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福殿赋

作者:何晏
景福殿赋

三国魏何晏撰。何晏(?~249),字平叔,南阳宛(今河南南阳)人,汉末大将军何进之孙。何进被杀后,其母尹氏被曹操纳为夫人,何晏亦被收养。及长,娶曹操女金乡公主为妻。正始初,曹爽执政,何晏被重用,擢为散骑侍郎,迁侍中、吏部尚书。正始十年(249),司马懿发动政变,何晏也作为曹爽党羽之一被杀。何晏少时即以才秀知名,好老、庄,是魏晋玄学家代表人物之一,与王弼合称“王何”。 《景福殿赋》见于《文选》。魏明帝东征期间,于许昌修建景福殿,故何晏循《甘泉宫赋》《鲁灵光殿赋》等汉代宫殿赋传统而作此赋。全赋以赞颂魏武帝、文帝、明帝三代帝王的丰功伟业开篇,将景福殿的建造置于整个曹魏帝业的背景之下,使得这篇赋作超越了一般的宫殿赋,而具有相当浓厚的政治意味。作者用细密、铺张的笔法全方面描摹了景福殿之华美巍峨,并对全殿各间宫室、堂榭、台阁的功能、结构、装饰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最后以对明帝功业的赞颂而终篇。作者特别关注整个建筑的政治意义和教化功能,大量援引儒家经籍和典故,为整个赋作披上了浓厚的儒家政治色彩。该赋不仅是曹魏宫殿赋的代表作品,对于了解汉魏建筑美学以及何晏的政治思想都具有重要价值。

何晏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不连续杀人事件

不连续杀人事件

一九四七年夏季,大诗人歌川一马的山间别墅之中,聚集着前来避暑的学者、诗人、作家、画师、医生、演员……二十余名登场人物,无一不是当时的社会名流,人际关系错综复杂,竟陆陆续续引发了八宗凶杀惨案!整个故事里面,虽无推理小说“不在场证明”和“不可能犯罪”这两大惯例,却藏有一个惊天诡计。这纵非史无前例,但就日本文坛而言,则是当仁不让的首创。

续修琅井志

续修琅井志

清赵淳撰。四卷。《琅盐井志》于清康熙五年(1666)、清康熙五十一年两度修纂。后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重修,体例仿前志,详细记载清康熙五十一年以来琅井的诸多情形。《云南通志》、林振翰《盐政辞典》、何维凝《中国盐书目录》有著录。中国国家图书馆、故宫博物院有藏。

周易述

周易述

《周易》注释本。清惠栋撰。二十三卷。原书目录为四十 卷,但自卷二十四至四十则有录无书,或系未完之作 (其再传弟子江藩沿是书体例另撰有《周易述补》)。《周易述》自一至八卷注疏《周易》经文,其中第八卷当是对“鼎”、“震”、“艮”、“渐”、“归妹”、“丰”、“巽”、“兑”、“涣”、“节”、“中孚”、“小过”、“既济”、“未既”等十五卦的注解,但全卷已缺。卷九至卷二十一,都是对《周易》传文的注解,其中第二十一卷当为《序卦》、《杂卦》注解,也已缺。卷二十三、二十四为《易微言》,杂采经典论《易》之语。主于发挥汉儒之学,以荀爽、虞翻为主,参以郑玄、宋咸、干宝诸家之说,融会其义,自为注,又自疏之。原本汉儒,推阐考证,皆有根底,惟未能备拾散佚。

过墟志

过墟志

清代文言短篇传奇小说。清墅西逸叟(康熙间人)原作,毛祥麟(1815?—1874以后)改作。原作文繁,分上下二卷,篇前有康熙十五年(1676)作者自序,长期仅有钞本流传,文字已多异同。至光绪间始有印本,题名或作《过墟志感》。今见有《纪录汇编》、 《虞初广志》、《香艳丛书》等本。改作文简,结构亦有变动,不分卷, 更名《孀姝殊遇》,首见于毛祥麟《墨馀录》 (1870),又有《今古奇闻》等本。韩愈《圬者王承福传》中有王承福的话说: “吾操镘以入富贵之家有年矣。有一至焉,又经过时则为墟矣;有再至三至而往过之,则为墟矣。问之其邻。或曰:噫,刑戮也。或:身既死其子孙不能有也。或曰:死而归之富也。”这就是本篇命名的出典。从命名及作者小序看,本篇似乎仅仅在写黄家的兴衰,以昭因果报应之不爽。实则是写在明清换代之际江淮一带汉族地主阶级的升沉荣辱,寄寓了作者的亡国亡家之痛。这一点在原作中表现得比较清楚,改作则较含混。又,在流传中,有人揣测文中所写的清兵统帅是豫王多铎或端重王博洛。与史实不合,孟森已有考证。实际上,本文不过是据某些史学或传说的影子写成的一篇小说,很难考实。本篇以南下清兵东路统帅“从龙入关第一功臣”某某虏掠汉族地主孀妇刘三秀立为自己王妃一事为情节主线,牵出了一大批人物。在结构上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写清兵入关之前,江淮地主阶级的内部矛盾及其消长升沉。一些旧家大族如刘氏、陈氏、宦家等都先后衰微了,正在倔起的则是象黄家这样的地主兼商人的新暴发户。这虽然仍是地主阶级的内部矛盾,却反映了当时正在蓬勃发展的商品经济对正在没落的地主经济的一种冲击。作者是站在旧式地主一边的,对黄氏的丑恶面目有较多的暴露,但对旧式地主的那些不肖子孙也没有放过。这些描写都很有认识价值。第二个层次写清兵入关南下之后,在国破家亡的情势下,江淮地主阶级的种种丑态,以及满汉贵族和地主之间的互相勾结并最后合流的过程。汉族地主阶级成员,有的投降并受到重用,同清兵一起镇压汉族人民的反抗斗争,但有时又三心二意,李成栋就是一个代表。有的坚持民族气节,拒绝清兵的利诱,不肯与清兵合作,李赓虞可为代表。刘三秀最为“精明”,善于依据客观形势来保护自己、发展自己,经过一番试探和铨衡之后,她看准了方向,一举平步青云,爬上了新统治集团的最上层,做了王妃,为自己捞到了实惠。这些描写,反映了当时汉族地主阶级的某些不同侧面,是符合历史真实的。

王文恪公笔记

王文恪公笔记

王文恪公笔记,一卷,明王鏊撰。王鏊,字济之,江苏苏州人。成化十一年廷试第三名,授编修。正德时官至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事迹详明史卷一八一本传。此书明纪录汇编本作守溪笔记,明今献汇言本作守溪长语。

文殊尸利行经

文殊尸利行经

一卷,隋阇那崛多译。文殊巡行诸比丘房,见舍利弗坐禅,后至佛前问难,显示阿罗汉之义,五百比丘不忍,立座而去。文殊更说法要。文殊巡行诸比丘房,见舍利弗坐禅。后至佛前,互相问难,显示阿罗汉义。五百比丘不忍,起座而去。文殊更说法要,五百还来,四百证果,一百堕狱。佛言,此百比丘若不闻此法,应堕地狱一劫,今闻法故,暂堕即出,生兜率天。至弥勒成佛时,初会便得证果。是故不闻此法,虽得四禅四定,不能解脱烦恼生死,闻已疑惑,犹胜不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