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鼎孳诗集

作者:龚鼎孳
龚鼎孳诗集

龚鼎孳诗集263首。龚鼎孳诗中很大一部分是表现对仕清的自责与悔恨,也就是失路之悲。“失路”一词在龚诗中运用最多,其出现频率之高都是他同时代的文人集中所少见的。再如著名的《初返居巢感怀》:“失路人悲故国秋,飘零不敢吊巢由。书因入洛传黄耳,乌为伤心改白头。明月可怜销画角,花枝莫遣近高楼。台城一片歌钟起,散入南云万点愁。”

龚鼎孳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一报还一报

一报还一报

《一报还一报》是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创作的戏剧,最早的公演时间是1604年12月26日。 该剧讲述公爵文森修统治着维也纳,他想暂时离开公国,派安哲鲁代行职权。安哲鲁担任新职不久,发生了一位叫克劳狄奥的绅士勾引一位年轻小姐并导致其怀孕的事件。安哲鲁按照法律条文把克劳狄奥关进监狱,并判处死刑。克劳狄奥托人叫他姐姐依莎贝拉向安哲鲁求情。安哲鲁对美丽的伊莎贝拉动了邪念。他对伊莎贝拉表示:如果她把处女的贞洁献给他,他可以饶她弟弟一命。伊莎贝拉坚决拒绝。公爵用计谋揭穿了安哲鲁的卑鄙行径,保全了克劳狄奥的性命,也成全了克劳狄奥的婚姻。 该剧提出了正义法律的重要地位,揭露了资产阶级法律的虚伪性。作者还谴责了安哲鲁的伪善。这正是中世纪社会混乱,道德沦丧的真实写照。

竹轩杂著

竹轩杂著

宋代诗文别集。林季仲著。《直斋书录解题》卷18著录的《竹轩杂著》为15卷,其书久佚。清代修《四库全书》自《永乐大典》辑录其诗文,重编为诗2卷(《四库全书总目》误标为“诗一卷”),文4卷,凡6卷。宋代陈岩肖《庚溪诗话》卷下称林季仲颇喜为诗,而且其诗“语佳而意新”。《四库全书总目》则指出:“季仲在绍兴中实负清流重望,故集中札子虽所存无几,而多力持正论、深切时弊之言。其赵鼎南迁以后所与简牍数篇,无不反复慰藉,词意谆挚。交道之笃,尤可概见。”并且评其诗云:“其所作虽边幅稍狭,已近江湖一派,而笔力挺拔,其清隽亦可喜也。”由于其集久佚,林季仲文名颇不为论者所知。

曲洧旧闻

曲洧旧闻

宋代文言轶事小说。宋朱弁撰。《四库全书总目》入子部杂家类,作十卷。 《直斋书录解题》、 《文献通考》入子部小说家类。现常见有《丛书集成》本、 《笔记小说大观》本。本书以大量篇幅记录北宋君臣的言行,对宋太祖、仁宗以及王安石变法时的有关人员记载特多,苏东坡轶事尤为瞩目,间及民情物理、珍奇特产、名山异泉、诗文考证等,内容驳杂而陈述皆简明可读,亦有生动如见者。建炎元年使金,被扣留长达十七年之久,约当绍兴四年(1134)前后成此书。书中有少量志怪小说,余皆北宋君臣趣闻佚事。所载王安石变法,蔡京生平事迹尤详。

此山集

此山集

元诗别集。10卷。周权撰。《四库全书》曾据浙江鲍士恭家藏本编入别集类,为4卷本。10卷本是原刊本。卷首有延祐六年(1319)袁桷序,元统二年(1334)欧阳玄序,陈旅序。卷1为赋,卷2—9为诗,卷10为词。卷末有元人的《此山堂题咏六首》,后至元五年(1339)柳贯跋,谢端跋,元统二年揭傒斯跋。《四库全书》所收4卷本,诗是按体裁分类的;10卷本末分诗体,署为陈旅校选、欧阳玄批点。欧阳玄评他的诗:“无险劲之词,而有深长之味;无轻靡之习,而有春容之风。”他的确以从容自然为诗,不刻意追求奇崛之貌,这一点在元代中期诗坛是比较少见的。他的《吕梁洪赋》,欧阳玄批云“甚佳”。该赋显示出措词准确、长于形象的描述等特点。陈旅说:“此山诗不但简澹和平,而语多奇隽。”他的律诗多有警句,如“香浮夜月梨花雪,绿染春风柳拂烟”(卷9《晚春》);“谁家桃李迷荒棘,高陇牛羊卧古坟”(卷4《村行》);“云归天际山容淡,日落江头雁影横”(卷5《秋日》)。正可与陈旅的评语相印证。

阿赖耶识论

阿赖耶识论

废名著,《阿赖耶识论》共10章,于1942年冬至1945年秋作于黄梅,脱稿则在三十四年秋。本书是一本宗教哲学论著。阿赖耶在梵文中的原意为:藏,能藏、集藏,阿赖耶识即是指能够集藏分段生死等有漏无漏法种的第八识如来藏。作者在本书里说"我选择阿赖耶识做题目,却是从我的友军儒家挑拨起来的。我欢喜赞叹于大乘佛教成立阿赖耶识的教义,觉得印度圣贤求真理的习惯与欧西学人一般是向外物出发,中国儒家则是向内,前者的方法是论理,后者的方法等于“诗言志”。究其极儒佛应是一致,所谓殊途而同归,欧西哲学无论唯心与唯物却始终是门外汉未能见真。”

大唐内典录

大唐内典录

凡十卷。略称内典录。唐代律僧道宣(596~667)编。今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五册。收录东汉至唐初译者二二○人,经典二四八七部八四七六卷。系参考历代三宝纪、法经录、仁寿录等,撷长补短,检讨一切经之内容与目录而成。麟德元年(664)成书。共分十录。卷八(历代众经见入藏录)乃根据西明寺现藏入藏目录所著,为本书最具特色之部分。卷十(历代所出疑伪经论录)则根据出三藏记集、历代三宝纪、法经录之记载,另加上若干道宣所查定之经典,共举出疑伪经一六二部。此外,本书另有灵验谈等。又继本书之后,有续大唐内典录一卷,亦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五册,或谓亦道宣所作,或谓智升撰,迄无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