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词

作者:王国维
颐和园词

七言古诗。近代王国维作。此诗作于清亡以后,王氏旅居日本初期。诗篇反映了自慈禧太后擅权至清亡五十余年的重大历史事件、清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和他们荒淫糜烂的生活。颐和园为慈禧太后所建,亦象征慈禧太后时代的政治。故《颐和园词》既是晚清的政治史,亦是慈禧的评传。此诗往复幽咽,一唱三叹,如诉如泣,痛悼清朝之亡,又以大量事实,讥评慈禧太后之失。深沉悲痛的诗人之情,与冷静审视的史家之识,二者在诗中得到完美结合。陈寅恪《王观堂先生挽词》尝以元稹《连昌宫词》相比,云:“曾赋《连昌》旧苑时,兴亡哀怨动人思。岂知长庆才人语,竟作灵均息壤词。”

章节列表

升序↑

猜你喜欢的书

花木鸟兽集类

花木鸟兽集类

三卷。清吴宝芝 (生卒年不详)撰。吴宝芝,石门 (今地不详)人。本书集录花木鸟兽故实,分门排列。分上、中、下三卷。上卷,分四十三目,中卷分四十二目,下卷分二十五目。所引的资料较为广泛。无论是稗官小说,或者诗词佳句,无不博引。并且追求新颖,别开蹊径。以供词藻之用。

国学概论

国学概论

现代钱穆著。讲述中国两千多年学术思想发展演变的著作,193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前八章专言经子,内容包括孔子与六经、先秦诸子、秦之焚书坑儒、两汉经学今古文之争、晚汉之新思潮、南北朝隋唐之经学注疏及佛典翻译、宋明理学等,扼要叙述上自春秋孔子,下至晚明心学各个时期的学术思想及其变迁轨迹。第九章专论清代考证学。将清代学术分成清初诸儒之学、乾嘉考据之学和晚清今文经学三个阶段,反对把有清一代的学术思想笼统地概括为考证学。在论吴学、皖学的治学风格时,称“吴学务反宋,而转陷尊古。皖学初本阐宋,后乃为诤宋。吴以革命始得承统,皖以承统始而达革命”。最后一章为最近期之学术思想,叙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东方文化派、学衡派、科玄之争、戴季陶论孙中山三民主义等。收入台湾出版的《钱宾四先生全集》。

幼科折衷

幼科折衷

儿科著作。2卷。明秦昌遇(景明)编集。刊年不详。作者认为幼科诸书之治法非偏寒偏热之误,便有喜补、喜泻之殊,遂力求折衷,并以为书。卷首述小儿食物宜忌、初生护养、入门审候歌、三关脉纹主病歌;次论急慢惊风、疳积等常见病证治40余种,并载医学杂论数篇,叙述小儿初生诸疾、脉法、五脏相胜之邪、五脏虚实所主、五脏补泻、运气等内容。书中所论病证,每篇均分总括、脉法、方药、论述等内容,总括录前人四句歌诀概述本病,脉法以王叔和《脉经》之说为主,方药多取自古代名医名著,论述又以《内经》要旨为提纲,摘引历代名医学说,间附己意予以阐论。眉目清晰,述理简明。现存清抄本及其复印本。

周易孔义集说

周易孔义集说

清沈起元撰。二十卷。《四库全书》本。此书大旨,以《十翼》为孔子所作,学《易》者当以此为主,因取明高攀龙《周易孔义》之名,别加纂集;所录古今《易》说无所偏主,惟合于孔《传》者即取之。《四库全书提要》指出:“其篇次则仍依今本,以《彖传》、《象传》系于经文之下,谓《易》之亡不亡不系于古本之复不复,王氏以《传》附经,亦足以资观玩;惟《大象传》往往别自起义,《文言》则引伸触类,以阐《易》蕴,皆无容附于本卦,故别出之。

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

吴敬梓作。共五十六回。作品中描绘了形形色色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儒家士子,他们并无真才实学,却喜附庸风雅,追逐名誉地位,他们出仕是贪官污吏,在家是土豪劣绅。作品中还描绘了一些表面上无意功名,自赏清高的人物,而实际上是趋炎附势、庸俗无聊的寄生虫。作品中还塑造了元末诗人王冕以及杜少卿、沈琼枝等正面人物形象,他们或品行高洁、或敢于反抗、或藐视科举。作品就是在这一系列形象的塑造中揭示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以及封建官僚制度的腐朽,并对贫苦人民寄予了深切的同情。作品大量地成功地运用了讽刺的艺术手法。鲁迅说此书的特点是“感而能谐,婉而多讽”,自它出世后“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中国小说史略》)作品通过人物的言行不一来体现高超的讽刺艺术,结构上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与事件, “虽云长篇,颇同短制,”语言准确洗炼,三言两语,就使人物穷形极相。

根本说一切有部苾刍习学略法

根本说一切有部苾刍习学略法

律学著述。元拔合思巴(即八思巴)撰。一卷。是《根本说一切有部出家授近圆羯磨仪范》的附篇,撰于元至元七年(1270),至元八年先后译成维吾尔文和汉文。书中将“戒学”分为三类:(1)“未得令得仪范”,在《近圆羯磨仪范》中已说;(2)“已得律仪,不犯护持方便”;(3)“若有犯者令修补法”。“习学略法”即比丘得戒之后的修学之法,亦即此书的第二和第三两类。第二类又有五种护持:一以依止师护持;二以对治想护持;三了知应舍相违护持;四净自戒律护持;五依安乐住缘护持。其中“了知应舍相违护持”又总集为五篇二百五十三律仪法。此书见载于《碛砂藏》、《永乐南藏》及《频伽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