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
作者:白行简
敦煌遗书。唐人白行简撰。唐人诗文集未载。敦煌遗书存P2539残卷,首题“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 白行简撰”,尾残。1914年,叶德辉刊刻于《双梅景闇丛书》,其跋语云:右赋“确是唐人文字,而原抄讹误甚多,无别本可以校改。又末一段文字亦未完,读之令人怏怏不乐也。”“唐宋时此等房中书流传士大夫之口之文,殊不足怪,使道学家见之,必以为诲淫之书,将拉杂烧之,惟恐其不绝于世矣,此类书终以古籍故,吾辈见之,即当为之刊刻。”遂世有刊刻本流传。此赋不见于著录,前人亦未曾言及,故不为后世所知;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敦煌鸣沙山石窟藏经洞被发现,方重见天日。其写本原件现存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编号伯2539)
章节列表
升序↑猜你喜欢的书
道体论
原题「通玄先生述」。此通玄先生疑即五代道士张荐明。亦有人认为此书为唐代道士张果或司马承祯所作。宋《崇文总目》及《通志‧艺文略》均着录此书,但不题撰人姓名,现有《正统道藏》本一卷,收入太玄部。此书分为〈论老子道经〉、〈问道论〉、〈道体义〉三篇,皆自设问答,阐述「道体」之义。其思想观点及论证方法,与唐初道教重点哲学相能。作者具有无同异生化等不同角度,反复推论道德、道物、名实、空有、假实、无名与有名、虚寂与混成等哲学范畴之相对统关系。认为道是万物之本体,万物与道间中有异,二位一体,即一不二。书称:「物以道为体,道还以物为体」;「就物差而辨,道物常异;就体实而言,物即是道,道即是物。」道体非有非无,无始无终,妙绝形名而圆周万类;能包万物,能生万物,而包无所包,生无所生,非与万物相待者也。故道体与万物是一非,是一非二,能双非之,亦能双是之,而非之与是,皆不得道体。所谓无名亦不得体,有名亦不得体,有无亦不得体,无有无亦不得体。「不在四者,不离四者,乃可得耳」。但此所谓得者,亦竟无所得。「得无所得而不离四得矣。」此说显然吸收佛教中理派双是双非,离四句,绝自非而归无所得之辨证逻辑,书中最终以「兼忘二边,双泯有无」,为悟得道体之宗极玄旨。其说虽本于庄子之「坐忘」,亦有取于佛氏「双忘」之义,是为研究唐代道教哲学之重要资料。
太上洞神玄妙白猿真经
太上洞神玄妙白猿真经,撰人不详。似出于宋代。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方法类。此书内容为兵家六壬遁甲之术,分为五式:其一〈六甲神箭式〉,依法念咒吹炁,书写六甲符安于箭头,可保「射无不中」。 其二〈铸青龙剑并炼大丹式〉,炼服九光丹。并以净眼符水洗目,「能视天上地下人间一切鬼神」;又入名山采八石炼大丹,服之可长生,取五金铸青龙剑,能万里取人首级。 其三〈五假式〉,书写五假符,念五假咒,可以隐形变化。 其四〈七星式〉,施用七星符,有隐身匿形,出入幽冥,摧山竭海,驱役鬼神等神通。 其五〈八卦式〉,施用八卦符,有破敌灭贼,隐吾宁我之功用。
白狼王歌
汉代少数民族用古代藏缅语族语言创作的诗歌。又名《远夷慕德歌》。原歌载《后汉书》卷86《西南夷列传》。后汉明帝永平(58-75)年间,益州刺史朱辅大力宣扬汉朝功德,在附近少数民族中造成颇大影响。当时,“白狼王唐菆等慕化归义,作诗三章”,歌颂汉王朝中央政权的大功大德。诗歌由一个名叫田恭的官员记音并“译其辞语”后送到京都洛阳。全歌共3章44行176个字,通篇是汉文意译与白狼语汉字记音并排对照,两者句数、字数完全相同。这首歌,除了歌颂汉王朝的功德,还反映了普米族族源、原生活区域以及逐渐从甘南迁到青海,又从青海南迁到川西北、川西南,直至南迁到滇西北地区的迁徙历史和路线,反映了普米族先民“食肉衣皮,不见盐谷”的生活习俗,反映了普米族与汉族之间和睦团结、长期共处的友好关系,这些,是这一古歌历史价值所在。关于这首歌的研究,明清时期主要侧重于校字和对白狼部落居地的考证,20世纪后,中外学者开始运用现代比较语言学的方法对这首歌进行深入的探讨,探究其族属。所得结果,众说不一。1985年,彝族学者刘尧汉和陈久金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之上,从历史文献、自然地理、民族分布、民族语言、民族称谓、生活习俗等方面入手,对《白狼王歌》的族属问题作了新的探讨,论证了《白狼王歌》是现代普米(巴苴、西番)族人祖先的诗作(见《西南师范学院学报》1985年第4期)。
林灵素传
林灵素。北宋道士,温州(今属浙江)人。字通叟,本名灵噩。少依佛门为僧,因常受其师笞骂,后改从道教。善妖幻祷雨之术,往来淮、泗间(今安徽治北)政和(1115)末,由左道录徐知常推荐于朝廷,林称宋徽宗为神霄玉清王下降,又称自己是神霄府仙乡,褚慧,下降佐帝君之治,深得徽宗宠信,赐号通真达灵先生,建上清宝箓宫以居之,徒众美衣玉食者达二万人。随即又加号元妙先生、金门羽客、冲和殿侍宸等。
希有较量功德经
隋北天竺沙门阇那崛多译。与《佛说最无比经》同。而缺发菩提心一节。
弟子死复生经
一卷,刘宋沮渠京声译。有优婆塞先事外道,后奉佛戒,死去十日复生,说冥中所见之事,以化一家,使皆见佛得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