余以天下之史,必合郡邑之志,而通采以成之,是可以易言哉!仲尼作《春秋》,因鲁史旧文笔削其义,而天下之乱臣贼子惧。故曰:知我罪我,其惟《春秋》。又曰:吾志在《春秋》。盖位不在,而道在。焉以空言而托诸行事,将以为是非之权衡,劝惩之轨范?所系以适于治之大端也。三代以还,班、马且有遗论,是岂可以易言哉!
方洲杂言
一卷。明张宁撰。生卒年不详。张宁字静之,号方洲,海盐(今浙江海盐)人。明代宗景泰五年进士,官给事中,出知汀州知府。他工书画,善诗文,著有《方洲集》二十六卷,《读史录》四卷,《奉使录》二卷与本书。此书杂记琐事见闻,其中科举、登第、梦兆等事记载颇详。全书只二十余则,篇幅较小,《四库全书》所收本疑非足本。此外还有《宝颜堂秘笈》本、《学海类编》本、《丛书集成初编》本。又《百陵学山》本、《续说郛》本题《方洲杂录》。
瑜伽师地论义演
佛典注疏。唐贞元十七年(801)清素述。四十卷,现存二十二卷。是唐玄奘译《瑜伽师地论》的注释书。设六门:叙起论因、彰说论意、明论宗体、藏乘所摄、辨总别题、依文别择。其中前五门及第六门中略释十七地名义的部分,是依最胜子等的《瑜伽师地论释》而作的进一步注释。见载于《金藏》。
天尊说阿育王譬喻经
一卷。东晋佚名译《天尊说阿育王譬喻经》,因书用阿育王事为喻,故命经名。旨在取故事十二则以证嘉言。首言人护经法,如母护子;次言近贤成智,近愚益惑;再次言与善师值得免众苦,与恶师值,则习恶事不离众祸;再言贤者至诚烧香求灭;言福德不得不作;言一言之助胜千金之益;言至心听经,岂不巍嵬;言行追明师,作沙门,得罗汉道否则入地狱;言罪福追人,久而不置;言福德随身,如影随形,言人命转灭,不可不思推动求度世之道。引人信佛教为该经之目的所在。此经在汉土流传不广,影响一般。常见版本是大正藏经本。
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
三卷,赵宋法贤译。即佛母般若经之摄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