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村诗话
作者:刘克庄
南宋刘克庄(号后村居士)撰。该书是撰者六十岁至八十二岁的二十余年间陆续写成的。据书后跋语说:“前、后集各二卷,六十岁至七十岁间所作。续集四卷,乃公告老归后所作,时近八十。新集凡六卷,专采唐诗之新警者。咸淳戊辰(1268)五月夏间也,时年已八十二矣。”其中新集六卷是刘克庄晚年失明以后背诵唐诗的记录,极少评语。前、后、续集,则以评诗为主兼及记事。有中华书局83年点校本。此书凡4集14卷,前、后、续三集统论汉魏唐宋诗人,以唐宋诗为多。新集则详论唐诗,皆“采摘精华,品题优劣”(《四库提要》),对唐诗中大量的名篇佳句、诗人的品格进行了品评。后村论诗不主一家,不拘一格,无门户之见。郭绍虞先生的《宋诗话考》极力称赞此书“网罗众作,见取材之博,评衡惬当,见学力之精”
猜你喜欢的书
古今图书集成历象汇编岁功典
历象汇编是中国古籍中有关气象天文内容的汇编。清康熙时广罗古今群籍有关记载,分门别类比排而成。原系陈梦雷所编,雍正时改由蒋廷锡修撰。收入《古今图书集成》。上海中华书局按康有为藏本于1934年缩小影印。陈梦雷,字则震,号有斋,福建候官人。清代学者。曾编有《盛京通志》、《承德县志》、《海城县志》、《闲止书堂集钞》、《松鹤山房诗文集》等。1701年据诚亲王胤祉颁发的协一堂藏书及家藏的1万多卷图书,分门别类编成一集。雍正登基后,被流放东北,卒于戍所。蒋廷钖,清康熙举人。常熟人。字扬孙,号西谷。工诗善画。著有《尚书地理今释》等书。雍正时奉命重编《古今图书集成》。其第1编即《历象汇编》(其他5编为方舆、明伦、博物、理学、经济)。《岁功典》记季节、月令、寒暑、干支、晨昏、昼夜、节气等,共43部116卷。本汇编资料丰富,类别编排合理。在其中找古今气象或天文的资料,十分方便。有关气候季节等方面的资料,可在《岁功典》中找寻;
石刻铺叙
宋曾宏父撰。宏父字幼卿,自称凤墅逸客,庐陵人。是书虽远引石经及秘阁诸本,而自述其所集凤墅帖特详。凡所徵摭,皆有典则,而藏书家见者颇希。国朝初年,朱彝尊得射渎抄本,自为之跋。有珊瑚木难之喻。此本末有此跋及彝尊名字二印,盖犹其手迹。然跋中谓宏父名惇,以字行,则未免舛误。考宋有两曾宏父,其一名惇,字宏父,为曾布之孙,曾纡之子。后人避宁宗讳,多以字行,遂与此宏父混而为一。实则与作此书者各一人也。跋又谓陈思宝刻《丛编》,其援据颇广,顾不及此。考凤墅帖刻於嘉熙、淳祐间。《铺叙》诸石刻,断手於戊申仲春,亦在淳祐八年。若《丛编》则成於绍定辛卯,实理宗即位之七年,相距凡十七八年,何由预见曾刻?彝尊亦偶误记也。近厉鹗等刻《南宋杂事诗》,直题此书为曾惇撰,是承彝尊之讹矣。
天枢院都司须知令
天枢院都司须知令,此篇为南宋净明道道书,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方法类,内叙「天枢都录」及下属官员之品级、职司。全篇内容多已见于《太上净明院补奏职局太玄都省须知》一书。
锦云堂暗定连环计
简名《连环计》。杂剧剧本。元无名氏作。四折,末本。本事出《三国志平话》。剧写东汉末董卓专权,司徒王允与太尉杨彪谋锄卓。学士蔡邕向王允献连环计,杀卓。是夜,王在花园闻养女貂蝉烧香祈祷,知其为吕布失散之妻,遂说服貂蝉为国行施连环之计。乃命宴请吕布,出貂蝉相见,许以团圆之约。复请卓赴宴,令貂蝉侑酒,卓好色欲娶为妾,王诺之。次日,王送女至董府后,又密报吕布董卓强娶之讯。布大怒,闯相府击倒卓,逃至王府。李肃奉命捉布,经王允忠言所激,亦愿反戈助布,谋遂定。由蔡邕骗卓至银台门受禅,布、肃预伏,遂诛卓。允、布等俱得封赏。金院本有《刺董卓》;宋元南戏有《貂蝉女》,存残曲二支,见《宋元戏文辑佚》;明王济《连环计》传奇亦本此。有息机子本、《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本、《元曲选》本。
太史公行年考
王国维著,司马迁年龄考证,现当代学者中,王国维最早对司马迁生年进行系统考证。1917年,王国维编制《太史公年谱》,开始系统考证司马迁的行年。王国维《太史公行年考》认为,司马贞《索隐》和张守节《正义》所引材料相同,之所以有十年之差,是文献在流传过程中出现了数字讹误。王国维运用数字分书写法的“鲁魚豕亥”常理:“三讹为二,乃事之常;三讹为四,则于理为远。”推论《索隐》“年二十八”为“年三十八”之误。王国维还从司马迁的行年、师从与交游三个方面,为公元前145年说找到了许多有力证据,系统论证了司马迁生于公元前145年,为之后司马迁生年研究指引了方向,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广泛影响。
俱舍论实义疏
佛典注疏。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十大论师之一安慧撰。译者不详。从译文风格及引文考释,当译于七世纪后。原著卷数不详。敦煌本标题下称梵本有二万八千颂。现存敦煌遗书三号;P.3196,系前五卷之节抄。此件先解释《俱舍论本颂》之归敬序,然后解说《分别界品》(共四十四颂)中的十四颂及二个半颂,《分别根品》(共七十四颂)中的八颂(有数颂仅列颂文,未作解说),最后论述佛教的人寿论。北新1440,首残尾存,约长十余米,是敦煌遗书中少见的大卷子。北图另藏残片一件(尚未编号),恰为北新1440所残缺的首部。两号缀接,丝毫不差。有首尾题,为《阿毗达磨俱舍论实义疏卷第三》。从卷三的篇幅看,梵本二万八千颂释文的说法可信。北新1440尾有题记:“释门法律法严奉写记。”本疏释文主要依据《俱舍论》、《顺正理论》、《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等,基本符合说一切有部的思想。有藏译本,篇幅亦与“二万八千颂”大体相当。另有回鹘文残片存世。历代经录均无著录,历代大藏经亦均未收录,仅在日本《奈良朝现在一切经疏目录》中有记载,证明曾传入日本。后日本《大正藏》第二十九卷根据P.3196录文收入。