桧亭集

作者:丁复
桧亭集

元诗别集。9卷。丁复撰。《四库全书》曾据浙江鲍士恭家藏本编入别集类。元顺帝后至元年间,丁复的女婿把丁复的诗作汇辑成帙,由于丁复寓居金陵时,宅院中有两株古桧,所以本集名为《桧亭集》。丁复门人李谨之又曾陆续搜集丁复诗作,编为《桧亭续集》(或称《桧亭后集》)。这两种诗集都未见传本。元顺帝至正十年(1350)南台御史张惟远据以上两集编成9卷本,刊于集庆学舍,《四库全书》本就是元刊9卷本。《桧亭集》善本尚有几种清抄本,一般又据明人偶桓编的《乾坤清气》补入丁复诗十余首。卷首有元顺帝后至元五年(1339)李桓序,后至元六年李孝光序,至正四年危素序,至正十年杨翮序。卷1为四言诗,卷2为五言古诗、联句(仅1题),卷3为七言古诗,卷4为五言长律,卷5为五言律诗,卷6为五言绝句,卷7为七言长律,卷8为七言律诗,卷9为七言绝句。丁复较擅长七言诗,七言古诗、律诗几乎占全书篇幅的三分之二。丁复的诗较少雕琢,而意趣超然,可惜《桧亭集》所收主要是他晚年之作。

丁复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芦川归来集

芦川归来集

诗文别集。十卷,其中诗四卷、词三卷。宋张元幹撰。元幹诗虽在宋徽宗宣和(1119—1125)间已流行,但当时多以抄本传世。其集首次结集刊刻当在南宋宁宗嘉定十二年(1219)元幹去世五十馀年之后,由其孙张钦臣主持,里人曾噩任编辑、校勘之责。全书凡十八卷,其中书启、古诗、律诗、赞序共十五卷,附《幽岩尊祖录》一卷,词二卷。元、明两代,张集流传不广。清初吴之振等编辑《宋诗钞》已云:“有《芦川归来集》十馀卷,得之书肆,废帙逸其大半,诗止六、七二卷。清高宗乾隆(1736—1795)间编纂《四库全书》,其所收《芦川归来集》系从《永乐大典》中辑得。馆臣所见张集系抄本。《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此抄本“但存五言律诗一卷、七言律诗一卷,而无古体及绝句,知非完善。……及考《永乐大典》所载,则所佚诸篇,厘然具在。今裒集成帙,与钞本互相勘校,删其重复,补其残缺,定为十卷”。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所排印之《芦川归来集》即据《四库全书》十卷本标校整理而成。另外《四库全书》存目中所列《别本芦川归来集》六卷,当系四库馆臣据以校十卷本之抄本。今人黄佩玉又从《永乐大典》等书中辑得张诗九首,附于所著《张元幹研究》之中。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

一百八十卷。乾隆二十九年奉敕撰。与《大清会典》同时告成。《会典》原本,以则例散附各条下,盖沿历代之旧体。至是乃各为编录,使一具政令之大纲,一备沿革之细目,互相经纬,条理益明。考《周礼》为一代之典制,而六官所职,其文颇略。其见於诸书者,如都城之广狭,《左传》称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逸周书·作雒解》称大县城方王城三之一,小县城方王城九之一。其文相合,当为周之旧典,而《周礼》无之。又太子生之礼,《左传》称接以太牢,卜士负之,士妻食之。《礼记·内则》所载,文虽稍详其事并同。当亦为周之旧典,而《周礼》亦无之。知《周礼》举其要,而度数节次之详,则故府别有其记载,与六典相辅。又《左传》载王以巩伯宴而私贿之,使相告之曰:“非礼也,勿籍。”知当日王室之礼,或改於旧,必籍而记之,以为故事。其书虽不传,其文则旁见侧出,散在古籍者,尚灼然可考也。然则《会典》之外,别为《则例》,正三代之古义矣。其间随时损益之迹,悉出圣人之化裁。盖帝王创制显庸,有百世不变之大经,《诗》所谓“不愆不亡,率由旧章”是也;有因事制宜之大用,《记》所谓“一张一弛,文武之道”是也。即政典之因革,以仰窥皇心之运量,精一执中,具昭於是。岂徒备掌故而已哉。

处世悬镜

处世悬镜

《处世悬镜》是一本教人如何为人处世的经典古书。行为上,识为先;藏者盛,舍者得;曲为聪,止为智;忍为要,厚者成;信者无敌。世事无常,先求退安而后致荣达。

中华民国史演义

中华民国史演义

又名《民国野史》,《民国演义》,既是演义笔法,本质上仍不外乎君臣际遇,富贵功名,注目人物也多集中于官僚要员,军阀大亨,想是拘于“只缘身在此山中”之故,一叶障目自是有的,如对国民党各要员多是一笔带过,特别是对孙中山这个人物的忽视,显然与作者其时其境的视角有关。但比较现今流行之正史,其个别论断偏颇处倒也恰可映照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或因其如此,才可能拔开层层迷雾,还历史以本来面目。斯时乱世,作者既抱着国家和平统一,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朴素史观,袁世凯、段祺瑞、冯国璋之流在其笔下自必心口不一,面目可憎,而对蔡锷之膜拜推崇则也情有可原,无可厚非。

明名臣琬琰录

明名臣琬琰录

明徐纮编。二十四卷,续录二十二卷。仿宋杜大珪《名臣碑传琬琰集》,辑洪武至弘治九朝诸臣事迹。前录载一百十七人,续录载九十五人,资料主要来源于碑、铭、志、传、地志、言行录等。其中少量人物事迹,虽有矛盾,但大部分无缘饰夸大之词,尚属可信。其中尤以郁新、吴寿昌等数十人,皆史传所不详,可资参考。

乡党图考

乡党图考

清江永以经传考证《论语·乡党》篇制度名物的礼学研究专著,共10卷。江永之学远承朱熹 “格物”遗教,意欲完成朱子未竟之志,成礼乐之完书,虽被指斥为僭妄也有所不辞。他痛惜经学研究中 “著述家得其大者,遗其细,如宫室、衣服、饮食、器用皆未暇数之” ,因此 “辑 《乡党图考》10卷,自圣迹至一名一物必稽诸经传,根诸注疏,讨论源流,参证得失,宜作图谱者绘图彰之,界画表之。” (《自序》) 第1卷为图谱,记孔子先世及纪年与制度名物; 第2卷为圣迹,随事考核,以归实录; 朝聘1卷,评考其始末;宫室为1卷,以朱熹《仪礼释宫》为依据; 衣服分上下2卷,考证详细; 饮食1卷; 器用1卷,详考车舆制度; 容貌、杂典各1卷。“诸制度不必皆《乡党》所有,事有相关亦兼考之” ,“是书引经稽典以注疏为主,后儒之说附之。注疏有未当,乃参考而明辨之” (《例言》) 。有潜德堂刊本、《四库全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